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兒英語教育活動設計與實踐
- 歐陽前春主編
- 10389字
- 2018-12-28 21:36:27
第二節 幼兒英語教育的原則
幼兒英語教育的原則是研究者在先進的教學理論指導下,經過長期探索、積累而總結出的典型教育教學經驗,是幼兒英語教師實施教學活動、選用教學方法的依據和指南。實踐的感知和理論的探究表明,教師只有從實際出發,科學合理地運用各項基本原則,充分發揮其整體性功能和作用,才能夠順利有效地解決教學任務、內容和方法等一系列問題,達到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最終實現幼兒英語教育的目標和任務。
一、趣味引導原則
幼兒英語學習階段是幼兒學習英語的初始階段,是激發幼兒的英語學習興趣、形成正確的語音語調、養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從某種意義上講,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原始動力,是幼兒學習英語的有效基礎。如果教師的教學枯燥無味,幼兒就會逐漸失去對英語的好奇,這樣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們對英語的興趣和他們將來英語學習的成敗。在幼兒英語教育中貫徹趣味引導原則,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是實施有效英語教育的關鍵。
(一)趣味引導原則的含義
英語教育的趣味性,是指讓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參與英語學習與活動。具體地說,趣味引導原則就是要求教師在幼兒英語教育中,應盡可能利用有趣的教學材料,創造輕松愉快且神秘夸張的學習氛圍,運用幼兒喜聞樂見的教學方法、手段和靈活多樣的活動形式,通過教學互動積極引導幼兒以愉快輕松的狀態投入到英語學習之中,并幫助幼兒在參與和創造的過程中體驗到運用英語進行交流所帶來的歡樂,逐步掌握一定的英語知識并養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
(二)趣味引導原則的貫徹落實
趣味引導原則將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放在首位,并將其作為檢驗幼兒英語教育成效的一個重要指標。貫徹和落實趣味引導原則,要求教師在組織幼兒英語教育活動時應努力做到如下幾點。
1.學習內容豐富有趣
由于幼兒的思維具有具體形象性的特點,其注意力往往難以長久集中,這就要求英語教育不能強調知識的邏輯體系,而應強調孩子們構建知識時的感受性。教師要充分挖掘教學材料的實用性和趣味性,所選擇的學習內容應盡可能貼近幼兒的生活實踐。英語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幼兒熟悉和喜愛的顏色(red,green,yellow…)、動物(cat,dog,monkey…)、食品和飲料(cake,bread,coffee,tea…)、交通工具(car,bike,bus,taxi…)、生活用品(shoes,chair,towel…)等不同類別的單詞和短淺的常用句式編排成歌曲童謠,并配合手指及肢體動作進行操練,這樣不但能增加趣味性,而且也符合孩子愛動及愛玩的心理。例如,學習單詞“dog”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邊學小狗走路邊念兒歌“dog,dog,汪汪”,既有助于創造輕松有趣的活動氛圍,引導幼兒迅速進入英語學習狀態,又能幫助他們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感受和體驗到生活的樂趣。
2.活動形式神秘夸張
