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中國式家長的教育誤區(1)

  • 和孩子分清界限
  • 王宇
  • 4984字
  • 2015-08-17 15:48:39

1.1 培養“乖”孩子

乖,是我們父母對孩子最高的贊美——因為孩子聽話、順從、合人心意。乖,是聽話、不亂來,引伸開來就是干父母喜歡的事情,不惹父母生氣;再進一步講就是不要有自己的主見,不要太關注自己的喜怒哀樂,不要總是別出心裁,不要冒風險,不要干出格的事情,不要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要創新,不要與眾不同,不要個性鮮明……

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一語道破大多數中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他們認為孩子就應該按著父母的話做。這樣是對孩子好,讓孩子少走彎路。所以,父母一遇到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就會說:“你要乖,要聽話!”如果孩子還是不聽話,就會責罵甚至大打出手。

由于“乖”孩子的思想已成定勢,什么都要聽父母……聽老師的,行為也不越界,所以孩子長大了之后膽小怕事、懼怕競爭、依賴父母。

4歲的倩倩是個乖巧聽話的孩子。有一次,老師讓他們回家后,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用彩紙疊三個紙青蛙。回到家后,爸爸還在電腦前忙工作,媽媽在廚房忙做飯,倩倩不敢和忙工作的爸爸說,也不敢和正在做飯的媽媽說,怕他們說沒時間。吃過晚飯,要睡覺了,她卻一直不肯回自己的房間。

“你這孩子,怎么不聽話?”爸爸訓斥她。倩倩哭了:“老師說,要你們幫我做紙青蛙。”聽了倩倩的回答,爸爸愣了一下,看看墻上的鐘,說:“現在到哪去買彩紙?明天再說。”倩倩想爭辯一下,說鄰居張爺爺家有,卻沒敢說。

就這樣,倩倩的紙工作業并沒有完成。她怕老師說她沒完成作業,怎么也不肯睡覺。最后,還是媽媽答應,第二天和她一起到幼兒園向老師解釋,她才安心地睡了。

沒想到,第二天媽媽單位臨時安排她出差,她把倩倩送到幼兒園門口,就匆匆忙忙地走了。

上午10時左右,媽媽在出差的車上,接到幼兒園老師的電話,說倩倩沒到幼兒園。媽媽忙給爸爸打電話。中午,焦急萬分的媽媽終于接到爸爸電話,說倩倩找到了。

原來,她怕老師批評她沒完成作業,所以沒敢進幼兒園,就在不遠處的一個街心花園里哭呢。媽媽這才長長地嘆了口氣說:“孩子很乖,可就是太聽話了……”

倩倩原本并不是這樣的,兩三歲的時候,她非常好奇,也喜歡冒險,但每當她要淘氣或和大人辯駁時,媽媽就會罵她,說她不聽話,爸爸甚至還打過她兩巴掌。慢慢地,在父母的管束下,孩子變了,變得越來越乖巧聽話——這也簡單,完全按大人的意志行事就行了。

如此一來,大人們是喜歡了,可是,孩子因此也添了毛病:遇事沒有主見,獨立性差,膽小怕事;什么都要父母陪伴,聽爸爸媽媽的話。

這種“聽話”的孩子,常見的特點是:有問題提不出來或不敢提出來,說東他往東,說西就向西,就算心里不滿意,也會適應、服從別人的想法;特別是對長輩,無論是對還是錯,都不敢與之辯論。

因為,他們的心里已經形成了一種定勢:自己是個聽話的好孩子。這樣“聽話”的孩子,有的是遵從、禮貌、是對贊美的追求,有的是遇事不敢說出自己的要求、提出自己的觀點。這樣的孩子,性格已經被扭曲,被父母教育出了一種“奴性”的心理。

這樣的孩子,不由令人想到獵鷹。獵人捕到鷹后,不給它吃,不給它喝,在它反抗時,就打它的頭,“扇”掉它的野性和傲氣,直到最后,它屈服了,順從了,由搏擊長空的鷹,變成了捕兔的獵鷹,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當今時代是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時代,是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發生深刻變革的時代,是充滿機遇也充滿挑戰的時代。孩子在這樣一個時代里生存發展、進行競爭,需要的是什么?光是順從聽話就能適應現在競爭激烈的社會嗎?我們的父母該是對“培養乖孩子”這種陳舊教育觀念進行變革的時候了。

此時,有的父母就要問了:“怎樣才能讓孩子即不循規蹈矩,又不做什么過分的事呢?”

