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險投資國際化與浙江對策研究
- 尹國俊
- 7117字
- 2018-12-29 04:04:36
1.2.3 跨國風險投資的區位選擇研究
1.相關的國際直接投資區位理論回顧
目前,一般對于創業風險投資跨國流動的研究都運用國際直接投資的理論,把創業風險投資活動納入直接投資的范疇,所以有必要對于學者經常運用的相關理論進行梳理。
(1)基于產業組織理論(壟斷優勢理論)的研究
在海默的壟斷優勢理論中,指出對于企業區位選擇,區位理論提出三個標準:①成本最低化;②接近市場;③獲得集聚經濟。海默(S. Hymer)認為國際直接投資趨向于流向有差異的、投資環境不同的市場;趨向于流向擁有發達銀行系統和資本市場的國家;趨向于流向具有寡占型市場結構的國家。約翰遜(H. Johnson)和凱維斯(R. Caves)進一步發展了產業組織理論中的投資區位理論。他們認為知識資本是壟斷優勢的核心,知識資本的轉移過程就是跨國公司走向海外的過程。擁有研究和開發能力的企業所在的國家往往是國際直接投資的輸出國,而不具有研究和開發能力的企業所在的國家則是接受國。跨國公司更樂于進入被關稅保護的差異性行業。金德爾伯格(Charles P. Kindleberger,1960)將市場不完全作為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決定因素。他指出,直接投資的區位選擇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東道國存在著產品和要素市場的不完全性,或是存在著造成市場分割的政府或企業對競爭的某些干預。
(2)國際生產折中理論
跨國公司區位選擇理論的形成,得益于當代著名跨國公司專家鄧寧(John Dunning)于1977年提出的國際生產折中理論。所謂的區位優勢是指某國能為外國廠商在本國提供比其他國家更有利條件的優勢。這種優勢主要來源于兩方面:一個是東道國先天固有的要素享賦優勢,如優良的地理位置、低廉的生產要素成本、巨大的市場規模等;另一個是由東道國“投資環境”所形成的后天優勢,如完善的政治經濟制度、良好的基礎設施、優惠的投資政策、健全的金融體系、低廉的運輸和通信成本等。同時跨國間的意識形態、文化、語言、習俗、商業慣例等心理距離也會對東道國的區位優勢造成影響。鄧寧的國際生產折中理論在企業優勢的微觀基礎上,對國際直接投資的動因從宏觀的角度做出了新的解釋,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科學性。
鄧寧(1998)進一步指出了國際直接投資區位理論發展的新趨勢:第一個趨勢是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無形資產在國際直接投資區位選擇中的影響越來越大,因此,國際直接投資區位選擇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能否充分利用這些知識資本;第二個趨勢是跨國公司從尋找能發展其多元化經營戰略的區位轉向尋找那些能強化或補充其核心競爭力的區位;第三個趨勢是國際直接投資區位流向的決定因素的綜合性大大增強。
(3)產品生命周期理論
弗農(R.Vernon,1966)是在結合了貿易理論和工業區位理論的基礎上提出這一理論的。該理論以產品的生命周期作為橫坐標,結合壟斷優勢動態分析論證了區位因素在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中的重要性。跨國公司隨著新產品、新技術由最初的創新逐步走向成熟、標準化,其國際生產區位也將由最初生產該產品的發達國家依次向其他發達國家、新興工業化國家、發展中國家發生轉移。國際經濟發展至今,跨國公司已經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全球網絡,而且戰后美國與其他國家技術差距也在日益縮小。網絡的形成及差距的縮小,使得國際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的區位預測能力大大減弱,如研發投資方面,跨國公司目前已不再把研發活動局限于本國內部,而是紛紛利用東道國的研發資源在當地進行研究與開發。不過該理論目前仍然可以解釋某些類別產品的國際區位投資現象。
