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生活竅門日日通
  • 健康生活圖書編委會
  • 6869字
  • 2018-12-29 05:56:56

第6章 循環、血管及神經系統的疾病

·動脈硬化·

1.【食療偏方:米醋蘿卜】

原料:生白蘿卜250克,米醋適量。

制法:將蘿卜洗凈切薄片,放花椒、食鹽少許,加米醋浸4小時即可。食用時淋香油。

用法:每日2次,佐餐食用。

功效:辛涼解表,消食解毒。用于治療便秘、高脂血癥、脂肪肝、冠心病、動脈硬化等。

2.【中藥偏方:二陳湯】

原料:陳皮、半夏、茯苓、蒼術、白術、枳殼、萊菔子、郁金各10克,薏苡仁20克,。

制法:煎湯服用。

用法:每日1次。

功效:化痰通絡。適用于動脈硬化。

3.【外用偏方:艾灸療法】

取穴內分泌、皮質下、神門、交感、心、肝、腎、腦、內耳等,用艾條灸15分鐘,每日1次,10天為一療程。

4.【生活偏方:掌擦法】

取穴靈虛、天池、心俞、風翳,用掌擦法進行,每日2次。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起到軟化血管,治療動脈硬化的作用。

·心肌病·

1.【食療偏方:香菇豆腐筍】

原料:香菇100克,豆腐250克,冬筍50克。

制法:將香菇洗凈去蒂,鮮筍切片,豆腐切片。炒鍋置旺火上,油熱放入豆腐片,煎至兩面呈淺黃時,倒入盤內。鍋內放油燒熱,蔥、姜熗鍋,倒入清湯適量,加入調料攪勻,接著放入豆腐、香菇,改用小火燒10分鐘,待豆腐入味,加筍片,勾芡,淋入香油拌勻即可。

