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13)
- 中國互聯網協會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
- 13498字
- 2018-12-28 19:08:48
第2章 2012年國際互聯網發展綜述
2.1 國際互聯網發展概況
2012年是世界經濟整體放緩的一年。全球經濟復蘇步伐依然沉重,經濟增長陷入低迷困境。從互聯網行業來看,行業并購和風險投資金額都出現了明顯的下滑。盡管如此,全球網民人數仍實現了持續增長,突破25億人。在發展中國家互聯網的普及率不斷增長,互聯網的重心正逐漸向新興市場轉移。2012年,受移動設備迅速普及的影響,移動上網方式受到人們的青睞,互聯網移動化的趨勢日益加深。傳統的互聯網巨頭都在謀劃移動互聯網領域的布局,創業企業也將更多的目光投向移動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成為2012年逆勢增長的行業。與此同時,移動互聯網與社交媒體的結合正改變全球溝通方式,越來越多的網民從被動接受者,變為信息內容的創造者和積極分享者。
2.1.1 網民
2012年,全球網民人數突破創紀錄的25億人,其中亞洲網民數量占到43%。2012年全球網民數量迎來了兩個里程碑式數字:歐洲網民數量突破5億人大關,亞洲則突破10億人大關。
從我國的情況來看,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統計公報顯示,2012年,中國網民數凈增0.51億人,達到5.64億人,互聯網普及率為42.1%。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國手機網民規模為4.2億人,較2011年年底增加約6440萬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比由2011年年底的69.3%提升至74.5%。
2.1.2 基礎資源
1.域名
根據WebHosting.info提供的數據顯示,2012年,全球頂級域名注冊總數達到2.46億個。其中,截至2012年12月31日,全球通用頂級域名(gTLD)注冊總量為1.327億個。通用頂級域名注冊量分布情況穩定,域名總量呈現上升趨勢,全年新增域名注冊量近417萬個(注:WebHosting.info統計的通用域名總量指.com, .net, .org, .info, .biz五大頂級域名的總量),如表2.1所示。2012年,在新頂級域名沖擊下,傳統的.com、.net等域名均受影響。從WebHosting.info統計的數據看,2012年下半年,每月域名增量皆不及上一個月。
表2.1 五大通用頂級域名注冊總數(2012年底)

(數據來源:WebHosting.info)
從國家頂級域名的情況看,2012年,國家頂級域名注冊總數達到1.049億個。其中,美國以7962萬個域名總數持續穩居榜首,德國、中國分居域名總量排名的第二、三位。主要國家和地區的通用頂級域名注冊數量如表2.2所示。
表2.2 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通用頂級域名注冊數量(2012年12月31日)

(數據來源:WebHosting.info)
2.IPv4地址分配情況
自2011年4月15日,亞太地區進入IPv4地址耗盡的最后階段后,2012年9月,歐洲地區地址分配機構RIPE NCC(服務歐洲、中東和部分亞洲地區的RIR)宣布其IPv4地址分配自當年9月14日起進入耗盡的第二階段,開始實施與亞太地區同樣的分配政策,即每個會員最多獲得一個/22。而亞太和歐洲以外的其他三個地區的IPv4地址分配仍照常進行。
到2012年底,全球擁有IPv4地址數量最多的前三個國家分別是美國、中國和日本,如表2.3所示。
表2.3 全球IPv4地址數量最多的20個國家/地區(2012年12月)

(數據來源:中國臺灣網絡信息中心,TWNIC)
3.IPv6地址分配情況
2012年,IPv6地址請求數量呈現爆炸式增長。Akamai數據顯示,在2011年世界IPv6日,IPv6地址數量為28萬,到2012年6月6日的世界IPv6日,全球IPv6地址數量已超過1800萬。與之相應的是,IPv6地址的請求數量從2011年的300萬激增至2012年的30多億。在積極部署IPv6方面,美國和法國領先全球其他國家,日本緊隨其后。在電信服務提供商中,美國的Verizon無線成為得到IPv6分配請求批準最多的公司,其次是美國的AT&T。
Akamai認為,IPv6流量的增長歸功于以下三個主要因素:
①更多內容可用,越來越多的網站與應用程序支持IPv4和IPv6流量;
②網絡接入服務商的支持,Verizon無線和AT&T等大的ISP大規模推出IPv6支持的服務;
③越來越多的終端用戶設備支持IPv6,終端用戶設備不支持IPv6一直是阻礙IPv6被廣泛采用的原因,隨著用戶升級了設備,許多設備都支持IPv6。