(4)FDI區位選擇綜合動因假說
江心英(2004)認為,以上國際直接投資的區位理論,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FDI區位選擇的動因機理,但其研究視角都僅以投資主體作為國際生產資本域運動的唯一內生變量,并以此為出發點對FDI區位選擇進行分析,而把東道國看作FDI的被動接受者,是外生變量。她認為FDI是在特定國際環境下,東道國、投資主體及母國三大行為主體責權博弈的結果,利益原則是雙方經濟交往和合作的基礎。FDI區位選擇最終取決于東道國ESP系統即東道國的經濟環境(environment)、體制(system)、政策(policies)與投資主體投資目標相吻合的程度,二者存在正態關聯。東道國的ESP系統與投資主體OIL特征及其投資戰略間存在動態關聯。
(5)外商投資區位的OL模型
崔新健(2001)從企業層面介紹了決定外商投資區位的OL模型,該理論來源于折中理論,但又突破了折中理論。崔新健認為,折中理論存在的最大問題是決定FDI的幾維變量——企業優勢、區位優勢和內部化優勢之間存在重疊或沖突。這三個變量并非屬于同層次并列的、性質相同的變量。具體表現為:第一,變量性質各異,特定時段企業變量和區位變量都是相對靜態的,而內部化變量則代表著一個動態的過程;第二,變量關系層次交錯,企業變量與區位變量是一對平行的、同層次的、不可分割的變量,而內部化變量則是兩者結合的產物;第三,內部化變量自成一體。因此,崔新健把內部化理論置于一個更加一般的層面上,同時將跨國企業和東道國置于平等的研究層面上,提出了由企業所有權優勢和東道國區位優勢兩個變量構成的OL模型。
就發展中國家對FDI的需求角度而言,OL理論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這是因為,OL理論將區位變量和企業變量對FDI的決定作用放在了同等位置,事實上,更加強調了區位變量的重要性,由此將東道國在FDI中的作用突出出來。這無疑更有利于反映當今跨國公司FDI的內在規律性趨勢。在一個完全整合的世界經濟中,全球化導向的企業為了獲得最大的競爭優勢,努力尋求實現企業優勢與區位優勢的最佳結合的生產布局。
(6)國際投資區位環境評價理論
東道國投資環境構成了對投資國的引力作用,不同的投資者對某一特定國家或地區投資環境的評價都有自己的標準。出于安全性、盈利性、服務的完善性、優惠性的考慮,迄今為止的環境評價方法,大多屬于因素打分法,其主要的思想是找出影響投資環境優劣的若干重要因素,再對每一個因素打分,評定其好壞優劣,并給每一個因素分配權重,最后求其得分之和,以此評定某一投資環境的優劣。這種方法實質上是定量化研究。這種量化研究分為兩種:初級因素打分法和多因素系統評估法。
初級因素打分法的代表為美國學者斯托伯的等級尺度法、心理評估法和“冷熱國”對比法。等級尺度法是由斯托伯提出來的,斯托伯從東道國對外國投資者的限制與鼓勵入手,具體分析了影響投資環境的微觀因素。他從資本抽回、外資股權、對外商的管理程序、貨幣穩定性、政治穩定性、給予關稅保護的意愿、當地資本的可供程度、近五年的通貨膨脹率八個方面進行評分。通過這種方法,投資者可以比較容易地評估出投資環境的優劣,總分越高,投資環境越好。心理評估法又稱“問卷法”。它是社會經濟統計中經常運用的方法。這種方法主要通過對待評估事物周圍的人們心理的歸類研究,得出評估事物的真實情況。一般包括以下內容:實施途徑、確定調查對象、確定調查方式和內容、分析并得出結論、注意事項。心理評估法依賴收集到的問卷資料得出結論,因此參考價值還取決于設計問卷的水平。“冷熱國”對比法認為有七個因素在投資環境中最為重要。它們是:政治穩定性、市場機會、經濟發展及其成熟程度、地理與文化差距、法令障礙、實質阻礙、文化一元化程度。這七個因素可以細分為更多的子因素。當這些因素處于有利于投資和獲取利潤的情況下,我們稱之為熱因素,反之為冷因素。處于中性影響地位的則可以稱為溫因素。在這個評價體系中熱因素越多則投資環境越好。
