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新思維心理學
- 宋寶萍 魏萍主編
- 17字
- 2018-12-29 03:18:41
第三節 大學生的創新思維的形成與培養
一、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對創新視角的影響
一個新的發現、新的想法、新的觀點、新的方法,往往產生于一個新的視角。這個新的能發現新問題、產生新想法的視角就叫創新視角。創新往往是由于換了一個視角而看到事物的新的一面。破除舊事物、創立新事物便是如此。
【案例】 一個年輕的瓦匠要去給人家抹棚,過河時跳石頭玩,摔成了個落湯雞。女友知道了,買了件背心送給他。小青年把背心上印著的“愛你沒商量”幾個字貼著心窩穿上,背心就成了向姑娘述說肺腑之言的載體。
棚抹了一半,一個常在一起淘氣的朋友跑來告訴他:“你未來的老岳父從這兒路過,要來看你的手藝怎么樣。”小青年從未和女友的父親直接見過面,聽到這信慌了手腳。還是他的朋友有辦法,幫他擦了手和臉,讓他把背心再反過來穿上。
女友的父親裝作不認識的樣子來看小青年的手藝。他看到棚已抹好了一大半,可小青年的身上連一個泥點也沒有,連夸小青年好手藝。
這年秋天,小青年和女友結婚了。
這是一個普通又普通的故事,但它卻說明了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衣服翻過來是新的一面。世界上的許多事物就是這樣,要是換個角度看,可能會看到另一面,這就是視角轉換。所以,視角轉換對于創新思維的培養大有裨益。
我們的祖先在歷史上創造了悠久燦爛的文明,然而,近代以來改變世界面貌的幾百項發明創造,卻沒有一項屬于中國人。目前世界上已有500多名科學家榮獲的諾貝爾獎,至今仍沒有一個生活在本土的中國人獲得。反思原因是相當復雜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可能就是我們長期以來形成的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是一個民族或一個區域的人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思維定勢或思維慣性,是一種相對定型化的思維活動樣式、結構和過程。這種思維方式形成了我們看問題的僵化的視角。經過深入研究中國傳統思維方式,我們發現,其實這種思維方式就是一種思維定勢。一定程度上,思維定勢對于常規決策和例行性工作具有積極意義,它會使思考和工作在以往經驗和模式的基礎上駕輕就熟,提高效率。另外,思維定勢對于非常規決策則具有很大的消極作用,它很容易造成某些主觀框框,使人思路阻塞、思域狹窄,難以爆發出創新的火花。因此,有人也把思維定勢叫做創新思維的枷鎖。思維定勢對創新思維的阻礙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從眾型思維
“從眾”就是服從眾人,順從大伙兒,隨大流。在“從眾枷鎖”的指導下,別人怎么做,我也怎么做;別人怎么想,我也怎么想。
【案例】 社會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做過這樣一次實驗。他找來7位大學生坐在一起,請他們判斷兩張卡片上的線段長度。第一張卡片上畫著一個“標準線段”,其余的每張卡片上畫有三個線段,其中只有一個線段(A)與“標準線段”長度相等。阿希要求大學生們找出其余卡片上的線段“A”,并且按照座位次序說出自己的答案。其實,這7位大學生中,只有倒數第二位是蒙在鼓里的受試者,其余六位事先已經串通好,他們的答案保持一致,但都是錯誤的。實驗以此來測試7位受試者能在多大程度上不受周圍的影響,堅持自己的正確答案。實驗結果是,有33%的受試者由于屈服于群體的壓力而說出了錯誤的答案。
思維上的“從眾定勢”,使得個人有一種歸宿感和安全感,能夠消除孤單和恐懼等有害心理。另外,以眾人之是非為是非,人云亦云隨大流,也是一種比較保險的處世態度。你想,自己跟隨著眾人,如果說的對、做得好,那自然會分得一杯羹;即使說錯了、做得不好也不要緊,無須自己一人承擔責任,況且還有“法不責眾”的習慣原則。所以,仔細觀察一下,社會上人們大部分的行為選擇其實都是盲目從眾的結果,而很少經過自己獨立的深思熟慮。
