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歷史文化

一、歷史梗概

洛陽位于河南省西部、黃河南岸,于公元前12世紀由周公營建,是八大古都和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被命名為“神都”的城市。洛陽因地處古洛水之北岸而得名,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歷史上有13個朝代百代帝王在此君臨天下。在中國八大古都中,洛陽是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的。

公元前21世紀夏朝建立,太康時遷都洛陽,今偃師二里頭一帶為其國都斟鄩所在。公元前16世紀,商湯滅夏,建都西亳,偃師尸鄉溝商城遺址則為其故址。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克殷,命召公、周公在洛陽新建王都。周公在澗水東、瀍水西營建成周城,并遷九鼎于此。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洛邑,居王城;周敬王時,因避王子朝之亂,于公元前510年在王城東20余里的狄(翟)泉另建成周城,洛陽作為東周國都長達500余年。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后,洛陽為三川郡郡治。公元前206年,楚漢相爭,項羽封申陽為河南王,居洛陽。次年,劉邦入洛,置河南郡。公元前202年,劉邦建漢,初都洛陽,后遷長安。公元25年,東漢建立,定都洛陽,歷時近200年。220年,曹丕建魏,定都洛陽。265年,西晉代魏,仍以洛陽為都。436年,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在洛陽置洛州,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605年隋煬帝營建洛陽,改稱東都;隋末,王世充于洛陽稱帝,國號鄭。618年,唐朝建立,以洛陽為陪都;657年,唐高宗移置洛陽,稱東都。690年,武則天稱帝,改東都為神都,其后中宗復立,改神都為東都。唐中葉,安祿山曾于洛陽稱帝,建國號“燕”。907年,朱溫廢唐自立,都開封,后遷洛陽。923年,李存勖建后唐,以洛陽為“洛京”。936年,石敬瑭滅后唐,初都洛陽,后遷開封。960年,趙宋王朝建立,定都開封,以洛陽為西京,并置河南府。1217年,金升洛陽為中京,置金昌府。元時,洛陽為河南行省河南府治所。明時,在洛陽置河南府,是伊王和福王封國所在。清朝沿用明制,在洛陽置河南府,府治洛陽。1912年民國建立,廢河南府,置河洛道,道尹公署設在洛陽,轄豫西19縣。1920年,直系軍閥吳佩孚盤踞洛陽,在洛陽設置了“兩湖巡閱使公署”和“陸軍第三師司令部”。1923年,河南省長公署遷于洛陽,洛陽成為河南省會。1932年日軍攻占上海,國民政府定洛陽為行都,并一度遷洛陽辦公。七七事變后,華北大部淪陷,洛陽成為北方抗敵前哨,“第一戰區長官司令部”駐洛陽。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遷洛陽,洛陽又成為河南省會。1948年3月,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稱洛陽市人民政府。1955年洛陽縣并入洛陽市。1986年,洛陽地區撤銷,部分縣改屬洛陽市。

改革開放以來,洛陽的各項事業更是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成為副中心城市。旅游中國,就從洛陽開始。

二、傳統文化

(一)河圖洛書

河圖與洛書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幅神秘圖案,歷來被認為是河洛文化的濫觴,中華文明的源頭,被譽為“宇宙魔方”。

相傳,上古伏羲氏時,洛陽東北孟津縣境內的黃河中浮出龍馬,背負“河圖”,獻給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為《周易》來源。又相傳,大禹時,洛陽境內洛河中浮出神龜,背馱“洛書”,獻給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會,流傳下來收入《尚書》中,名《洪范》。《易?系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就是指這兩件事。《周易》和《洪范》兩書,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在哲學、政治學、軍事學、倫理學、美學、文學諸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禮樂之制

周代的禮、樂是周王朝立國之本,而制禮作樂這一重大的文化工程,是周公在洛陽完成的。

周公姬旦,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周初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協助武王伐紂,建立周王朝。新王朝建立后,他又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倫理規范,“明德慎刑”,對王朝的鞏固和社會的穩定作出了重大貢獻。周公通過禮樂來治理國家,建立社會秩序,促進社會歷史發展。周公的禮樂思想是后世儒學之源,影響中國數千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河洛文化的一座豐碑。

(三)道家文化

春秋時期,百家爭鳴,其中就有道家。道家的創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謚曰聃。曾為東周王朝“守藏室之史”,長期在洛陽管理圖書典籍。所著《道德經》,亦稱《老子五千文》,簡稱《老子》,是道家學說的主要代表作。由于洛陽是道家的發祥地,歷代道家名宿如浮丘公、王子喬、張道陵、帛和、葛洪、冠謙之、徐騫、王遠知、潘延、呂洞賓等,先后都曾在洛陽活動。

(四)佛教文化

東漢永平年間,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被拜求佛法的漢使從西域邀至洛陽,佛學從此正式傳入中國。次年,東漢明帝為之興建白馬寺,是由國家創建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此后,洛陽就成為中國佛學研究和佛事活動的中心。