教師在幼兒英語教育中應多采用游戲、歌曲、故事等新穎的活動形式,創設各種生動、形象、有趣的手段來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使英語課堂保持神秘感和新奇感,以激發幼兒的英語學習興趣,引導孩子們在輕松快樂的氣氛中自然習得英語。教師還應借助豐富的肢體動作、表情語言、聲音語調和教具的變化以及爆發式夸張,抓住幼兒的注意力并感染和吸引他們,讓他們在說、唱、演、玩等多種活動中興奮的歡呼和大叫,并且玩的開心,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如:《老狼,老狼,幾點鐘》是幼兒熟悉而又喜歡的戶外體育游戲活動。教師可以把游戲改編為“Wolf,wolf,what can you do?”。請一位幼兒當老狼,其它是小羊。教師引導小羊用“怯生生”的語氣問“Wolf,wolf,what can you do?”,老狼變換語調“惡狠狠”的回答“I can eat.”然后“張牙舞爪”地開始追逐小羊。教師還可以進一步把“wolf”改為“rabbit”或是其他小動物,引導孩子們在他們原有的游戲經驗的基礎上,愉快刺激的習得英語句型“What can you do?I can jump/run…”,既能鍛煉幼兒的英語聽說能力,又能使他們在玩中得到發展和提高。
3.活動進程引導恰當
《綱要》指出:“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因此,教師在幼兒英語教育活動中要以幼兒為中心,在活動進行的各個階段利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合理調整教學進程,培養幼兒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導入新材料時,教師應作為“導演”和“示范者”,合理創設有效的學習環境并及時挑選最恰當的方式呈現主題,引導幼兒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如:教授“monkey”一詞時,教師可以采用圖像、動畫或者聲音的方式引入,恰當地避免直接模擬猴子的動作誤導學生猜測出“齊天大圣”或是“孫悟空”等令人尷尬的答案;在機械模仿階段,教師則擔任“教練”、“指揮”、“檢查者”,主要指導幼兒做“大合唱式”的全班操練和“小合唱式”的小集體訓練;在鞏固延伸階段,教師可以在問答、游戲、表演等多種形式的活動中靈活扮演各種角色,以參與者的身份與幼兒平等進行交際,誘導他們主動、自覺地參與到活動中并充分表現自我。同時,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還應注重與幼兒的情感交流,及時營造恰當的課堂氣氛來調動和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創造條件及時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英語學習,幫助學生掌握英語知識的同時養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
(三)提示
教師在幼兒英語教育活動中合理運用趣味引導原則,應該盡量避免出現以下情況。
1.活動目標過高
有趣的教學是建立在孩子們可認知的教學內容的基礎上的。教師所制定的活動目標,一定要考慮幼兒的實際水平,適合幼兒的認知范圍,否則就會影響到教學的趣味性和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幼兒產生焦慮、抵觸、排斥甚至厭惡等負面情緒,給其未來的英語學習留下不可估量的嚴重后遺癥。
2.活動評價不及時
興趣是伴隨愉快的情緒體驗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因此,教師對幼兒的評價應以鼓勵、表揚為主,及時給予幼兒正面的肯定和支持,盡可能讓他們在活動中能夠獲得更多成功體驗的機會。
二、循序漸進原則
語言的獲得是一個不斷學習、鞏固和使用的過程。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出的“知識結構論”、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提出的教學與發展相互作用的理論,都強調教學要按學科的邏輯系統進行,不能越級而進。循序漸進的原則正是為了防止教學過程脫離了英語學科課程的體系,防止違背幼兒的學習規律﹑對幼兒的發展造成消極的影響而提出的。
(一)循序漸進原則的含義
幼兒英語教育活動中提出循序漸進原則就是要求教師必須遵循知識﹑學生和教學的順序和客觀規律,從幼兒的年齡、認知特點和教育活動的實際出發,按照英語知識的難易程度來安排具體的英語教育活動,并引導幼兒按照一定的順序和規律來學習與感知英語。
(二)循序漸進原則的貫徹落實
任何知識的學習都需要經歷一定的過程,違背這個過程或試圖超越這個過程的做法,都會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貫徹和落實循序漸進原則,要求教師組織幼兒英語教育活動時應做到如下幾點。
1.教育內容的選擇要體現適齡性
