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國防知識與軍事理論
- 許慧遠 黃科主編
- 7字
- 2019-01-09 14:12:11
第2章 戰略環境
2.1 戰略環境與世界戰略格局
戰略,也稱為軍事戰略,是籌劃和指導軍事斗爭全局的方略。戰略既指導軍事斗爭全局從發生、發展到結束的全過程,又關照其各方面和各部分間的關系。軍事戰略是國家總體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總的方針、路線、政策在軍事方面的具體體現,是國家關于軍事斗爭路線、方針、政策和策略,以及斗爭原則的具體表現。不同歷史時期的戰略有著不同的內容和特點,其決定因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戰略思想;二是戰略環境;三是軍事力量。戰略指導者基于對一定歷史時期內上述情況的綜合分析,提出軍事斗爭的基本對策和保障國家安全的基本方法,這就是這個時期軍事戰略的基本內容。
戰略環境是指國家或政治集團在一定時期內所面臨的影響其安全和軍事斗爭全局的客觀情況和條件。主要包括國內外政治、經濟、科技、軍事、地理等方面的基本情況。戰略環境是一個動態現象,它隨著自然界和人類歷史的發展原則而發展,隨著國內外形勢的演變而變化。正確認識和分析戰略環境,是正確、及時地制定和調整戰略的前提條件。
一、國際戰略環境
國際戰略環境,是指世界各主要國家和政治集團在一定時期內在戰略上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斗爭所形成的世界全局性的大環境。它包括世界戰略格局和國際戰略形勢兩個方面,世界戰略格局是國際戰略環境的框架結構;國際戰略形勢是國際戰略環境的動態表現。它從本質上反映了世界各主要國家的政治集團建立在一定軍事、經濟實力基礎上的政治關系的基本狀況和總體趨勢,其核心是世界范圍內的戰爭與和平問題。國際戰略環境是在一定的時代背景下形成的,時代的特征對它的基本面貌有決定性的影響。此外,影響國際戰略環境的主要因素還有:國家間戰略利益的矛盾及發展;政治、軍事、經濟力量在世界范圍內的分布與配置;主要國家之間的戰略關系及斗爭、制約、合作的態勢;戰爭的進程和結局,以及戰爭威脅的性質和程度等。國際戰略環境是國家安全和發展的國際條件,對實現國家的戰略目標和戰略利益有重大的影響,并決定或制約著一個國家的政治、軍事、經濟斗爭的對象和敵友關系,以及采取的方針、政策和策略。任何一種戰略,都是依據一定的環境條件而提出來的,在實施過程中都要受到這種環境條件的制約,因此,對國際戰略環境的分析和判斷,是制定戰略決策和戰略實施過程中必須要特別加以重視的一個至關緊要的問題。只有站在時代的高度,從各主要國家或政治集團的戰略利益關系入手,較系統地考察一個較長時期內世界戰略格局的狀況和國際戰略形勢的發展趨勢,綜合分析影響國家安全和發展的各種國際化條件,判明本國遭受威懾的可能、方向、性質和程度,才能提出正確的戰略對策。
國際戰略環境的范圍顯然極其廣泛,但對于某一國家(集團)的戰略指導者來說,最值得注意的是以下幾個方面。
(1) 當前的時代主題。時代,是指歷史上以經濟、政治、文化等狀況為依據而劃分的某個時期,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各個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時代主題,是指人類社會某一發展階段中帶有全球性、戰略性和關乎全局的核心問題。正確認識時代主題,有助于戰略指導者從宏觀上把握當代世界的主要矛盾和總的發展趨勢,從而對國際戰略環境做出準確的判斷,避免戰略指導的重大失誤。對時代主題的分析一般從三個方面進行:第一是從經濟關系入手;第二是從力量對比入手,看哪一個階級的力量居主導地位;第三是從矛盾關系入手,找出國際社會的基本矛盾。
(2) 世界戰略格局。格局是指事物內在的結構、狀態、局面。世界戰略格局反映了一定時期內國家間的力量對比、利益矛盾和需求,以及基本的戰略關系。對世界戰略格局進行分析與研究,有助于從總體上了解世界各主要國家在世界全局中的地位及戰略利益方面的矛盾和需求,有助于對世界形勢及可能的發展趨勢做出基本的估計。
(3) 世界主要國家的戰略動向。世界各國之間由于戰略利益和政策的異同,既可能是對手,也可能是朋友。各國的戰略動向,既互為條件、相互依存,又相互影響和制約。其中,一些實力較強的世界性和地區性大國,特別是超級大國所推行的戰略,對地區乃至世界的安全與穩定具有重大的影響,對其他國家的戰略也有程度不同的影響。因此,一定時期內各主要國家的戰略及其發展趨勢,是國際戰略環境的重要部分。了解主要國家的戰略動向,有助于從世界各國特別是大國之間關系上具體地研究國際戰略環境,進而對世界形勢做出正確判斷。
(4) 世界及周邊地區的安全局勢。周邊安全局勢,是指周邊國家(集團)直接、間接影響本國安全的條件和因素。周邊安全局勢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周邊國家與本國的利益矛盾、對本國的政策企圖、與本國密切相關的軍事力量及其部署等直接影響本國安全的情況和因素。
