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章 宗教(3)

世間有兩種方式可以使人獲得內心的富足和安寧:得到想要的,或滿足于已得到的。前面所說的堅持自己與服從于神,就是在宗教意義上得到想要的或者滿足于已得到的。宗教可以說永遠處在這兩端之間的某個點上。很自然,人都會首先嘗試第一種方式,它無疑也是宗教崇拜產生的早期動機。人渴望得到食物、長久的壽命、打敗敵人,他試圖在做這一切的時候得到神的支持,并且時刻都能清醒地認識到作出妥協的必要。他供奉祭品、恪守教規、按照他所信之神所規定的方式行事。而獲得神之恩惠的條件越來越苛刻,但是得到的恩惠卻越來越不明顯,這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宗教體驗。由此就產生了哲學家口中的“惡”的問題。《約伯記》中記載了基督教對“惡”這個問題的經典表達,說約伯“完美正直,敬畏上帝,從不作惡”,雖然如此,他的生活卻禍事連連。那么約伯是如何面對這個問題的呢?他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完全服從上帝的意愿。“我赤身出于母胎,也必赤身歸回。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果然到最后,“耶和華賜給他的,比他從前所有的加倍”。毫無疑問,如果一種宗教是完全的自我犧牲,那它就不能被稱為宗教了。一個人如果不能通過崇拜神得到神的眷顧,他就不會有崇拜神的動機。

宗教演化的趨勢是,一個人將在宗教所規定的生活模式中學著尋找新的、更高層次的好處,來代替他祈神的初衷,即那種肉體的抑或世俗的幸福。在這一新的趨勢下,宗教將不僅僅是一種工具,而且會具有教化作用。宗教教給人的,并不是如何滿足其天生的和世俗的欲求,而是如何看輕這些欲求以專注于其他事物。正是這種在宗教中提出欲求和服從于神的結合,使敬畏成了宗教的典型情感。神是一個人實現自己目標的手段,也是提升其目標的倫理道德準則。

自我犧牲的宗教

在所有的宗教中,最接近完全的自我犧牲的是印度的哲學宗教,或者叫密宗。這一宗教的種種變種都反映了對生活的一種基本態度:堅持不懈的努力是不會有任何回報的,人類毫無希望實現自己的欲望。但這不是說印度人就陷入絕望了;他們與西方宗教信仰者的區別在于,后者希望能在神的幫助下,或者是能在遙遠的未來,實現個人幸福或其所謂的“文明”,而在前者看來,人的所有努力全然是建立在錯誤的基礎之上的。不可避免的失敗并不意味著真正的失敗,只是意味著采用了錯誤的衡量標準。從《奧義書》的教義可以看出,即便是單獨的個體,也只是一種因懷有欲望而得以永存的幻象。

當人心中的

所有激情都褪去,

凡俗之人得以不朽

婆羅門的祈禱得以實現

在婆羅門教,這個世界更深層次的統一體之中,個體得以真正的存在,并獲得拯救。

當我們開始考量佛教的時候,我之前說過的,“將‘神’這一觀念看作是宗教的產物,而不是作為宗教的根源”,變得尤其重要。因為實際上佛教是一種沒有神的宗教,這看上去似乎很矛盾。毋庸置疑的是,佛陀本人像孔子一樣,也是宗教崇拜的一個對象。每一個宗教的創立者都會被他的追隨者們奉若神明,這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事。但佛陀并沒有把自己神化,他甚至教導人們將靈魂本身也看作短暫而虛空的體驗。受苦受難才是普遍的生存法則,活著即是對欲望的懲罰,是因果報應帶來的重生,這里的因果報應即是前世所做的一切換來此生的獎賞或懲罰。生死輪回乃命中注定,因為生命始終會為自己的再生和繼續存在創造條件。得救并非是指成功地存在下去,也不是實現實際的欲望,而是意味著通過征服欲望而逃出生死輪回。在這樣一種宗教中,不存在神,因為人并不需要什么神秘的力量來幫助自己實現美好的愿望。但佛教依然是宗教,因為它把人從遭遇的困境中解救出來。從任何其他的角度來看,涅槃可能就等同于滅亡;但當人已經感覺到了自己的無助,認識到了自己的失敗之后,涅槃則意味著救贖。它是一種生活哲學,是一種人與周圍的世界達成的協議,通過這樣的協議,他獲得了自己所能想到的最大恩惠。

一個人要想理解宗教文學的范圍之廣闊,僅僅掌握宗教的一般道理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對宗教在人類生活中呈現出的形態略知一二,尤其重要的是,要知道它與科學、藝術及詩歌的聯系。

