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上古史(9)

(四)秦

秦國之先,《史記》說也是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大業生大費……是為柏翳。舜賜姓嬴氏”。大業《史記正義》據《列女傳》,說就是皋陶,柏翳就是益,已見第三章第三節。他的后世,有一個喚做造父的替周穆王御而西游,周穆王封他于趙城,如今山西的臨汾縣。便是七國時趙國的始祖。又有一個喚做非子的,替周孝王主馬,周孝王邑之于秦如今甘肅的天水縣。為附庸,便是秦國的祖宗。非子的曾孫,喚做秦仲,周宣王以為大夫,叫他去伐戎,為戎所殺。有子五人,宣王召之,與兵七千再叫他去伐戎,破之。五人之中,最長的喚做莊公。宣王依舊給他做西垂大夫,居于犬丘。如今陜西的興平縣。莊公的兒子喚做襄公。當犬戎弒幽王之時,發兵救周,戰甚力;平王東遷,襄公又發兵送他。于是“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戎,即有其地……襄公于是始國。十二年伐戎而至岐卒”。公元前766年。襄公的兒子,喚做文公。文公十六年公元前755年。“以兵伐戎,戎敗,于是文公遂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東獻之周”。于是周朝初興時候的形勢,就給秦國人占去了。

(五)吳

吳的先世,《史記》上說:“吳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歷之先也……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發,示不可用……太伯之奔荊蠻,自號句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余家,立為吳太伯。太伯卒,無子,弟仲雍立。是為吳仲雍。仲雍卒,子季簡立。季簡卒,子叔達立。叔達卒,子周章立,是時周武王克殷……因而封之……壽夢立而吳始益大,稱王……大凡從太伯至壽夢十九世。壽夢二年,公元前584年。楚之亡大夫申公巫臣怨楚將子反而奔晉,自晉使吳,教吳用兵乘車,令其子為吳行人,吳于是始通于中國。”案斷發文身,是粵族的風氣。太伯當時,實在是逃到粵族里去的。當時江南一帶,全然是未開化之地。所以當春秋的上半期,吳國還是寂寂無聞。參看第六章第五節自明。巫臣的輸入文明,實在是吳國開化的大助力。

(六)越

越之先,《史記》說“越王句踐,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會稽,如今浙江的紹興縣。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斷發,披草萊而邑焉。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允常之時,與吳王闔廬戰,而相怨伐。允常卒,子句踐立”。案越國的開化,比吳國更晚,所以從允常以前,簡直連世系都無可稽考了。

綜觀以上六國,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公例。就是“當時諸國,接近于異族的都強,其居于腹地的都弱”。齊近萊夷,晉近戎狄,——當時的戎狄,是一族,都是所謂犬戎。楚近黎族和粵族,吳越皆與粵族雜居,參看第六章自明。其實商周的先世,也是如此。商滅豐,周滅商,都是從陜西用兵于河南、山東,和秦的滅周,正是一樣。所以太史公《六國表序》,把“禹興于西羌,湯起于毫,周之王也,以豐鎬伐殷秦之帝,周雍州興……”連類并舉,可惜禹興于西羌其詳不可得而聞了。近人《中國之武士道》序,說這個道理,頗為透徹,可以參看。我說接近異族,因競爭磨勵而強,固然是一個道理;還有“接近異族,則地方荒漠,而拓土易廣”,也是其中的一個原因。

此外可稱為二等國的,便是

魯:都曲阜,如今山東的曲阜縣。

衛:康叔封于朝歌。春秋時為狄所破,遷于楚丘,如今河南的滑縣。

曹:武王弟叔振鐸,封于陶丘,如今山東的定陶縣。

宋:微子封于商丘,如今河南的商丘縣。

鄭:宣王的弟友封于鄭,如今陜西的華縣。后來東徙于虢鄶之間,如今河南的鄭縣。

陳:陳胡公,舜之后。封于宛丘,如今河南的淮寧縣。

蔡:蔡叔度之子胡。封于蔡,如今河南的上蔡縣,平侯遷新蔡,如今河南的新蔡縣。昭侯遷州來,如今安徽的壽縣。

許:伯夷之后。封于許,如今河南的許昌縣。靈公遷于葉,如今河南的葉縣。悼公遷于夷實城父,如今安徽的亳縣。又遷于析,實白羽。如今河南內鄉縣。

此外小國還甚多,限于篇幅,不能盡列。要通知春秋時代各國的形勢的,把顧棟高的《春秋大事表》做參考書最好。因為他很完備周密。

春秋時代的大勢,咱們且略講如下:

公元前679年,齊桓公會諸侯于鄄,如今山東的城濮縣。創霸。公元前663年,山戎伐燕,齊桓公伐山戎以救燕。公元前660年,狄人滅邢,又滅衛。齊桓公合諸侯的兵,遷邢于夷儀,如今山東的聊城縣,邢的本封,在如今直隸的邢臺縣。封衛于楚邱。見前。公元前656年,齊桓公合諸侯伐楚,盟于召陵。如今河南的郾城縣。公元前643年,齊桓公卒,諸子爭立,國內亂,齊國的霸業就此告終。