二、國內戰略環境
國內戰略環境是指對籌劃、指導戰爭全局有重大影響的國內社會環境與自然環境,主要包括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方面的基本情況和地理條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國家的政治環境、經濟狀況、綜合國力等。它反映了國家軍事力量建設與運用的可能條件和制約因素,決定軍事戰略的基本性質、基本方針和原則,是國家制定軍事戰略的內部環境與基礎。因此,研究國內戰略環境應重點把握以下情況。
(1) 地理環境。地理環境主要包括國家(戰區)的地理位置、幅員、人口、資源、地形、氣候、行政區劃、交通、要地等狀況。軍隊的集結、機動、作戰訓練、后勤補給等一切軍事活動都離不開一定的地理空間,都要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和制約。地理環境不僅是制定戰略的重要客觀依據,而且是影響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
(2) 政治環境。國內政治環境,涉及的范圍較廣,但對戰略影響最大的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國家的政治、法律制度與基本國策;另一方面是政治安全局勢。國家的政治、法律制度和基本國策是國內政治環境的本質和核心,對軍事斗爭全局的籌劃指導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國內政治安全局勢,主要包括在一定時期國內的階級、民族、宗教(教派)、政治集團之間相互關系的基本狀況及其對政局和國家安全的影響。其中,敵對勢力分裂、顛覆國家和發生武裝沖突或國內戰爭的情況,是直接影響國家統一和穩定的國內因素,是籌劃、指導軍事斗爭必須要關注的重要問題。
(3) 綜合國力狀況。綜合國力是一個國家全部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實力和潛力的總和,它包括國家的人力、物力、財力、軍力、科技與生產能力、社會保障與服務能力,以及組織動員能力等。綜合國力是軍事斗爭特別是戰爭的物質基礎,也是軍事理論和作戰方法發展進步的重要條件。一切軍事斗爭和軍事活動,歸根結底都要依靠綜合國力,特別是經濟、科技和軍事實力的支撐,并受其制約。
三、世界戰略格局
世界戰略格局,是指國際社會中的主要戰略力量之間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全球性的、相對穩定的力量對比結構及基本態勢。有時也簡稱為世界格局、國際格局。世界戰略格局的構成要素是國際戰略力量,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國際行為主體。在世界戰略舞臺上,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最本質的是它們之間的力量對比關系,因此,世界戰略格局本質上就是一種國際戰略力量的對比關系。世界戰略力量對比,不僅是世界戰略力量之間的一種實力對比,也是一種影響力的對比。“先謀于局,后謀于略,略從局出”。國際社會中的主要戰略力量必須要對世界戰略格局有明確和清楚的基本認識和判斷,否則就不可能制定正確合理的戰略。
(一)世界戰略格局的歷史演變過程
世界戰略格局形成、發展和變化的政治基礎在于各國在戰略利益上的矛盾和需求。隨著15世紀哥倫布等人的地理大發現,世界才從分散走向了整體,人類才開始逐漸有了世界意識。在同時進行的資產階級劃時代的工業革命中,生產力得到了極大地解放,為資產階級強國在世界上的擴張奠定了豐富的物質基礎。世界貿易的迅速發展使得資本主義市場也日趨成熟,國際分工日益明顯,國際政治開始形成。伴隨著幾個歐洲強國在世界范圍內的殖民擴張,歐洲就成了世界戰略格局變化的中心地帶。世界戰略格局同經常變動的國際戰略形勢有所不同,它在一個相應的歷史時期內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新舊戰略格局的交替轉換,通常發生在涉及世界主要國家的劇烈的社會大動蕩之后,其根本原因在于世界基本矛盾的不斷發展變化。具有典型意義的第一個世界戰略格局是在拿破侖戰爭后形成的。