2012年的世界IPv6日,Akamai發布的實時數據流量表顯示:雖然預計IPv4仍將使用到2020年,但IPv4和IPv6的流量都在持續增加。
全球IPv6地址數量(/32)最多的20個國家/地區,如表2.4所示。
表2.4 全球IPv6地址數量(/32)最多的20個國家/地區(2013年1月)

(數據來源:中國臺灣網絡信息中心,TWNIC)
2.1.3 市場規模
波士頓咨詢公司(BCG)2012年3月發布的報告顯示,如果把互聯網也當成一個國家經濟體,它會是僅次于美國、中國、日本以及德國的全球第五大經濟體。波士頓咨詢公司認為,“促進企業積極應用互聯網,會提升國家競爭力,促進經濟增長。”
報告顯示,2010年,G20國家/地區的互聯網經濟總規模為2.3萬億美元,占G20經濟體的經濟總規模的4.1%。預計2016年將增至4.2萬億美元,其中移動互聯網的快速增長起到主要推動作用。到2013年,移動終端將會超越固定線路終端,成為訪問網絡的最主要方式。到2016年,移動終端將占據寬帶連接終端總數的80%。
新興國家/地區增長潛力極大。預計2010—2016年,G20中新興國家/地區的互聯網經濟總額將年均增長17.8%。
按互聯網經濟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排名,英國的互聯網經濟價值達1920億美元,占到GDP的8.3%,全球領先。韓國的互聯網經濟規模排在英國之后,占到GDP的7.3%。中國以占到GDP 5.5%的比例排在全球第三位,但價值達到3260億美元。到2016年,中國的互聯網經濟價值將達到8520億美元,互聯網經濟占GDP的比重將上升到6.9%,保持全球第三的位置。
該調查是波士頓咨詢公司與Google聯手實施的。互聯網經濟規模是通過對網上商品的支付額等進行計算,分析企業以及普通消費者、政府支出等各領域中的互聯網利用規模而得出的。
2.1.4 發展動向
1.互聯網移動化趨勢突顯
互聯網的重心正在發生轉移。多年以來,互聯網作為一種媒介,其接入方式主要是通過個人電腦,只有少數是通過小型個人電腦或移動應用程序。隨著移動設備日趨普及且功能日漸完善,移動設備成為主流接入平臺的前景一片光明。
投資者在不斷地涌向新成立的移動公司,自2001年以來,涌入移動行業的風險資本不斷增加并在2011年達到峰值。2012年,專門為移動用戶提供圖片分享應用的開發商Instagram被臉譜網以7.3億美元收購。2012年上半年,移動互聯網公司共獲得風險投資39億美元,占整個風險投資資金的46.3%,而3年前這一比例為17%。美國投資銀行Rutberg &Co的高管昌德稱:“數據證明,互聯網正在轉向移動優先。”
2.全球LTE網絡商用化加速
全球移動供應商協會(GSA)的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11月,全球105個國家或地區的360家運營商已承諾推出LTE服務,全球LTE商用網絡已達113個,分布在51個國家或地區。預計到2012年底,商用LTE網絡總數將達到166個。自2012年開始,LTE建設呈加速態勢,預計2013年電信資本支出仍不會停歇,主要動力來自新興市場與北美市場的LTE網絡持續商用化。
美國 美國并不是最早推出LTE的國家,但在Verizon、AT&T、MetroPCS、Sprint等運營商的大力推動下,現在美國已經是全球LTE覆蓋面最廣、設備和用戶最多的國家。美國的四大運營商中,AT&T、Sprint、Verizon都已經開始LTE商用,T-Mobile則計劃在2013年正式商用LTE。有報道顯示,美國一共有19家運營商,其中13家運營商都已經上了LTE。
歐洲 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歐洲地區宣布商用LTE的國家和運營商有T-Mobile匈牙利、沃達豐葡萄牙、克羅地亞電信、俄羅斯MegaFon、荷蘭KPN、Tele2荷蘭、葡萄牙電信、斯洛文尼亞Si.Mobil、俄羅斯MTS、丹麥Hi3G、挪威電信(Telenor本土商用)、英國Everything Everywhere、意大利電信、比利時電信(Belgacom)、希臘Cosmote、沃達豐羅馬尼亞、法國電信Orange(本土商用)、Tele2愛沙尼亞、瑞士電信、Orange羅馬尼亞、Yota以及電訊盈科等。
日本 早在2010年底,NTT DoCoMo率先在日本推出基于FDD制式的LTE服務,不過其他幾家運營商并未立即跟進推出LTE商用,到了2012年初迎來大爆發,2月份,日本第三大運營商軟銀正式推出了基于TD-LTE MiFi終端的商用服務;2月底,互聯網服務提供商IIJ公司也推出了LTE服務,不過這是一家“虛擬運營商”,它租借了NTT DoCoMo公司的LTE網絡為用戶提供名為IIJmio的高速數據服務;3月份,eAccess公司也開始在東京和大阪等主要城市逐步推出WCDMA和LTE混合模式的網絡,也進入了LTE市場;日本第二大運營商KDDI則于9月開通了LTE服務。
韓國 截至2012年10月底,韓國的LTE用戶數已經超過1000萬,預計2012年年底韓國LTE用戶將達到1600萬。其中,SK電訊在2012年7月已經完成了覆蓋韓國99%人口的LTE網絡部署,截至12月12日,其LTE用戶數已經超過700萬;韓國第二大移動運營商KT的LTE用戶數已超過200萬。