齊桓公死后,宋襄公定了齊國的內亂,要想圖霸。公元前638年,和楚人戰于泓,水名,在如今河南的柘城縣。大敗,宋襄公受傷而卒。宋國的霸業只好算未成。

宋襄公死后,北方的諸侯,都折而入于楚。公元前632年,晉文公和楚人戰于城濮,如今山東的城濮縣。楚師敗績。此后北方的霸權,在晉國手里。

晉文公反國時,秦穆公與有力焉,所以秦晉甚睦。城濮戰后二國嘗合兵圍鄭,以其貳于楚。鄭國派一個大夫,夤夜縋城去見秦穆公。秦穆公聽了他的話,不但撤兵解圍,而且還派三個將官,幫同鄭國人戍守。晉文公死后,這三將暗中差人招呼秦穆公,叫他潛師襲鄭,自己做內應。秦穆公聽了他,發兵東來。晉襄公襲而敗諸崤,在如今河南的永寧縣。獲其三帥孟明視等,旋又放了他。秦穆公引咎自責,仍用孟明視。公元前624年,伐晉,破之。《史記》上說他“遂霸西戎,辟地千里”。然而終春秋之世,秦國始終不能得志于東方,所以崤的一戰,關系是很大的。

晉襄公死后,繼立的是晉靈公,頗為無道,而楚莊王日強。公元前597年,晉楚戰于,如今河南的鄭縣。晉師敗績,楚莊王稱霸。

公元前579年,宋臣華元,因為和晉楚兩國的執政都要好的,出來合二國之成,盟于宋西門外。然不久,楚共王就背約,構鄭叛晉。公元前575年,晉厲公和楚共王戰于鄢陵,如今河南的鄢陵縣。楚師敗績,共王傷目。然而鄭國畢竟不服晉。晉厲公旋亦被弒。晉人立了悼公,又和楚爭逐久之,到公元前561年,才算把鄭國征服。

悼公死后,晉楚都衰。公元前546年,宋臣向戌,再合晉楚之成,為“弭兵之盟”于宋,從此時局一變。大抵從晉文公創霸以后,到弭兵之盟以前,北方的魯、衛、曹、宋等,是常服于晉的;南方的陳、蔡、許等,是常服于楚的;只有一個鄭國,叛服于晉楚之間。晉楚爭霸,大抵所爭的就是鄭。弭兵之盟,說“二國之從交相見”,把這個藩籬打破了。于是楚國的靈王,出來合諸侯,北方諸國遂紛紛奔走于楚。然而從弭兵之盟以后,直到春秋時代之終,因晉楚爭霸而起的戰役,可以說是沒有,這個究竟也是向戌的功勞。

晉楚皆衰以后,就是吳越的世界。吳國的強盛,起于公元前584年巫臣的適吳,已見前。

從此以后,吳國時時同楚國交兵,楚國不利的時候多。公元前506年,楚相囊瓦好賄,辱蔡昭侯,蔡昭侯如晉請伐楚,晉國人為他合了北方的諸侯。這時候的晉國,是六卿執政,腐敗得很,大合了諸侯,以求賄而罷。蔡昭侯再請于吳。吳闔閭為之出兵,大破楚師于柏舉。如今湖北的麻城縣。就攻破了楚國的都城,楚昭王逃到隨國。幸而有個忠臣,喚做申包胥,到秦國去請了救兵來,吳師大敗,昭王才得復國。

這時候,越國也強起來了。吳人在郢的時候,越人就乘間入吳。公元前496年,允常卒,闔閭乘而擊之,敗績于檇李,如今浙江的嘉興縣。闔閭受傷而死。公元前494年,闔閭的兒子夫差,敗越于夫椒。如今江蘇吳縣西邊的西洞庭山。越王句(勾)踐,以余兵棲于會稽的山上,遣大夫種卑辭厚禮以求和。夫差許之,句(勾)踐歸國,臥薪嘗膽,以求報仇。而夫差從破越之后,就驕侈起來,溝通江淮,北伐齊魯,與晉國人爭長于黃池。如今河南的封邱縣。公元前482年。公元前468年,就給越國人圍了起來。公元前466年,越國人把他的都城攻破了,夫差自殺,吳國就此滅亡。于是句(勾)踐帶兵渡淮,“與齊晉諸侯會于徐州,如今山東的滕縣。周元王使人賜句(勾)踐,胙命為伯”。

