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終身的飲食好習慣
對于1歲后的嬰兒來講,除了吃適當的食物外,還需要培養嬰兒良好的進餐行為。其目的一是為了培養嬰兒良好的進餐行為和進餐禮節;二是為將來建立良好的進餐習慣打下基礎。
培養嬰兒良好的進餐行為
認識嬰兒的吃飯模式
嬰兒學會爬行、站立、行走后,仿佛一刻也安靜不下來。他們整天忙著在屋子里“探險”,沒有時間乖乖地坐著吃飯;即使能坐下來,由于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短,也不能乖乖地坐在餐桌前把飯吃完。滿9個月的嬰兒,手的精細動作發育為能用拇指和示指捏起小東西,并且日漸熟練。為了練習這項重要的新技能,他會用手指揀起盤子里的小塊食物或者伸手去拿盤子里的東西,搞得餐桌亂七八糟,這時是喂嬰兒吃飯最困難的時期。
變化無常的飲食習慣
學步期的嬰兒飲食并無規律,昨天的胃口可能還很好,今天就可能一口都不肯吃。看似毫無章法的飲食習慣搞得母親暈頭轉向,同時很為嬰兒擔憂。有專家建議,把嬰兒1周或1個月所吃下的東西平均一下,你會發現他的飲食其實比你想像的均衡。他們往往不會天天攝取同樣熱量的食物,或許今天吃得很少,但過兩天就會補回來。
因此,嬰兒沒有胃口時,少吃一些食物是很正常的現象。這時家長也不必過分擔心,只要嬰兒體重在持續增長就不會有什么問題。
言傳身教
嬰兒雖然還小,但是他已經有了很強的模仿能力。在餐桌上,如果他看見別人含著滿嘴食物大笑、亂丟食物、敲餐具等,他也會模仿這樣做。所以,大人要注意自己在餐桌上的言行舉止。
固定地點
每次固定在一個地方喂嬰兒食物,容易使嬰兒明白,一旦坐在這個位子上就是要吃飯了,可以養成在固定地點吃飯的好習慣。如果嬰兒真的餓了,只要坐在這里,就能很快地進入準備吃飯的狀態。
餐桌上的表演
在餐桌上,嬰兒會有各種各樣的表演。當嬰兒把餐具或一塊食物掉到地上時,身邊人的反應會讓他覺得很有意思,于是就開始了他的表演:把食物弄得到處都是,就是不放進嘴里。對于他的行為無論你是笑還是罵,嬰兒都認為你的回應是讓他繼續表演,會讓他對自己的主導能力更加有信心。應付小家伙的胡鬧,最好的辦法是不予理會。這樣,他就會自覺無趣,而不再繼續。
嬰兒不餓
如果嬰兒在餐桌上只顧擺弄餐具、食物,而堅持不肯吃東西,證明嬰兒根本不餓。
這時,不用強迫嬰兒吃,需要及時地將食物收走。等嬰兒餓了的時候,自然會回來吃飯。
鼓勵嬰兒
如果嬰兒有了一點進步,哪怕僅乖乖地吃了兩口東西,父母都需及時地鼓勵他。這樣才能促使他向你希望的那樣發展。
對于嬰兒期的寶寶,父母不能強迫嬰兒用餐。否則,用餐的時間對于嬰兒和父母來講,都會充滿壓力。長此下去,必將影響嬰兒身心發育。父母可以采取變換食物花樣的方式引導嬰兒吃飯,但不要過度地關注嬰兒每頓吃的食物量夠與不夠。總之,喂養行為是關系到母子雙方的行為問題,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嬰兒的營養結局,即身心的健康,所以必須引起每位父母的足夠重視。
一旦嬰兒養成不良的飲食習慣,父母需要付出很大努力來糾正。因此,平時就需注意讓嬰兒養成一個良好的飲食習慣,而良好的飲食習慣的培養是個日積月累的過程。
良好膳食習慣的養成
避免挑食、偏食習慣的形成
