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喬木在10月4日完成了有關哲學和社會科學工作的請示報告,鄧小平在次日便把它送交毛澤東。毛在10月6日批準了文件,包括出版第一期新雜志《思想戰線》。很快又召開了研究這個雜志的座談會。但是10月25日鄧小平在政治局會議上受到批評后,出版雜志的計劃戛然而止,那些文章從未面世。胡喬木想繼續落實這個計劃,但政研室受到毛的壓力,不得不在1976年1月17日宣布它不再承擔指導哲學和社會科學的工作。恢復中國社會科學這項大事業還沒有真正起步就流產了。
文藝界的小百花齊放
鄧小平在促進文化領域的任何變化時都要特別小心,因為毛澤東對文藝工作特別敏感。“文革”期間,江青嚴密控制著一切文化活動:除了她的樣板戲之外不允許上演其他任何劇目。所有雜志也基本上全部停刊,只有很少的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得以出版。書店里只賣《毛選》、革命英雄故事、為數不多的教科書和少量初級技術教材,書店門可羅雀。很多知識分子被下放到“五七干校”接受改造,在那里參加勞動,學習毛澤東思想,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他們沒有機會讀小說和故事。
但是,毛澤東在1975年覺得小說、戲劇的創作太少了,他對鄧小平抱怨說:“樣板戲太少,而且稍微有點錯誤就挨批。百花齊放沒有了。別人不能提意見,不好。怕寫文章,怕寫戲,沒有小說,沒有詩歌。”35得到毛的允許后,鄧小平立刻印發了毛的指示并在黨內傳達。知道自己不熟悉文藝工作,鄧小平當天——就是7月9日——便把政研室里老資格的人召集起來開了個會,讓他們搜集文化、科學和教育領域的出版物,以搞清楚能在多大程度上落實毛澤東的“雙百”方針。他們的判斷是文化生活死氣沉沉,這就為有限擴大可以允許的文化活動范圍鋪平了道路。在向鄧小平抱怨文化缺乏活力的幾天以前,毛澤東讓秘書交給政治局一封信,宣布要釋放周揚——他在“文革”以前相當于中國的文化沙皇。毛說:“久關不是辦法。”周揚的妻子于7月12日得到了丈夫獲釋的消息。很快,受到周揚牽連的很多著名人士也被釋放。幾天以后毛澤東對江青說,他希望看到文藝工作有更大的創作空間,對作家要寬宏大量一些。他表示,作家有思想問題,要本著“治病救人”的態度做工作。但是,毛澤東仍然讓“四人幫”掌管著中宣部、文化部、解放軍總政治部、《人民日報》和《紅旗》雜志這些領導、指導思想文化的重要機構。實際上,從1975年7月起,他讓“四人幫”和鄧小平來回拉鋸。“四人幫”對任何批評毛澤東的言論,無論是公開的還是隱晦的,一向十分警惕;鄧小平則在胡喬木的支持下推動了一場小規模的百花齊放。他和胡喬木對毛澤東允許放寬活動范圍的任何暗示都不放過,會隨即采取行動,同時小心翼翼地避免出軌。因此難怪周揚的獲釋繼續成為雙方沖突的根源。毛澤東在7月27日宣布,周揚的問題不是敵我矛盾,沒那么嚴重。鄧小平在第二天就把毛的話四處傳達。可是“四人幫”仍然想方設法阻止完全恢復周揚的工資和職務。在這場拉鋸戰中,江青還阻撓周揚得到參加國慶慶典的特別邀請。毛澤東后來得知此事,氣憤地表達了不滿。另外一些小沖突因電影而起。胡喬木碰巧看到一些文件,表明“四人幫”在壓制一部對工人和某些老干部——特別是令江青討厭的余秋里——進行歌頌的電影。胡喬木于是授意電影劇本的作者給毛澤東寫信,請求批準電影的發行。他還為作者出謀劃策,讓他寫信時不要感情用事,要字字有據,不要偏激,以便讓人覺得這部電影確實應該得到公演。劇本作者接受了胡的建議,他在信中表示,他完全是遵照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的教導來創作這部電影的,電影表現了工人做出的貢獻,工人們為此感到自豪,他們很喜歡這部電影。39擴大文藝自由的一大突破就發生在7月25日毛澤東看了這部名為《創業》的電影之后。該電影歌頌了開發大慶油田的余秋里和一批工人,他們長久以來一直受到毛的贊揚。胡喬木估計,既然如此,毛應該會對該片有好感,于是指示收集有關材料。7月25日,剛做完眼部手術而視力大為改善的毛澤東看了電影,心情不錯。他因口齒不清,便寫了幾行潦草的大字,每頁有5到12個字,一共寫了6頁。他寫道:“此片無大錯,建議通過發行。不要求全責備。
