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別讓細節和習慣阻礙孩子的學習興趣(1)

怎樣突破孩子厭學的心理障礙

案例

一位年輕的家長滿臉愁容,她有一個5歲的小男孩。她說:我的孩子明年就要上小學了,作為家長總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小學不要落后,所以我們讓孩子從3歲開始學英語、畫畫、唱歌和書法,可結果呢,除了畫畫他感興趣,可以安靜十幾分鐘外,別的科目上課不是做小動作就是有意搗亂,許多次都氣得老師叫我們帶回家。原來在家里還能寫寫自己的名字和簡單的字,現在好像什么都不愿意學了,逆反行為明顯增多,叫他做什么,他偏不做什么,我們真不知道該對他怎么辦。尤其想到他明年就要上小學,到了學校,如果也這樣,那可怎么辦?

案例分析

現在的孩子被迫學這學那的現象普遍存在,使孩子幾乎沒有自由支配的時間和空間,這容易引起大腦神經發育過程中的多種感覺失調,對孩子的心理發育和學習興趣的培養是得不償失的。學齡前兒童本應在寓教于樂的氛圍中逐漸增加對世界的認識和興趣,逐漸促進孩子智力開發、技能發展和一些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此時的“學習”對他來說只能是一種游戲。否則就會形成一種“父母要我學習”的不良心理后果,這對以后的正常學習極為不利,也是小孩厭學的開端。

這個小男孩患的是典型的厭學綜合征。當我們說一個孩子患了“厭學癥”時,指的是他在一段重要時間里對學校懷有長期的害怕情緒,無法參與和適應學校的日常生活規律。這種看起來毫無道理的害怕會讓孩子們產生一系列逃避上學的行為:孩子不愿意上學,以頭痛或生病為借口,如果強迫他們上學的話,他們就哭叫吵鬧,糾纏不休。

從醫學上講,厭學癥也可能出現一些生理癥狀,如頭痛、惡心、昏昏欲睡、沒有胃口、心跳過速和頭暈等。如果孩子不去上學而是待在家里,這些癥狀就會消失。孩子厭學有可能與學校有直接的關系,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弄清學校里有什么困擾孩子的問題。如與同學、老師和周圍的人的社會關系不好,不能適應學校的要求,缺乏學習動力,上學年齡太小不夠成熟等。

除了學校的原因,厭學也與家庭有關,因此有必要追究一下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和家庭的文化觀念。父母有沒有急于求成,其教育的方式是否僵硬嚴格和缺乏靈活性,孩子是不是因為未能達到父母的期望值而感到害怕等。厭學還與某些具體的事件有關:如與父母分離,孩子的親人生病或死亡,家庭暴力等。通常孩子都害怕考試分數低,學校的懲罰和學業失敗。家長最好向那些理解并善于處理厭學問題的專家咨詢,他們可以給孩子支持,并指導家庭和教師以特殊的方式處理問題。但是首先要做到的是幫助孩子消除厭學的生理因素和那些讓孩子害怕的事情,了解學校的教學方式,關注孩子的學習狀況,弄清他們面臨的困難并加以幫助。

專家支招

每個小孩都會在某個時候對上學多少有些抗拒。中小學生的種種心理病中,近來增加最顯著的就是害怕上學,不肯到學校去。以下是孩子不肯上學的幾種常見原因和解決之道:

1.若孩子因焦慮而厭學,父母就不要要求過高。

孩子不喜歡上學,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一與家人分開就焦慮不安。這種情況經常發生于家庭氣氛緊張期間,或孩子就要去另一學校就讀的時候。父母如果反應不當,可能令孩子焦慮加深。孩子如果是剛開始上學,家長須注意頭幾天上學前和孩子道別的方式。

家長必須多鼓勵孩子,而且不要太注重學業成績。只要孩子已盡了力,即使考試成績不好,也不應苛責。父母要求不過高,孩子便無須承受過大壓力,于是焦慮減少,念書也就不感到辛苦了。

2.對怕寂寞的厭學孩子,家長要多鼓勵其大膽交朋友。

有些孩子不喜歡學校是因為沒有朋友。如果小孩總是自己一個人,或者假裝生病逃避課外活動,又或以送貴重禮物來討好別人,很可能就是在學校沒有朋友。

教孩子社交技巧可幫助孩子解決感覺寂寞的問題。應多為孩子創造與他人互動的機會,例如讓孩子幫助老師派發本子,或者全家去餐廳吃飯時讓孩子練習點菜。父母也要傳授孩子一些結交朋友的技巧。

3.對常遭受欺負的厭學孩子,要鼓勵其勇敢保護自己。

有些學生討厭學校是因為害怕同學。如果孩子過分沉默焦慮,在學校沒朋友,或突然自信心低落,那他可能在學校受人欺負了。解決此問題最常見的方法是向老師報告,但這是不夠的。向老師報告并不能保證不會再受人欺負。最要緊的是幫助孩子采取主動,讓孩子覺得自己有能力找到防止受欺負的辦法。

