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羅漢入門(5)

在佛教尚未興起以前,“僧伽”一詞早在古印度的社會中普遍使用。當時由于工商業的蓬勃發展,富人們便依職業性質組織許多不同的團體,如同現代的“同業工會”,這樣的團體,即名為“僧伽”;乃至當時所有的政治體制,也都稱為“僧伽”。這些在社會上通用的名稱,后來被宗教團體吸收、引用。及至佛陀證悟之后,不忘出家的本懷,隨即展開弘法度眾的工作,至鹿野苑度化陳如等五人出家修行,佛教僧團(僧伽)才正式成立。

由此可知,“僧”含有“群眾”或“聚”的意思。在佛教中四位以上的出家人在一起辦道,而且是有組織、有系統、有紀律的修行團體,即稱為“僧伽”。僧伽又名“僧侶”或“海眾”等?!兜坩屗鶈柦洝氛f:“若人一念誠心皈依僧伽,彼人得大安穩。僧伽威德,無晝無夜,保護眾生也。”

僧的定義不只是指“僧人”或“僧團”??傊吧笔侨龑氈?,是在家佛弟子的指導者,是佛法住世的象征,是割愛辭親、舍離世樂、信受佛陀教法、依教奉行而入圣證果的人?!吧笔抢m佛慧命,傳揚佛法,具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的圣弟子。

初期原始佛教時代,所謂“僧伽”乃專指出家眾而言,尚不包含在家信徒。從廣義上來說,“僧伽”則是指佛教全體的教團。佛法的弘傳,人人有責。但是在家信眾畢竟有眷屬親人的牽絆,不易脫離束縛,所以佛陀把正法久住世間的責任托付給和樂清凈的僧團。僧團畢竟是修身養性、陶鑄圣賢的大冶洪爐,是住持正法、度化眾生的集體力量。僧團的重要,由此可知。

03.僧團的成立

佛陀在鹿野苑初轉法輪,為陳如等五人說法,度他們為比丘僧,這是僧團成立的端緒。

佛陀一生弘化傳教,度眾無數,打破印度種姓階級制度,主張四姓皆可出家修道。他度化了婆羅門種姓的摩訶迦葉、舍利弗、目犍連、須菩提等。其中,舍利弗、目犍連為六師外道之一刪阇耶的弟子,他們無意間從阿說示口中聽到佛陀教導的“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及“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的真理,便帶著二百五十位弟子皈依在佛陀座下。

伽耶山尼連禪河邊修行的拜火教首領優樓頻羅迦葉三兄弟及弟子千人,也受佛陀感化,放棄事火信仰,皈依佛教,做了佛陀的常隨眾弟子。佛陀又度化了剎帝利種姓的異母弟難陀,堂兄弟阿難、提婆達多、阿那律出家為僧,度化羅睺羅為沙彌,姨母摩訶波阇波提和五百釋迦女為比丘尼。

此外,吠舍種姓的耶舍投奔佛陀出家,其父母則成為佛教最初的優婆塞、優婆夷。還有善友滿慈子、摩訶迦旃延等數十位優秀的青年為離欲阿羅漢。

于是“一千二百五十人俱”的僧團于焉成立,是包括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式叉摩那七眾弟子的完整組織。

04.七類信徒

佛陀的僧團,雖以出家的沙門為中心,而經常追隨佛陀的,也以沙門為主,但佛法教化的對象,卻不限于出家人。佛陀倒是為了教化在家人而到處游歷,并且教導他的出家弟子們隨緣教化,往往利用外出托缽乞食的機會,接觸俗人,應機施予佛法的宣化,故佛教中將托缽乞食視為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以之接引、化導與佛法有緣的人,所以名為化緣。

俗人歸信之后,絕對的多數,不會隨佛出家,佛陀也不要求人人出家。因此,在出家的沙門外圍,便是眾多的男女信徒;他們雖不直接參加僧團的集體生活,卻也是僧團的一個組成部分。將在家的男女信徒和出家的大小男女,分別起來,佛陀的僧團之中,便有七類不同的身份了:

(1)優婆塞:漢譯為清信士、近事男、近善男等,指親近三寶的在家男子。

(2)優婆夷:漢譯為清信女、近事女、近善女等,指信仰佛法,近事三寶的在家女子。

(3)沙彌:漢譯為息慈(息惡行慈)、求寂(勤求圓寂)等,指依比丘而住的出家少年。

(4)沙彌尼:指依比丘尼而住的出家少女。

(5)式叉摩那:漢譯為學法女、學戒女、正學女等,指女子于十八歲至二十歲的兩年間,修習特定的不淫、不盜、不殺、不虛誑語、不飲酒、不非時食的六法,而住于比丘尼的團體中者。此與沙彌尼所不同者,沙彌尼是未成熟的出家少女,一旦進入教團,便可肯定她的出家身份。式叉摩那是已成熟的少婦或已不是處女的女子,須以兩年的時間來觀察她是否能夠適應出家的生活。

(6)比丘:漢譯為乞士、熏士、破煩惱等,指二十歲以上受了比丘戒的出家男子。

(7)比丘尼:指二十歲以上受了比丘尼戒的出家女子。

依據佛教的慣例,以上七類的尊卑位次是這樣的: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偯疄榉鹜幼碌钠弑姷茏?,也是構成佛教僧團的全體信徒。