然而,不論生活在哪種社會、哪個時代,最早提出新觀念、發現新事物的,總是極少數人,而對于這極少數人的新觀念和新發現,當時的絕大多數人都是不贊同甚至激烈反對的。必須過了很久之后,由極少數人所發現的真理才慢慢傳播出去、普及開來,成了普通民眾都接受的“常識”。所以,當我們在面對新情況進行創新思維的時候,就不必顧忌多數人的意見,不必以眾人的是非為是非,這樣才能真正打破封閉、開闊思路,獲得新事物新觀念。
【案例】 日本有一家編織公司的董事長,名叫大原總一郎,他曾提出一項維尼綸工業化的計劃。但是,這項計劃在公司內部遭到普遍反對。大原總一郎不屈不撓,堅持推行自己的原定計劃,終于大獲成功。大原總一郎之所以能力排眾議堅持己見,是因為他堅信他父親經常對他說的一句話:“一項新事業,在十個人當中,有一兩個人贊同就可以開始了;有五個人贊同時,就已經遲了一步;如果有七八個人贊同,那就太晚了。”
因此,對于一個團體來說,“一致同意”、“全體通過”并不見得是件好事,它的背后可能隱藏著“從眾定勢”。
【案例】 在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一次董事會上,有位董事提出了一項決策議案,立即得到了大多數董事的附和。有人說,這項決策能夠大幅度提高利潤;有人說,它有助于我們打敗競爭對手;還有人說,應該組織人力,盡快付諸實施。
但是,會議主持人則保持了冷靜的頭腦。他說:“我不贊同剛才那種團體思考方式,它把我們的頭腦封閉在一個狹小天地中,這會導致十分危險的結果。我建議把這項議案擱置一個月后再表決,請每位董事各自獨立地想一想。”一個月后,重新討論那項議案,結果它被否決了。
(二)權威型思維
有人群的地方總會有權威,權威是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都實際存在的現象。人們對權威普遍懷有尊崇之情,這本來是可以理解的,然而這種尊崇常常演變為神化和迷信。
在思維領域,不少人習慣于引證權威的觀點,不加思考地以權威的是非為是非;一旦發現與權威相違背的觀點或理論,便想當然地認為其必錯無疑。這就是思維的枷鎖之一——權威枷鎖。從創新思維的角度來說,權威定勢顯然是要不得的。在需要推陳出新的時候,人們往往很難突破舊權威的束縛,有意無意地沿著權威的思路向前走,總是被權威牽著鼻子。
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任何權威都只是一時的權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隨著時間的推移,舊權威不斷讓位于新權威,今天的權威取代了昨天的權威,而明天的權威又將取代今天的權威。牛頓曾被看成科學的最高權威,是“物理學的頂峰”,但是自從19世紀原子放射現象被發現以來,牛頓的權威性便黯然失色,被限制在一個很小的范圍內。因此,我們在面對權威時,還要審查一下他的時間性,如果他只是幾十年前甚至幾百年前的權威,他的言論也許只是具有歷史價值而不再具有權威價值。
另外,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存在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中,都屬于一定的利益集團。因此,即使是一位真正的權威,而且是在他的專業領域內發表意見,我們也需要審查一下,看看他的論斷是否與他的自身利益有關。如某位科學家發明了一種營養品,那么他自己對這種營養品的評價就失去了權威性,因為他與這種營養品之間有一種割不斷的利益關系。
總之,在各種權威面前,我們必須保持客觀冷靜的態度。我們尊重權威,但絕不迷信權威。而且為了保持創新思維的活力,還必須時刻警惕權威定勢,不能讓權威的結論成為束縛我們思維的枷鎖。對此,德國哲學家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一書中有過精彩的論述:查拉圖斯特拉決心獨自遠行。在分手的時刻,他對自己的弟子和崇拜者們說:你們忠心地追隨我,數十年如一日。我的學說你們都已經爛熟于胸、出口成誦了。但是,你們為什么不扯碎我頭上的花冠呢?為什么不以追隨我為羞恥呢?為什么不罵我是騙子呢?只有當你們扯碎我的花冠、以我為羞恥并且罵我是騙子的時候,你們才真正掌握了我的學說!