4.對有學習障礙的厭學孩子,家長要多鼓勵幫其樹立自信心。

有些孩子不肯上學是源于生理問題。有些孩子不喜歡學校可能是因為患有學習障礙。他們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異常,無論他們怎么努力,進步都很有限,加上家長和老師不予體諒,久而久之,自然抗拒學習。有學習障礙的孩子常常精神沮喪,常常沒法完成學校作業,或者似乎總是不聽從老師的話。他們也許無法記住簡單的事情。家長要主動和學校商量解決之道。

5.對因怕老師而厭學的孩子,家長要助其克服畏懼心理。

如果孩子經常抱怨老師“太兇”、“不公平”,家長該去找老師說明孩子的個性,這通常可改善老師和孩子的關系。不過,最重要的還是教孩子自己面對困境,進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鼓勵孩子好學上進,培養孩子積極的生活態度。父母應找機會帶孩子到他們工作的地方去,讓他們知道父母工作的情況,體會父母辛苦工作的樣子,從而讓他們了解刻苦是生活中應有的歷程,只要肯努力,就會得到應有的回報。

需要提醒家長的是,不要輕易在孩子回避學業要求前松口。家長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很對,但如果孩子一出現學習心理問題,就完全順孩子非理性的思路來滿足他們的要求,也是一種把孩子的問題嚴重化的歪曲認知,結果可能會使孩子的心理越來越脆弱。

另外,孩子上學年齡不可過早,尤其是對那些依賴性強、膽小、動作不協調、緩慢、人際交往困難、行為自立能力較差、自我保護意識較弱的兒童。與其讓他在小學學習中產生各種問題,不如先鍛煉好其心理素質和各方面的正常學習行為,這正是“磨刀不誤砍柴工”。

智慧感悟

厭學是學習障礙中的一種表現,也是一種心理障礙。它是孩子勤奮進取的阻力,它能使孩子背上沉重的心理負擔,情緒壓抑,意志消沉,煩惱憂郁,對人生缺乏積極向上的態度;學習上的思想障礙還容易造成孩子強烈的逆反心理,加深了與家長、教師的心理鴻溝。人際關系處理不當,精神緊張,反過來會加重心理上的不平衡。由于心理上的矛盾,情緒障礙,精神包袱過重,必然還會產生多種不適癥狀,比如失眠、心神不安,注意力分散、記憶力減退、精神萎靡不振、憂郁悲觀、看不到自己的前途等。

面對孩子厭學現象,搖頭嘆息無濟于事,一味地強調客觀原因也于事無補。老師和家長都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經常鼓勵他們的進步,幫助他們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盡快地從厭學情緒中掙脫出來。在家庭中,家長要嚴格要求自己,時時處處給孩子起表率作用,要盡量營造一種積極進取的家庭氛圍,使孩子在平等、民主、關愛、和睦的環境下,保持身心健康,專心致志地投入學習中去。對待學習差的孩子,切忌急躁,要看到孩子的優點,鼓勵孩子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

小貼士

孩子產生厭學情緒的原因

(1)父母的期望值過高。為了孩子,家長可以放棄自己的事業,雙休日可以不休息,為孩子輔導,陪孩子練琴、學畫,孩子的心理、身體上的壓力大大增加。

(2)父母陪讀。造成孩子缺乏學習的自覺性,難以領悟學習的過程,難以獨立地解決遇到的新問題,他們體驗不到獨立解決問題后成功的快樂。

(3)家長對孩子學習知識的目的定向有偏差,將學習知識的目的定在明天而不是今天。常對孩子說:“你不好好學習,將來就得去修理地球,去掃大街。”功利性過于強烈。這樣,孩子體驗不到獲取知識本身的快樂,而只注重別人對自己學習成績的評價。孩子對知識本身不感興趣,自然將學習看做是苦差事。

(4)孩子不會學習。不會學習的孩子學得苦,學得累,學得煩。這些孩子往往學習時不集中注意力,不能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進行學習;不能選擇有關重要的內容而拋開不重要的內容;無法將學到的知識正確、合理地表達出來。由于孩子不會學習,面對日益繁重的課業內容,自然產生厭學情緒。

幫助孩子認識學習

案例

一位家長十分苦惱,訴苦道:我的孩子是三年級學生,前幾天幫她整理書包時,無意間發現她和同桌交流的字條,我才知道她在學校沒有認真上課,常和同學溜出去玩。現在我好著急,不知該咋辦?