該年齡段嬰兒的進食特點是:喜歡吃熟悉的飯菜,不喜歡吃那些不常接觸、比較陌生的食物。長期如此,有可能造成嬰兒偏食、挑食。父母應注意食物品種要多樣化,經常更換,讓嬰兒有機會接觸各種食物,熟悉它們的味道,可以避免其養成挑食、偏食的習慣。此外,任何一種食物所含的營養素都不全面,只有多樣食物通過營養素互相補充,才能達到營養平衡。父母千萬不要在嬰兒面前表現出對某些食物的厭惡。
如果嬰兒已形成挑食、偏食的習慣,父母需有耐心地、慢慢地糾正。父母應借助各種形式向嬰兒講道理,說明偏食、挑食的壞處;不要打罵、批評嬰兒。嬰兒喜歡色彩鮮艷、味道鮮美的食物。因此,父母對嬰兒不愛吃的食品可通過不同的制作方法,保證色、香、味、形俱佳,來吸引嬰兒的興趣。應堅持不斷地嘗試,不要因為嬰兒一次不吃就不再提供了,更不要因為心疼嬰兒而使你的嘗試屢屢失敗。因為如果嬰兒掌握了你的心理后,便會利用不斷地哭鬧、拒食,迫使你換成他喜歡的食物。
不隨便吃零食
吃零食會使孩子缺乏饑餓感,這樣會影響對正餐的食欲。同時,胃腸不斷工作,得不到休息,易引發胃腸功能紊亂,導致消化不良和胃炎等。許多零食屬于高糖、高鹽、高脂肪食品,營養素單一,攝入過多會導致肥胖和營養素缺乏。尤其是甜食、零食過多,主食超量,再加上運動量少,飲食中所含熱量長期超過身體的正常需要,多余的熱量就會以脂肪的形式儲存起來,脂肪堆積過多,體重就會增加。因此,父母不要給嬰兒準備許多零食,以免讓他養成隨時想吃就吃的習慣。而應保證讓嬰兒定時、定量地吃好每一餐。

不要讓嬰兒邊吃邊玩
準備吃飯前,應提前讓嬰兒收拾好自己的玩具,并鼓勵孩子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餐前準備。比如擺碗筷等,以吸引嬰兒對進餐的注意力。固定時間、固定座位、固定餐具可使嬰兒樹立正確的進餐觀念。同時,進餐時父母不要追著喂嬰兒。因為這樣,嬰兒只需被動地張口接受食物,將有更多的精力注意周邊的事情。應鼓勵嬰兒自己進餐,這不僅是一項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還可增進嬰兒進餐的主動性。嬰兒通過使用餐具的訓練,還可增加手的精細動作以及協調能力。
細嚼慢咽,不狼吞虎咽
細嚼慢咽可使食物在口中充分地被研磨并與唾液充分混合,可刺激胃腸各種消化液的分泌,可減少胃腸道負擔并使食物更好地消化吸收。同時,多咀嚼還有利于顱骨和牙齒的發育,增強牙齒抵抗力,防止牙頜畸形以及齲齒。最重要的一點是讓大腦飽食中樞有充足的時間告訴你:“吃飽了!”以免食入過多的食物。
愛惜糧食,不浪費糧食
要讓嬰兒從小養成愛惜糧食的習慣,吃東西要吃完,不要吃一半扔一半,好的食物可以吃的食物不要輕易的扔掉。
培養進餐禮儀
比如等待全家人共同進餐,不要自己先吃;懂得禮讓和分享食物,大家都喜歡的食物不要據為己有,堅持飯前洗手,飯后漱口。
嬰兒進餐時應有哪些好習慣
3歲以下的嬰兒進餐時,可以把飯和菜拌在一起吃。因為嬰兒小,還不會自己掌握平衡地吃飯和菜,往往會一個勁地吃飯或吃菜,拌在一起可以吃得均衡一些。
3歲以上的幼兒可以將飯和菜分開,培養幼兒一邊吃飯一邊吃菜,均勻地搭配著吃,這是生活能力的培養,也是文明習慣的養成。
關于如何喝湯,有不同的習慣,有人習慣先喝少量湯再吃飯,也有的吃完飯后再喝點湯;有些家庭則把湯和菜同時放在餐桌上,邊吃飯菜邊喝湯,其實這樣的做法各有各的好處。
吃飯開始先喝幾口美味的湯,有助于提高食欲;吃完飯后喝點熱湯,在冬天會感到暖和舒服;而邊吃飯邊喝湯幼兒不易掌握,也容易影響對飯菜的咀嚼。要注意的是,飯前或吃飯過程中,不宜喝湯太多,以免影響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