(三)經驗型思維
我們生活在一個經驗的世界里。從幼兒長到成年,我們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親身經歷的各種各樣的現象和事件,它們都進入我們的頭腦而構成了豐富的經驗。
在一般情況下,經驗是我們處理日常問題的好幫手。只要具有某一方面的經驗,那么在應付這一方面的問題時就能得心應手。特別是一些技術和管理方面的工作,非要有豐富的經驗不可,老司機比新司機能更好地應付各種路況;老會計比新會計能更熟練地處理復雜的賬目。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另一個方面,經驗又是相對穩定性的東西,因而又有可能導致人們對經驗的過分依賴乃至崇拜,形成固定的思維模式,結果就會削弱頭腦的想象力,造成創新思維能力的下降。
從思維的角度來說,經驗具有很大的狹隘性,束縛了思維的廣度。這種狹隘性主要有三方面的表現。第一,經驗具有時空狹隘性。任何經驗總是在一定的時空范圍中產生的,而往往也只適應于一定的時空范圍。一旦超出這個范圍,某種經驗能否有效,就要打上一個問號。第二,經驗具有主體狹隘性。每一個思維主體,不管經驗多么豐富,從數量上說總是有限的。這樣,當他面臨自己所從沒遇到過的事物或者問題的時候,他常常會束手無策,如果單憑已有的經驗推斷,其結果大多是錯誤的。第三,個人的經驗在內容上僅僅抓住了常見的東西,而忽略了少見的、偶然的東西。但是在每一個具體的現實環境中,總會有大量的平常很少見到的、偶然性的東西出現,如果我們仍然用以往的經驗來處理,則不可避免地要產生偏差和失誤。
【案例】 在日常生活中,因憑經驗處理問題而產生偏差和失誤的實例不勝枚舉。馬爾科夫之死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1978年9月,保加利亞叛逃者馬爾科夫在英國首都倫敦被刺客用子彈擊中了大腿。人們很快將他送到了醫院,醫生檢查他的傷口,未發現炎癥,便根據經驗對他進行了處理,并認為他很快就會痊愈。不料4天以后,馬爾科夫突然死亡。醫生大吃一驚,經仔細研究發現,刺客用的是帶了劇毒的鉑—銥子彈,由于鉑具有抑制細菌的作用,因此在傷口處找不到炎癥,但毒液卻進入了馬爾科夫的體內,最終導致了他的死亡。
在這例事故中,醫生的失誤在于過分相信長期醫療實踐中形成的經驗。即如果子彈有毒,那么傷口處則必然會有炎癥,而馬爾科夫的傷口處沒有炎癥,又沒有擊中要害,因此不需要做特殊處理就能痊愈。刺客顯然十分了解存在于醫生頭腦中的這一經驗定勢,巧妙地騙過了醫生,達到了刺殺馬爾科夫的目的。
(四)書本型思維
書本是一種系統化理論化的知識,是千百年人類經驗和體悟的結晶。書本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有了書本,前一代人很方便地把自己的觀念、知識和價值體系傳遞給下一代人。使下一代人從一開始就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而不必每件事情都從頭開始。
書本在人類發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一般來說,一個人讀的書越多,他的知識就越豐富,本領也就越大。但是需要指出,由于書本知識反映的是一般性的東西,表示的是理想化的狀態,與客觀現實之間往往存在較大的差異。在處理問題時,如果忽視這種差距,無視實際情況,不加思考地盲目運用書本知識,一切從書本出發,那么書本在為我們帶來無窮好處的同時,也會招來不小的麻煩。
