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號出水記
南海又叫做南中國海,是中國最大的外海。南海地處熱帶,海中分布著許許多多的珊瑚礁和珊瑚島,它們像一顆顆明珠鑲嵌在湛藍的海面上。這些島礁總稱為南海諸島,它們被劃分為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和黃巖島。然而,人們大多還不知道,美麗富饒的南海海底,還深藏著大量的文物寶藏。
2001年4月,在廣東省陽江市海陵島一個十分普通的小鎮上,卻來了一群特殊的客人。沒有人會想到這些人的到來是為了那個隱藏了800多年的秘密。
我們從中學的歷史課本上就接觸到了“絲綢之路”,它是有著5000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的代名詞。
其實,除了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這條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還有一條“海上絲綢之路”。這條海上的“絲綢之路”在南宋的時候最為繁榮,其中最大的商貿港口就設在廣州和泉州兩處。可是,雖然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比陸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更為悠久,卻因為缺少關鍵性的實物證據,而顯得有些單薄。
但是,在2001年后,關于海上絲綢之路的理論將不會再缺少實物證據了。因為水下考古人員已經對發現的一艘南宋沉船開始進行局部打撈工作。
時光轉眼就到了2007年,正當人們已經逐漸遺忘了6年前的事情后,在廣東省陽江市海陵島的十里銀灘上,卻有一個巨大的建筑正在興建之中,機器的轟鳴聲,鋼管碰撞的敲擊聲混雜在一起,透露出這里的繁忙。數月之后,這棟建筑將迎來它的主人——一艘在海底沉睡了800年的古船。
但此時,這艘古船還仍在20多米深的海水之下。由此向北30多海里,兩艘萬噸級的打撈船正忙碌不停地作業,一個特制的沉箱已經被下放到水底,用于將沉船整體打撈出水。沉船是一個掩埋在海底1米深的淤泥中,長30米,寬10多米,高3—4米,連帶海底凝結物重達3000噸的龐然大物。這個大家伙就是花費了考古專家20年心血的“南宋一號”商船。而要說起發現“南宋一號”商船的經過,事情還得再回到20年前。
20世紀80年代初,英國海洋探測公司3的名隊員在荷蘭海事博物館的一份舊報上發現了一艘名為“YHRHYNSBURG”的東印度公司輪船載著6箱白銀、385.5噸細錠,在中國陽江的南海海域發生海難,最后沉入海底,具體位置不詳。之后,英國海洋探測公司向中國文物局提出打撈沉船的申請。中國方面決定和英國公司合作打撈,指定廣州救撈局參與打撈工作。
在1987年的一天,聲吶儀器測到水下有“東西”,為了節約成本,英國人把1噸多重的抓斗放到海里去抓,結果“一爪子”下去,就抓上來百余件精品文物,雖然所有的瓷器都成了碎片,但卻令英國人興奮不已,他們仿佛已經看到了沉船內的大批寶物,做好了大干一場的準備。后來經過水下人員的調查,大家才發現,這艘船并不是英國人要尋找的“YHRHYNSBURG”號沉船,而是一艘意料之外的沉船。
就這樣,“南海一號”陰差陽錯地出現在考古學家面前。從水下作業人員當場打撈出水的文物來看有瓷器、銅器、錫器、鍍金器、鐵器共247件,以中國生產的瓷器為主。而船的年代則被劃定為南宋時期,中國的考古界認為這艘南宋沉船可能與海上絲綢之路有關,所以該船就被命名為“南海一號”。為了防止類似當年莫高窟悲劇的重演,中國方面中斷了與英國的合作。
1989年,因為技術原因,中日兩國決定聯合打撈“南海一號”。盡管英國研究專家曾于1987年標記了沉船位置,但由于受水下勘探技術的限制,這支名叫“中日聯合南海沉船水下考古調查隊”的打撈隊伍沒有找到沉船的主體位置,只打撈上來少量瓷器樣本。合作工作持續了3天后,日方因“打撈耗資巨大,獲利難以確定”為由,不肯繼續合作打撈。
當時,中國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一窮二白,根本無力獨自進行打撈。與此同時,國家文物局意識到,任何考古上的國際“合作”都有一個“投入”和“產出”的“算計”在內,而要真正保護文物,“南海一號”必須“中國撈”。但是,由于資金和技術的限制,探索“南海一號”的工作被擱置了10多年。