3.社交媒體步入成熟
2012年,Facebook的IPO標志著社交網站步入成熟期。IT咨詢公司Gartner在2012年的報告中指出,盡管Facebook首次公開募股有些令人失望,但2012年社交媒體正走上正軌,2012年全球社交媒體收入預計將達到169億美元,與2011年的118億美元相比增長43.1%。廣告收入仍是并將繼續是全球社交媒體收入的最大來源,2012年預計將達到88億美元。社交游戲收入在2010—2011年增長了一倍,2012年預計將達到62億美元,而來自會員訂閱的收入預計將達到2.78億美元。
Gartner高級研究分析師Neha Gupta表示,在線社交媒體的使用已日趨成熟,2012年全球社交網絡的用戶將超過10億人。雖然社交媒體用戶數量龐大,而且在某些情況下用戶使用社交媒體的方式已經日益成熟,但從收入的角度來說,社交媒體市場仍處于初期發展階段。Gartner還預測,社交媒體用戶數將穩步增長。新的媒體和娛樂形式將促使用戶使用社交媒體網站并將吸引更多新的用戶加入。社交媒體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均在爭奪消費者的休閑時間和注意力,這將導致新的社交媒體形式(基于網絡和移動設備)的崛起。
4.大數據時代來臨
隨著社交網絡和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數據呈現爆炸式增長。IDC的一項研究顯示,未來10年全球數據量將以40%的速度增長,到2020年將達到35ZB(Zetta Byte),大數據將迎來ZB時代。
為最大限度發揮大數據的效用和價值,奧巴馬政府于2012年3月29日宣布啟動一項“大數據研究與開發計劃”。此計劃將致力于提高美國政府從龐大而復雜的數字資料中進行知識提取和信息發掘方面的能力,從而幫助解決美國目前面臨的一些迫在眉睫的問題和挑戰。6個美國聯邦部門和機構同時宣布將共同投入超過2億美元的資金,將之用于大幅度改進大數據的工具和技術,這些技術主要用于對海量數字資料的訪問、組織與信息提取。
企業對大數據的投入也在增加。2012年大數據市場的增長速度明顯快于整個IT市場。據Gartner的最新統計,大數據市場銷售額將在2012年增長21.4%,達到340億美元。CB Insights和Orrick法律事務所報告顯示,2012年,風險資本家在大數據領域的投資超過以往所有的年份。大數據企業在2012年的交易量與2011年相比提升了20%(從132例上升到164例)。
2.1.5 熱點事件
1.知名文件共享網站Megaupload被關閉
2012年1月19日,美國司法部和聯邦調查局關閉了全球知名共享網站Megaupload(“百萬上傳”網站),并逮捕了網站數名成員。美國司法部在一份聲明中說:“這次是美國歷史上打擊侵權的最大案件之一。”起訴書說,這家網站有超過1.5億注冊用戶,每天的瀏覽量達5000萬人次,是全球最經常被訪問的第13家互聯網網站。網站內容包括視頻、音樂和圖片,用戶可匿名任意上傳或下載。Megaupload被關閉在網絡上引發軒然大波,作為抗議,黑客組織“匿名者”對美國司法部、FBI、環球等網站進行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攻擊”,據統計,共有5635人參加攻擊。
2.臉譜網IPO未達預期
經過8年的成長,備受關注的臉譜網(Facebook)的IPO終于在2012年5月完成。發行價為38美元,首日以38.23美元收盤。然而,在IPO后的僅三個月,該公司的股票就暴跌了50%。如今,Facebook的股價開始逐步回升,但還沒有回歸到IPO時每股38美元的水準。
3.蘋果與三星爭霸智能手機市場
2012年是智能手機銷量井噴的一年。據市場調查機構Strategy Analytics調查,2012年全球手機銷量達到16億臺,其中有7億臺是智能手機。在整體手機銷量排行榜上,三星、諾基亞和蘋果占據前三甲;而在智能手機銷量排行榜上,三星以2.13億臺高居榜首,而蘋果以1.35億臺屈居第二,第三名是諾基亞,只有3500萬臺。從市場占有率來看,根據IDC的統計,2012年第三季度,三星以31.3%的市場份額成為智能手機市場的霸主,是蘋果15%市場份額的兩倍還多。從贏利能力來看,堅持走高端路線的蘋果以9%的市場份額獲取了手機行業75%的利潤,單從利潤率來看,目前蘋果在手機行業幾無對手。專家預測,2013年,三星、蘋果雙雄爭霸智能手機市場的局面仍會延續。
2.2 國際互聯網應用發展情況
隨著社交網絡和移動互聯網的興起,SoLoMo(社交本地移動)被業界視為未來互聯網發展的趨勢。可以說,2012年的互聯網應用領域,SoLoMo的影響無處不在。著名風投、美國KPCB風險投資公司合伙人約翰·杜爾在2012年2月第一次提出了“SoLoMo”這個概念,即Social(社交)、Local(本地化)和Mobile(移動)三個關鍵詞的組合。理解這三個關鍵詞并不難:“So(社交網站)”已經無處不在;而“Lo”則代表著以LBS(基于位置的服務)為基礎的各種定位和簽到,如Foursquare或者“街旁”; “Mo”則是各種移動互聯網應用。