教師只有帶領孩子們學習適合他們年齡特點的知識,才能真正引起他們的興趣,教學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幼兒英語教育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培養幼兒的聽音、辨音能力并形成良好的英語語感。然而,由于幼兒發音、聽音器官成熟度的不同及心理發展水平的不同,其辨音發音的能力和理解英語的能力是有差異的。幼兒英語教育活動中,考慮到小班、中班和大班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學習特點,教師應及時了解幼兒的學習進度和實際理解能力,在此基礎上不斷調整、選擇難度適宜的教育內容,以便對幼兒進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訓練。比如從最貼近孩子的家庭成員這一主題入手,涉及禮貌用語、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都是很好的教育材料。在選擇恰當主題的基礎上安排具體的教育活動時,教師則應該根據孩子們的年齡特點,挑選難易恰當的故事、不同層次的游戲、不同節奏的音樂律動、不同難度的動作和不同難度的手工操作來組織教學,幫助幼兒進一步理解所學知識,讓他們在愉快自然的狀態下,完成習得英語語言的過程。
2.教育活動的開展需符合認知的順序性
幼兒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發展非常迅速,對事物的認知能力以及語言的表達能力,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發生變化。一方面由于幼兒在英語語言感知方面具有一定的順序性,教育活動的內容安排從發音上考慮,應從元音逐漸到輔音,從單音節逐漸到多音節,從單詞逐漸到句型;從內容理解上考慮,應從可理解的名詞、動詞至形容詞,再到兒歌及簡單的故事表演。只有通過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內容編排,才有助于使學生由淺入深地感知理解英語的有關要素和結構,循序漸進地取得英語學習上的進步。另一方面,幼兒語言的發展順序是先聽后說。在習得語言的過程中,只有當外界的語言信息在頭腦中累積到一定程度時,在外界交際環境的作用下,幼兒才開始理解和動口說出大量的話語。由此可見,幼兒說的技能來源于聽的技能,說的技能高低也主要決定于聽的能力的發展程度,聽的技能的發展為他們的開口說話做了很好的準備。因此,教師組織幼兒英語教育活動要嚴格遵守語言學習“聽—說—讀”順序觀,教育活動中應該先著重堅持大量聽的訓練以培養幼兒聽的技能,引導他們在聽懂的基礎上進行模仿并逐漸開口會說。
3.教育評價的進行要體現容錯性
幼兒語言學習的過程是循序漸進并且逐步取得進步的。在這個過程中,錯誤不可避免。只有通過不斷犯錯誤以及改正錯誤的過程,幼兒才能較快地接受并掌握一門新的語言。在幼兒英語教育活動中,教師應充分了解孩子們學習語言的特點,對待錯誤要適當容忍,并對他們的大膽嘗試及時予以鼓勵。教師還應以幼兒的興趣和對英語的理解程度作為主要評價標準,重點考察幼兒的英語學習興趣、語言的理解情況和活動任務的完成情況等。因此,在幼兒運用英語表達時教師應持寬容的態度,只要不影響表意和交際,教師就不要輕易地打斷幼兒開口的興趣和說話的思路,而應讓他們先把話說完,然后再以委婉、間接的方式進行糾正。例如,幼兒將五個手指說成“five finger”,教師就要避免直接糾正,而應用“Yes,five fingers.”之類的表達在肯定幼兒的前提下,引導他們體會“five finger”與“five fingers”的不同之處。總的來說,在幼兒英語教育活動中,教師對待錯誤的態度應當是恰當的和有益的,教師應綜合考慮教學效果、幼兒的語言水平、性格特點及情感因素,盡量采用委婉、間接的方式,注意多種錯誤糾正策略的靈活運用。
(三)提示
教師在幼兒英語教育活動中合理運用循序漸進原則,應該盡量避免出現以下情況。
1.每次活動的新知識點過多
如果每次教學的新知識點過多,即使這些知識點是幼兒可以認知的,也可能因很難在很短的時間內記住并消化這些知識點,影響到幼兒的學習興趣,并影響到教學的最終成效。
2.活動過程中提出的要求過高
教師組織英語教育活動必須充分考慮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認知能力,提出的要求既要有一定的難度,又要盡可能讓學生經過努力可以達到,促進幼兒的英語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循序漸進的提高。否則,很有可能違背語言發展的規律,欲速則不達。