用法:佐餐食用。

功效:適用于心肌病。

2.【中藥偏方:血府逐瘀湯】

原料:當歸、川芎、郁金、元胡、柴胡、枳殼、赤芍、桃仁、紅花各10克,丹參30克,生地15克,桔梗6克。

制法:煎湯服用。

用法:每日1次。

功效:益氣養血。適用于心肌病。

·感染性心內膜炎·

1.【食療偏方:香菇豆腐】

原料:香菇、蘑菇、黑木耳各25克,豆腐200克。

制法:香菇、蘑菇、黑木耳泡發切碎,放入油鍋爆炒,加水煮至軟熟后加豆腐調味料,煮5~10分鐘即可。

用法:佐餐食用。

功效:適用于感染性心內膜炎。

2.【中藥偏方:首烏丹參煎】

原料:首烏、丹參各25克,蜂蜜20克。

制法:先將首烏、丹參煎汁,去渣后調入蜂蜜拌勻。

用法:每日1劑。

功效:對感染性心內膜炎引起的心悸有一定療效。

3.【外用偏方:局部敷貼法】

用硝酸甘油貼膜貼于心前區,24小時換藥1次。

·心包炎·

1.【食療偏方:山楂桃仁露】

原料:新鮮山楂1000克,桃仁100克,蜂蜜250克。

制法:將上述原料煎汁熬露。

用法:每次1小匙,每日1次,3個月為一療程。

功效:可活血逐瘀。適用于心包炎。

2.【中藥偏方:人參白虎湯】

原料:人參6克(單煎),碎石膏30克(包煎),知母12克,甘草5克。

制法:將上述原料用水煮湯,去渣取汁。

用法:每天1劑,連服5天。

功效:清熱解毒。對治療心包炎有一定的療效。

3.【外用偏方:敷貼療法】

用丹參、紅花煎汁,濃縮成膏體,貼敷于心前區,24小時更換1次,

4.【生活偏方:噴霧療法】

用細辛3克,良姜、蓽茇、檀香各5克,煎汁制成噴霧劑,在心痛發作前或發作時,直接噴灑在病人的口舌、鼻腔附近,通過經絡的偱行,可以發揮藥劑緩解病痛的作用。

·風濕性心臟病·

1.【食療偏方:山藥豬腰湯】

原料:豬腰1個,山藥30克。

制法:將豬腰對切,去除筋膜,沖洗干凈,切片備用。將豬腰、山藥放入鍋內熬煮,略煮至熟后加麻油、蔥、姜。

用法:佐餐食用,每日1次,連服7天。

功效:適用于風濕性心臟病引起的氣血兩虛,心悸怔忡,氣短懶言,自汗,腰痛。

2.【中藥偏方:利濕化瘀湯】

原料:制半夏、枳實、川芎、赤芍、麥冬、五味子各9克,茯苓30克,丹參、沙參各15克。

制法:用水煎服。

用法:每日1劑,1個月為一療程。

功效:利濕除痰,活血化瘀。對風濕性心臟病有一定療效。

3.【外用偏方:敷貼療法】

將雷公藤的根和葉搗爛,敷于病處,半小時以后將藥膏取下,對于以關節疼痛為主癥的風濕性心臟病患者有一定的療效。

4.【生活偏方:推拿療法】

按揉內關、合谷、曲池、三陰交,手法適宜輕柔,對病痛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高血壓·

1.【食療偏方:黑木耳柿餅】

原料:黑木耳6克,柿餅50克,冰糖少許。制法:加水共煮至爛。

用法:此方為1日用量,久食有效。

功效:清熱,潤燥。治老年人高血壓。

2.【中藥偏方:茅根牛膝汁】

原料:牛膝15克,白茅根30克。制法:用水煎服。

用法:每日1劑。

功效:可治療單純頭痛型高血壓。

3.【外用偏方:敷貼療法】

用吳茱萸20克、研成末,用醋調勻。睡前敷兩足涌泉穴,用紗布固定,次日起床后去掉。可以止痛鎮靜,用于治療高血壓性頭痛。需要注意的是:服藥過程中,如出現皮膚過敏,應立即停用。

4.【生活偏方:鼻嗅法】

用適量菊花裝入枕芯,睡眠時使用。利用中藥的氣味,通過自然呼吸,使藥物直接作用于肺部,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適用于高血壓性眩暈。注意:對菊花過敏者禁用。