多因素系統評估法也是定性研究方法的定量化發展。這種方法認為,任何一國(地區)的投資環境,是一個由現成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聯系而形成的有機體系。這個環境體系最大的特點是其層次性。由于多因素評估法側重于對東道國投資環境做出一般性的評價,較少考慮一般項目的投資動機。因此,閡建蜀教授后來提出了一種與此相配套的關鍵因素評估方法。該方法從具體投資項目的動機出發,從影響投資環境的眾多因素中,找出影響投資動機實現的關鍵因素,然后根據這些因素對投資環境做出評價。
2.跨國創業風險投資區位選擇研究
(1)國外主要研究現狀
Meyer & Shao(1995)強調文化及地域上的差異將給跨國創業風險投資帶來很多問題。它解釋了很多創投公司在開始國際化時首選鄰國進行投資,再選擇其他國家逐漸實現國際化。
Baygan & Freudenberg(2000)指出創業風險資本可能會跨越國界而流入到創業企業家最多、創新能力最強、增長前景及預期回報最多的國家。他們還分析指出政府有意于培育當地對創業風險投資的需求、創新能力及企業氛圍的政策將有助于吸引外國的風險投資。
David Ahlstrom,Garry D. Bruton & Kuang S. Yeh.(2007)從歐洲視角分析了中國創業風險投資的情況。文章分析了有關創業風險資本的投資范圍、創業風險投資的生命周期過程、國際化及跨國創投公司在中國的投資情況。地方創投公司由于掌握了更多的市場信息、網絡資源因而吸引外國創投公司主要以辛迪加的投資方式進入中國市場。
Martin Kenney,Kyonghee Han & Shoko Tanaka(2002)通過考察創業資本國際化投資的歷史進程,總結了跨國創業風險投資的一些特點。認為創業資本能成功跨國界擴張依賴于一個可接受的環境,其中最重要的是允許大資本獲利的商業機會。因此,要吸引外國創業資本,政府應提供必要的協助,創造一個有利的投資環境。Sophie Manigart,VeroniekCollewaert(2006)等人通過實證研究總結出,歐洲的創投公司的跨國投資是受其人力資源的豐裕程度驅動的。如果擁有越多的創業風險投資方面的高級人才以及擁有越多曾經有過專門的創業風險投資經驗的人才,那么就有更高的可能會進行跨國創業風險投資。Mike Wright(2007)指出如果要吸引國外創業風險投資者,本國的創業風險投資公司本身就應聚集足夠多的資金,擴大自身的規模和市場。從而使外國創投公司設法模仿或去適應本國的市場,以求盡快本土化。
Joshua Aizenman & Jake Kendall(2008)選取100個國家近三十年來創業風險投資公司的數據資料進行全面分析后指出:距離、語言和殖民地關系是明顯影響創業風險資本跨國流動的因素;此外,優質的人力資本、良好的商業環境及發達的金融市場將更好地吸引國外創業風險投資。
一些學者選取了1970—2005年間的跨國創業風險投資的數據樣本,對跨國創業風險投資的評價體系進行了實證分析,主要有Wells(1974),Tyebjeeetc(1984), Macmillan etc(1985),Merrified(1987),Clouse(1991),Ray etc(1991,1993), Riquelme etc(1992),Hall & Hofer(1993),Rah etc(1994),Pandey & Jang(1996), Zacharakis & Meyer(1998,2000),Zutshi etc(1999),Shepherd etc(2000),Coster & Butler(2005)。這些實證分析的樣本具有廣泛的代表性,研究的地區包括美國、加拿大、歐洲、英國、日本、新加坡、中國臺灣地區等。這些指標可分為新創企業家及其團隊、技術和產品、市場、財務四大類共計89項指標。目前最常用的“前十位評價指標”分別為:創業者素質、創業團隊的知識和經驗的完備性、產品的競爭力、產品享有的保護權、目標市場成長性、目標市場規模、市場進入壁壘、技術創造需求能力、盈利能力以及投資退出機會。
