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還小,遇到什么事情不懂得像大人那樣找人傾訴來緩解自己心里的壓力。這時做父母的就要想想辦法了,巧用一個游戲中的角色,就能輕松走進孩子的內心。因為孩子畢竟還不成熟,為了玩好游戲,成功地扮演‘編故事的人’,就會自然而然地把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折射到扮演的角色身上去,細心的父母是可以一下就從孩子講的“故事”里找到問題的癥結的。知道了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和產生問題的原因,再要開解孩子當然就很容易了。
5 讓孩子的小聰明轉化成智慧———啟發
面對孩子拋出的“誘餌”,父母時常感到困惑。他們的擔心并不是多余的,一方面父母害怕揭穿孩子的“陰謀”會令他們難堪,心靈受到傷害;另一方面他們則擔心孩子用慣了“鬼伎倆”會變得不誠實。奸詐和不誠實不是褒義詞,當然也不是為人所喜的品質。父母用成年人的眼睛看過了太多世界上的爾虞我詐,他們擔心孩子也會卷進這樣的旋渦。然而,當父母為此憂心忡忡的時候,他們卻忽略了一個問題———他們把“成人的帽子”戴到了孩子的頭上。其實,那些所謂的“誘餌”不過是孩子在耍“小聰明”,這里面并沒有包含成人世界的狡詐含意。孩子的“小聰明”只不過是孩子想要尋求更好的溝通手段而已。
從一個懵懂無知的孩子成長為一個有著豐富想法和獨立思維的人,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孩子對外部世界充滿了好奇,他們想要與這個世界有溝通,就必須探索和學習自己的“社交方式”。隨著孩子心智的逐漸成熟,他們會發現一個問題,就是直接要求往往會遭到拒絕。從這個時候開始,孩子開始尋求一種更復雜的、可以令要求被實現的可能達到最大化的溝通方式。盡管孩子的“小聰明”對父母來說仍是幼稚可笑的手段,但是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開始學會跟父母談話的“策略”。他們開始試著在和父母交談的言語中設置“陷阱”,拋出“誘餌”,希望父母“上當”,滿足他們的要求。有的父母對此很苦惱,覺得孩子學會了“耍心眼”。但事實上沒有必要如此擔心,孩子的小聰明很多時候是他們思維敏捷頭腦靈活的表現。聰明的父母只要懂得回避孩子的“誘餌”,就可以用自己的智慧“反客為主”,讓孩子學會用正確的方式與父母溝通。
1.總喊爸爸媽媽的孩子
周周小的時候膽子特別小,尤其害怕一個人單獨行動,于是爸爸就教給周周一個辦法。爸爸說:“周周,如果你害怕自己一個人單獨行動的話,那么你可以嘴里叫著爸爸媽媽,這樣的話,你會感覺到爸爸媽媽就在你身邊,你就不會害怕啦。”
于是周周就照著爸爸的話做,果然可以克服自己的恐懼,于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周周就養成了一個習慣,無論走到哪里,嘴里總是叫著“爸爸媽媽”。
一轉眼,周周已經是個大孩子了,而且已經上了小學,但是這個習慣卻很不容易改掉了。爸爸跟周周說了很多次,周周也一再地答應會改,不過總是不奏效。爸爸很嚴肅地和周周談了一次,告訴他這么大了如果還總是叫著爸爸媽媽走路的話,別的同學會笑話他的。周周一聽爸爸說得有理,為了自己的“面子”。終于答應一定改掉這個習慣,并讓爸爸媽媽監督他。