三、潛移默化原則
幼兒的認知能力是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獲得發展的。英語是幼兒的第二語言,在大多數條件下,幼兒無法接觸到像母語一樣的語言環境。因此,教師在開展幼兒英語教育活動時,應該盡量為孩子們提供貼近生活的英語語言環境,使他們可以潛移默化地吸收豐富的英語語言刺激和經驗,為其積極主動地學習英語創造良好的機會和條件。
(一)潛移默化原則的含義
潛移默化的基本含義是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覺受到感染、影響而發生了變化。幼兒英語教育活動中所謂的潛移默化原則強調教師應根據教育目標和內容,將期望幼兒獲得的知識經驗蘊含在物質環境和一日生活之中,調動一切方式和手段,組織設計生動活潑的英語教育活動,讓幼兒在活動、游戲、環境和玩樂中不知不覺的自然習得英語。
(二)潛移默化原則的貫徹落實
語言的學習是一種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學習者潛意識模仿到最終被同化的過程。貫徹和落實潛移默化原則,要求教師組織幼兒英語教育活動時應努力做到如下幾點。
1.重視環境創設中的英語滲透
語言是在不斷的聽、說、模仿和使用中提高的。在幼兒英語教育中,教師應重視環境創設工作,積極發揮環境對幼兒英語學習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如校門外的校名以及校內各種警示牌、提示語都可用英漢雙語注釋。教師還可以根據不同的場所設置不同的畫面,寫上相應的英文句子,給幼兒展示一個英語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平臺。如在樓道內畫上幾個小腳丫,寫上“Go for a walk!”,在圖書角畫一張大嘴巴,上面豎一個食指,下面寫“Please be quiet!”等等。另外,教室應布置成具有濃烈英語氛圍的地方。例如,教師可以鼓勵小班幼兒在教室的墻面上布置一棵英語的“姓名樹”,讓孩子們相互用英文名打招呼;學習食物時還可以讓幼兒畫一些常見的食物,并標上英語。此后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和英語知識的掌握,教師可以組織中班、大班的幼兒設置“英語圖書角”,投放一些色彩鮮艷、內容豐富、有圖文并茂的單詞或情景會話的英語圖書。教師每周可以有重點地介紹一兩本新書,與全班幼兒一起翻閱、欣賞。這種潤物細無聲的知識滲透,不僅能激發幼兒學習英語的興趣,還會產生潛移默化的教學效果,有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
2.注重一日活動中的英語滲透
英語教育活動僅限于幾節英語課是遠遠不夠的,幼兒要學好英語,首先要從“聽”開始。這就要求教師在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堅持與孩子們一起學習、游戲、生活,使他們在教師反復說、反復使用的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自然而然的掌握常見的英語表達。如:早上入園時,師生用英語打招呼;中午吃飯時,教師用英語介紹米飯(rice)、面條(noodles)、馬鈴薯(potato)等食物名稱。教師還應注重幼兒在各項活動中對英語的使用與練習。如在“娃娃家”的活動中,學習一些待人接客的句子后,教師鼓勵和引導幼兒用英語表達“請坐”、“謝謝”、“不客氣”等日常英語,讓所學的語言在游戲生活中得到鞏固和練習。教師還可以在晨間活動、戶外活動、餐前或睡覺前等幼兒的一日活動中,適當地播放一些孩子們喜歡、節奏歡快、容易理解的英語歌曲和生動有趣的英語小故事,或者選擇一些句子簡短、重現率高、情節生動的英語動畫片進行熏陶。另外,利用學校每年的藝術節,采用英語童話劇、課本劇、英語歌曲、故事等形式,教師組織幼兒一起編和演,在具體的英語活動中培養合作精神。只有這樣,幼兒在一天天耳濡目染的積累下感知和體驗英語,自然而然的就會逐漸掌握和運用越來越多的英語知識。
3.注意英語語言的恰當滲透