Martin Haemming(2003)從企業層面上系統研究了跨國創業風險投資的決定因素。他認為人員、技術、資金的“可轉移性”決定了新創企業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建立;對于跨國創業風險投資而言,創業風險投資家的經驗和才能又是投資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在制定具體戰略時,行業選擇、地理位置、企業內部組織形式、公司創業基金結構、企業家報酬、執行網絡等方面,是創投公司進行跨國投資時須解決的問題。Gompers & Lerner(2001)從創業資本的供給和需求兩方面對創業風險投資國際化進行了研究。他們認為,對于希望參與創業風險投資國際化的國家來講,應注重做好創業資本的供給和需求培育工作。供給依賴于三因素:投資者信心、支持創業風險投資的風氣、活躍在商業領域有經驗的創業風險投資家的數量。需求依賴于三條件:有規章的投資環境和法律結構,良好的投資基礎結構、技術條件和人員培訓,尊重企業家創業精神的文化氛圍。
(2)國內主要研究現狀
曹洪軍、張偉(2003)指出外商創業風險投資在我國的發展經歷了初期、成長期、快速發展期之后,目前正處于調整期。外商創業風險投資在我國的發展已形成五大特點和三大趨勢。五大特點分別是:總量增長迅速,國際上一些知名的創業風險投資機構開始進入我國,進入方式采取的多是在境外注冊、在國內設立辦事處的形式,整體不太活躍,投資偏好于擴張期、收益較高。三大趨勢是:加快外商創業風險投資的發展勢在必行,注意吸引單項投資規模大的外商創業風險投資、提高引資質量,積極引導外商創業風險投資向戰略性產業和核心技術項目轉移。此外,文章還分析了當時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法律不配套、管理辦法不完善、稅收政策不合理、退出機制不健全等。要加快外商創業風險投資的發展,應當采取出臺與修改相關法律、完善管理辦法、調整稅收政策、健全退出機制等對策。
區位條件可以說是吸引跨國創業風險投資的客觀因素。與一般國際直接投資相比,跨國創業風險投資的特殊性對外部環境的要求更為苛刻(曾一軍,2005)。該投資接受國在國際投資環境、東道國創業風險投資環境、創業風險投資退出環境等方面都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而張陸洋(2007)分析了文化、法律法規、勞動法和破產法、金融市場以及政府支持對創業風險投資的影響。此外,金雪軍、戴志敏(2006)分析認為,國際經濟的全球化、一體化使得跨國創業風險投資成為必然。而知識經濟引發了跨國公司國際投資的新趨勢,其中就包括建立創業風險投資機制,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這是由知識經濟的本質所決定的。
在區位優勢方面,張陸洋(2006)指出美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創業風險投資的熱土,就是因為美國具備特定的區位優勢,具體體現在知識優勢、人才優勢和專業的商業基礎設施優勢。此外,他還運用區位優勢理論分析了中國本土各個地區間優勢差異所在,如各地區創新技術的多少、經濟發展狀況、創業風險投資的傳統以及政府的支持等,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跨國創業風險投資在華的區位選擇。張陸洋(2007)認為,國際創業風險投資公司與一國創新企業的合作,對雙方來說都是實現自己全球戰略的一部分,為自己全球化戰略打通了一條捷徑。
劉廣明、施國慶(2001)指出為吸引更多的國際創業風險資本進入我國,我國政府應該創造有利的環境,可設立中外合資創業風險投資基金。我國企業應該主動出擊或加速國際化來吸引國際創業風險資本的關注。
蘇啟林、鄭海天(2003)分析了外商創業風險投資機構在中國運作的六大特點,指出了外商創業風險投資進入中國的三個阻力因素。在比較國際政策優惠的基礎上,指出吸引外商創業風險投資機構對中國創業風險投資的發展尤其重要,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主要對策有:借鑒國際經驗,將資本利得與經營所得分開課稅;允許外國養老基金以有限合伙制注冊,享受免稅待遇;適當降低臺港地區創業風險投資進入大陸地區的門檻;針對進入中西部的外商創業風險投資單獨制定有效的優惠政策;提高政府服務水平。