宗教與科學

看到科學兩個字,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建立在事實或嚴密邏輯推理基礎之上的知識。一個人要把宗教解釋為科學,或者說解釋為人的推理和認知能力的成果,要費多少周折?在當下,這個問題里的困惑恐怕比過去任何時代都要多。對宗教日漸增多的質疑,以及科學對過去宗教所維護的信仰的反駁,導致各式人等做出各種各樣的努力,試圖通過純粹的“信仰”,或憑借主觀想象出的價值觀念來保住這些信念。

自14世紀天主教正統占據支配地位以來,就一直有這么一種趨勢:要把一個一個的基督教教義,比如約拿與鯨魚的故事,《創世記》中關于上帝創造世界的記述,甚至還有《新約》中的那些神跡,都看作是虛構出來的,將其價值理解為象征、傳統、詩歌,或者把它們當作一個信仰體系的組成部分,并且評判這個信仰體系的依據不是歷史事實,而是看它在安慰信徒或者使其獲得新生上發揮了什么樣的作用。但是,如果我們回想一下,促使宗教產生的最原始的人類需求是什么?如果一種宗教滿足了這一需求,顯然在這種宗教中一定含有真理的核心。人試圖通過宗教與事物的本真建立起對自己有益的聯系,他試著保證自己的所作所為符合更深層的真相,以此救贖自己的靈魂。如果他誤入歧途,沒有抓住真相,那么他的所有作為就建立在了謬誤之上,注定要承受失敗的厄運。如果自然并沒有任何威力,或者人類的懇切請求于它根本沒有影響,那么,崇拜這些自然力量就是荒唐的。如果沒有更深層次的原因確保正義之勝利,基督徒的希望就會淪為幻象,而他祈禱和做禮拜也就沒有任何意義了。簡言之,每一種宗教在本質上都是完全相信某個事物就是真理,而如果這個事物并不是真理,那么這個宗教就會受到懷疑。

然而,盡管每一種宗教都有一個科學的內核,這內核卻只是它一個很小的部分。首先,宗教與科學不同的地方是,它故意采用了一種獨特的看待事物的觀點。這個觀點認為,人是宇宙的中心。宗教對宇宙萬物感興趣,只是因為它們對人類命運的巨大影響。故而宗教最終并非通對事實的判斷,而是通過情緒來表達自身,比如希望、恐懼、信任、絕望、敬畏、愛、感激或征服自身。宗教表達情緒的對象是宇宙本身,或者是某種神秘的能夠代表宇宙的東西,然后宗教解釋這個對象是有益的還是有害的,而信眾的注意則賦予它們豐富的意義。因此,很多宗教文本,比如《詩篇》和圣奧古斯丁的《懺悔錄》,本質上都是宗教情感的表達,它對神的描述,使用的是表現出信徒本人的情感和態度的詞語,而非冷冰冰的科學公式。

宗教中第二個非科學的因素來源于人類的想象力和社會傳統。宗教與理論不同,在于有了信仰之后才有宗教,而不是先有宗教后有信仰。只有當一個人相信了關于宇宙力量的某種解釋,并將其作為自己生活的基礎時,宗教才是有效的,才開始發揮作用。拿佛教來講,當一個人希望達到涅槃的境界而開始自我修行的時候,佛教才開始成為一種宗教。而基督教開始成為宗教,是在信徒真正開始通過祈禱、遵循教規以及做善事之后。所有重要的、歷史久遠的宗教,其基本教義不僅注入了個人生活,而且為人類社會生活所采納吸收。集體共同信奉的這些教義,就成了對族群崇拜的無意識的預設。宗教想象力的功能,就是使這些預設變得至關重要,并且發揮作用。一種能帶給人希望的宗教并不是一系列涉及天力恩賜的命題,而是能活生生地實現這些命題的意義,它帶給人的希望表現為情緒的不斷高漲或行動上的自信滿滿。想象力把宗教真理塑造得令人印象深刻,人們對宗教真理產生感情,并被它所激勵。這就相當于社會生活中的傳統和象征,這兩者保障了宗教情感和宗教實踐的連續性和一致性。于是,簡言之,我們應該可以在所有的宗教表達方式,比如宗教文學中都找到某些能夠被轉變為科學命題的基本假設;一種想象的或者象征的呈現方式會遮蔽這些基本假設,但在這種呈現方式的情緒和實踐中,它們的意義已經得以實現。

