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景公手下曾有三個立過汗馬功勞的勇士,但是他們并不懂君臣大義和朝廷禮儀,漸漸地,齊景公和朝中大臣對他們越來越反感,認為這三個人以后會是朝廷的禍患,一定要除掉他們。晏子就給齊景公想了個辦法,就是賜給這三個勇士兩個桃子,讓他們通過比功勞來決定誰來吃桃子。這個意思很明顯了,就是讓勇士們自相殘殺。
果不其然,勇士們為了爭奪齊景公賞賜的桃子,開始比拼自己對國家的功勞。其中兩位勇士公孫接、田開疆先陳述了自己的戰功,拿到了桃子。最后一個勇士古冶子功勞最大,他認為自己一定要單獨吃一個桃子。前兩個勇士聽了古冶子的戰功后,為自己的毫不謙讓十分羞愧,都拔劍自刎了。古冶子說:“你們兩位都死了,唯獨我還活著,這是不仁愛;用語言羞辱人家而夸耀自己,這是不道義;悔恨自己的行為而不去死,這是沒勇氣。你們兩位都送回鮮桃,為保持氣節而自殺了,難道我會單獨享受這兩個鮮桃嗎?”于是,古冶子也自殺了。
且不說這樣一個“狡兔死,走狗烹”的故事中所隱藏的殘酷的政治陰謀,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故事背后的經濟學道理。晏子所利用的就是我們這節所要介紹的經濟學上的“稀缺性”。什么是“稀缺性”呢?稀缺性就是指相對于人們的需求而言,社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就像“二桃殺三士”故事中的區區兩個桃子,在這樣的分配中,三個勇士怎樣也無法得到公平。晏子想出的這個主意中,兩個桃子只是“借刀殺人”中的“刀”,而稀缺性才是真正的兇手。資源的稀缺導致了競爭,而在競爭中,犧牲卻又是難以避免的了。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經濟學中的“稀缺性”指的是相對的稀缺性,即相對于人們無窮無盡的欲望而言,社會中的任何資源都是稀缺的。因為社會中的資源總數總是有一定的量的,而人們的需求卻可以無限增長。
想必很多80后、90后在中學的時候都給學校交過所謂的“贊助費”。因為好學校招收的學生名額是有限的,而好學校又是人人都想上的,所以坐在名校教室里的機會就成了需要通過和其他同學競爭來爭取的稀缺資源。而當前初中的招生一般是不憑成績的,所以好學校的“贊助費”或是“擇校費”便應運而生了。再比如說我們現在所面臨的住房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對住房質量的要求也在逐漸提高。住房對于我們來說不再只是可以遮風擋雨的地方,更多的是我們能在其中享受生活的處所。即使不看人口增長所帶來的問題,住房緊缺也是會存在的,我們對住房的各個方面的要求都會形成“滿意住房”的稀缺性。
有人可能會疑惑,當今社會如此高速地發展,物質生活水平也在逐年大幅度地提高,為什么稀缺性的問題還是一直得不到解決呢?
其實,稀缺性的問題是伴著人類社會存在而存在的一個永恒的問題。資源的稀缺是經濟學的前提之一。正因為資源是稀缺的,而人類的欲望是無窮無盡的,所以才有了競爭。當然除了競爭之外,更多的是人們為了合理地分配這些資源而進行的合作。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通過合作來緩解資源的稀缺性問題,提高資源被利用的效率。簡單地說,就是利用更少的資源來獲取更多的效益。所以,經濟學是研究讓人類的福利達到最大化的一門學科。
稀缺性可以讓一個很普通的事物變得價值連城。例如,現在的水污染越來越嚴重,可飲用的水資源越來越少,所以淡水就由最初的免費提供慢慢地變為開始收費,開始漲價。在春運時期,火車票在黃牛黨的手中可以被炒到高價,就是因為大家都知道這個時候火車票已經成了一種稀缺資源。而在日本的有些地方,清新的空氣甚至被從深山或是森林里裝入容器,當做一種商品來出售,這就是因為在日本新鮮的空氣也越來越少,漸漸已經變成需要花費代價才能得到的享受了。就像魯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一文中這樣一句話:“大概是物以稀為貴罷。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系住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尊為膠菜。”
也許有人會覺得如果這個世界上的資源都是無窮無盡的,那么我們的生活肯定不必像現在這樣勞碌了吧。想象一下,如果現在在社會中的每個人什么都不缺,想得到任何東西都不需要與別人競爭,那么會怎么樣呢?人們不用考慮升學問題,不用考慮就業問題,不用攢錢買房子,不用為醫療費發愁等等,那這個世界就完全失去了競爭,也就失去了活力,就會停滯不前,直至毀滅。
就像自然界中的物競天擇,有了優勝劣汰才能促使進化的展開。正因為有了稀缺性,才有了競爭,人們才會積極地把握現在,創造未來;只有如此,人類才能進步,社會才能發展;我們為了適應這樣的社會,才會不停地加快自己的腳步,才會有今天社會的高度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