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創新與大學生
一、什么是創新心理
(一)創新的含義
創新是人類文明的出發點,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不竭的動力。自從人類社會產生以來,創新一直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主旋律。如果沒有創新,人類就不可能從茹毛飲血的野蠻時代進入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如今,人類即將步入的知識經濟與全球化時代更加呼喚創新與創新型人才。早在1995年,江澤民同志就指出了創新的重要性,他說:“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的動力。如果自主創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術引進,就永遠難以擺脫技術落后的局面。一個沒有創新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
“創新”一詞,最早是由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在其《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提出的。在這本書中,他提出了奠定他一生事業基礎的創新理論,第一次把創新引入了經濟領域。按照熊彼特的觀點,所謂“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也就是說,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于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在熊彼特看來,作為資本主義“靈魂”的“企業家”的職能就是實現“創新”,引進“新組合”。這種“創新”或“新組合”包括5種情況:一是采用一種新產品或一種產品的新的特性;二是采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三是開辟一個新的市場;四是掠取或控制一種原料或半成品的新供給來源;五是實現任何一種工業的新的組織,或打破一種壟斷地位。熊彼特此處所說的創新是經濟領域里的創新,他所謂的“創新”是指新的或重新組合的或再次發現的知識被引入經濟系統的過程。創新作為一種促進人類社會發展的不竭的動力,不僅存在于經濟領域,還存在于人類所從事的一切活動領域,產生各種不同形式的創新,如知識創新、制度創新、技術創新、觀念創新、管理創新、組織創新、教育創新等。
(二)創新心理的含義
創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成長靠教育。創新人才的創新能力的培養對當前我國的教育尤為重要,這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在創新能力培養的過程中,除了各種外界環境因素外,創新主體的心理機制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決定著創新主體的行為和認知水平。
創新心理主要是指主體在一定需要與動機的推動下,從事創新實踐活動的帶有傾向性的內心狀態。除了一般的心理內涵外,它還具有自己特定的創新心理結構和機能。
現代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創新型人才在人格(或個性)上有以下8個特點:①高度的自主性和獨立性;②旺盛的求知欲;③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善于思考;④知識面廣,善于觀察;⑤工作中講求理性和嚴肅性;⑥豐富的想象力,敏銳的直覺,具有抽象思維的能力;⑦富有幽默感;⑧意志堅定,品質出眾。我們認為還要加上一個特點:富有挑戰精神,敢于冒險。這些都應當成為創新主體的創新人格的基本內容和主要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