1.不聽話決不是什么壞事

父母首先要改變自己的觀念。傳統觀念認為,孩子小的時候不乖、不聽話,長大就更不好管了。所以,父母覺得孩子一旦不聽話就是大事,非要孩子聽自己的,照著自己的話去做。

其實,孩子有時不按父母的要求去做,不聽從父母的指令,這正是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一些心理學家認為,3歲幼兒不反抗,就不能算是正常的兒童。即使五六歲的幼兒,他們的反抗行為也是很明顯的。何況現在的孩子生活在信息豐富的社會,每天都可以吸收到許多信息,對人對事更加會有自己的想法。

如果父母過早地用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除了不符合孩子身心發展規律外,還容易扼殺兒童的天性,使孩子從小失去兒童最珍貴的創造性人格,這會給父母留下難以彌補的悔恨。

著名的德國心理學家海查曾做過如下的實驗:他對2至5歲時有強烈反抗傾向的100名兒童與沒有這種傾向的100名兒童追蹤觀察到青年期。

結果發現:前者有84%的人意志堅強,有主見,有獨立分析、判斷事物和做出決定的能力;而后者僅有26%的人意志堅強,其余的人則遇事不能做決定,不能獨立承擔責任。

這一研究說明,反抗行為強的孩子,長大后易有堅強的獨立意志,而這一點正是21世紀的人才應具備的素質。

2.聽話與不聽話“相結合”

孩子畢竟是孩子,思想、控制力等各方面還都不成熟,自然需要父母的教導和指引。但父母不能把這種指導簡單地認為就是照著自己的話做。孩子雖小,但他們有自己的思維和想法。

所以當父母覺得孩子“不聽話”時,先問問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內心的感受,如果合理,就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如果不合理,再告訴他那樣做為什么是不對的。

也許有的父母會說:“這多麻煩啊,直接呵斥一下,立馬就聽話了。”但長期簡單粗暴地對待孩子的不聽話,只能把孩子變成一個沒有主見、依賴心強的人,雖然和孩子解釋有時會比較麻煩,但為了孩子的發展,這種麻煩還是值得的。

3.從調皮搗蛋開始

嬉戲玩耍、調皮搗蛋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的權利。家長無權泯滅孩子的天性,剝奪孩子的權利。在一定的場合,強調紀律性是必要的;而在另一些場合,則不妨讓孩子盡情地玩耍打鬧。

陶行知先生說:“解放孩子們的手,讓他們盡情去玩;解放孩子們的腳,讓他們到處去跑;解放孩子們的腦,讓他們自由去想;解放孩子們的嘴,讓孩子們隨意去唱去說。還孩子一個愉快幸福的童年,發展孩子自由自在的天性。”

在調皮搗蛋中,孩子能鍛煉自己的創造力、想象力、主見、膽識、使性格變得生動活潑。調皮搗蛋的孩子,總免不了磕磕碰碰,出點事故或者造成一些麻煩,一些愛鼓搗的孩子還常常會把器具搞壞,對此父母、老師要寬容諒解,因勢利導,而不必大驚小怪,更不應呵斥打罵。

任何事情都是利弊兼存的,寬容孩子的調皮搗蛋盡管可能帶來一點負面后果,但從長遠來看,這是值得付出的代價。

當然,調皮搗蛋也要有個度,要限定在一定范圍內,不能太出格。否則,父母就是在縱容孩子犯錯。父母、老師還應時常給孩子以注意安全的提醒,防范出現大的事故。

綜合來看,“乖孩子”真正成為社會精英、業界尖子的不多,這與他們從小思維行為受限有很大關系。孩子的“聽話”更多體現在生活規矩、行為道德上,而孩子天性好動、鬼主意多,父母應做出正確的引導,用在學習和對待事情上。

這些就有賴于父母以身作則。當孩子不聽話、出鬼主意時,父母要和他溝通,了解他的真實想法,不能一味地要求孩子聽自己的、做爸爸媽媽的乖寶寶。

1.2 培養“天才”兒童

現在很多父母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天才”,但對“天才”這個概念的基本理解還成問題。天才本指天生具有某一方面的天分,優于普通人的能力。

由于在較早時期,天才就已在智力、創造力、想象力等方面顯示出與眾不同的優秀,因此,就特別容易使父母盲目地跟風,盲目地把孩子作為“培養天才”的實驗對象,不但勞神費錢,還可能帶來負面影響。

而且,不少父母憑孩子的一兩次優秀表現,就認定孩子是“天才”、“神童”,將來一定大有作為,于是施加給了孩子難以承受的壓力,如上特長班、進少年班等,進行強化訓練,希望因此挖掘出孩子的天賦,實現自己一廂情愿的夢想。

在培養“天才兒童”的心理驅使下,孩子背負了更多的包袱,失去了童年的快樂;父母則產生了育兒焦慮,生怕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

但科學事實證明,“天才”顯然只屬于少數人而不可能惠顧于蕓蕓眾生,指望孩子都成為“天才兒童”或許只能是父母的一廂情愿罷了。

關心孩子的智能發展并非不妥,然而父母的關注點應該有所變化了。與其只盯著孩子要學什么、怎樣學更聰明、是否夠得上“天才兒童”,還不如多設法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優勢與劣勢以及如何培養與激發孩子的潛能等,從而針對孩子發展做出適合孩子的計劃,而不要人云亦云。專家指出:

(1)智力超常的孩子只是少數。

(2)孩子完整的發展包括認知、情感和意志的發展。

(3)人的一生都是發展機會,不必過于偏重早期發展。

這就說明,父母不應盲目地培養“天才”、“神童”。

在中國和人類歷史上,“神童”、“天才”這些字眼一次又一次被人們提起。想必《傷仲永》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吧。故事是這樣的:

北宋王安石寫過《傷仲永》一文,“神童”方仲永小時候異常聰明,幾歲時就能做出絕妙的詩。但他的父親沒有針對兒子的特殊情況,及時給予應有的教育培養,而是把孩子當成“搖錢樹”,帶著他到處表演做詩,從中賺取錢財。結果,他長大后“泯然眾人矣”,沒有逃脫“10歲神童,15歲才子,20歲成庸人”的厄運。

近幾年,我們又一次看到了這種現象。其實,神童也好,天才也好,本沒有什么神秘的地方,他們反映的是一些人的天資比較好,明顯地在某一方面超出人的一般水平,然后這些人在這個基礎上,勤奮地學習、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果、成績、成功。

誰都知道,就像天底下沒有兩片樹葉是相同的一樣,人的天資是有差別的。即使是天資再聰明的人,如果從小沒人和他說話,他也會連話都不會說。

所以,天資和天才不是一回事。那么,要不要培養人的天資呢?當然要。但在做這件事的時候出發點一定要對:一是有利于孩子的全面發展;二是有利于孩子的快樂成長。否則,讓孩子成為天才,最后只會傷害了孩子,也傷害了父母。

那么,應該怎樣正確地發掘孩子的天資?

1.多關心觀察孩子

在觀察和了解的過程中,看孩子有哪些方面的特長、優勢。比如,孩子喜歡說話,愛唱歌,或是總拿著筆畫畫。這樣父母就可以有根據地為孩子提供特長培養,而不是盲目地為他安排。

2.多創造讓孩子演練和展示各類才能的機會

比如鼓勵孩子多參加班里的才藝表演,多讓孩子參加輕松開心的夏令營活動,多給孩子創造各類展示自己的機會。這樣,一來可以鍛煉孩子的膽量,讓他在眾人面前更有信心;二來也能通過展示來發掘孩子的潛力。一定要記住,不管孩子的表現是好還是壞,作為父母要做的就是鼓勵、鼓勵再鼓勵。

3.多和孩子聊天,傾聽他們的真實想法

想要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就要多和孩子聊天,通過聊天增加溝通,增進和孩子的感情。在聊天的過程中,要以朋友的身份循循善誘地進行,而不是以父母的姿態高高在上,盤問孩子,只有以朋友的態度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想法。

可以說,具有天才素質的人,并不一定都能成功。而所謂的成功者,更不一定都是天才。那些流傳世上的論述“培養天才兒童”之類的書籍,其實都是不切實際之談,因為根本不可能按照一種藍本能把所有的孩子都克隆成“天才”或推向“成功”。

身為父母,應該從眼下做起,觀察孩子、了解孩子,根據孩子的不同愛好,為他們創造充分發揮自我潛能的環境,不錯過人生的每個成長階段,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走好人生的每一步。這樣即便不是天資聰穎的孩子最后也會走向成功。

1.3 重養育輕教育

許多父母節衣縮食,盡可能地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卻忽略了對孩子的心理關愛。有報告顯示,一半以上的父母表示,在對孩子的培養教育方面花費精力最多的是孩子的日常起居,盡量滿足孩子的物質要求是他們的主要目標,只有三成左右的父母注重孩子的心理發展,能堅持每天與孩子溝通談心。

有些父母由于忙于工作和應酬,很少有機會照顧孩子,忽視了和孩子的溝通,心里難免愧疚,就把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作為補償,為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甚至“力所難及”的物質條件,寧可自己省吃儉用,也要讓孩子應有盡有,孩子要什么給什么。而精神上卻常常忽略孩子的需求,對孩子的情感和人格缺乏應有的尊重。不但沒讓孩子感受到更多的愛,反而養成驕縱的性格,導致孩子追求生活享受,社會適應能力差,不善于與人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嚴重地影響了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

現在的父母一直未能重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即使到今天也沒有擺正家庭教育的位置。家庭教育的氛圍離社會經濟發展差太遠。父母只關心子女的身體健康怎么樣,讀書成績好不好,長大以后能不能“賺大錢”,能不能找到好工作……

主站蜘蛛池模板: 翼城县| 蚌埠市| 三亚市| 吐鲁番市| 昭觉县| 六盘水市| 皋兰县| 全椒县| 夏河县| 常山县| 武汉市| 龙山县| 抚顺市| 浦城县| 甘洛县| 黄冈市| 铜川市| 清涧县| 汝阳县| 望江县| 集贤县| 胶州市| 湟中县| 江津市| 藁城市| 沅江市| 晋城| 安吉县| 平山县| 长葛市| 荃湾区| 杭锦后旗| 洪泽县| 阳山县| 石屏县| 荆州市| 沽源县| 贡嘎县| 贵南县| 奉新县| 台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