一天爸爸送周周去上學,卻發現這天周周的話好像特別多:“爸爸,今天晚上吃什么啊?媽媽會不會早點來接我啊?”“爸爸,小鳥叫得真好聽啊,媽媽最喜歡聽啦。”“爸爸上次郊游咱們玩得真開心啊,媽媽也說很開心。”
聽著聽著,爸爸覺得不對勁了,因為這孩子的每一句話里都有“爸爸”和“媽媽”兩個詞,爸爸心想:好小子,原來在和我玩小聰明呢。不過爸爸并沒有拆穿周周,而是主動承擔起了“發言者”的角色,爸爸和周周聊到了學校的生活、周圍的同學,還有周周最喜歡看的動畫片。慢慢地,周周的注意力轉移到爸爸講的話題里了,就不再專注于喊“爸爸媽媽”了。
孩子很聰明,也很可愛。為了改掉自己不好的習慣是花了心思的,但是因為習慣的養成不是一天兩天的事,當然改起來也需要一個過程。但是由于父親在身邊監督,又不好意思“變卦”,于是想了個辦法,既可以不停地叫“爸爸媽媽”,又不用擔心父親的責備。孩子的小聰明當然逃脫不了父親的眼睛。但是父親很有智慧,他并不揭穿孩子,而是在事件里扮演了優秀的引導者的身份,他避開孩子希望在和爸爸媽媽有關的話題上糾纏的“誘餌”,轉移話題和孩子談起別的事情,從旁協助孩子改掉不良的習慣。
2.三杯可樂和兩碗飯
維維特別喜歡喝甜甜的可樂,但是這樣的飲料喝多了不好,所以爸爸媽媽控制得很嚴格,一個星期只給維維買一瓶。而且這一瓶每天都只能喝一杯。維維覺得很苦惱,因為他多想一次喝個夠啊。于是維維想啊想啊,終于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晚上開飯了,爸爸媽媽都已經坐在餐桌前了,可是維維還沒有來。媽媽喊:“維維,吃飯了,快來吧。”
維維答應著,過了一會兒,就看到他抱著可樂瓶子來了。媽媽說:“維維,咱們不是說好了一天只能喝一杯嗎?”
維維說:“媽媽,如果你們讓我在吃飯前喝三杯可樂的話,待會兒我就吃滿滿的兩碗飯,好不好啊?”
因為維維平常吃飯就是個大難題,爸爸媽媽當然很想讓孩子可以多吃一點飯,做了一下思想斗爭就答應了。維維這下可高興了,他終于可以喝個夠了。于是維維喝了滿滿的三大杯可樂,可是到了吃飯的時候呢?連一碗飯也沒有吃完。
第二天吃飯的時候,維維又抱著可樂瓶子來了,還是用昨天那個辦法,這下爸爸媽媽可不上他的當了。兩個人都不接維維的話,而是對維維說:“今天燉的雞湯好香呀,給維維盛一碗。”
維維撅著小嘴不高興了。爸爸看到他的樣子,就說:“維維,有一個故事你聽過沒有?”
維維問:“什么故事呀?”
爸爸說:“狼來了的故事。”
這下維維可明白爸爸的意思了,知道沒轍了,只好放棄了喝可樂的想法。
孩子還真聰明,居然學會了利用父母的弱點,利用爸爸媽媽希望他可以多吃一碗飯的心理來換取喝可樂的機會。這個“誘餌”還用得挺高明,爸爸媽媽一時大意還真上當了。不過當孩子再來一次的時候父母可就要提高警惕了,因為如果縱容下去就會養成孩子的壞習慣了。這時候就不僅僅要回避孩子的“誘餌”,還要找個方法來起到提醒孩子的作用。比如爸爸說“狼來了”的故事,告訴孩子如果總是撒謊就不會有人再相信你了。會耍小聰明的孩子當然可以領會父親的意思,他知道父母看出了自己的意圖,自然會有所收斂了。
3.粉紅色的公主裙
潔潔看中了一條粉紅色的公主裙,可愛的泡泡袖和胸口的蕾絲花邊讓潔潔喜歡極了。可是她上個星期才買過一條白色的裙子,如果還要再買一條媽媽一定不會答應。想個什么辦法呢?潔潔可傷透了腦筋。放學的路上,潔潔聽到一個小孩子對媽媽說:“媽媽給我買個新書包吧,同學們都有新書包了。”這下潔潔靈機一動,想出辦法了。
回到家,潔潔跟媽媽說:“媽媽,我上個星期天陪婷婷去逛街的時候看到一條粉紅色的公主裙,好漂亮呀。”
其實,媽媽立刻就明白潔潔的意圖了,不過媽媽裝作不明白的樣子問:“然后呢?”