第一個世界戰略格局:均勢格局(1815—1871年)。以拿破侖戰爭失敗,維也納會議召開為標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和生產技術的更新,增強了主權國家的綜合國力。當時國際關系中的重要特點就是西歐向世界各地的擴張。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葡萄牙等國均以各種形式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進行宗教文化滲透。歐洲擴張的結果之一是導致了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秩序”,結果之二是導致了歐洲強國因殖民地等問題而進行的無休止的激烈較量。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的勝利沖擊了歐洲封建主義制度,對英國的霸權地位形成了嚴重挑戰。然而,拿破侖1805年稱帝后,法蘭西帝國的擴張導致了歐洲反法聯盟的建立。英普聯盟和西班牙、兩個西西里王國和奧地利兩個反法集團,經過一系列生死較量后,迫使拿破侖帝國解體。戰后于1814年10月至1815年6月召開的維也納會議,確立了列強并立的“維也納”體系。拿破侖的失敗導致歐洲列強重新建立了一種政治軍事均勢,法國、英國、奧地利、俄國和普魯士成為當時世界政治中的主導力量,各大列強都企圖利用維也納會議來達成自己的戰略目標,最后形成了維也納體系。其主要內容是防止法國的重新崛起,維持歐洲大陸的均勢,避免發生新的戰爭。同時,消滅了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一切成果,并在歐洲大陸上恢復了舊的封建專制制度,對歐洲板塊進行了重新分割。維也納會議形成的均勢格局在較長的時期內確保了歐洲列強之間沒有爆發新的戰爭,各個大國相互制約與平衡,形成多極均勢國際體系中的主宰。但是,由于維也納會議沒有解決列強之間的一些內在矛盾,因此,到了19世紀50年代,這個均勢格局就開始走向崩潰。
第二個世界戰略格局:兩大軍事侵略集團抗爭的格局(1871—1918年)。自19世紀60年代開始,普魯士經過三次王朝戰爭,最終于1871年完成了德意志的民族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在維也納格局的發展過程中,歐洲工業的進步促使各國資本主義反對封建制度及其殘余的革命斗爭迅猛發展。德國的崛起粉碎了均勢格局,在歐洲中心一個強大而富有侵略性的德意志帝國出現在開始衰落的俄國、法國和奧地利的身邊,使得歐洲的均勢格局徹底改變,支配歐洲政治的大國的移位和新的世界格局的出現,也使世界戰略格局發生了變化,引起了帝國主義列強重新制定新的世界勢力范圍。作為新興的強國,德國對老牌的帝國主義強國英國和法國等構成了嚴重的挑戰,在19世紀后30年瓜分世界的狂潮中,歐洲列強的矛盾日趨加劇,帝國主義集團終于形成以英法俄為一方的協約國集團和以德奧意為另一方的同盟國集團相互抗爭的格局,并最終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三個世界戰略格局:多極格局(1918—1945年)。1914午6月至1918年11月歷時四年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意大利后來轉向協約國)失敗而告終,1919年的巴黎和會于6月28日簽署了《凡爾賽和約》,以重新確定德國邊界、限制德國軍備、瓜分德國殖民地和從德國榨取巨額賠款為基礎,在歐洲形成了新的均勢,隨著對戰敗國的處理,一個新的戰略格局便開始形成。另一方面,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歐洲列強筋疲力盡的同時,在戰爭期間才加入協約國的美國和日本則在戰爭中發了橫財,美國的海軍力量迅速發展起來,動搖了英國的海上霸主地位,確立了美國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支配地位。為了瓜分戰敗國德國、匈牙利帝國和土耳其帝國的遺產,1921年年底,在美國操縱下帝國主義列強召開了巴黎和會及華盛頓會議,形成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成立了以戰勝國主導的國際聯盟,形成了多極格局。這一格局的形成,突破了以歐洲為中心的多極格局局面,顯示出北美和亞太地區在世界戰略格局中地位的上升。加之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前蘇聯的誕生打破了帝國主義的一統天下,開始改變幾個歐洲列強左右世界形勢的局面。在這種形勢下,帝國主義國家為維持和保護其瓜分世界的現狀,采用暫時擱置它們之間的矛盾的戰略,以便共同對付十月革命后出現的革命浪潮。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不滿,以及世界經濟危機的爆發,促進了法西斯政治思想勢力在歐洲的興起和發展。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世界各國開始分為兩個戰爭集團,一個以德意志為首的法西斯同盟,一個以蘇美英為首的反法西斯同盟,雙方進行了長期的激烈斗爭。世界戰略格局便逐步由協約國和同盟國兩大集團的抗爭,轉向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之間的抗爭。