2.2.1 電子商務
市場調研公司eMarketer預計,2012年全球B2C電子商務銷售額較2011年增長21.1%,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預計2013年全球B2C電子商務銷售額將增長18.3%,達到1.298萬億美元。eMarketer還表示,亞太區將在2013年超越北美,成為全球B2C電子商務銷售額最高的地區。
eMarketer指出,受低價格、更為便利、選擇性強和產品信息豐富的推動,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支出從實體店轉向零售和旅游網站。2012年,北美地區B2C電子商務銷售額較2011年增長13.9%,達到3646.6億美元,占全球市場的33.5%。美國依舊是全球最大的B2C電子商務市場,銷售額達到3434.3億美元,增長了13.8%,占據全球市場31.5%的份額。2012年,亞太區B2C電子商務銷售額達到3324.6億美元,較2011年增長33%以上。中國市場是亞太區B2C電子商務市場增長的主要推動力,2012年銷售額達1100.4億美元;預計2013年,中國將超越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B2C電子商務市場,銷售額達到1816.2億美元,增長65%。eMarketer預計,從2012年到2016年,中國網絡購物用戶數量將增長近一倍。
隨著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普及,消費者開始嘗試移動電子商務。comScore估計,2012年第四季度,美國通過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完成的移動商務交易額占到整體電子商務開支的11%。Monetate的電子商務季報也顯示,在2012第四季度,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占電子商務網站訪問量的20.6%,比2011年同期的8.2%增長了一倍還多。
2.2.2 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觀察”(Search Engine Watch)提供的報告顯示,在全球搜索市場排名中,搜索巨頭谷歌的份額列第一,百度第二,雅虎第三。這份報告的數據來自美國市場研究公司comScore在2012年11月和12月期間的統計數據。
報告顯示,在2012年11月和12月期間,全球用戶通過谷歌進行的搜索查詢達到了1147億次,市場份額為65.2%;使用百度搜索的查詢達到了145億次,份額為8.2%;使用雅虎搜索的查詢達到了86億次,份額為4.9%;排在第四的是來自俄羅斯的Yandex搜索,其搜索量為48億次,份額為2.8%;微軟的必應搜索被擠到第五位,其搜索量為44億次,份額為2.5%。
2.2.3 社交網站
市場研究機構GlobalWebIndex的調查顯示,截至2012年年底,在全球最為活躍的社交網絡中,臉譜網(Facebook)仍遙遙領先,全球一半以上互聯網用戶都使用Facebook。另據Internet World Stats的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年底,Facebook的全球用戶數已達9.76億,其中亞洲用戶數達2.54億,如表2. 5所示。
表2.5 Facebook用戶數(2012月12月31日)

(數據來源:Internet World Stats)
排在第二、三位的社交網站分別是谷歌旗下的Google+和YouTube。2012年,Google+活躍用戶增長了27%,達到3.43億,并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社交網絡。YouTube名列第三,約有21%的全球互聯網用戶每月都使用YouTube。Twitter排名第四,全球活躍用戶數達到2.88億,在GlobalWebIndex研究的31個市場上的活躍用戶數量已經增長了40%。在這份社交網站排名中,共有九家中國社交網站上榜。其中,騰訊QQ空間(Qzone)、新浪微博在所有中國社交網站中居前兩位,在全球排名中分居第五、六位。
2012年,社交網絡移動化的趨勢逐漸顯現。市場研究公司Nielsen發布報告稱,全球近半數(47%)的社交媒體用戶通過移動設備訪問社交網站,而這種趨勢在亞太地區更為明顯。報告稱,亞太地區59%的社交媒體用戶現直接通過移動設備登錄Twitter、Facebook等網站進行互動,歐洲地區和北美地區的比例分別為33%和36%。
2.2.4 網絡視頻
據comScore發布的2012年12月美國網絡視頻市場(不包含視頻廣告)的數據顯示,該月,1.82億美國互聯網用戶(占互聯網用戶數的84.9%)觀看了視頻,共觀看了387億次內容視頻及113億次廣告視頻,如表2.6所示。