05.戒法于僧團的作用

僧團成立之初,弟子們以佛陀為信仰中心,共同過著梵行自律的清凈生活。佛陀自稱是僧團中的一員,從不以領導者自居,面對這樣和樂的僧團,佛陀只提出“財利共享”、“法味同受”的觀念。隨著佛法的弘傳,徒眾日增,成員漸趨復雜,為了維持僧團內部的和合共住,佛陀于是隨順因緣,開始制戒,包括比丘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條戒,沙彌、沙彌尼十戒,式叉摩那四根本戒和六學法戒等,在家信徒則有三皈五戒。

佛法久住世間,是佛陀制戒最根本的目的。佛教僧團要有組織、有系統,才能令佛法弘傳久遠。而僧團的組成,則建構在律制的基礎上;有嚴格的律制,是攝受僧眾的巨大凝聚力。因為僧眾有律法可守,才能各守其分,縱有少數犯戒,但在大眾的威德下,不得不接受制裁,而為律制所折服;對于具有真心修道及高度慚愧心者,自然不做違犯僧團之事,而在律法保護下,安心于道業。

佛陀涅槃兩千多年來,佛法之所以能久住世間,弘化于社會,融入于生活,這是因為佛教有義理高妙的佛法,更有德行超卓的出家修行者將佛法弘揚。因此,佛教必須要有和樂清凈的僧團,才能將佛法落實于生活,做到“不信者令信,已信者得增益”。

佛教僧團的功能,在于教化世人,使之獲得心靈的凈化與解脫。因此,僧眾首先必須凈化自己的身心,以達到究竟的解脫。在制度完善的僧團中,人人互相尊重,以六和敬達到內心的凈化,不但“于現法得漏盡”,而且“未生諸漏亦令不生”。有此和合、安樂、清凈的僧團,佛教正法即能在世間弘傳久遠,普利世世代代的眾生。

06.在家信徒的生活規范

作為一個在家的佛教信徒,和非信徒之所不同的,即是皈依三寶和受持五戒的要求。也就是說,一進佛門,首先要對佛陀生起崇敬之心。信佛的第一個條件,便是對于佛陀的敬仰和歸信,佛經中稱為“皈依佛陀”。

信佛的最大目的,不是為了求取現實的利益,而信佛的利益卻是通過現實生活而達到解脫的目的。要想求取利益,必須依照佛陀所示的方法來做。所以對于佛陀的教法,也當皈信,名為“皈依達摩”,達摩即佛陀的教法。

佛陀的教法,要借人的傳持和宣揚,才能長時間地讓廣大的信徒接觸到,故對傳持佛法的人,亦宜恭敬如同佛法,此名為“皈依僧伽”。

以上三項,加起來名為“三皈依”,亦名“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之后的人,依照佛陀所示的生活規范,至少要遵守五點:

(1)不殺害有情:對于具有感情意識的一切生物,不得加以殺害。此有兩種原因:一是從因果的觀點及輪回的觀點上說,現世殺害有情眾生,將來也要接受殺害,為了急求解脫生死,不得再造生死的殺業;二是從滅除無明煩惱的觀點及增長慈悲心的觀點上說,不應為了自身的欲求而殺害眾生,更不應為了嗔怒而殺害眾生。

(2)不屬于自己應得的任何財物,均不得不與而取,不論巧取或強奪,皆為不法的行為。

(3)不得與夫婦之外的男女發生性關系,夫婦之間亦不得過度縱欲。

(4)不得虛言、妄語、惡口罵人、兩舌挑撥、淫詞艷語。

(5)不得飲酒,亦不得食用刺激和麻醉的物品。

以上五點,便是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的五戒。殺、盜、邪淫,屬于身業,妄語屬于口業,飲酒是為防止因酒而造成亂性,所以最好不飲酒。

事實上,五戒的內容,已在八正道的正業和正語之中,能夠實踐八正道,便能受持五戒。同時,佛教的戒律精神,并非僅止于消極的不得作,更有積極的不得不作的要求在內。例如,不殺害有情眾生,進而要救生和放生,有情之中,以人為中心,所以要盡其所能,救濟病貧和災難中的人;不偷盜他人的財物,進而要量力施舍,多做慈善事業;不淫他人的妻女,進而要勸請他人,共同來凈化人間的男女關系;不妄語,更要用語言給他人帶來福利。

07.沙彌生活的規范

沙彌的生活規范,共有十條守則,名為沙彌十戒,是在五戒的基礎上,加了五條與世間俗欲隔離的規定,而成為養成出家人格的訓練?,F在,本書將十戒的名目,條列如下:

(1)不殺害有情:對有感情意識的一切生物,不得加以殺害。此與素食思想雖有關聯,但卻并不等于規定素食,而是規定不得殺生。

(2)不偷盜他人財物,乃至一針一線。

(3)斷絕男女的淫事:此與五戒所不同者,乃是由不邪淫而進為不淫。

(4)不妄語:此與五戒的相同。

(5)不飲酒:亦與五戒的相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格尔木市| 大丰市| 万年县| 莱芜市| 固镇县| 安吉县| 垦利县| 普陀区| 微山县| 巴马| 婺源县| 蓬莱市| 衡南县| 合江县| 苏州市| 西平县| 林甸县| 图们市| 黄骅市| 鄢陵县| 新宾| 红安县| 通化县| 吉首市| 武汉市| 甘洛县| 三原县| 桦甸市| 陕西省| 汉源县| 阜城县| 台湾省| 海门市| 博乐市| 衡阳县| 左云县| 平阴县| 石景山区| 绵竹市| 扎鲁特旗| 静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