而從1987年夏天發現“南海一號”到2003年國家有關方面正式向外界詳細披露相關考古信息,“南海一號”的一切都是秘密。為了保住海底古沉船的秘密,承擔“南海一號”警戒保衛任務的廣東武警陽江邊防支隊不得不撒了一個長達16年的“炸彈”謊言。
附近的漁民都清楚地記得,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他們的漁船經過距東平漁港約20海里的一片海域時,公安邊防的巡邏艇都會趕過來要他們撤離,武警總會禮貌地說:“這里海底有當年外國侵略者扔下的炸彈,捕魚很危險,請馬上離開。”
盡管是不得已的“炸彈”謊言,但還真管用。在16年里,官兵們不斷重復著這個“經典”的理由,勸說不知情的漁民離開“南海一號”控制海域,防止拖網、拋錨對沉船造成損害。這個“炸彈”謊言直到2003年,“南海一號”的打撈計劃逐漸公之于世才告終止。
2001年,中國水下考古隊獲得香港水下考古協會120萬港元的贊助,香港贊助方還找到了1987年發現“南海一號”的英國船員,從他手中買下當年的定位海圖交給“南海一號”考古組的負責人張威。
2002年,裝備一新的中國水下考古隊再次駛向陽江海域。船上的衛星定位儀誤差不超過1米。盡管有1987年的坐標數據,但搜尋“南海一號”的工作依然進行得十分緩慢。要準確探認沉船就必須潛入海底,靠手觸摸。
負責人張威說:水下一片漆黑,能見度4厘米左右。在多次無功而返之后,水下考古隊員在水下摸到了一張破舊的漁網,就是這張漁網為發現“南海一號”打開了大門。因為,潛水員猜到,漁網很可能就是纏上了沉船上的物體才永沉海底的。果然,順著漁網,潛水員發現了破碎的瓷器,令人眼花繚亂的瓷器告訴他們,“南海一號”找到了。
由于沉船全部被泥沙覆蓋,抽泥沙就成為下一個繁重的任務。抽泥機每天都會帶出大量的泥沙,也不斷地帶出瓷器碎片和其他文物。經鑒定,瓷器主要來自景德鎮和泉州。抽沙工作從2002年持續到2004年,其間不斷有驚喜出現。2004年夏天的一天,抽沙機抽出了大量的銅錢,鑄造年代是唐宋兩個年代。
另外一個令人驚喜的發現是在一塊2平方米大小的甲板下,考古隊員發現了大量的文物,竟然有上千件,這給人們無限猜想:整艘船上還有多少文物?而且,探測表明,“南海一號”沒有遭到破壞。它的船體基本完好,840多年的歷史信息被塵封得嚴嚴實實。
從2002年起,一共有6000多件文物被清理出來,其中絕大多數是瓷器。瓷器主要來自景德鎮、浙江龍泉以及福建等地。在所有的福建瓷器中,有一半是來自泉州德化窯的,據此,似乎可以推斷這艘船是從泉州出發的。在抽沙工作緊張進行的同時,國家文物局的有關人員在反復論證“南海一號”打撈的事情。
2007年5月,負責“南海一號”打撈工作的廣東省打撈局正式宣布,將采用一種堪稱世界首創的整體打撈方案打撈“南海一號”。另外,為給打撈上來的“南海一號”保持相同的水下環境,他們還專門為其修建了一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水晶宮。
2007年12月28日下午3點45分,“南海一號”南宋古沉船成功地入住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水晶宮”。當日下午2點30分,現場開始作業,10分鐘之后,南海一號的“第一只腳”邁入水晶宮門口。3點45分左右,南海一號到達宮內指定位置,正式宣告著20年中國考古人對南海一號打撈工程的結束。但是,對于中國水下考古這項事業來說,才是剛剛開始。
流落何處的“北京人”
1929年,中國古人類學家裴文中在北京周口店發現了一個完整的頭蓋骨,這就是“北京人”頭蓋骨。這一發現把最早的人類化石歷史從距今不到10萬年推至距今50萬年。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最具有科學研究價值的5個較為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連同牙齒147顆、頭骨碎片、面骨、下頜骨、股骨、鎖骨等,以及全部關于山頂洞人的資料,在轉移到美國的運送途中神秘地失蹤了,留下了一樁舉世震驚的歷史懸案。
“北京人”是中國猿人北京種的俗稱,也稱“直立北京人亞種”。它生存于第四紀初期,距今約有數十萬年。按照形態上說,它是介于現代人與猿過渡的一種原始人類,與現代人的關系十分密切。那么“北京人”又是怎么被發現的呢?