表2.6 美國網絡視頻市場排名(2012年12月)

(數據來源:comScore Video Metrix)
在內容視頻觀看量方面,包括YouTube在內的谷歌網站排名第一,獨立觀眾數為1.53億。排名第二的為Facebook,獨立觀眾數為5880萬。VEVO、NDN和雅虎網站排名第3~5位,獨立觀眾數分別為5160萬、4990萬和4750萬。2012年12月,美國互聯網用戶共觀看了近387億次內容視頻。其中,谷歌網站為132億次,AOL為6.92億次。在美國前10大視頻網站中,以每用戶觀看視頻分鐘數來看,谷歌網站擁有最高的用戶平均參與度。
2.2.5 即時通信應用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除了傳統的電話、短信方式外,即時通信(IM)工具正在成為人們溝通和社交的重要方式。2012年是移動IM應用大行其道的一年。
移動數據公司Onavo 2012年12月提供的報告顯示,目前,全球移動IM應用市場仍處于高度分裂和割據狀態。在歐洲市場,WhatsApp在大多數國家都占據了主導地位,從活躍使用量(西班牙97%、德國84%、荷蘭83%、意大利81%、瑞士69%)這一指標來看,遠遠超過了Facebook Messenger。在亞洲市場上,情況則要復雜得多。在韓國,有88%的蘋果iPhone用戶是KakaoTalk的活躍用戶;在日本,NHN日本公司的Line應用占有44%的iPhone活躍用戶;在中國,2012年無疑是騰訊微信大獲成功的一年。借助龐大QQ用戶群的優勢,到2012年年底,微信用戶數直逼3億大關,而此時距離這款應用推出的時間尚不足兩年。在北美市場,Facebook Messenger和WhatsApp的活躍度都很低,以美國為例,前者為11%,后者為7%。這一方面說明了整個北美市場對于傳統的SMS業務還很依賴;另一方面可能說明了iPhone自帶的iMessenger使用率很高,從而限制了Facebook Messenger和WhatsApp的增長。
2.2.6 移動支付
據Gartner 2012年5月發布的研究數據顯示,2012年的移動支付額將超過1715億美元,較2011年的1059億美元增長60%以上。此外,2012年將有2.122億人使用某種形式的移動支付服務,比2011年的1.605億人增長32%。從2011年到2016年,移動支付將取得平均每年42%的增長速率。到2016年,移動支付將形成一個價值高達6170億美元的巨大市場,用戶規模也將暴增至近4.48億。
目前,SMS仍然是發展中市場實現付款的主要技術,而在更加成熟的市場中,大多數的移動交易是通過移動互聯網門戶網站進行的。Gartner預測,2012年,北美市場80%的移動支付交易將通過Web / WAP的方式進行,這一數字在西歐市場甚至高達88%。
在國外,移動支付的形式主要有三種:一是移動刷卡器(需要外接設備),即采用一個外置的加密移動刷卡器和APPS應用相結合的方式,如Square Wallet服務;二是不需要外接設備的移動刷卡器,即利用安裝的應用程序將手機本身變成刷卡器;三是手機錢包(也叫數字錢包),運用NFC技術將手機本身變成信用卡。
目前,已有多家知名公司在搶灘移動支付市場,包括蘋果、谷歌、Facebook、PayPal、Square、Intuit和亞馬遜等。以總部位于美國舊金山的移動支付公司Square為例,在2012年,該公司的用戶數量增長了兩倍,年交易額超過了100億美元。其Square Wallet服務是一款移動支付應用,它需要和Square公司提供的移動讀卡器配合使用,通過應用程序匹配刷卡消費,它使得消費者、商家可以在任何地方進行付款和收款。該公司2012年成功地將其支付系統整合到了全美國7000多家星巴克咖啡店內。
2.2.7 LBS服務
越來越多的手機嵌入GPS功能,極大地促進了基于位置的服務的繁榮。智能手機中位置服務、社交游戲和地圖應用的普及是“移動革命”中值得關注的現象。然而,LBS的盈利模式一直是令眾多創業者頭疼的問題。2012年,在移動市場,位置服務正演化出更多功能。例如,谷歌地圖的調度服務(Google Coordinate)將地圖服務和地理定位服務搭配在一起,加上API和一套移動人力調度系統,可以讓企業組織提高任務分配和調度的效率,這是Google首次將自己在地圖和定位的工作運用到商業領域。此外,一些手機游戲也開始集成位置服務,提供增強現實功能,如谷歌Ingress和TapLabs的TapCity。在中國,“LBS+本地生活服務”成為位置服務整體市場的主要發展趨勢。手機地圖領域已經有相當一部分應用轉型平臺化的生活服務APP,而不再定位為單純的地圖應用。百度地圖部門也在2012年拆分為獨立的LBS事業部,進一步加強基于位置信息服務領域的布局。2012年,在位置服務領域,蘋果在秋季發布的iOS6系統中棄用谷歌地圖最為引人矚目。蘋果自2007年一直沿用內置谷歌地圖,此次轉向自主地圖服務的嘗試備受市場期待。然而其錯漏百出的貼圖、嚴重扭曲的3D畫面、錯誤標志等缺點使蘋果地圖應用在大眾眼中喪失可靠性。很多用戶甚至因此而遲遲不愿升級到iOS6。2012年12月,谷歌地圖iOS版一經發布,立即受到了蘋果用戶的熱捧,迅速登上了蘋果APP Store榜首,48小時內下載量突破千萬。而谷歌地圖也帶動了用戶升級系統,iOS6用戶數量猛增3成。