【案例】 《三國演義》中,“熟讀兵書,熟諳兵法”的馬謖在守衛街亭的戰斗中,不聽王平的勸阻,在山上屯兵,認為這樣可以“憑高視下,勢如破竹”;如敵兵截斷水道,我軍亦會“背水一戰,以一當十”。馬謖的這些觀點,都能在兵書上找到根據。可白紙黑字的兵書與刀光劍影的戰場畢竟是兩回事。蜀軍在被圍后,不僅不能“以一當十”,反而“軍心自亂,不戰而潰”,最后失去了街亭。
現在人們常說,知識就是力量。其實這句話并不確切。應該說知識的運用才是力量。如果我們滿腦子都是知識,但是這些知識一直藏在腦袋里,從來沒有使用過,這樣的知識就不會產生力量。另外,在現實生活中,讀書多的人往往容易拘泥于書本,常常不由自主地從書本的觀點和立場出發去觀察問題和處理問題,以至于陷入書山文海中不能自拔。在這種情況下,知識不但不能給我們力量,反而會影響我們的創新能力。
【案例】 愛迪生在研制燈泡時,他想知道燈泡的體積,便讓從大學數學專業畢業的助手阿普拉去測量。阿普拉接到任務后,又是測量燈泡的直徑,又是測量燈泡的周長,然后列出公式進行計算。由于燈泡不是球形,計算起來十分復雜,算了密密麻麻幾大張紙,仍然沒有結果。過了個把小時,愛迪生催問結果,阿普拉還沒算好。愛迪生一看,他算得太復雜了,便拿起了燈泡,沉在水里,讓燈泡中充滿了水。然后把燈泡中的水倒入量筒中,看完量筒的讀數,便輕而易舉地知道了燈泡的體積。
阿普拉大學數學系畢業,學歷并不算低,可在碰到測量燈泡體積這一并不超出其專業范圍的問題時,卻還不如只念了3個月小學的愛迪生。
在人類知識的發展歷史上,專業的劃分越來越細。這種過細的專業劃分,固然有助于研究的深化。但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一些弊端。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容易使人局限在某個專業內,眼界過于狹隘,束縛了創新思維的發揮。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許多專業領域的創新性研究成果,并不是資歷深的專業人員做出的,而是那些初涉專業的新手,或者是從別的專業轉過來的人。
【案例】 引起地質學革命的“大陸漂移說”,是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提出并論證的;被譽為近代化學之父的道爾頓,在提出化學“原子論”時,也是一個氣象學家;物理學家里克爾在34 歲的時候轉攻分子生物學,不久便發現了DNA的內部結構;奧斯瓦爾德在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之后轉而研究數學,在59歲的時候創立了第一個關于顏色的數學定理。
最有意思的是愛因斯坦,大數學家希爾伯特曾經很幽默地評價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他說:“我們這一代人一直在探討關于時間和空間的問題,而愛因斯坦說出了其中最具獨創性、最深刻的東西。你們可知道這里的原因嗎?那是因為,有關時間和空間的全部哲學和數學,愛因斯坦都沒有學過。”希爾伯特的話當然有些夸張,但是愛因斯坦不為專業知識所困,能夠對好幾個相近學科的知識進行貫通性的思考,卻是人所共知的事實。
在這里,我們無意否定書本知識的價值,也不想貶低專業教育的作用。正如著名心理學家安瑪華爾所說:“知識本身并沒有什么不好,受教育的危險是,用老辦法辦事和按部就班的瑣碎程序使人看不到超越常規的創造性方法,在學習一門知識的同時,應保持思想的靈活性,注重學習基本原理而不是死記一些規則,這樣知識才會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