龍骨山是北京西南房山區周口店鎮的一座石灰巖小山,“北京人”曾在這里的山洞里住了幾十萬年。近代以來,當地的采石工經常會在洞穴和裂隙的砂土中發現化石。老百姓將這些化石稱為“龍骨”,并將它們賣給中藥鋪。
1918年,被中國政府聘為“礦政顧問”的瑞典籍地質學家安特生,在北京西南郊50公里處的周口店勘察煤礦時,意外地發現了這里的“龍骨”。消息傳出,引起了考古學家的注意。
自1927年起,中國地質調查所和美國洛克菲勒基金委員會合作,由當時的北平協和醫學院代管,在龍骨山開始了大規模的發掘。
1929年12月2日下午,就在太陽將要落山的時候,在龍骨山進行“北京人”挖掘工作的考古人員在昏暗的燭光下發現了一具頭蓋骨化石,主持發掘的考古專家裴文中小心翼翼地將這個保存完整的猿人頭蓋骨取出。當“北京人”第一個完整的頭蓋骨化石被裴文中認出來以后,他欣喜若狂,用他僅有的一床棉被和被單包裹著這珍貴的頭蓋骨,冒著嚴寒,護送到北京城。當時拍照者抑制不住激動,目光集中于化石,以致照片中只留下了裴文中的半張臉。但是,這些堪稱國寶的珍貴化石,卻在1941年底,抗日戰爭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候,神秘地失蹤了。
發掘出的“北京人”化石,一直保存在北平協和醫院,存放在協和醫學院解剖系辦公室的兩個保險柜內,裴文中即使在研究的時候,也常常用石膏模型代替,不肯輕易取出真標本,也不輕易示人。其間,還曾兩次送到花旗銀行的保險庫,以防萬一。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后,日本軍隊侵占了北平,但當時協和醫院是隸屬于美國的機構,化石還安然無恙。到了1941年,隨著戰爭的持續,美日關系惡化,中國方面擔心“北京人”化石的安全問題,翁文灝代表中國政府,與美國駐華大使詹森交涉,請他設法將中國猿人標本由北平協和醫學院取出,運存到美國,戰后再運回中國。
同年11月,詹森大使致電北平美國使館人員,令他們照辦。1941年12月初,中方人員胡承志接到命令,將包括5個最完整頭蓋骨化石的“北京人”,仔細包裝在兩個大木箱里,送到北平協和醫院的地下室,準備移交給即將撤離北平回國的美國海軍陸戰隊。自此,“北京人”化石便下落不明。
1942年8月23日《北京時事日報》(英文版)率先披露“北京人”頭蓋骨失蹤的消息后,在全世界引起了極大的震動。但是,一直到二戰結束前后,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代表團在接收美軍總部移交在日本占領期間被日本軍隊掠奪的物品中,都沒有發現“北京人”頭蓋骨化石。而此后的60多年中,幾乎每隔10年,就會出現一次追尋“北京人”的熱潮。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有關專家和學者尋找“北京人”頭蓋骨化石的工作仍然一直在進行。1951年,新中國成立的初期,就曾經組織專家尋找過“北京人”化石。
1998年8月,我國著名考古學家賈蘭坡等14位中國科學院院士聯名發出倡議信《讓我們繼續尋找“北京人”》,認為“對中國科學家來說,有這樣一件事始終不能忘懷”,并希望“在本世紀結束前,大家攜起手來,做一次全人類共同的尋找”。