而且罪名有十條之多,太過分了,不利調整黨的文藝政策。”第二天鄧小平正在主持政研室會議時接到了毛的信。他中斷會議,把信大聲讀了一遍。毛在信中說,文化部太粗暴,連這樣的好影片也不許放映,還有什么百花齊放?鄧小平很快就把這封信公之于眾,讓文藝界大受鼓舞。自“文革”以來,這還是“四人幫”的文藝政策第一次受到公開批評。胡喬木關心的是繼續得到毛的支持,因此告誡劇本作者不要夸耀自己的成功;他還建議作者的妻子給毛澤東寫一封感謝信。鄧小平不失時機地利用了這一突破。他批準了另一封致毛澤東的信,內容有關根據小說《海島女民兵》改編的電影《海霞》。后來,胡喬木和鄧力群甚至鄧小平本人都幫助作者和作曲家給毛澤東寫信,讓他同意擴大文藝創作的自由,在一些事上他們也確實取得了成功。
魯迅被公認為20世紀中國最偉大的作家,毛澤東十分崇敬魯迅也是眾所周知的,然而江青在1970年代卻對出版魯迅的書信之事橫加阻撓。在1975年秋天,魯迅之子周海嬰根據胡喬木的建議給毛澤東寫了一封信,請求他準許出版父親的著作。胡喬木把信交給鄧小平,由他轉交毛澤東。毛回信說:“我贊成周海嬰同志的意見。請將周信印發政治局,并討論一次,作出決定,立即實行。”到1981年時,包括注釋在內的16卷《魯迅全集》得以全部出版。在1975年7月之后的幾個月里,毛澤東對文化生活的支持使“四人幫”退居守勢。王洪文正在上海和浙江安撫造反派。姚文元被派到上海后發牢騷說自己與普通市民無異,“擠公交車上班”。江青仍在北京,但她被管得很嚴,無法阻止人們接二連三地請求毛澤東增加文化作品的供給。
雜志恢復出版的速度要比小說慢一些。已于1966年停刊的《人民文學》雜志在1975年夏天宣布即將復刊。不難預料,“四人幫”試圖阻止《人民文學》復刊,未能得逞后他們又試圖對雜志的內容盡量施加影響。鄧小平領導著《人民文學》與“四人幫”的斗爭,但他在10月上旬開始受到批評后,保守的文化部又占了上風。
1976年1月《人民文學》第一期出版時,鄧小平已經控制不了它的內容了。周榮鑫恢復高等教育的努力1975年夏天,鄧小平和他的教育部長周榮鑫等人果敢地開始著手恢復中國的高等教育。“文革”期間仍在開課的大學寥寥無幾,而它們也不再是真正的高等教育機構。毛澤東在1968年7月21日就做出指示,大學的學制要縮短,要從工人、農民中招收學生,學成后還要回到生產第一線。1970年6月又宣布,要讓工農兵而不是學術人員管理大學。大學都要建校辦工廠,讓學生能夠用一部分時間在工廠勞動。1971年8月13日又發布正式規定,上大學要通過推薦而不是考試。這些改變對中國高等教育造成了嚴重破壞。美國科學家在1973年5月訪問過中國一流大學北京大學后的結論是,該校的科學教育大體相當于美國初等技術學院的水平。鄧小平知道毛澤東和其他激進派很難反對開辦軍事院校,部分是基于這一點,他開始恢復高等教育。在“文革”期間,中國最好的軍事科技大學——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的很多人被調往長沙加入長沙工學院,以提高該校水平。甚至在普通院校恢復正常工作之前,少數有學術前途的知識分子就已經被允許進入這所學校和其他一些軍事院校,理由是他們的研究與軍事有關。