潔潔說:“那條裙子有很漂亮的泡泡袖和蕾絲花邊,婷婷說她很喜歡,她媽媽就給她買了。”
說完潔潔停下來等著媽媽說話,她想這下說得夠明顯的吧。
誰知道媽媽還是不上當,忽然問她:“最近老師教的知識掌握得怎么樣啊?”
潔潔當然不想談這個問題,但是為了連衣裙,她只好回答:“還可以,就是英文朗讀稍微差一點。”
媽媽說:“是嗎?那在這個方面可要加強了。聽說你們學校要表演英文舞臺劇了?”
潔潔說:“是呀。”
媽媽又問:“你扮演什么角色?”
潔潔只好回答:“我英文朗讀那么差,怎么可能有我的角色啊。”
媽媽說:“真遺憾,要是我的女兒站在舞臺上穿著一條粉紅色的公主裙的話,一定更漂亮。”
潔潔顯然聽出了媽媽的弦外之音,只好不再提粉紅色公主裙的事了。
不管女兒怎么“繞”,媽媽就是不上當。其實做媽媽的當然不會舍不得錢給女兒買一條連衣裙,不過上個星期才買過一條,這個星期還要買就有些過分了,媽媽當然不想養成女兒予取予求的習慣。于是巧妙避過女兒的“誘餌”,反過來利用女兒希望得到東西而不愿“得罪”媽媽的心理將話題引到英文朗讀的問題上來,并且用言語暗示女兒應該把心思放在學習上,表達了“一個有內涵的人才有可能更美麗”的意思。相信女兒聽了媽媽的話,會有所反思。
4.媽媽我陪你
卡卡從上幼兒園開始就自己一個人單獨睡一個房間了。但是卡卡非常依戀媽媽,總是想和媽媽多待一會兒,因此到了晚上睡覺的時間也總是拖拖拉拉不愿意進自己的房間。
這天晚上又是如此,媽媽監督卡卡洗漱完畢以后,親了親卡卡的額頭說:“乖兒子,該進房間睡覺了。”
卡卡當然不愿意了,于是一會兒說要上廁所,一會兒又說肚子餓了讓媽媽給他熱一杯牛奶。兒子的意圖媽媽當然非常明白,盡管兒子總是“找茬兒”媽媽也沒有責備他,只是照他說的帶他去了廁所,還熱了牛奶給他喝。這些事情都做完以后,卡卡找不到理由了,只好進了自己的房間。
媽媽看卡卡睡覺了,也回自己的房里準備睡了。誰知媽媽準備在睡前看幾分鐘書的時候,卡卡進來了,他搓著手說:“媽媽,你害怕嗎?我陪陪你吧。”
媽媽并不回答卡卡的問題,而是說:“媽媽正在看一個故事,講的是一個勇敢的小男孩獨自一個人在叢林里生活的故事哦。”
卡卡聽了媽媽的話,臉有一點點紅,然后說:“我還是不陪你了,我回去睡了。”
孩子依戀母親是很正常的事情,小的時候這并不是一個太大的問題,甚至會讓母親覺得很貼心。但是,如果依戀的程度過于強烈的話,就必須要糾正了。但是孩子有孩子的自尊心,他并不說“媽媽我想和你一起睡”,而是“狡猾”地說“媽媽,我陪陪你吧”。聰明的母親用自己正在看的故事告訴耍“小聰明”的孩子,母親已經接收到了他隱喻的信息,但是又婉轉地回絕了孩子的要求,雖然孩子會有一點失望,但是母親已經幫助孩子完成了溝通的愿望。
5.一起去拿東西吧
