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嬰兒飲食的14個提醒
飲食要注意酸堿平衡
食物分酸性和堿性兩類。魚肉、禽蛋、米面均為酸性。蔬菜、水果、豆類及其制品為堿性。
人體內存在自動調節酸堿平衡的系統,只要飲食多樣化,吃五谷雜糧,就能保持酸堿的平衡。
飯前喝湯好
嬰兒飯前喝少量的湯,好比運動前做準備活動,使消化器官活動起來,使消化腺分泌足量的消化液,能使嬰兒很好的進食,飯后也會感到舒服。
吃好早餐
早餐的好壞關系到嬰兒生長發育,早餐不僅僅為幼兒提供營養和能量,還可以轉化成葡萄糖供應給大腦細胞。葡萄糖是腦細胞的惟一能源。充足的供應可以使幼兒的記憶力、反應速度得到不同的提高。
如果不注意早餐質量,幼兒在上學時就會有遲鈍、精力不足等保護性抑制,發生低血糖。全日總量攝入中早餐占30%,午餐占40%,晚餐占30%。
午餐前不要飲純果汁
果汁易于吸收營養豐富。但午餐前40分鐘不要讓嬰兒飲果汁。否則嬰兒會在午餐時少吃一些主食,而1日之內攝入量并無增加,失去了在正常午餐中所獲取的營養。
饅頭營養好
面包,色香味都比較好,但由于是用烘爐烤出來的,面粉中的賴氨酸在高溫中發生分解,而用蒸汽蒸饅頭則無此弊,蛋白質含量高,從營養價值上來看,吃饅頭比吃烤面包好。所以父母在給嬰兒選擇的時候,不要按自己的口味選擇,覺得面包比饅頭好吃,其實饅頭更有營養。
小貼士:怎樣知道寶寶患有貧血
當寶寶精神不好,食欲差,經常疲乏無力,出現異食癖時,應觀察寶寶是否有面色、口唇、甲床皮膚黏膜蒼白等現象,如果有這些癥狀,應及時帶寶寶去醫院檢查紅細胞及血紅蛋白是否低于正常值。
魚與豆腐合吃提高對鈣的吸收
魚最好和豆腐一起燉著吃,因為魚體內含豐富維生素D,豆腐則含有較多的鈣,若單吃豆腐,人體對鈣就不能充分吸收,若將豆腐與魚一起食用,借助魚體內豐富的維生素D,可使人體對鈣的吸收提高20倍。
不易喝過多飲料
如可樂里咖啡因對中樞神經系統有較強的興奮作用,也是嬰兒多動癥病因之一,而汽水降低嬰兒胃液消化力、殺菌力,影響正常食欲。
吃雞蛋的禁忌
幼兒千萬不能生吃雞蛋,生雞蛋中有大量的細菌和微生物,對抵抗力很低的寶寶來說是很危險的,蛋白中的一種蛋白質同蛋黃中的鐵結合會阻止鐵的吸收,蛋經煮熟后這些就不存在了。雞蛋也不能多吃,蛋吃多了會產生消化不掉的蛋白質和腸道細菌,會腐敗生成對嬰兒有毒害的物質。

喝豆漿的注意事項
雞蛋中黏液性蛋白容易和豆漿中的胰蛋白酶結合,產生不被人體吸收的物質,使豆漿失去營養價值。
紅糖中的有機酸能夠和豆漿中的蛋白質結合產生變性沉淀物。
謹防嬰幼兒牛奶貧血癥
嬰兒斷奶后,不可全部依賴于牛奶喂養,忽視其他的營養食物,應適當添加輔食,如菜泥、蛋、胡籮卜等。否則時間長了易得牛奶貧血癥。
不吃湯泡飯
湯和飯混在一起吃,食物在嬰兒口腔不等嚼爛就同湯一起咽進胃里去了。舌頭上神經沒受到充分刺激,使食物不能很好的消化吸收,日子久了嬰兒變瘦,也會引起胃病。
如何培養飲食習慣與方式
12~24個月是需要投入更多營養支持的時期。維生素E、鐵等的缺乏最初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許多父母都答不上來。12~24個月,是嬰兒非常需要營養但又經常被忽略的時期,可父母對此不甚了解。結果后期補充,但還是難以挽回其對兒童健康的負面影響。