2.3 2012年國際互聯網投融資和并購情況
2012年,美國、歐洲經濟持續低迷帶動了全球經濟走入疲軟期,市場對經濟前景失去信心。全球IT行業風險投資和科技并購意愿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壓,從投資和交易金額上看比2011年均有明顯下滑。
2.3.1 互聯網產業風險投資情況
在風險投資領域,普華永道會計事務所與美國國家風險投資協會(NVCA)聯合發布的MoneyTree 2012年第四季度風險投資報告指出,2012年全年,美國風險投資總額為265億美元,同比減少10%;交易量為3698筆,同比減少6%。這是美國三年來首次出現年度風險投資下滑。報告中的數據來源于湯姆斯路透集團(注:MoneyTree Report,即搖錢樹報告,是一份研究美國風險投資活動的季度報告)。
報告顯示,2012年軟件行業仍是最大贏家,投資額比2011年增加10%,達到83億美元,創下2001年以來的新高。而互聯網領域的投資額和投資案數量都較2011年有所下滑。
報告指出,2012年,美國針對互聯網公司的風險投資額達到67億美元,投資案為976筆,與2011年的數字相比均下滑5%。盡管如此,2012年仍然是自2001年以來互聯網投資第二高的年份。2011年則達到了過去11年間互聯網領域投資的最高峰(注:“互聯網公司”是一個獨立的企業分類,無論原始業務屬于哪個類別,只要公司業務模式依賴于互聯網,該公司就屬于這一分類)。
2012年,“互聯網公司”的投資額占全部風險投資金額的25%,比2011年的24%略有上升。研究人員認為,軟件及互聯網公司之所以對風險投資具有吸引力,是因為大多數此類公司資本效率高,并且不需要很高的資本投入即可開展運營。
從全年來看,針對互聯網公司的風險投資在第二季度達到頂峰,風險投資額達到18億美元,投資案為261筆,該季度也是十幾年中該領域獲得風險投資額第二高的季度。而此后的兩個季度,投資逐步下滑。盡管如此,在過去兩年多的時間里,針對該領域的風險投資實現了每季度均超過10億美元的高水平。
2.3.2 IT產業并購情況
安永(Ernst & Young)會計師事務所發布的全球科技并購2012年第四季度和年終報告,對科技界的兼并和收購案進行了分析。總體來看,全球科技并購案成交數量在連續兩年增加后,2012年僅實現了與上年持平,為2934筆,僅比2011年少2筆;交易金額也從2011年的1757億美元下降為1141億美元,降幅達35%。
由于宏觀經濟環境為收購案增加了很多的不確定性,盡管高科技企業仍坐擁大量現金,但2012年眾多公司都不愿從事大型的、變革性的技術交易。舉例來說,2012年最大的一筆交易只能在2011年排第五位,全年也只有兩筆交易能擠進2011年的前十大交易。但分析師表示,盡管沒有這些大型的交易,但交易的數量還是保持相對穩定,因為他們主要從事一些小型的“趨勢交易”,包括云計算和移動領域的收購。
2012年,云計算和SaaS(軟件即服務)領域贏得業界科技公司的青睞,成為兼并和收購主流,尤其是來自SaaS的成長動力,使得云計算和SaaS引領大趨勢。2012年,有超過15%的科技領域的兼并和收購案與云計算和SaaS有關,涉及供應鏈管理、SaaS市場和零售,以及面向云的網絡設備。例如,2012年5月,SAP美國公司以45億美元收購基于云技術的商務網絡公司Ariba;2012年2月,甲骨文公司以19億美元收購云計算人才管理解決方案提供商Taleo;2012年9月,聯想集團收購美國軟件服務商Stoneware等。
此外,與大數據分析相關的收購案也顯現了類似的成長趨勢,但受重視程度仍無法與前者相提并論。
除了云計算和SaaS、大數據分析,智能移動、社交網絡、廣告和營銷、安全、移動/電子支付和健康護理信息技術(HIT)等領域的并購交易數都超過了2011年。在全球交易案與2011年整體持平的前提下,上述領域的并購案成交量占比增加。2012年科技界十大并購案如表2.7所示。
表2.7 2012年科技界十大并購案

(數據來源:安永會計師事務所)
在全球科技并購整體持平的情況下,互聯網領域的并購案數量比2011年下滑了12%,只有528筆。這其中,56%的交易案發生在上半年,下半年僅占44%。從金額來看,全年互聯網領域購入93億美元,售出151億美元。2012年,互聯網行業并購的主要驅動因素包括企業軟件整合社交網絡功能、在線視頻、專利和移動/電子支付技術等。其中,互聯網領域當年最大的一筆并購來自第四季度,Priceline.com以18億美元收購美國機票訂購網站KAYAK.com,如表2.8所示,引領了該季度的旅游網站并購潮。Expedia公司也在該季度宣布以6.32億美元收購一家德國的酒店比價網站trivago。
表2.8 2012年互聯網行業五大并購案

(數據來源:安永會計師事務所)
2.4 國際互聯網安全發展情況