劉忠(2003)認為,吸引外國創業風險投資的環境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影響外國創業風險投資者在該國或該地區進行創業風險投資活動的綜合條件,具體來說就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接受和吸引外國創業風險投資者前來投資所具備的基本條件,由五大要素構成,即經濟發展環境、法律環境、政策環境、商業環境和金融環境,這五大要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外國創業風險投資的進入、運作和退出過程。
曾一軍(2007)認為在做投資決策時,應包括項目搜尋、項目評估和投資決策三個步驟。其中項目評估包括對項目的價值評估、項目的風險評估及創業團隊的能力評估。由于跨國創業風險投資面臨著更多的風險,因此對風險的評估顯得尤為重要。他認為在跨國創業風險投資決策中,影響投資者決策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創業風險投資公司自身的投資偏好;二是項目的風險情況。他認為每個公司的投資偏好是固定的,但項目的風險是不確定的,所以項目的決策模型應以對風險的評估為主。因此他建立了一個以匯率、政治、市場風險、技術風險、管理風險等為主因子的跨國創業風險投資項目決策模型。
戴志敏(2008)指出,國際創業風險資本在尋找項目及投資地區時主要關注的是:創業者的素質、市場及風險資本增值的潛力、風險創業未來的資本需求、產品技術、公司管理和退出渠道。
總體來看,目前國內外關于跨國創業風險投資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一是許多學者從全球或某國現狀的角度探討了影響區位選擇的決策因子;二是一些學者分析了創業風險資本跨國流動的現狀、特點、趨勢及問題所在,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應從哪些方面引導創投資本的跨國流動;三是在經驗和實踐的基礎上,已經有少數學者(如曾一軍、張陸洋、戴志敏)開始從理論角度探討創投資本跨國流動的形成機理,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區位選擇的決策模型。但可以看到,關于跨國創業風險投資的研究仍較少,研究已經明顯落后于行業的發展速度。原因一是由于跨國創業風險投資發展歷史較短,規律性較難把握;二是跨國創業風險投資的數據很難搜集,其科學性研究受到限制(曾一軍,2007)。綜合而言,我認為現有研究存在著以下不足之處:一是理論分析較片面,只能解釋跨國創業風險投資的某一方面,缺乏完整系統的理論分析;二是很多研究只是對原有研究的簡單拿來主義,未結合現實情況以及創業風險投資的本質特征,因此不適宜我們的分析;三是現有的研究中,對跨國創業風險投資的理論分析、評價體系和決策模型的銜接性不夠,理論與實際分析脫節;四是以前的國際投資理論不適用于跨國創業風險投資,跨國創業風險投資的主體不是產品,而是企業, FDI是一種長期持有行為,而創業風險投資相對而言是短期持有,它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資本增值退出,它是一種介于直接投資與間接投資之間的投資行為;五是現有的研究更注重實際操作、重視現實市場的分析,而不注重對跨國創業風險投資的原理、動因、模式的研究。在對目前研究成果和不足較全面把握的基礎上,我們擬構建能充分解釋跨國創業風險投資的理論機制,弄清在華外國創業風險投資的戰略動機、進入方式和組織管理形式,在此基礎上構建跨國創業風險資本在華的項目評價模型和區位選擇決策模型,并進行實證分析,以檢驗理論和模型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