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在古代“衣是衣”,“裳是裳”
- 中國人應該知道的那些事(Ⅰ):衣食住行探由來
- 王二
- 549字
- 2016-01-07 16:26:28
我們現在時常說到的衣裳二字,其實在古代是有區別的。衣是衣,裳是裳,上衣下裳,衣是上身穿的,裳的結構類似現在所說的裙子,兩者是分開的。這種服飾不是連衣,而是分兩截的,這種穿法一直延續到明末。
衣裳制是華夏民族最早的服裝形式,為了表示尊重傳統,衣裳制曾被作為最高級別的禮服形式。例如唐代女子的襦裙服:上穿短襦或衫,下著長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足登鳳頭絲履或精編草履。
襦,一般只長到腰,很短。唐代婦女非常流行襦裙服,尤其喜歡上身著窄小的襦,襦的領口造型各異,變化豐富,如圓領、方領、斜領、直領和雞心領等。盛唐時有袒領,領口開得很低,把整個前胸都袒露出來,所謂“粉胸半掩疑暗雪”、“胸前如雪臉如花”等句子描繪的就是這種裝束。
下身著的長裙的種類豐富多彩,于絢麗奪目、變化萬千中又風格協調,制裙面料多為絲織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別,通常以多幅為佳。裙腰提得極高至腋下,有些可以掩胸,以綢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周昉的“慣束羅衫半露胸”描繪的就是這種裝束。
至于長裙的顏色,盡人所好,非濃艷不取,尤喜歡紅、淺紅或淡赭、淺綠等色,并加上“羅衫葉葉繡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的金銀彩繡為飾,外觀更是美不可言。白居易在其詩《燕京五月歌》中贊道:“石榴花發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云,千門萬戶買不盡,剩將兒女染紅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