其他大多數知識分子的處境卻很嚴峻。1972年尼克松訪華后不久,北京大學的行政領導周培源應邀向周恩來匯報中國的科學現狀。周培源鼓起勇氣說,中國在所有32個科學領域都已經大大落后。此外,隨著毛澤東在1974年元旦開展“批林批孔”運動,學者們恢復正常工作的一線希望也化為泡影。科學的進步仍然有待來日。周恩來在1974年12月與毛澤東談話回京后,又燃起了恢復高等教育的希望。在這次會面時,他答應讓“四人幫”的人負責文化體育部門,但竭力爭取讓他推薦的人選周榮鑫主管教育,并且得到了毛的批準。周榮鑫過去與周恩來沒有什么關系,他大部分時間都在從事黨務工作,但是他上過延安的抗日軍政大學,1961年短期擔任過教育部副部長。他在任教育部副部長時開始擬定真正的大學教育計劃,但并未得到毛的批準,第二年他的計劃便無果而終。
1975年1月擔任了教育部長后,周榮鑫在周恩來和鄧小平的支持下,再次計劃恢復高等教育。為了減少毛澤東提出反對的風險,他謹慎地重申政治學習的重要性,包括學習馬列主義和毛主席有關教育的教導。但是他也試圖進行真正的改革。從5月到9月,教育部根據周榮鑫的指示,主持召開了多次討論教育工作的座談會。教育部還出版了一個刊物《教育革命通訊》,周榮鑫借此向在高等教育方面真正有經驗的人表達自己的看法。他大膽指出,工農兵學員在大學里上一年學,不可能學到過去的學生在三年里學到的東西。他還大膽地說,工農兵學員上完大學后再回到原來的工廠或農村,無法滿足國家對受過培訓的干部和科技專家的需要。51鄧小平完全支持周榮鑫。他在9月26日的講話中說,所有的現代化國家,不管是什么社會制度,都需要受過高等教育的專業人員,但中國的大學卻下降到只有其他國家的中學的水平。一年以前,美國大學校長代表團小心翼翼地對鄧小平說,在他們看來中國的高等教育存在嚴重問題。令他們大感意外的是,鄧小平回答說,他完全同意他們的看法,他希望他們把這種觀點也講給黨的其他干部聽一聽。52在9月27日至10月4日的農村工作座談會上,鄧小平再次談到要改進中國的高等教育機構。他說,為了響應毛主席實現四個現代化的號召,國家需要受過高等教育的干部。他還說,大學的主要任務是教學,為了讓教師好好教書,必須改善教師的地位。這些話在幾年之后聽起來也許像是常識,但是在當時的政治氣氛下鄧小平是很有勇氣的。
鄧小平在1975年甚至建議,學生不必中斷學業參加兩年勞動就可以直接從高中升入大學。實際上,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籍華人李政道在1972年10月會見周恩來時就提出過這種建議;1974年5月30日李政道向毛澤東提出這個建議時,毛澤東甚至也表示同意。
然而,1975年11月,這個當時被稱為“周總理指示”的想法卻成了批判鄧小平想重新使用“走資派”、“刮右傾翻案風”的理由之一。54只要毛澤東還在人世,鄧小平是無法實現讓大學恢復正常教育這一目標的。
同時,周榮鑫在鄧小平的鼓勵下開始起草一份指導教育政策的文件。11月12日文件第三稿完成時批鄧已經開始,但草稿的基本要點并沒有變:對于從1949年到1966年上學的人,他們所受教育的價值應當給予肯定(不應把他們劃為“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應當恢復專業化的高等教育,高中和大學教育的時間應當延長;要提高教育的整體水平。兩天以后的11月14日,周榮鑫被叫到政治局會議上,他的建議受到了猛烈批判。對周榮鑫的批判甚至比對鄧小平的批判還要嚴厲。他在1975年12月不斷挨批,直到病倒被送進醫院。盡管如此,他仍被從醫院揪出來參加了50多場批斗會。最后,周榮鑫在1976年4月12日上午的批斗會上昏倒并于次日黎明前去世,年僅59歲。中國的教育改革也一時歸于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