·低血壓·

1.【食療偏方:紅棗烏雞煲】

原料:紅棗10枚,板栗200克,龍眼肉10克,烏雞1只。

制法:將烏雞洗凈切塊,放在沙鍋內,加入以上配料,再適量加水和調味品,溫火慢燉即成。

用法:佐餐食用。

功效:適用于低血壓引起的頭暈、乏力、四肢冰冷等癥狀。

2.【中藥偏方:蜂蜜紅棗】

原料:蜂蜜適量,紅棗20克,沙參、生熟地各10克。

制法:將上述原料放入蒸籠,隔水蒸3個小時。

用法:每日服3次,連服20天。

功效:可治療低血壓。

3.【外用偏方:耳穴療法】

用王不留行籽膠貼于兩側耳穴的心、頭興奮點,各按摩50次,在每天吃飯之前或睡覺以前各進行1次,一周換1次藥。

·心律失常·

1.【食療偏方:蓮子百合燉豬肉】

原料:蓮子50克,鮮百合60克,瘦豬肉150克。

制法:將上述原料一起放入鍋內加水,再加入蔥、姜、食鹽、米酒、味精少量作為調料。先用大火燒沸,再用小火燉1小時即可。

用法:食蓮子、百合、豬肉并喝湯。每日1~2次。

功效:養心安神,滋陰斂汗。可緩解心律失常,心悸不寧,心煩少寐,頭暈目眩,手足心熱,盜汗等癥狀。

2.【中藥偏方:升率湯】

原料:人參(單煎)、制附片(先煎)、赤芍、川芎、佛手各10克,丹參20克,麥冬、當歸、山萸肉各15克,黃芪30克,麻黃6克,細辛3克。

制法:用水煎服汁。

用法:每日1劑,分2次服用。

功效:適用于緩慢性心律失常。

3.【外用偏方:敷貼療法】

用南星、川烏,按照1∶1的比例共研細末,將黃蠟融化,與藥粉混合,分別敷于手心和足心,每日1次,晚上敷好用紗布包裹,早晨取下。

4.【生活偏方:噴霧療法】

用熏衣草精油2~3滴,放入熱水中攪勻,倒入小噴霧瓶中。每天晚上入睡之前,噴2~3次,可以鎮靜安神,幫助入睡,防止心悸的發生。

·心絞痛·

1.【食療偏方:香菇豆腐】

原料:香菇、蘑菇、黑木耳各25克,豆腐200克。

制法:將香菇、蘑菇、黑木耳泡發切碎,放入油鍋爆炒,加水煮至軟熟加豆腐和調味料,煮5~10分鐘即可。

用法:每天1次,10天為一療程。

功效:適用于心絞痛。

2.【中藥偏方:薤白桂枝煎】

原料:薤白15克,乳香、桂枝、蓽菝各10克,良姜、香附、血竭、沒藥各9克,細辛3克。

制法:用水煎服。

用法:每日1劑,分2次服用。

功效:溫通散寒,活絡止痛。適用于心絞痛引起的心胸絞痛,緊縮不舒、受寒易作、胸痛徹背、畏冷面青、手足不溫。

3.【外用偏方:敷貼療法】

梔子、桃仁各12克,煉蜜30克。將二藥研末,加蜜調成糊狀。把糊狀藥攤敷在心前區,紗布敷蓋,第一周每3天換藥1次,以后每周換藥1次,6次為一療程。

4.【生活偏方:按摩療法】

用點按法按摩足三里、三陰交、曲池、關元、氣海這5個穴位,可以健脾和胃、調整血壓、提高身體免疫力,防止心絞痛的發作。

·心力衰竭·

1.【食療偏方:香菇炒油菜】

原料:油菜100克,香菇20克。

制法:將油菜洗凈切好,香菇洗凈泡軟后去蒂備用。待鍋內油熱后爆香蒜末,放入香菇、小油菜及食鹽、味精、香油炒熟即可。

用法:佐餐食用。

功效:常食可增進心臟健康,緩解心力衰竭。

2.【中藥偏方:黃芪黨參煎】

原料:黃芪10~15克,益母草10~12克,澤蘭、制半夏、黨參各10克,灸附片6~10克,北五加皮4~10克。

制法:用水煎服待溫。

用法:分3次服用。

功效:益氣活血,溫陽利水。可緩解心力衰竭等癥。

3.【外用偏方:敷貼養心法】

用大戟、芫花、甘遂等研末,取少量敷于膻中穴,可用于心衰尿少浮腫者。

4.【生活偏方:熏吸療法】

用桃仁、紅花各10克,當歸15克,川芎6克,用水煎服,去渣取汁(300毫升),兌入熱水中,調溫到40℃左右,洗浴時,用鼻子吸10分鐘,以無不適感為度。

·高脂血癥·

1.【食療偏方:牛肉燒蘿卜】

原料:牛肉5 0克,白蘿卜10 0克,食油、醬油各5克,蔥、姜、食鹽、料酒、味精等調料適量。

制法:先將牛肉洗凈切塊,蘿卜去皮切塊,再用開水焯一下蘿卜。熱油鍋將牛肉煸炒到白色時,加入調料,炒勻,加少量水沒過牛肉,用文火燉,等牛肉快爛時,加入蘿卜塊,煨到酥爛時,再加入適量食鹽、味精即成。