教師組織教育活動應盡量使用英語,適當利用漢語,注意英語語言的恰當滲透。英語學習重在經常使用。教師在幼兒教育活動中盡量使用英語,可以增加幼兒英語實踐的量和面,訓練幼兒用英語直接思維的習慣,潛移默化地幫助幼兒養成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因此,從初次見面起,教師就要盡可能使用簡單的、能為幼兒理解和接受的英語,并借助實物、肢體動作、圖片、多媒體等直觀教具渲染周圍的環境,組織幼兒進行大量的英語聽、說交際活動,盡最大努力讓孩子們沉浸在英語的環境中,引導他們自主學會英語。這樣有利于充分挖掘幼兒的內隱學習,對他們今后的英語學習產生長效作用。當然,教師要盡量用英語組織教學活動,但也不能片面、極端,不問場合與具體內容,必要時也應適當地利用母語,重視和發揮適當利用母語的積極作用。比如在講解較為復雜的語言場景時適度母語的運用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提示
教師在幼兒英語教育活動中合理運用潛移默化原則,應該盡量避免出現以下情況。
1.忽視英語在其他領域的滲透
幼兒英語教育活動內容還應該與其他知識領域相結合,讓幼兒邊學邊用英語接觸其他領域的知識,并通過在其他領域活動中不斷獲得新的語言經驗(新詞、新句等),促使幼兒在大量運用英語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提高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
2.沒有充分發揮家長的積極作用
家庭中許多有利的因素,是幼兒園所不具備的,如果把這些資源好好地利用起來,對幼兒的英語學習就會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家長的優勢,讓家長參與到教育活動中來,成為重要的教育者。
四、情景交際原則
英語教學中的情景,是指人們的言語交際活動中所涉及的人物、時間、場景和環境。語言學習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培養幼兒初步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是幼兒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因此,幼兒英語教育應在情景中進行有意義的操練并開展交際活動,著重培養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
(一)情景交際原則的含義
所謂情景交際原則是指教師通過組織幼兒參與英語交際活動,把所學語言項目恰當地運用到具體的情景中,讓孩子們充分體驗該語言項目所發生的背景,為他們能夠正確歸納、內化語言的理解和運用規律創造條件,從而培養幼兒正確、得體、有效地運用英語交流和傳遞信息的能力。
(二)情景交際原則的貫徹落實
情景交際教學有利于通過視覺、聽覺的強化作用加深幼兒對英語的理解,便于幼兒進行語言操練活動,激發其學習興趣,提高記憶效果和教學效率,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幼兒用英語進行思維的能力。貫徹和落實情景交際原則,要求教師組織幼兒英語教育活動時應努力做到如下幾點。
1.充分創設英語學習情景,提高交際的真實性
幼兒英語學習的主要途徑來自說和交往。教師應根據幼兒的英語發展水平,有計劃、有目的地設置一定的情景畫面、活動道具和動手材料,在觀察、操作和游戲中引發幼兒對英語的反應和使用能力。無論是呈現新知識,還是鞏固舊知識,教師都應使幼兒盡量在一種有意義的情景中進行交際活動,增加幼兒參與語言實踐的真實感。同時,語言教學過程必須交際化,整個英語教學過程應該在真實的社會情景下使用真實的語言進行交際活動,這意味著英語教學應該排斥機械操練,盡量利用書上的材料擴充交際語境,創造較自然的言語交際條件,讓幼兒在真實的或接近真實的交際情景中大量使用信息轉換、情景模擬、游戲、角色表演等活動形式進行操練,培養其在真實情景中的口頭交際能力。比如,在組織有關“購物”的活動時,可以把教室布置成“a shopping centre”,引導幼兒在“微型商店”這一模擬場景中練習用英語購物;而在操練有關“點餐”的表達時,則可以創設身處“KFC”的情景,鼓勵幼兒用英語模擬點餐。
2.緊扣幼兒的已有生活經驗,引導幼兒獲取新知識
