- 風險投資國際化與浙江對策研究
- 尹國俊
- 1672字
- 2018-12-29 04:04:36
1.2.4 跨國風險投資的進入模式研究
公司跨國經營的生產和營銷的模式,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來看:公司在跨國經營中是否有可能在當地生產領域建立競爭優勢,公司在跨國經營中是否有可能在當地營銷領域建立競爭優勢。公司跨國經營的出口模式,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看:是否具備向當地合作伙伴轉移生產方面的能力,是否具備向當地合作伙伴轉移營銷方面的能力。在以上分析基礎之上,林季紅(2008)得出資源基礎理論對進入模式選擇的對應解釋如表1-9所示。
表1-9 企業跨國經營進入模式

以上是從企業的生產以及市場營銷活動來分析企業跨國經營的進入模式,除此之外,還有學者從企業的資源特性方面對跨國經營的進入模式進行了研究。企業的核心資源主要包括企業的無形資產和知識性資產,這類資源具有一定的壟斷性和獨占性,是企業特有的資源,例如企業的組織管理能力、組織的專利技術等資源不易被同行業具有競爭關系的企業在短期內模仿。如果企業的核心資源優勢越明顯,則企業跨國經營是會采用對被投資企業控制程度高的進入模式,例如獨資或是收購等。由于采用這種控制程度高的方式,企業的核心資源在市場交易的過程中其價值會下降,另外采用這種模式的成本、難度以及風險都較高,因此企業可以考慮采用戰略聯盟的方式。
企業的資源可以按照其重要性進行分類,也可以按照其流動性進行劃分,由此可以把企業的資源分為上游資本和下游資本。上游資本包括企業的知識、管理經驗等,這類資本較容易在國際市場上擴散,地域的限制對其影響較小。下游資本包括企業的營銷網絡、品牌優勢等,地域限制對其影響較大。Anand & Delios(2002)認為,如果東道國在技術等上游資本方面有著相對優勢,則跨國公司會傾向于收購當地企業以提高其技術等上游資本的優勢;相反地,如果跨國公司在當地的營銷網絡等下游資本方面處于劣勢而需要在當地補充時,則跨國公司傾向于收購擁有這些資本優勢的東道國企業。
Dixit & Jayaraman(2001)基于對美國的私募基金公司調查分析的基礎上認為,創業風險投資公司進行國際化的方式有:在國外成立基金、進行對外直接投資、在國外設立代表處并通過其進行投資,或通過擁有國外風險投資基金中一定比例的股份。公司運用這些專業方式將資金投資于特定的階段和地理位置。這種有機的增長模型是基于一套整體的分析方法,包括如何實現國內專業技能的轉移以及運用合資合作模式進入當地市場。
Deloitte(2006)所做的一個調查表明,跨國創業風險投資公司更傾向于與當地的創投公司合資或合作,使當地創投公司占有一定比例的股份,以獲取當地的信息和選擇最適宜的投資區位。
曾一軍(2007)指出跨國創業風險資本的進入模式指的是投資方的資本、技術、管理技能等生產要素進入他國市場的途徑以及相關的法律制度安排,也可以說是投資方的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跨國界轉移的方式。進入模式具體的衡量標準包括:合作形式、股權安排、投資期限、資源與所有權的轉移、轉移方法以及資源轉移的補償形式。選擇合適的投資進入模式是跨國創業風險投資成功的關鍵。他綜合以往的分析及結合跨國創業風險投資本身的特點,并參考國際直接投資的進入模式,將跨國創業風險投資主要的進入模式分為以下兩類。
(1)直接進入
直接進入是指投資方以直接投資于東道國創業企業的方式進入東道國市場。它一般適用于投資國和東道國創業風險投資行業環境差別不大的情況。主要形式有外資創業風險投資機構直接(或通過在東道國的代表處)投資于創業項目;也有以境外控股公司作為投資對象,通過境外控股公司在境內獨資企業作為真正的業務經營實體進行投資,最后通過境外控股公司的上市和被并購實現在境外資本市場的退出。
(2)間接進入
間接進入是指投資方以合作、合資為主要方式投資于東道國創業企業以進入東道國市場。它主要是針對東道國創業風險投資機構的投資,一般適用于投資國和東道國創業風險投資行業環境差距較大時的情況。根據合資方式的不同,把間接進入模式分為合作間接進入和委托間接進入。合作間接進入是指境外投資者與東道國創業風險投資機構合資成立新的創業風險投資公司,結合雙方的優勢資源。委托間接進入是指境外投資者在本國注冊創業風險投資基金而委托東道國創業風險投資機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