用法:每食用周2~3次。

功效:適用于高脂血癥。

2.【中藥偏方:何首烏汁】

原料:何首烏30克。

制法:將何首烏放入沙鍋,加水1000毫升,煎20分鐘,取汁200毫升。

用法:分2次溫服,每日1劑。

功效:可以起到降低血脂的作用。

3.【外用偏方:艾灸法】

艾灸法具有溫陽益氣、活血通脈的功效。艾灸神闕穴,可以調理脾胃、補益氣血。每天用艾條灸30分鐘,每日1次。堅持一段時間,可以明顯降低血清水平,降低動脈硬化的指數和血脂的水平。

4.【生活偏方:鼻嗅法】

用菊花適量裝入枕芯,睡眠時使用。利用中藥的氣味,通過自然呼吸,使藥物直接作用于身體,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適用于高脂血引起的頭痛、眩暈。注意:對菊花過敏者禁用。

·偏頭痛·

1.【食療偏方:姜蔥炒螃蟹】

原料:雄螃蟹500克,干蔥頭150克,姜絲25克,豬油75克。

制法:螃蟹洗凈切塊,把炒鍋用大火燒熱,下豬油,燒至六成熱下蔥頭,翻炒后,把蔥頭撈出,在鍋內略留底油,大火爆炒姜絲、蒜泥和炸過的蔥頭,下蟹塊炒勻,依次熗料酒,加湯、食鹽、白糖、醬油、味精,加蓋略燒,至鍋內水分將干時,下豬油10克及香油、胡椒粉等炒勻,用濕淀粉勾芡即成。

用法:佐餐食用。

功效:祛風止痛,滋陰清熱。

2.【中藥偏方:川芎茶調散】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原料:川芎、荊芥各20克,薄荷15克(后下),細辛3克,白芷、防風、羌活、甘草各10克。

制法:共為細末,每次15克,每日2次。

用法:清茶調服或作湯劑,每日1劑,分2次服用。

功效:疏風散寒,宣通經絡。

3.【外用偏方:冰袋外敷法】

頭疼時,試著把熱敷袋放在頸部、在前額放冰袋。冷熱刺激能幫你有效緩解肌肉緊張,減少痛感。

·中風·

1.【食療偏方:黃花百合粥】

原料:金針菜、百合各30克,糯米100克,冰糖適量。

制法:先將金針菜切段,百合削皮洗凈后切碎,與糯米一同放入沙鍋,加入適量的水,熬至米爛湯稠,加入冰糖,攪勻即可。

用法:可早晚食用。

功效:具有防止腦出血以及動脈硬化、降低膽固醇、緩解中風的作用。

2.【中藥偏方:防風湯】

原料:肉桂6克,防風、防己、當歸各12克,人參(單煎)、川芎、白芍、杏仁、黃芪、甘草各10克,制附子(先煎)、麻黃、生姜各5片。

制法:用水煎服。

用法:每日1次。

功效:適用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發熱惡寒等中風癥狀。

3.【外用偏方:敷貼療法】

將大蒜2瓣去皮,搗爛如泥,敷于牙根部。可以宣竅通閉,對于中風引起的不語有一定療效。

4.【生活偏方:鼻嗅法】

用細辛適量,研為細末備用,如中風發作后不省人事,可將粉末吹入鼻孔,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神經衰弱·

1.【食療偏方:酸棗仁粥】

原料:酸棗仁末15克,粳米100克。

制法:先用粳米煮粥,快熟時,下酸棗仁末,煮熟即可。

用法:空腹食用。

功效:寧心安神。適用于神經衰弱引起的心悸、失眠、多夢、心煩。

2.【中藥偏方:清肝寧心湯】

原料:鉤藤15~30克,丹參30克,合歡皮12克,生珍珠母20克(先煎),夏枯草、酸棗仁各15克,炙甘草3克。

制法:用水煎服。

用法:每日1劑,日服2次。

功效:清肝解郁,養心安神。適用于神經衰弱。

3.【外用偏方:敷臍法】

取等量珍珠粉、丹參粉、硫磺粉拌勻,再拌適量麻油敷于臍部,外面蓋塑料薄膜膠布固定,3~5天更換。此方法具有寧心安神之功效,對于神經衰弱的失眠癥狀有很好的療效。

4.【生活偏方:日光浴法】

太陽輻射的光線通過皮膚感受器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能調整器官功能,使人心情舒暢,可以緩解神經衰弱患者過于緊張而興奮的神經細胞。