英語語言交際是一種行為,也是一種能力,必須在具體的情景實踐中培養出來,這種情景還必須與幼兒的生活、學習、環境緊密聯系而且自然。這就要求英語教育活動要走進幼兒的生活,通過自然、熟練、準確的演示喚起孩子們的情感記憶,并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產生表達的欲望。例如中班小朋友學習紅、黃、藍、綠等多種顏色時,教師可以組織孩子們玩“汽車展覽會”的游戲。每個幼兒手拿一輛汽車模型,伴隨音樂開進展廳內不同顏色的展區按標記停放,然后教師邊引導參觀邊教顏色和句子,同時請幼兒用簡單的句子向同伴介紹自己的汽車。在這樣的活動中,教師給幼兒創造一個英語生活化的情境,充分激發了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誘發了他們的求知欲望,孩子們在反復地聽、說中記憶和學習英語,并很快能夠學為己用。因此,教師只有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想方設法為他們創造輕松的學習氣氛,讓他們有想說的話、有喜愛的人和物,才能讓孩子們全身心地進入角色,并把英語納入自己的學習生活,不斷積累新知識。
3.注重培養幼兒的“角色意識”,促進交際能力的發展
幼兒的交際能力是在語言的實踐中培養起來的。這就決定了幼兒英語教育活動要符合幼兒的需要,注重培養幼兒的語言運用能力,才能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幼兒喜歡模仿,喜歡扮演各種角色。注重培養幼兒的“角色意識”,也就是說引導幼兒在活動中必須思角色所思,想角色所想,讓幼兒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生活、感受生活,感悟角色在日常交際中的不同作用,真正達到學會認識、學會做人、學會交際的目的。例如,小班幼兒對小動物比較感興趣,教師可以在教室里擺放很多可愛的小動物玩具,請孩子們去和他們交朋友,讓孩子們熟悉各種小動物的英文名字,并且學一些問候語,再和小伙伴一起開展角色游戲,讓小朋友扮演成不同的小動物,老師以同伴的角色來和幼兒交談:“你是誰?”,“我是bear.”;“他是誰?”,“他是dog.”;“Hello,bear!”,“Hello,dog!”這樣既能培養幼兒彼此之間的合作精神,又有助于提高他們的表演和語言表達能力,并自然地從英語單詞過渡到短句的學習。
(三)提示
教師在幼兒英語教育活動中合理運用情景交際原則,應該盡量避免出現以下情況。
1.沒有充分發揮直觀教具的積極作用
教師合理使用一定的直觀教具和現代化的教學設施有意識地創設盡量真實的交際情景,有助于誘導學生自由地、創造性地表達自己的意愿,從而發揮幼兒無意注意的優勢,更好的掌握所學語言。但是,在組織具體的幼兒英語教育活動時,很多教師卻忽略了這一點。
2.忽視培養幼兒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在設計和組織幼兒英語教育活動時,教師要具備強烈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把語言教學置于跨文化交際環境中,有針對性對培養幼兒正確得體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如英美人往往視個人的宗教信仰、年齡、婚戀、經濟狀況等問題為個人隱私,因而要采取回避態度;教學時如正逢西方節日,應該為幼兒講述有關節日的故事及風俗,如愚人節、感恩節等。
五、多樣重復原則
幼兒在開始學習語言初期,會有相當一個時期不大開口,這是每一個幼兒必然經歷的以聽力理解為主要活動的語言“沉默期”。在這個時期,教師應當不斷通過多種形式為幼兒大量輸入語言材料,即不斷重復,為其突破“沉默期”積蓄能量。另外,從幼兒自身的心理特點來說,他們喜歡重復,喜歡反復聽一個故事,我們應當順應這種心理,采用靈活多樣的重復充分調動其多種感官共同參與活動,在不斷重復舊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幼兒主動探索新知識。因此,在英語教育活動中貫徹多樣重復原則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多樣重復原則的含義
所謂多樣重復原則指的是教師在組織幼兒英語教育活動時應該運用多種多樣、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和活動方式,在不斷重復前幾次所學英語知識的基礎上逐步擴展新的學習內容,使幼兒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經常有新的感受、新的發現和喜悅,從而能夠促使他們維持較長時間的注意力,幫助他們有效記憶所學的英語知識,并在鞏固舊知識的同時不斷積累新知識。
(二)多樣重復原則的貫徹落實
重復在學習語言時是非常重要的,但對于幼兒而言,只有多樣化的重復,才能讓孩子們樂于參與,更有效地達到教學目的。貫徹和落實多樣重復原則,要求教師組織幼兒英語教育活動時應努力做到如下幾點。