12~24個月的幼兒處于從以牛奶或常規化食物為主的膳食,向更加成人化膳食過渡的時期。他們有獨一無二的體格、行為和社會特征,吃飯時尤其明顯,會有相當多的食物殘留在臉上、掉在地板和桌面上,因此食物的實際消耗量難以定量,喂養準則也只是籠統規定。

食物結構與搭配不得法
現在,令父母最頭疼的不是嬰兒吃飽與否,而是食物結構與搭配不得法。膳食調查發現,從12~18個月,盡管熱量攝入量增加,但是鐵和維生素E攝入量減少。
至18個月,僅有20%的嬰兒鐵攝入量達到推薦量,9%的嬰兒維生素E的攝入量達到推薦量。那些富含維生素E的食物,如食用麥芽、色拉調味料、堅果和種子,并未成為嬰兒的常用食物。幸好,大多數嬰兒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D、維生素B6、維生素B12、葉酸、鋅和鈣的攝入量都達到或超過推薦量。因而,提倡出2歲幼兒的膳食中要滿足維生素E和鐵的需要量,強調以鐵強化食品和其他嬰兒強化谷類作為營養素的主要來源之一。
除了缺乏幼兒營養知識之外,怎樣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和方式,也讓父母大傷腦筋,不少家長甚至為了喂完一碗飯,滿屋子追,疲憊不堪。1~2歲是健康進食技能形成的關鍵期,也是生長速度減慢、食物攝入量減少、父母經常關心幼兒吃得夠不夠的時期。有些幼兒不壯反瘦,食欲時好時差,偏食厭食,可能都是正常現象。過量飲用液體食物,使胃再無能力容納其他食物,常常會導致上述問題。如果強制喂食,家長和幼兒之間的沖突就難以避免。一般來說,1~6歲幼兒每天液體食物(如果汁)應量限制在113.50g~170.25g。
1歲以上的幼兒若喝過量牛奶或僅接受流質食物,可認為是厭食表現。過度依賴奶瓶會減少幼兒學習進食固體食物的機會。如果給嬰兒提供一些入口易化的食品,如面包等,會使進食過程變得更好。同時將肉類和家禽類剁碎、豆類煮熟并搗碎,防止哽噎。增加既好看又有粘性的食物種類,來增強他們對付固體食物的信心。爭吵、威脅、誘騙以及取消幼兒想要的食物,都不利于有效地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
幼兒進食時要既舒適又安全地坐著,遠離電視和玩具的干擾。鼓勵幼兒自己吃飯(不催促他)和有規律的進食次數,避免四處撒放食物和整日無規律地分散喂養,這樣更利于應對幼兒饑餓和厭食問題。除了牛奶之外,近2歲的幼兒通常每天需要4~6次少量的進餐。在喝奶前給一些固體食物有助于讓幼兒學會辨別餓和渴的區別。
總之,在給1~2歲的幼兒選擇食物時,不要片面限制脂肪,選擇富含鐵、維生素E的食品,要使食物多樣化。父母要意識到幼兒在這個年齡段的行為特征,這樣才能達到健康飲食和培養良好進食行為的目的。另外,體重、身長和頭圍的監測亦有助于評估幼兒的營養是否充足。
嬰兒不宜吃蛋白
有些年輕父母喜歡喂蛋白給嬰兒吃,殊不知這樣做有損嬰兒健康。因為,半歲前嬰兒的消化系統發育還不完善,腸壁的通透性較高。
雞蛋白中的白蛋白分子較小,有時能通過腸壁直接進入嬰兒血液中,使嬰兒肌體對異樣蛋白分子產生過敏反應,導致濕疹或蕁麻疹等疾病。因此,不足半歲的嬰兒只宜食用雞蛋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