日光浴的時間應選在上午10~12點,下午3~5點(夏天在10點以前17點以后),每次5分鐘,之后逐漸增加到30分鐘。地點在靠近江、河、湖、海天然水源的地方,高山較平地日光強烈,也適宜進行日光浴。日光浴中要注意日光照射不要過量。

·三叉神經痛·

1.【食療偏方:荷葉西瓜飲】

原料:荷葉邊、銀花、西瓜翠衣、扁豆花、絲瓜皮各6克。

制法:用水煎服湯。

用法:代茶飲。

功效:活血通絡、祛風止痙。

2.【中藥偏方:五苓散】

來源:《傷寒論》。

原料:澤瀉6克、豬苓、茯苓、白術各4.5克,桂枝3克。

制法:以上研為末混合,用水煎服。

用法:隨量服用。

功效:活血通絡、祛風止痙。

3.【外用偏方:龍竭餅外敷法】

地龍5條,全蝎20只,路路通10克,生南星、生半夏、白附子各50克,細辛5克。將各味藥共研磨為細末,過6號篩,加一半面粉用久調成餅。然后攤貼于太陽穴,敷料固定,每日換藥1次。

4.【生活偏方:梳頭法】

每天起床后和睡前用木梳從前額經頭頂至后頸部,開始每分鐘梳25次左右,5分鐘后逐漸加速,用力要均勻,以不劃傷頭皮為度。每次梳10分鐘,1周后疼痛可減輕,1個月后可基本痊愈。

·老年癡呆癥·

1.【食療偏方:肥羊肉湯】

原料:肥羊肉50克。

制法:肥羊肉洗凈,切小塊,開水浸泡1小時,去浮沫,加蔥、姜、黃酒,急火煮開2分鐘,改小火煨1小時。

用法:佐餐食用。

功效:補益心脾,活經通絡。

2.【中藥偏方:右歸飲】

來源:《金匱要略》。

原料:熟地、山藥(炒)、山萸肉、枸杞子、何首烏各15克,肉桂9克,牛骨髓50克,女貞子12克。

制法:用水煎服。

用法:隨量服。

功效:溫腎填精。

3.【外用偏方:敷貼療法】

選穴:腎俞、命門、志室、心俞、肝俞、關元、足三里。

方法:用桃仁、紅花、肉桂、川芎等藥物研磨成細末,放入麝香少許。加黃酒、蜂蜜拌成糊狀,置于上述穴位,用膠布固定,5天換藥1次,連用1個月。

4.【生活偏方:推拿法】

選取坐式,用雙手的拇指和食指相對,推拿兩側的眉弓1分鐘,再把雙手大魚際置于前額正中,向兩側分推至太陽穴約1分鐘。五指張開,由前額部至后頸部,用力往返10次,勞宮對著百會穴,慢慢摩動約1分鐘。

·失眠·

1.【食療偏方:龍眼冰糖茶】

原料:龍眼肉25克,冰糖10克。

制法:把龍眼肉洗凈,同冰糖放入茶杯中,沖沸水加蓋悶一會兒即可飲用。

用法:每日1劑,隨沖隨飲,最后吃龍眼肉。

功效:補益心脾、安神益智。適用于思慮過度、精神不振、失眠多夢、心悸健忘。

2.【中藥偏方:瀉肝安神湯】

原料:生珍珠母30克(先煎),鉤藤、丹參、夏枯草各15克,朱茯神、合歡皮各10克。

制法:用水煎服。

用法:每日1劑,日服2次。

功效:瀉肝安神。適用于失眠。

3.【外用偏方:磁石外敷法】

取磁石、刺五加各20克,茯神15克,五味子10克。先煎煮磁石30分鐘,然后加入其余藥物再煎30分鐘,去渣取汁。將一潔凈紗布浸泡于藥汁中,起熱敷于患者前額及太陽穴。每晚1次,每次20分鐘。