案例分析

小學是個重要的打基礎階段,無論家長還是老師都期盼孩子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這個階段,相互之間的溝通、交流、信任、關愛尤其重要。當家長發現孩子沒集中精力學習,愛逃課出去玩時,先不要過度擔憂,要先了解孩子為何喜歡和同學溜出去玩。是由于學業成績與學業要求之間的矛盾,造成的不自信而使心理失衡,產生厭學情緒;還是由于受到外界影響而導致學習不認真。如果是前一種情況,父母就要以諒解的態度來對待孩子。無論成敗都要鼓勵她。如果是第二種情況,家長就要竭力為孩子創造一個純凈的學習環境,激發孩子的學習斗志。

家長是在無意間發現孩子有這個問題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孩子和家長之間的信任度不夠,孩子沒把學習上的苦與樂主動告訴家長。因此建立平等、溝通、和諧的家庭關系也很重要。

專家支招

孩子天性是愛玩的,也是愛學習和探索新事物的,他們原本分不清什么是玩,什么是學,可以說是玩中有學,學中有玩。但是,家長往往把學和玩對立起來,過分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而忽略了玩也是孩子成長所必需的,結果家長的焦慮和粗暴簡單的督促行為,激起了孩子的逆反情緒。尤其到了青春期,越是逼迫孩子去學習,孩子反而越反感學習,經常逃課,學習變成了一種負擔,好像是不得不為父母而學似的。所以,家長需要自己先擺正學和玩的關系,根據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加以引導,這樣才能讓孩子像愛玩那樣去熱愛學習。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經說過:“在我這個年代最偉大的革命性發現是:你可以借由改變內在心態而改變外在世界。”只有讓孩子心態改變了,才能從根本上使孩子學習成績大幅度提高。

提升思想和認識是適應環境、獲取主動的根本法則。在孩子遇到學習困難的時候,父母除了應該教會他們運用智力外,還應提早給孩子灌輸有益的思維方式,從根本上改變孩子的學習態度,鼓勵孩子應對學習中的各種壓力。父母僅僅理性地說教,告知孩子上學很重要是不夠的,還必須向孩子說明,學習好不僅僅是為了應對考試,為了升級或是獲得一紙文憑,學習更不是為了父母老師,學習其實是一種生活方式,是獲取知識的途徑和手段,將伴隨一個人的成長,活到老,學到老。只有知識豐富的人才有基礎在社會立足,實現自我的價值,取得較大的個人成就,做出更多對社會有意義的事情。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孩子對學習有興趣了,自然會轉變學習態度,不再被動學習。那么家長如何加以引導和培養呢?

1.不把學習意愿強加給孩子。

家長需為孩子創造一個無憂無慮的學習環境,不要給他們太多的壓力。如果家長在沒有和孩子商量及充分溝通的情況下,讓孩子參加過多的培訓班、輔導班,把學習的東西作為一種任務,孩子就會有厭惡情緒,學習的效果可能是適得其反的。甚至孩子原本感興趣的東西,如果家長施予壓力過重,期望過高,就會變成孩子的負擔,學習勁頭下降,甚至逃避。

2.擴展孩子的視野挖掘其興趣。

孩子天性是好奇的,但如果沒有機會讓他們接觸世界上各種奇妙的事物,沒有開闊的視野就很難有多種興趣愛好,父母就更無從選擇對孩子學習成長有益的興趣進行引導。因此,父母應該創造機會擴展孩子的視野。可以帶他們去博物館、科教館或展覽會,這些豐富的課外活動會讓孩子對知識產生濃厚的探索愿望,或者可以和孩子一起讀一本書,與孩子共同分享讀后的心得,激發孩子博學的欲望。

3.呵護孩子的好奇心并順勢引導。

有的家長對孩子各種各樣的問題,會張口結舌,甚至會不耐煩,不愿意被孩子纏得沒完沒了。這種態度是完全錯誤的,錯過了引導孩子的機會,甚至有可能打擊孩子求知的積極性。應該做一個有心的家長,耐心地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孩子提出的問題給予解釋,引導孩子看《十萬個為什么》,多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讓孩子對一些物理現象有感性的認識。這樣不僅開動孩子敏感的思維,還能拉近父母和孩子的距離,使父母更容易發現孩子的興趣,便于引導。當發現孩子遇上了一些令他雙眼發光的事物時,這種興趣就值得培養,父母應該鼓勵他們去探索,及時正確地加以積極引導,使孩子走上科學探索的道路。有了鉆研的興趣,自然帶動了學習成績的大幅度提高。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阳县| 祥云县| 大荔县| 沾益县| 扎赉特旗| 五大连池市| 略阳县| 定兴县| 石家庄市| 绥宁县| 德惠市| 瑞昌市| 舞钢市| 宜春市| 长汀县| 普陀区| 利川市| 麦盖提县| 临邑县| 个旧市| 南丰县| 乌恰县| 夏津县| 乐陵市| 陆河县| 新昌县| 英吉沙县| 华蓥市| 泰安市| 黄平县| 无棣县| 义乌市| 南投市| 特克斯县| 合作市| 温泉县| 齐河县| 昂仁县| 永年县| 吉木乃县| 崇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