宗教還有另一個不同于科學的重要方面,那就是它超越了實證的范圍。過去從來沒有,將來也絕不會有一種宗教會像科學理論那樣得到嚴格的實證。宗教是在黑暗中的一躍,這原因難道不明顯嗎?為了滿足實踐的需求,我們需要總結事實,而出于嚴格意義上的理論的考慮,我們會拖延著不去總結,希望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更多的啟發。但生活就是由突發事件構成的,是危機,或者像威廉·詹姆斯所說的,是一種“不得不做的事情”。人必須迅速地作出決定,要不然就會漫無目的地生活。人應該怎么去了解這個世界?又應該怎樣做才能自我救贖?做決定必須當機立斷,然而嚴格來講,我們卻無法拿出證據去證實這個決定是正確還是錯誤。信仰就是去相信看上去有可能是正確的東西,并且是堅定不移地而非半信半疑地相信。因為如果你不完全相信自己的信仰,就無法憑借它繼續生活下去,也無法通過它實現自我救贖。純粹的信仰可多可少,這要看信者的批判能力和哲學思考能力發展到了何種程度。但是在任何情況下,信仰都有一些經驗事實和推論作為基礎,同時作為其基礎的還有我們“信的意愿”或對權威的信賴。于是,我們在宗教文本中經常能看到武斷的確定和主觀的意愿,在這樣的文本中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在科學中肯定容不得這種武斷和主觀。

宗教與道德

雖然這只是一篇簡短的介紹,也還要提及一個話題,那就是宗教與道德的關系。我們應該把《箴言》或《論語》這樣的道德教化算作宗教嗎?我認為,只要清楚宗教的一般含義,這個問題就不難回答。只要滿足了下面三個條件,就可以說某種生活方式是具有宗教性質的:你在特定的保護之下過著這種生活;這種生活被認為符合宇宙的普遍本質;這種生活被設想為一種自我救贖的方式。

拿“正義”來說,如果人們把正義作為一種實現社會福祉的手段而認為它很有價值,那這正義就是倫理性的;但如果人們把它作為贏得上帝賜福或者實現涅槃的手段,那它就是宗教性的。當道德生活以某種方式與宇宙萬物有所聯系的時候,它就有了宗教的性質。在所謂的“倫理性宗教”中,宗教所規定的生活方式常常與道德意識里所規定的生活方式重合,而做正確的事被認為是自我救贖之道。無須多言,這樣一種與道德的結合極大地增強了宗教的感染力和吸引力。這樣一來,在所有能用希望鼓舞人的倫理性宗教中,宗教為人們的良知額外增加了對自然的優越感或者說勝利感。正確的生活方式呈現出終極真理的模樣。宗教在純粹責任的基礎上增加了信心、靈感、對永遠的期盼和持久的成果。即便是在悲觀的倫理性宗教中,道德也處在顯要的位置上,因為要想脫離生存之苦,道德修養是至關重要的。不管道德有什么特殊的主張和信念,這樣的宗教意識都使它更為受人尊敬,并且增強了它的感化力量。因為宗教倡導人全面而嚴肅地看待生活,將人從狂熱的癡迷和眼前利益的局限中解放出來。是宗教使人們保持活躍的廣大無邊的想象力,讓人們從整體上關注生活所有的苦難,既包括內在的,也包括外在的。

至此,我們很自然地得出結論——宗教的普世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它產生于人類的普遍需要;另一方面,它擁有普世的價值,故而不論其中可能有多少謬誤或無知,宗教皆能使平凡的生活獲得升華、獲得威嚴。真宗教好于偽宗教,同樣能肯定的還有,有宗教好過無宗教。

佛教

查爾斯·羅克維爾·蘭曼[28]

喬達摩,或者叫釋迦牟尼、佛陀,活了80年。以菩提樹下的頓悟為界點,他的一生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前35年為一部分,后45年為另一部分。佛陀頓悟時看見新的光亮,這對所有佛教徒來說都是古往今來的第一等大事,其意義就如耶穌的誕生是西方公元前和公元后的分界線一樣。他生命的前35年又可以細分為兩個階段,一是他身為王子的那段時期,或者說從出生到29歲時為獲得最高開悟棄絕塵世那段時期;二是他為獲得最高開悟而痛苦掙扎的6年時間。現在關于他生命的這35年,我們能看到詳細的記載。在史料和傳說中沒有多少后45年的奇聞趣事,但關于這位“導師”的教義的傳聞卻很多。佛教經典著作中所記載的這些學說,實際上就是佛陀最真實的生活寫照。

佛陀出世

在佛陀出現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就已經有這樣的信仰在印度廣為流傳:人必須經歷生和死以及生死之間的生命歷程,死后又會在無止無休的輪回中反反復復地經歷生死。有鑒于此,有關佛陀一生的傳記必定對其前生也有所記述。其中一個就是須彌陀的故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油市| 灌阳县| 阿合奇县| 汾阳市| 天等县| 安丘市| 奉贤区| 华坪县| 胶南市| 错那县| 大名县| 鄯善县| 尼勒克县| 肇源县| 株洲市| 平安县| 泸西县| 阿坝县| 青河县| 新宾| 东乡族自治县| 闵行区| 汽车| 门头沟区| 洛扎县| 鱼台县| 栾川县| 扶风县| 盐亭县| 雅安市| 都江堰市| 陕西省| 九台市| 温宿县| 平凉市| 台南县| 灵璧县| 确山县| 清新县| 华池县| 安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