(五)魏晉玄學

東漢末年,戰亂頻繁,社會動蕩,尊卑易位,經學衰微。魏晉時期,一種新的哲學思潮,即玄學應運而生。當時京都洛陽有一批“名士”,大興清談之風,用老莊思想從各種不同角度闡釋儒家經典,以玄學同經學分庭抗禮,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曹魏正始年間的何晏、阮籍、向秀、郭象。

玄學的興起,改變了整個社會風尚,人們鄙棄仕途,看重學問,追求精神的自由,也因此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并產生了《廣陵散》、《蘭亭集序》等空前絕后的藝術杰作。

(六)洛學

洛學是指北宋洛陽以程顥、程頤兄弟為首的學派。二程同受業于周敦頤,他們提出了“理”的哲學范疇,認為理存在于天地萬物之中,“一草一木皆有理”。還認為理是“天理”,乃人類社會永恒的最高準則,并以此闡釋封建倫理道德,把三綱五常視為“天下之定理”。洛學以儒學為核心,并將佛、道滲透于其中,旨在從哲學上論證“天理”與“人欲”之間的關系,規范人的行為,維護封建秩序。二程洛學是保守的和唯心的,但也包含有辯證法因素。他們提出“天地萬物之理,無獨必有對”,“動靜相因,物極必反”,承認事物是相互制約、發展變化的。

洛學奠定了宋明理學的基礎,在中國哲學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其后,宋代的朱熹、陸九淵,明代的王陽明,又在二程開辟的方向上發展了理學。宋明理學是宋代之后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的理論基礎和精神支柱,而二程洛學則開創了理學之先河。

三、歷史名人

洛陽深厚的文化底蘊孕育了無數的名人志士:縱橫家之祖鬼谷子;戰國時期倡導合縱說的重要活動家蘇秦;西漢政論家、文學家賈誼;三國時魏音樂家杜夔;西晉哲學家郭象;唐代高僧、著名佛教學者和佛經翻譯家玄奘;唐代宰相、文學家張說;唐代哲學家、詩人劉禹錫;唐代文學家元縝;唐代著名詩人李賀;北宋名臣趙普;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北宋畫家武宗元;北宋理學家邵雍;北宋理學家、教育家程顥、程頤兄弟;南宋詞人朱敦儒;元代文學家姚燧;明末清初書法家、畫家王鐸;清小說家李綠園;辛亥革命元老、著名愛國人士張鈁;化學家、教育家李俊甫;正骨專家高云峰;中國人民解放軍將領韓鈞;音樂家時樂蒙;勞動模范趙春娥等。

老子在此著成《道德經》。孔子曾來此“入周問禮”。《漢書》、《資治通鑒》、《三國志》、《說文解字》、《新唐書》等在此修成;張衡在此發明渾天儀、地動儀;晉人左思的《三都賦》,曾使“洛陽紙貴”;曹操、曹植、曹丕三父子、大詩人杜甫、白居易、李賀、劉禹錫,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神筆王鐸、唐高僧玄奘等,或生于此,長于此,或游歷于此,終老于此,留下了無數千古絕唱。

四、現代科技

洛陽是國家“一五”計劃時期重點建設城市,國家把156項重點工程中的7項安排在洛陽,目前已形成機械、電子、石油化工、冶金、建材、輕紡、食品七大支柱產業,39個工業門類的工業企業5000多家,在整個洛陽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達到了55%。洛陽高科技優勢突出,現有國家級科研院所14個,省、市級科研機構77個,擁有4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300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638種高新技術產品。每萬名職工中科技人員1488名,科研人才密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五、其他

據考證,中國的四大發明中有三項誕生于洛陽。考古發現還證實,文明起源的幾點要素如青銅冶鑄技術、文字的發明和改進、城市的形成和國家的建立等,都和洛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綿延8000多公里、橫跨歐亞的“絲綢之路”,洛陽是最東方的起點,早在2000多年前她開辟了洛陽至羅馬的陸上通道,從此開辟了東西方文明大交流的先河。

此外,河洛地區還是華夏姓氏的重要發源地。洛陽地處河洛腹地,歷史上長期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華眾多姓氏的主要發源地。中國自古至今出現過2200多個姓氏,現今仍在使用的10000多個,常用的3500多個,其中主要起源于河洛地區或部分起源于河洛地區的約占三分之二。前100個人口大姓中,有77個姓氏直接起源于河洛地區。在當今中國最多的300個大姓(人口16萬以上的姓氏)中,源于河洛地區或主支源于河洛地區的有171姓氏。真可謂中華民族“根在河洛”。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柱| 贵定县| 泸西县| 宜章县| 来安县| 新田县| 大余县| 房产| 深泽县| 景洪市| 汝州市| 利津县| 台前县| 清流县| 方山县| 海南省| 探索| 巫山县| 苍溪县| 百色市| 南陵县| 贺兰县| 富宁县| 长汀县| 原平市| 柘城县| 双柏县| 利辛县| 雅安市| 佛学| 西贡区| 丰都县| 闽清县| 南丹县| 嫩江县| 汽车| 清河县| 库尔勒市| 永丰县| 龙江县| 漳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