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自我認同
5歲的毛毛聰明懂事,聽說有個母親節,于是便想著那天給媽媽做頓飯吃。不能動煤氣又不能用電鍋,這該怎么辦呢?聰明的毛毛最后決定做西餐,既安全又簡單。說干就干,他把花生醬涂在了餅干上做三明治,又把蛋糕放進牛奶里做麥片,把果凍和冰淇淋攪在一起當飲料。如果這些都不算離譜的話,他還用巧克力做沙拉,用薯片夾草莓,總之是把他喜歡的食物全部“混搭”個遍??粗鴥鹤拥陌l明創造,媽媽真是又好氣又好笑,“寶寶啊,這個花生醬媽媽不是涂面包用的嗎?蛋糕放進牛奶里就沒法吃了啊……”“我就喜歡這么吃嘛!”滿以為媽媽會夸他懂事的毛毛不高興了。
做家長的都知道,兩三歲的孩子什么事情都喜歡自己做,他們的心氣兒很高,可是能力卻不夠,常常是好事沒做成,倒給家長添了不少亂。這時候,如果你按照自己的想法打擊孩子的積極性,隨意評價他這樣做對還是不對,或者從給自己添麻煩的角度讓孩子不要這樣胡鬧等,都會嚴重影響孩子的探究行為,降低他們的自我評價。
孩子渴望獨立,希望證明自己的能力,這是他們第一次自我意識萌發的表現,也是幼兒腦部機能高速發展的標志,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雖然可能會給你的生活增添麻煩,甚至鬧得“雞犬不寧”,我們仍然應該理解和珍惜這些行為,并對其進行積極的引導和鼓勵。上邊提到的毛毛的媽媽,就因為不顧孩子的心理感受,只從自己的思維模式判定孩子的行為很“可笑”,從而使孩子剛剛產生的自我意識受到了壓抑和打擊。

要想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樹立他們積極的自我概念,讓他們更自信、更快樂,家長首先應該注意的一點就是,用鼓勵的話語和孩子交流,用接納的態度評價孩子的行為?!皩殞氉龅谜娌诲e”、“媽媽相信你能行”、“好像看起來挺不錯哦”、“你很有自己的想法”等等說法,都是鼓勵孩子很好的語言。你的信任和贊許,會讓孩子潛在的自我控制機能充分地表現出來,他就更愿意去完成他應該完成的任務。而且,孩子會因此更加信賴父母,與父母的內心貼得更近,遇事反而更愿意聽從父母的指導和建議。
另外的一個注意事項,是不要給孩子過多的干涉。越是孩子自尊高度發展的階段,越是自我意識高度萌發的時期,父母就越可能犯“越權”的錯誤,即投入過多的關注,并在孩子努力的過程當中摻雜過多的主觀意志。他們總是把孩子在做的事情當成他們自己的事情,把孩子將要取得的結果當成自己即將面臨的結果,于是看似比孩子還著急,還用力。殊不知,這樣好的出發點并不能讓孩子領情,相反,這只會讓孩子反感甚至厭惡。因為你的做法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權力被剝奪了,他的努力與他想取得的結果已經無關了,對于他想完成的事情也沒有了責任感和歸屬意識。本來的意愿,因為家長的過度參與而變得趣味全無。
自我認同對孩子來說十分重要,有了對自身能力的信任,他們才愿意去完成一個任務,實現一個目標,達成一個心愿,并希望通過自己的力量獲得成功。自我的認同感能讓孩子樹立對人生基本的熱愛,也幫助塑造他們持之以恒的毅力,幫助他們在努力過程中獲得滿足感與快樂,因此,也格外需要我們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著重保護。
先認同孩子
人之初到這個世界,幾乎是最無能力的生物,雖說最聰明,但生長周期的比例也最長,很多動物在幼兒期階段已經可以出外覓食、承擔家庭重任了,但人類的幼兒還需要成年人的悉心照顧,否則連生命都難以維持。人類特殊的發展特點決定了,我們與生俱來就需要互相依靠、通力合作才能謀求個人的發展;而人類相互依存的生活現狀也決定了,我們對自己的評價,更多地需要周圍群體的評價作參照,自我認同感更是如此。
所謂自我認同,即個體依據個人經歷對自我的認識,身處成長期的兒童,其自我認同感的形成與外界反饋存在著緊密的關系。由于孩子本身的思維能力和評價系統尚未發展成熟,他們對自我的判斷和認識主要來自于他人,尤其是至親的父母的評價。經常得到父母肯定的孩子無疑會認為自己是優秀的、有價值的、受人喜愛的;過多地批評也只能給孩子帶來消極的自我感受,進而形成自卑、怯懦等退縮型個性特點。
父母的認同,例如頻頻的點頭、贊許的眼神、表揚的話語等,對于孩子自尊、自信和自我認同感的建立都具有積極而重要的作用。讓我們多點頭少搖頭,多肯定少否定,多鼓勵少打擊,多幫助少嘲諷,讓孩子建立更積極健康的自我形象,自信地面對一切挑戰。
讓孩子喜歡上自己
一個認同自己的孩子,一定是一個喜歡自己的孩子。他為自己的優點感到驕傲,也相信自己可以不斷地改正缺點,不斷提高。讓孩子自己喜歡自己,要從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做起。尤其對于孩子好的動機行為,比如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幫助爸爸媽媽做家務,幫助其他小朋友,尊敬長輩等等,哪怕這樣的行為是“應該的”,也要及時表示你的喜悅,“你能這么做,媽媽真高興”、“媽媽為你驕傲”、“你這一點值得我們全家向你學習”,這些表達都有助于孩子悅納自己,進而對自己產生喜愛之情。
若孩子很少有主動的利他行為,或者很少有成功的經驗,這時家長就應該為其創造相應的活動機會,讓他們體會到奉獻的喜悅,體驗到成功的感覺。尤其要在活動進行過程中不斷進行積極評價,例如“媽媽認為樂于助人是一項很好的美德,我很高興我的寶寶做到了”、“你看看你做得多好”、“真不錯,爸爸看了也一定很高興”、“讓我們把整個過程講給爸爸聽”……這些引導都能將孩子的關注點從事情的結果上轉移到事情本身的性質和行進過程,從而讓孩子對自己的選擇感到自豪,也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孩子的自我認同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