1.通過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反復刺激
幼兒感官較具體直觀,而且容易受情緒的影響把觀察目標轉移到新穎的事物上去。他們年齡小,自我控制力薄弱,注意力不穩定,難持久,思維以形象為主,對有直觀形象支持的材料容易記憶。針對幼兒的這些心理特點,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注意教學手段的多樣性,充分利用多媒體、簡筆畫、實物、圖片等多種直觀教具和現代化的教學設施,為幼兒提供生動、形象的感性材料對已經學過的知識不斷重復,反復刺激其大腦,幫助幼兒永久習得。教師還可通過形、聲、光、色,以及豐富的表情、協調的動作,為幼兒創設逼真的英語語言情景,使幼兒身臨其境,易于感知、理解所學內容。例如學習有關常見小動物的英語表達時,教師就可以采用“聽叫聲猜”、“觀看動畫或看圖說”、“畫簡筆畫”及“典型動作模仿”等多種手段在不同的活動環節進行反復刺激,幫助幼兒逐漸掌握和鞏固所學內容。
2.運用多種活動形式,反復操練
幼兒英語教育活動的方法應該是多種多樣的。由于幼兒的思維具有具體形象性的特點,而且往往活潑、好動、好表現,愛唱、愛跳、模仿能力強,但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幼兒英語學習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師不斷強化、反復重復,并在教學中以多種靈活多變的方式對教學內容進行有趣的重復。教師要善于調動幼兒各感官共同參與活動,巧妙運用故事、游戲、律動、歌曲和手工等形式,盡量使幼兒通過看看、說說、聞聞、涂涂、畫畫、走迷宮、變魔術等各種操作活動進行對英語知識點的展示、理解、記憶和強化,幫助幼兒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英語,加深對英語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強化英語語感培養。例如,把“apple”作為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幼兒的觸覺(摸)、嗅覺(聞)、味覺(嘗)等多感官共同參與學習,并組織幼兒玩“送‘apple’寶寶回家”的游戲,還可以教唱短小易懂的兒歌(apple黃,apple紅,apple圓,apple嘖、嘖、嘖,甜),通過多種活動形式給孩子們反復操練的機會,使得教學活動緊湊有序,妙趣橫生。
3.利用節奏和聲音的多樣性,反復強化
由于幼兒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短,學習時很容易失去興趣,因此,幼兒英語教學活動必須節奏快、頻率高、次數多,且有豐富的聲音節奏、音調的變化。教師可以打著節拍說英語,或利用曲調把要教的單詞或句型唱出來。教師還要成為多面手,如會扮鬼臉、會學動物講話等,采用富于變化的語音語調,時刻吸引和刺激幼兒的聽覺神經,通過喧鬧有趣的活動虜獲孩子們的心。但是,在一個設計合理的活動中,孩子們不僅需要積極地參與互動,也需要時間安靜的學習,如果只是一味地強調動,幼兒會一直處于興奮狀態,無法潛心到教師所要傳授的知識上面,甚至于如果過于興奮,還會出現意想不到的事情。實踐證明,只有動靜相宜的教學秩序才能充分體現有效的課堂管理。因此,教師在幼兒英語教育活動中應靈活掌握活動情況,注重動靜的結合(高低快慢且抑揚頓挫),使得整體活動走向呈波浪形,有高峰和平緩期。這樣既能激發幼兒的興趣,引起他們內在的有意注意,又有助于維持良好的活動紀律。
(三)提示
教師在幼兒英語教育活動中合理運用多樣重復原則,應該盡量避免出現以下情況。
1.語言材料不夠豐富多樣
由于幼兒觀察事物的隨意性水平較低,易受外界刺激的影響而轉移觀察對象。如果反復以相同的形式操練相同的內容,則易引起孩子們的疲勞感。教師應當注意搜集如英語兒歌、歌曲、故事等幼兒熟悉、喜歡且難度適中的語言材料保證有相當數量的聽說實踐來進行豐富多樣的重復。
2.重復的順序不恰當
只有經過大量的語言實踐,反復聽、反復說和反復練,幼兒的語言習得才能落到實處。在這個過程中,重復的順序應該是:理解—模仿—機械訓練—交際。有些教師重復的順序不恰當,勢必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影響幼兒的學習。
思考題
1.談談你對幼兒英語教育總目標的理解。
2.簡要分析各年齡段幼兒英語教育目標的內容。
3.幼兒英語教育的基本原則有哪些?談談你對各項原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