英英很怕黑,晚上不敢一個人進屋睡覺。媽媽干涉她,她就常常跑到爸爸那里去尋求幫助。爸爸心疼女兒,就會幫女兒拖延時間,比如說讓她再玩一會兒吧,有時媽媽看到女兒可憐巴巴的樣子,也就心軟了。但是英英就越來越膽小,常常晚上賴在爸爸媽媽身邊不肯去睡覺。
媽媽覺得問題很嚴重了,下定決心要幫助英英克服怕黑的習慣。于是下了個硬性規定,每晚九點英英必須進屋睡覺,堅決不準爸爸幫她說情。
這下英英可沒有辦法了,她不可以再找借口往爸爸身邊躲了。可是她還是害怕黑屋子,怎么辦呢?于是英英就找到了另外的一個方法。
晚上媽媽照例叫英英去睡覺了,英英就說:“爸爸媽媽,我們一起去屋里拿東西吧。”
女兒的“小聰明”把媽媽逗笑了,但是媽媽知道絕不能心軟。于是媽媽故意不理英英,自言自語道:“夜晚真是很美麗啊。”
英英說:“晚上是黑的,很可怕啊。”
媽媽說:“怎么會呢?晚上可以看到很多美麗的星星,一閃一閃亮亮的。對了,我想起來了,從英英房間的窗口看星星最漂亮了,媽媽真羨慕英英。”
英英聽了媽媽的話,果然沒有那么排斥進房間了。
孩子會丟“誘餌”,媽媽會循循善誘。媽媽在避開女兒“誘餌”的同時,也朝女兒丟了一個“誘餌”。當孩子感覺到自己擁有的東西原來被別人羨慕的時候,就會特別珍惜自己所擁有的那樣東西。媽媽的“誘餌”正是英英房里那個可以看到星星的窗口。媽媽用漂亮的景色取代了黑暗的可怕,讓女兒將她最害怕的黑暗與可以帶來美麗光芒的星星聯系在一起。媽媽充滿智慧的言語想必會令女兒終身受用和難忘。
6.我們去找陳爺爺玩
喧喧本來是不愛吃零食的,但是過完年以后就變了。原來喧喧家住的小區里有一位陳爺爺,陳爺爺很喜歡喧喧,因此總是揣著幾塊糖在兜里,隨時準備著一看到喧喧就給他吃。
甜甜的糖果對喧喧的吸引力當然很大,但是喧喧的爸爸卻并不希望孩子吃那么多的糖果。但是礙于陳爺爺的一片好心,總是不好當面拒絕。不過爸爸知道陳爺爺總是喜歡在小區的哪個地方散步,于是接喧喧從幼兒園回來的時候,爸爸就會避開陳爺爺喜歡散步的地方直接回家。
孩子是很聰明的,喧喧看出了爸爸的想法,知道爸爸是刻意避開陳爺爺的。但是他也知道,只要見到了陳爺爺就會有甜甜的糖果吃。不過他知道不可以直接跟爸爸說,因為如果直接說爸爸一定會不答應的。
于是,當爸爸再次從幼兒園接他回來經過小區花園的時候,喧喧對爸爸說:“爸爸,不如我們去找陳爺爺玩吧。”
爸爸愣了一下,不過立刻反應了過來,心想要找陳爺爺玩是假,想吃糖果才是真的吧。但爸爸不動聲色,只是跟喧喧說:“媽媽剛剛打電話告訴我她買了甜甜的荔枝在家,她說她剛剛吃了一個,比糖還要甜呢。所以咱們趕快回家吧,改天再去找陳爺爺玩好嗎?”
喧喧立刻點點頭,顯然已經急著要回家吃荔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