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武術的特點與作用
一、武術的特點
(一)動作具有攻防技擊性
武術作為體育項目,動作具有攻防技擊性是它的本質特征。如散打的技術與實用技擊術基本是一致的,集中體現了武術攻防格斗的特點,只是從體育的觀念出發,以不傷害對方為原則,嚴格規定了禁擊部位和保護器具。作為中國武術特有表現形式的套路運動,雖然拳種不同,風格各異,有的還具有地方特色,但無論何種套路,其共同特點是以踢、打、摔、拿、擊、刺等攻防動作構成套路的主要內容。雖然套路中不少動作的技術規格在原技擊動作的基礎上略有變化,或因連接貫串及演練技巧的需要,穿插了一些不具備攻防意義的動作,但通過一招一式表現攻與防的內在含義仍然是套路技術的核心。
(二)具有內外合一、形神兼備的運動特色
講究動作形體規范,又求精氣神傳意、內外合一的整體運動觀,是中國武術的一大特色。所謂內,指人的精神、意識和氣息的運行;所謂外,指人體手眼身步的活動,如太極拳要求“以意識引導動作”,形意拳講究“內三合”、“外三合”。套路演練在技術上特別要求把內在的精氣神與外部的形體動作緊密結合,做到手到眼到,形斷意連,使意識、呼吸、動作協調一致。這一特點充分反映了武術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在長期的歷史演進中備受中國古代哲學、醫學、美學等方面的滲透和影響,形成獨具民族風格的運動形式和練功方法。
(三)內容豐富多彩,具有廣泛的適應性
武術的內容和練習形式豐富多樣,不同的形式和內容都有與其相適應的各種練功方法,其動作結構、技術要求、運動風格和運動量不盡相同,分別適應不同年齡、性別、職業、體質的需要,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和興趣愛好加以選擇。同時,武術運動適合不同年齡、性別、體質、職業;不受時間、季節、場地限制,場地器材也可以因陋就簡,這種廣泛的適應性給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武術的作用
武術文化的內在價值是完整的。有激勵人們積極向上、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的精神價值,有鍛煉身體、陶冶情操、心理健康的健身養生價值,有集形體美和精神美于一體的審美價值,有融合精氣經絡學說和辨證施治、整體施治原則的醫學價值,有競技體育的觀賞價值、娛樂價值,以及規模巨大的產業價值。
(一)壯內強外的健身作用
武術的基本活動是人體的運動,一切運動的根本目的都是健身,但是,武術運動有別于其他的運動訓練,它的最大特點就是不會損傷人的機能和器官,在正確的功法訓練下,能起到內固精氣、外壯皮骨的作用。
武術運動作為一種健身手段,它有一套獨到的功法和運動規律,它的訓練功法與中國古代的導引養生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武術不但在外部形態上與導引養生術有許多相同的地方,如動作的運動方法、動作與呼吸的配合、運動技能等方面有極其相似的地方;而且武術的理論與導引養生術理論有許多相通的地方。中國的導引術講究吐故納新,武術也同樣講調息運氣。無論是“提、沉、聚、托”,還是“氣沉丹田”、“以氣催力”、“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等,都說明了呼吸與動作的有機結合,不僅能使動作完成得更合理,而且通過呼吸還能增強對內臟器官的鍛煉。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強調運動,重視生命,《易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正是強調了這種思想。武術與養生術的有機結合,大大增強了武術的健身作用。通過武術的鍛煉,人們可以從多方面增進身體的健康,從而全面發展人的自身素質,使自身的力量、耐力、速度、靈敏、柔韌等各種素質的發展得到良好的發展。
由于中國的武術流派繁多,內容極為豐富,不同的拳種有各自不同的鍛煉方法,所以不同的拳種所產生的效益,在人身體的表現也就不盡相同了。它們可以相互借鑒、相互補充,這樣才能使武術的健身作用得到更好的發揮。
(二)提高防身自衛能力的防身技擊作用
武術由我國古代的技擊術發展而成,其直接來源是攻防格斗。盡管現代武術屬于體育的范疇,然而技擊性仍然是它的本質屬性。通過練拳習武,不僅可以提高人體的各種身體素質,而且可以掌握一定的攻防技法,起到防身自衛的作用。另外,武術散打項目更是以攻防格斗為目的,堅持長期系統的學習,不僅可以提高防身自衛能力,還可以為國防、公安建設服務。
(三)娛樂觀賞,豐富文化生活的同時,培養道德情操的教育作用
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之稱,根植于中華傳統文化土壤中的中華武術,也必然以具有濃郁的倫理思想色彩為其主要特色,尚武與崇德便成為習武、實踐密不可分的兩個方面。中華浩浩歷史長河中,如關羽、岳飛、戚繼光等無數民族英雄和武術家,無不是德行和技藝同時修煉,甚至德先于技。實行尚武與崇德的教育,無疑可以陶冶人們的思想情操。另外,艱苦的習武實踐,對于培養人們良好的生活習性和意志品質也具有積極作用。
武術作為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必然就具備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意識。中國人傳統的審美習慣,一般是把主體內在的情感表現放在中心位置,中國傳統文化非常注重內在情感的表現。在練習武術時,演練者往往會通過肢體把內在的情感通過動作的演練表現出來,而這種情感的表現又往往是含蓄的。像武術所追求的“內宜鼓蕩,外示安逸”就體現了一種既重“形”又重“神”的思想,這與中國先賢所追求的“詩言志”、“詩緣情”、“情動于中而形于外”等思想是一致的。古人說“書如其人”、“文如其人”,同理“拳也如其人”。所以人們在練習武術時,除了追求外在的“形”,更注重內在的“神”。
這種外練其“形”、內練其“神”的武術運動本身就是一種最好的自娛運動。許多人把每天習武作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自練自樂,尋求得到一種自我滿足,這樣既可以鍛煉身體,又可以陶冶人的情操。
練習武術者一方面追求高尚的武德;一方面追求技藝超群的“功夫”,并把“功夫”作為一種修養。“功夫”指做一件事所花費的精力和時間;也指在某一事業上的造詣和本領。很多前人竭盡畢生精力“練功夫”,他們一方面是在技術上精益求精;另一方面也是在進行意志品質的自我磨煉。
中國武術非常富于哲理,對每個練習者都有強大的吸引力,從而使得每個練習者孜孜不倦地去探尋其博大精深的奧妙,堅持不懈地磨煉著自己的意志,從而培養了人對信念執著追求的精神。
中華武術獨有的審美情趣也給武術增添了無窮的魅力。套路運動的動靜疾徐、起伏跌宕美,散打運動的巧妙方法、激烈對抗美,不僅能培養人們的審美情趣,給人以美的教育,還能在節慶集會時豐富人們的業余文化生活,帶給人們美的享受。同時,以武會友,切磋技藝,還能擴大交往,交流思想,增進友誼,為東西方的文化交流做出貢獻。
(四)經濟作用
不同的歷史時期,武術表現的價值功能側重點不同。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傳統的武術在體育產業化過程中所表現出的經濟價值越來越被更多的有識之士認同。首先,作為一種精神產品,武術能不同程度地滿足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各種武術表演、比賽,以及武俠文學和影視,在豐富人們文化生活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其次,武術作為一種勞務,在進行武術教學訓練及輔導等活動時,也具有一定的經濟效益。另外,作為一種資源,武術還能夠帶來相關產業的發展,如武術服裝、器材及各種武術書籍、期刊、音像制品等武術附屬產品的銷售,還有各種國際武術文化節等,都是以武術搭臺,經貿和旅游唱著精彩的戲。相信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武術發揮的經濟效益將會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