第四個世界戰略格局:美蘇爭霸的兩極格局(1945—199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國際政治經濟力量對比發生了深刻變化,徹底粉碎了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格局。從國際層次上看,歐洲中心地位不復存在。從國家層面上看,歐洲主要大國綜合國力受到極大削弱,以致喪失了昔日主宰國際事務的能力和地位。曾經囂張一時,橫行歐洲的德國和意大利徹底失敗,在戰后相當長時期的國際事務中被排除出去;法國在戰爭中損失慘重,元氣大傷,國際地位急劇下降;稱雄世界百年的大英帝國江河日下,被戰爭搞得疲憊不堪,淪為二等強國。而美國卻在戰爭中得到巨大的發展,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政治、軍事和經濟超級強國。前蘇聯雖在戰爭中損失巨大,但是經受住了考驗,成為歐亞大陸強國。在大戰末期,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美蘇兩大國已經成為兩支主要力量,舊的傳統上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政治格局宣告終結。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蘇兩國的戰時同盟關系迅速破裂,形成了長期的冷戰局面。在意識形態上,美國和前蘇聯根本對立;在政治經濟體制上,雙方完全不同;在軍事上,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集團相互對峙。經過20世紀60年代世界力量大動蕩、大分化、大改組的急劇變動之后,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都分崩離析。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以全球爭霸取代了兩個陣營的對立,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和以前蘇聯為首的華約成了兩個超級大國謀求世界霸權的戰爭工具。戰后開始的東西方冷戰逐漸演變成以美蘇爭霸為主要特征的兩極格局。在此期間的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國際關系中出現了多極化傾向,主要表現在:美蘇爭霸,力量互相削弱;西歐成為與美國抗衡的力量;日本成為經濟大國,開始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和第三世界的崛起,有力地沖擊了兩極格局。1991年,前蘇聯解體,兩極格局崩潰。
兩極格局的崩潰促使國際社會的各種力量進行新的組合,世界處于新舊格局交替的動蕩時期,世界戰略格局總的趨勢正繼續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
(二)未來世界戰略格局的發展趨勢
多極格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政治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世界經濟政治發展變化的必然結果。世界格局多極化的過程并不是在前蘇聯解體后開始的,在冷戰期間兩極格局的狀態下就開始了多極化的潮流,并在冷戰后得到了進一步加強。當前,世界戰略格局總的趨勢正朝著多極化方面發展。
1.“多極化”趨勢
首先,第三世界的形成對兩極格局造成了極大地沖擊。戰后,民族解放運動蓬勃高漲。“不結盟運動”和“77國集團”的形成標志著第三世界的形成。第三世界以不結盟和區域組織為代表,逐漸成為國際舞臺上的主角之一,一方面沉重打擊了霸權主義的強權政治,另一方面加速了帝國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的解體,極大地沖擊了兩極格局,使兩極格局開始松動,在世界戰略格局中起著重要的制衡作用。其次,兩大陣營的破裂和分化加速了多極化趨勢。隨著經濟的發展,國際政治力量出現了新的變化,中國、西歐和日本成為相對獨立的力量,推動著多極格局的發展。美國在世界經濟、政治上形成的“一超獨霸”的局面既是兩極體制被打破后的必然現象,又是一個終將被多極化體制所取代的暫時的歷史過程。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所導致的均衡化趨勢,是世界戰略格局中兩極體制解體并最終走上多極化的根本動因。另外,世界戰略格局的多極化趨勢的發展有益于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人類社會繁榮進步,使世界各大力量彼此之間逐漸形成制約與制衡,有利于遏制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利于推動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有利于實現世界各族人民構建和平、穩定、繁榮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