數據顯示,當前全球網絡攻擊事件的數量不斷上升,自然事件、人為錯誤、技術故障或出于惡意動機的活動,如惡意攻擊、經濟間諜活動、恐怖主義和國家資助的活動,都可以引發網絡事件。當它們影響到金融、衛生、能源和運輸等關鍵部門時,會給社會和經濟帶來嚴重后果,削弱公眾對一般網上活動的信任。各國政府和企業在網絡安全管理方面和對抗惡意活動方面都面臨著日益嚴峻的挑戰。世界經濟論壇公布的《2012年全球風險》報告顯示,針對政府以及商業機構的網絡攻擊已經成為危及全球穩定的五大威脅之一。該報告指出,由于科技發展的速度太快,確保網絡的安全變得越來越困難。
賽門鐵克稱,勒索軟件欺詐案件數量在2013年將大幅增長。哈利寫道:“2013年,攻擊者將使用更專業的勒索畫面,使用感情因素來刺激受害者,并使用工具使受損更難以恢復。”賽門鐵克報告稱,除了上述兩個主要的網絡威脅,針對社交媒體服務、移動設備和云計算系統的網絡攻擊數量也將增加。英國著名企業家、軟件廠商Autonomy公司的CEO邁克·林奇也強調,如果企業想保護數據安全,這三個領域是企業必須重視的關鍵安全風險點。
2.4.1 網絡安全關注點
1.西方國家采取多種手段提升本國的網絡安全防御能力,主要包括資金保障、機構組織設置、技術研發、人才儲備、信息共享等多個方面
2012財年,美國國土安全部獲批8.88億美元(比2011財年多4950萬美元)用于基礎設施和信息安全的保護。網絡安全方面將投入4.43億美元,相比2011財年增加了8000萬美元,其中2280萬美元將用于網絡安全教育,提高網絡安全意識。
歐盟委員會部署歐盟計算機應急響應小組(CERT-EU)。CERT是由來自企業及機構的專家組成的小組,歐盟通過建立CERT組織幫助歐盟議會、歐盟委員會和理事會機構應對日益增長的網絡威脅。歐盟委員會敦促其他成員國政府以CERT-EU為榜樣,成立本國的CERT組織。
英國設立“網絡人才儲備庫”,提高網絡防御能力。英國國防部準備設立幫助軍隊提高網絡安全防御能力的“網絡人才儲備庫”,儲備庫中的網絡安全專家將幫助軍隊抵御日益增長的網絡安全方面的威脅。
美加網絡安全機構開展信息共享計劃。2012年10月,美國國土安全部和加拿大公共安全部共同宣布了一項“網絡安全行動計劃”,兩國政府將在網絡安全方面進一步開展合作,加強兩國關鍵基礎設施威脅信息的共享。該計劃還將促進企業間的信息共享,推動公共和私營部門在網絡安全防御、事件救援與恢復等方面開展協同行動。
日本政府設立研發中心以防御針對控制系統的網絡攻擊。日本政府和國內企業組成的財團將在索尼公司位于宮城縣的仙臺技術中心共同成立控制系統安全中心(CSSC),該中心將參考美國的經驗,對涉及日本國家安全的道路交通、航空、新干線等基礎設施網絡和化學工廠等工業設施實施強有力的網絡防護,以阻止黑客集團對這些設施的攻擊。日本政府將為這一網絡安全測試平臺提供20億日元。
2.全球安全支出達600億美元
市場調查機構Gartner數據顯示,2012年全球安全支出將達到600億美元,同比增長8.4%,到2016年這一數字將達到860億美元。根據Gartner的分析,安全基礎設施市場包括用于企業和消費者IT設備防護的軟件、服務和網絡安全應用。IT外包、Web安全網關及安全信息和事件管理(SIEM)將在安全領域增長最快。另外,基于云的安全服務需求正成為影響安全市場的關鍵因素,這種新的安全交付模式增速將高于平均值。2012年,排除匯率因素的影響,對全球安全市場貢獻最大的是安全服務,其次是安全軟件。
3.由國家資助的惡意軟件顯著增加
2012年破獲了一系列超復雜惡意軟件,這些軟件是由某些國家發起的。其中,2012年5月,一種破壞力巨大的網絡間諜工具“火焰”在攻擊伊朗網絡時被發現,它被認為來自某個敵對國家。網絡安全公司賽門鐵克發布報告預測,類似于“火焰”(Flame)、“高斯”(Gauss)和“震網”(Stuxnet)等受到國家資助的惡意軟件將在2013年繼續涌現,將形成一個網絡冷戰的新時代。此舉表明關鍵基礎設施系統已成為敵對勢力、個人黑客以及國家資助隊伍的攻擊目標。另有外媒報道稱,2012年初的一份報告曾披露,美國總統奧巴馬批準使用“震網”病毒,旨在破壞伊朗的核濃縮設施。
4.移動威脅不斷增長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移動平臺上涌現了大量的游戲、社交網絡、應用軟件和金融工具,惡意軟件隨之而來,企業安全和個人隱私都將受到影響。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正面臨著丟失、盜竊、垃圾郵件、木馬病毒、間諜軟件、數據泄露和侵略性廣告等帶來的威脅。谷歌的安卓系統仍是手機惡意軟件攻擊的主要目標。市場調查機構ABI Research發現,在2011年第一季度至2012年第二季度,惡意軟件獨特變種數增長了2180%,總數達17439個,而且這一數量還將急劇增長。ABI Research預計,到2012年年底,全球移動應用安全市場市值將達3.98億美元。
2.4.2 網絡安全重大事件
1.新型蠕蟲“火焰”(Flame)肆虐中東