4.【生活偏方:牛奶浴法】

喝牛奶能促進睡眠安穩,浸牛奶浴也可以治失眠。由于浸牛奶浴可使身心得到松弛,加上牛奶香味能安定自律神經,從而發揮促進熟睡之效果。方法:將水溫調至35℃~40℃,然后倒入2~3公升牛奶,攪拌均勻至半透明,浸泡20~30分鐘左右。

·健忘·

1.【食療偏方:玫瑰棗仁心】

原料:豬心1個,棗仁20克,玫瑰花10克。

制法:將豬心去脂膜,洗凈。棗仁略炒與玫瑰花共研末,灌入豬心中。將灌藥的豬心盛碗中,隔水蒸或上籠屜蒸至熟透。

用法:食用時去心內藥末,切片,拌調料服。

功效:養心血,寧心神。適用于心血不足所致的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等癥。

2.【中藥偏方:遠志丸酒浸劑】

來源:《浙江中醫雜志》。

原料:遠志、熟地、黃菟絲子、五味子各18克,石菖蒲,川芎各12克,地骨皮24克,白酒600毫升。

制法:上藥用白酒浸泡一星期,過濾,裝入玻璃瓶內,密蓋,勿令泄氣。

用法:每月早晚各飲10毫升,一般每劑可服20日左右,服完后可依上法制備。

功效:適用于年輕人健忘癥。

3.【外用偏方:敷貼法】

麝香、牛黃各3克,益智仁30克,搗為末,以米酒調勻,外敷于風府穴,于晚間入睡前用,晨起揭下,每天1次,適于各種健忘外用。

4.【生活偏方:推拿法】

1.患者取仰臥位,施者用一指禪推法在膻中、中脘、氣海三穴操作,手法以得氣為宜,每穴2分鐘。

2.用指按法在足三里操作,手法以酸脹為度,1分鐘即可。

·自汗、盜汗·

1.【食療偏方:糯米煲豬肚】

原料:糯米500克,豬肚1個。

制法:糯米洗凈,豬肚1個洗凈,把米放入豬肚內,用線結扎,加入適量的水,共煲1小時,調味。

用法:吃肚喝湯。每天1次。煮后的糯米可以曬干后分10次煮粥。

功效:有補中益氣、斂陰止汗等功效。適用于治療盜汗、自汗。

2.【中藥偏方:牡蠣散】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原料:生黃芪、麻黃根各12克,鍛牡蠣15克(先煎),浮小麥30~40克。

制法:用水煎服。

用法:每日2次,不拘時候。

功效:固表止汗。適用于身體虛弱,衛外之氣不足,表虛不固,體常出汗之自汗、盜汗。

3.【外用偏方:臍部敷藥法】

取等量五倍子、煅龍骨粉,用冷開水調成糊狀,敷臍部,外用紗布固定,每日1次。用于盜汗。

4.【生活偏方:自我按摩法】

每日早晚用拇指用力按壓足三里穴(外膝眼下直下四橫指,脛骨外緣一橫指處)5~10分鐘。適用于自汗。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州| 麟游县| 民勤县| 密山市| 威海市| 河源市| 濉溪县| 康定县| 宁南县| 雅江县| 寻乌县| 宣汉县| 峨眉山市| 贞丰县| 吉木乃县| 广灵县| 苏尼特左旗| 曲麻莱县| 科技| 九龙城区| 乐亭县| 依兰县| 乐山市| 平原县| 浠水县| 文登市| 曲阳县| 蒙自县| 武城县| 莱州市| 抚州市| 辽阳市| 抚州市| 筠连县| 绥阳县| 漯河市| 得荣县| 大连市| 萍乡市| 遵义县| 永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