2.國際關系多重性
國際關系是指國家與國家間建立起來的一種特殊社會關系,它主要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等關系。當前及今后國際關系的劃分,不是按意識形態,也不是按單純的地緣關系,而是多邊性、多重性質的發展。大國關系進一步趨向緩和,相互協調,相互合作的趨勢加強。未來世界戰略格局中主要國家的關系將日趨復雜化,起主導作用的可能主要是美國、俄羅斯、日本、歐盟、中國這“五大力量中心”,其他一些重要的國際組織、區域集團和地區性大國,也將發揮重要的作用。這些國家都在通過調整對外政策和戰略關系來解決矛盾、糾紛、沖突的方式,不再采用冷戰時期的軍事上對抗、政治上對立、經濟上封鎖等方式,而是更多采用談判、對話、妥協、折中的方式去尋求自己的有利地位。這種調整,使得未來世界戰略格局將呈現出新的特征:一是關系復雜化,二是集團松散化,三是外交多邊化,四是合作區域化。
3.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決定了未來戰略格局的發展
經濟的發展水平決定了不同國家在國內政治及國際事務中采取不同的立場。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最主要的發展趨勢之一,同時也加深了各國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經濟利益和經濟安全問題已經成為影響國際局勢和國際關系尤其是大國關系的最重要的因素。世界各國特別是各大國都以振興經濟,加強綜合國力作為首要的目標,特別是信息技術的應用和普及,不僅創造出了新的勞動工具,生產出了更多的產品,迫使人們到國外去尋找市場、尋求投資,而且為人類社會提供了更先進、快捷的交往工具,保證了國家間經常的相互聯系和交往,這種情況再加上發達國家對落后國家能源和資源的依賴以及落后國家對發達國家技術的依賴,這就使得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度大大提高。這種情況客觀上不允許再恢復到與世界生產力發展水平不相適應的國家間敵對或大國對峙的國際關系格局,從而推動著世界戰略格局多極化發展的潮流繼續前進。
4.中國國力穩步上升
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也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對世界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其主要作用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在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上起制約作用。中國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外交上不斷開拓進取,國際地位和作用明顯增強,采取不與任何國家結盟,不干涉別國的內部事務,堅決維護自己的獨立和主權,同時也尊重別國的獨立和主權,致力于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是反對霸權主義和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第二,在經濟發展上起示范作用。中國經濟持續保持快速增長,綜合實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與世界經濟的關系更加緊密。中國的發展和開放,為世界商品和資金提供了廣闊市場,為許多國家的企業創造了商機,也為世界創造了眾多的就業機會。第三,在維護第三世界權益的斗爭中發揮重要作用。在與第三世界關系方面,繼續增強同第三世界的團結和合作,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努力與世界各國平等互利合作,力求雙贏,并積極加強區域合作,推動共同發展,不斷為促進全球發展和繁榮做出重要貢獻。作為第三世界國家的一員,中國始終把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和合作作為外交政策的一個基本立足點,在政治上增進互信、加強互助;在經濟上按照平等互利、形式多樣、共同發展的原則,與其他國家擴大互利合作;在外交方面,積極參加多邊外交活動,在聯合國和其他國際及區域性組織中發揮作用,廣泛參加各種國際組織,積極開展多邊外交,努力增進各國在各個領域特別是經濟、貿易和技術等方面的互利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