2012年5月,一種破壞力巨大的全新電腦蠕蟲“火焰”(Flame)被發現,這種蠕蟲在中東地區大范圍傳播,其中伊朗受病毒影響最嚴重。據推測,“火焰”已在中東各國傳播了至少5年時間。據介紹,“火焰”蠕蟲非常復雜,危害性極高,一旦企業的計算機被感染,將迅速蔓延至整個網絡。病毒進入系統后,會釋放黑客后門程序,利用鍵盤記錄、屏幕截屏、錄音、讀取硬盤信息、網絡共享、無線網絡、USB設備及系統進程等多種方式在被感染電腦上收集敏感信息,并發送給病毒作者,給用戶造成巨大安全隱患。受到此病毒影響的國家包括伊朗、以色列、蘇丹、敘利亞、黎巴嫩、沙特阿拉伯和埃及。此前發現的“震網”病毒攻擊的是伊朗核設施,“毒區”(Duqu)病毒攻擊的是伊朗工業控制系統數據,而“火焰”病毒攻擊的則是伊朗石油部門的商業情報。同年8月,卡巴斯基實驗室又曝光類似“火焰”病毒的“高斯”(Gauss)病毒,一個從事收集財務信息的間諜軟件。它是出現在中東地區的一個新的網絡間諜軟件,可以竊取瀏覽器保存的密碼、網銀賬戶、Cookies和系統配置信息等敏感數據。卡巴斯基指出,有足夠的證據表明,“高斯”和“火焰”、“震網”病毒有著密切的關系,都是某個國家贊助的網絡攻擊,因為它們都由相同的“工廠”制造。
2.美國“2012年網絡安全法案”受阻
美國網絡安全法案,全稱為《網絡情報共享與信息法》(CISPA),是針對美國1947年《國家安全法》的一項修正案。CISPA由眾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邁克爾·羅杰斯于2011年11月提出。該法案允許政府將有關網絡威脅的情報提供給企業以預防來自國外的網絡攻擊,反之企業亦可提交數據給政府以避免國內的重大基礎設施遭到攻擊。與失敗的《反互聯網盜版法案》(SOPA)不同,臉譜網、英特爾和微軟等約800個總部設在美國的科技公司對該法案表示支持。CISPA于2012年4月在眾議院獲得通過,但在8月受阻于參議院,原因是部分內容涉嫌侵犯美國公民和企業隱私。CISPA受到了互聯網隱私支持者和公民權利組織的批評,這些組織認為該法案中對于政府如何以及何時能夠監視公民個人的互聯網瀏覽記錄所設的限制過少;此外,他們還擔心這一新權力可能被用于監視普通民眾而非用于追蹤惡意黑客。CISPA的失利標志著歷時3年,美國國會始終無法在網絡安全立法問題上達成共識。
3.大規模信息泄密事件頻出
美國電子商務網站Zappos用戶信息被竊。2012年1月,亞馬遜旗下美國電子商務網站Zappos遭到黑客網絡攻擊,2400萬名用戶的電子郵件和密碼等信息被竊取。
全球支付信息被盜。2012年3月,信用卡支付中介機構美國“全球支付”公司確認,未授權者3月初進入它的系統并可能竊取一些信用卡賬戶信息。此次遭大規模盜取,涉及萬事達和威士國際組織等機構信用卡用戶、大型發卡銀行和數家主要信用卡服務企業,波及賬戶數量暫時無法確定,評估數量從數以萬計至超過1000萬。
LinkedIn用戶密碼泄露。2012年6月初,美國知名社交網站LinkedIn被爆出其iOS應用程序會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收集信息,并上傳數據到公司的服務器。另外,該網站的650萬名用戶賬戶、密碼被泄露。LinkedIn目前擁有超過1.5億名用戶。
雅虎服務器被黑,45萬名用戶信息遭泄露。2012年7月中旬,據悉,一個自稱D33DS的黑客組織公布了他們聲稱的雅虎45.34萬名用戶的認證信息,還有超過2700個數據庫表或數據庫表列的姓名以及298個MySQL變量。他們稱,以上內容均是在此次入侵行動中獲得的。黑客們利用特殊的SQL注入方式滲透到雅虎網站的子區域中以獲取信息。該組織稱,希望通過此次攻擊引起對子域名安全的重視。
Dropbox賬戶被盜。2012年7月,云存儲服務商Dropbox確認,在當月來自第三方站點的黑客獲取了部分用戶的用戶名和密碼,侵襲了他們的Dropbox賬戶。該盜竊事件起因于小部分Dropbox用戶在該公司網站論壇上抱怨,稱自己收到了垃圾郵件,而收到垃圾郵件的電郵地址僅供與Dropbox聯系所用。此后向Dropbox反映同一問題的用戶不斷,共有295名用戶在論壇上發布了同樣的信息。
蘋果識別碼被竊取。2012年9月,黑客組織Anonymous下屬的一個名為Antisec的黑客團體,聲稱獲得了1200萬蘋果iOS設備的唯一識別碼和用戶的其他個人信息。為了證實這一點,Antisec公開了100萬蘋果設備的唯一識別碼。Antisec在聲明中還說,黑客們是從聯邦調查局(FBI)的一名特工的筆記本電腦上非法竊取到上述數據的。
4.DNSChanger服務器被關閉
DNSChanger是活躍在2007—2011年的域名系統(DNS)劫持軟件。它會通過修改計算機的DNS設置,指向它自己的服務器來感染電腦。通過這種方法,用戶在瀏覽網頁的時候就會被插入廣告,在該軟件鼎盛時期,大約感染了超過400萬臺計算機。不僅僅是消費者的電腦,DNSChanger還感染了政府機構和企業的電腦和系統。在財富500強企業中,約有12%的企業的電腦或路由器受到感染,3.6%的美國政府機構受到感染。美國聯邦調查局(FBI)本來設立了多個緊急后備服務器,讓那些受病毒感染的公司使用。但根據法庭頒令,這些后備服務器的使用期到2012年3月8日便屆滿。此后FBI宣布將于2012年7月9日關閉與DNSChanger惡意軟件相關的服務器,這將導致被感染的電腦無法訪問互聯網。
(中國互聯網協會 孫小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