1999年,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所在的房山區有關部門,也發起了類似的尋找活動,但也沒取得任何有效成果。
美國的《科學》雜志曾報道說:“自從‘哈里遜總統’號被日軍繳獲后,‘北京人’化石就音訊斷絕了。”這一說法是否屬實?有關專家經過研究后表示,從時間上看,幾乎可以排除“北京人”頭蓋骨化石運抵美國途中遺失說。
關于“北京人”化石送交美國海軍運出等情況,有資料顯示,美國方面原計劃由駐北平海軍陸戰隊帶到美國。
1941年12月4日,兩箱化石標本,連同美軍人員的行李27箱,由火車專列從北平運抵天津轉秦皇島,當時由菲利軍醫負責接管。按照原計劃,“北京人”化石將由美國海軍陸戰隊裝上“哈里遜總統”號帶往美國。
“哈里遜總統”號原來只是一艘民間船只,后來才為美國海軍征用。它奉命在上海港卸下貨物,并于1941年12月4日北上前往秦皇島,以便從海上撤走在華北的美國海軍陸戰隊。
當時預計“哈里遜總統”號到達秦皇島的日期是12月11日。
事實上,12月8日珍珠港事件發生時,它還在距秦皇島約600海里處的長江口。戰爭已起,船長為確保安全就將該船擱淺了。以后,船員們全部被日軍所俘,“哈里遜總統”號被日軍當做運輸船使用了3年,最后于1944年被美軍潛艇擊沉。
麻衣神算子
爺爺教了我一身算命的本事,卻在我幫人算了三次命后,離開了我。從此之后,我不光給活人看命,還要給死人看,更要給……
龍族Ⅰ:火之晨曦(修訂版)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人類歷史中,總是隱藏著驚人的秘密。在多數人所不知道的地方,人類與龍族的戰爭已經進行了幾千年。路明非的十八歲,在他最衰的那一刻,一扇通往未知國度的門轟然洞開。直升機如巨鳥般掠過南方小城的天空,在少年路明非的頭頂懸停。隱藏在歷史中的那場戰爭,就要重開大幕。歡迎來到……龍的國度!
天之下
昆侖紀元,分治天下的九大門派為新一屆盟主之位明爭暗斗,關外,薩教蠻族卷土重來……亂世中,蕓蕓眾生百態沉浮,九大家英杰輩出,最終匯成一首大江湖時代的磅礴史詩,并推動天下大勢由分治走向大一統。
龍族Ⅴ:悼亡者的歸來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熱血龍族,少年歸來!這是地獄中的魔王們相互撕咬。鐵劍和利爪撕裂空氣,留下霜凍和火焰的痕跡,血液剛剛飛濺出來,就被高溫化作血紅色的蒸汽,沖擊波在長長的走廊上來來去去,早已沒有任何完整的玻璃,連這座建筑物都搖搖欲墜。
奪嫡
【古風群像+輕松搞笑+高甜寵妻】【有仇必報小驕女X腹黑病嬌九皇子】《與君歡》作者古言甜寵新作!又名《山河美人謀》。磕CP的皇帝、吃瓜的朝臣、大事小事都要彈劾一下的言官……古風爆笑群像,笑到停不下來!翻開本書,看悍婦和病嬌如何聯手撬動整個天下!未婚夫又渣又壞,還打算殺人滅口。葉嬌準備先下手為強,順便找個背鍋俠。本以為這個背鍋俠是個透明病弱的“活死人”,沒想到傳言害人,他明明是一個表里不一、心機深沉的九皇子。在葉嬌借九皇子之名懲治渣男后。李·真九皇子·策:“請小姐給個封口費吧。”葉嬌心虛:“你要多少?”李策:“一百兩。”葉嬌震驚,你怎么不去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