大抵春秋時候,可以分做幾個時代。

(一)從公元前679到公元前643年,是齊桓公稱霸時代。

(二)從公元前642到公元前633年,是宋襄公圖霸不成,楚人強盛時代。

(三)從公元前632到公元前547年,是晉楚爭霸時代。

(四)從公元前546年到公元前530年,是楚國獨盛時代。明年,楚靈王被弒,平王立,不復事諸侯。

(五)從公元前529年到公元前527年,是晉楚皆衰,吳越尚未強盛的時代。權力未及于中原。

(六)從公元前526年到公元前476年,是吳國強盛時代。其間吳國雖已敗于越,然對于北方,威力還在。

(七)從公元前475年以后,是越國強盛時代。

大抵長江流域的開辟,是從春秋時代起的。五帝時代,三苗左洞庭,右彭蠡,其與黃河流域競爭的實情,已無可考。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美化行乎江漢之域”,固然也利用南方的形勢,去包圍紂,然而不是長江流域的國能獨立和黃河流域競爭。而其開辟,又先從中游流域起,次到下游流域。因為文化從北方來,由漢域入江域,所以開化從中游起。至其上游流域的四川,則直到戰國時秦滅巴蜀,才算入中國的版圖。南嶺以南的閩粵二江流域,入中國版圖,更在秦并天下之后。參看第六章。于此可以見得中國本部開辟的早晚了。

第二節 戰國

春秋以后,又二百五十七年,天下才歸于統一。就是從公元前478年起,到公元前222年止,稱為戰國時代。戰國時代的形勢,便是春秋時代號稱大國的晉,分為韓、周同姓,后裔事晉的,喚做韓武子,封于韓原,如今陜西的韓城縣。趙、見上節。魏。周同姓畢公高之后,名畢萬,事晉獻公。獻公滅魏,便把魏地封他。周威烈王令魏斯、韓虔、趙籍為諸侯,事在公元前403年。這時候,晉君還在,到公元前376年,三國才廢晉君而共分其地。戰國時候的齊國,也為田氏所篡。田氏是陳國公子完之后,——田陳同音,就是一個字。——周安王令田和為諸侯,事在公元前386年。越滅于楚;公元前334年。而直隸北邊的燕,召公奭之后。封于薊,如今的京兆。漸漸的強起來;于是齊、燕、韓、趙、魏、秦、楚,并列為七個大國。

七國之中,除燕最小,所處的地方又偏僻,無足輕重外。《燕世家贊》:“燕北迫蠻貘,內措齊晉,崎嶇強國之間,最為弱小。”在七國之中,燕國其實只算得二等國。楚國自然最強,因為春秋時代,晉楚本強于齊秦,而這時候,楚國又沒有分。齊國的形勢,和春秋時無甚出入。韓、趙、魏似乎力分而弱,然而“晉國,天下莫強焉”,他強國的資格,究竟還在。只有秦國,從春秋的末期,久已寂寂無聞。入戰國的初期又國多內難,河西的地方,為魏國所奪。又因為僻處西垂,開化最晚,大家都有些瞧不起他。到孝公的元年,公元前362年。《史記》上還說“河山以東強國六……楚魏與秦接界;魏筑長城,自鄭如今陜西的華縣。濱洛如今陜西的北洛水。伊洛的洛,正字應當作雒。以北,有上郡;如今陜西榆林、膚施一帶。楚自漢中如今的漢中道。南有巴、如今四川的保寧縣。黔中。如今湖南、湖北、四川三省交界之處。周室微,諸侯力政,爭相并;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狄遇之”。國勢可謂凌夷極了。秦孝公的元年,已是入戰國的一百十七年,所以戰國的前半期,列國的勢力,是平均的。秦國的獨強、六國的破滅,全在從公元前362到公元前222這一百四十一年之內。

孝公即位之后,用了商鞅,定了變法之令,把全國的人,都驅到“農戰”一途,于是秦國的國勢,就驟然強盛起來了。秦國的攻六國,可以分做兩截看:其第一截,是“自完主義”,就是要全有如今陜西的地方。公元前340年,商鞅出兵伐魏,大敗魏兵,魏入河西以和。于是魏惠王棄安邑,如今山西的夏縣。徙都大梁。如今河南開封縣。秦國既除了肘腋之患,又開了一條渡河而東的路。公元前328年,秦國人又伐魏,取了上郡,于是如今陜西地方,全入秦國的版圖。公元前316年,秦國又滅了蜀。蜀的地方,本是最為富饒,而且因山川之險,從戰國以前,從沒和別國交過兵。秦國得了這一塊“處女的富源地”,更其“富厚輕諸侯”。漢高祖和項羽相持,就是用的關中的兵,巴蜀的餉。戰國時代的秦,想必也有這種情形。所以《戰國策》上,說他得蜀之后,“益富厚,傾諸侯。”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甘南县| 湘西| 尚志市| 隆化县| 兴业县| 宕昌县| 恭城| 西宁市| 子长县| 景宁| 南部县| 武威市| 广平县| 平顺县| 永善县| 遂川县| 星子县| 怀来县| 谢通门县| 广河县| 钟祥市| 北宁市| 加查县| 广宁县| 扎赉特旗| 玛沁县| 呼玛县| 滁州市| 阆中市| 湾仔区| 同江市| 新泰市| 大化| 东海县| 平阴县| 和静县| 柏乡县| 开鲁县| 姜堰市| 辉县市| 荣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