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情商口才
- 劉伯奎
- 1211字
- 2018-12-29 04:28:22
上編 情商口才的理性認知
改革開放30余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人對口才的認識從“沉默是金”轉向“人才不一定有口才,有口才必定是人才”。于是,各行各業的人們都開始了對增強口才應用能力的強烈追求,進而形成了一股“口才熱”。
冷靜反思已經持續了將近30年的“口才熱”,發現其“熱”中又有點偏“冷”。具體表現為,從宏觀的社會角度考察,這股“熱”始終在持續,而從微觀的個人角度考察,很多人卻淺嘗輒止,如參加一個短期訓練,拿個比賽一等獎、二等獎之類的也就“見好就收”,過一段時間再看這個人,興趣可能早已轉移了。
這其實都源于人們對口才認識有誤。而這一錯誤的認識又導致口才訓練中的兩大誤區。
第一個誤區,人們對口才交際在現實生活中應用之廣缺乏足夠認識,甚至不無盲目地以“能夠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登臺面對臺下聽眾進行慷慨激昂的演講”為“有口才”的標志。其實,就一般日常生活而言,除了某些特殊時期,如發生某種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事件時,甚至發生戰爭時,有時候會有人挺身而出面對社會大眾發表演講,如果沒有什么重大事件,人們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還是各干各的工作、各過各的日子。至于面對不同階層發表單一主題的演講,往往多為帶有政治色彩的行為,屬于政治人物的職業節目。而對于一般人(如在校大學生)來說,登臺演講的機會就太少了,即使學校組織一些演講比賽活動,也只能少數人偶爾為之。換句話說,演講對于大學生來說,“用武之地”很少,于是很自然地,在個人身上,訓練口才的激情就慢慢地“涼”下來了。
第二個誤區,人們對口才交際要想獲得真正的成功必須以“動情”而且“動真情”為支撐這一特點認識不足。于是,就有人將口才交際的素質能力的顯現“模式化”、“程序化”,以為口才能力就像學駕駛、學烹飪一樣,只要跟在“師傅后面”亦步亦趨,就能掌握這項技能。結果就出現了,關于某些話題,說話人自己都毫不激動甚至沒有什么興趣,卻也認為能夠憑借所謂技巧使滿場觀眾熱血沸騰,這恐怕就有點近似“忽悠人”了,而這對于演講與口才的追求者來說,難免就又是一個誤區了。當人們滿懷熱情進入“誤區”發現“學而無用”,很自然地,訓練熱情也就慢慢“涼”下來了。
然而,一旦人們走出這兩個誤區,立即就會看到,為什么從宏觀角度考察,全社會的口才“熱”卻“涼”不下來呢?根本問題就在于,全社會已經對口才應用能力產生了強大需求,它已經是是置身于現代社會的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處都可能應用的基本能力。
需要承認的是,本書作者的第一代作品《教師口語表述與訓練》(劉伯奎主編),以及教育部普通高校“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口才與演講——技能訓練》(劉伯奎著),在某種意義上,也曾經是上述兩大誤區的始作俑者之一。而《大學生情商口才》追求的目標,不僅在于對過去的目標實現揚棄,更努力澄清當前社會上普遍存在的這兩大誤區,進而實現一個夢想,推進青年一代“把口才從表演的舞臺上解放出來,使之成為人們自身擁有的、走向人生和事業成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