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市場上的貨幣量增多時,可能出現兩個結果,一個是通貨膨脹,另一個就是至少在短期內降低失業水平。而失業與通貨膨脹之間存在著一種交替關系,表示這種關系的曲線被命名為菲利普斯曲線。
橫軸U所代表的是失業率,縱軸G代表的是通貨膨脹率,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PC即為菲利普斯曲線。曲線上通貨膨脹率較高的A點所對應的失業率就較低,而失業率較高的B點所對應的通貨膨脹率就較低。西方經濟學家認為貨幣工資率的提高導致了通貨膨脹,菲利普斯曲線是用來表示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之間相互交替的關系的。
形狀略微不同的菲利普斯曲線又反映了三對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下面我們來一一進行分析解釋。
第一種是“失業—工資”菲利普斯曲線,它表示的是失業率和貨幣工資變化率之間的對應關系。此時,菲利普斯曲線用其縱軸表示貨幣工資的變化率。在經濟波動的上升期階段,失業率下降時貨幣工資的變化率是上升的;而在回落期階段,失業率上升時貨幣工資變化率下降。所以,“失業—工資”菲利普斯曲線在上升期先由右下方向左上方移動,在回落期又由左上方向右下方移動。
第二種是“失業—物價”菲利普斯曲線,它所表示的是失業率和物價上漲率之間的相關關系。薩繆爾森和索洛提出這個菲利普斯曲線的時候,以物價上漲率代替了原菲利普斯曲線中的貨幣工資變化率。這樣的代替假定了物價的變動只與失業率的變動有關。與“失業—工資”菲利普斯曲線相同,在經濟波動的上升期階段,失業率下降時物價上漲率是上升的;而在回落期階段,失業率上升時物價上漲率下降。所以“失業—物價”菲利普斯曲線與“失業—工資”菲利普斯曲線的形狀是相同的。
第三種是“產出—物價”菲利普斯曲線,它是用來說明經濟增長率與物價上漲率之間的關系的。這種菲利普斯曲線以經濟增長率代替了第二種菲利普斯曲線中的失業率。在經濟波動的上升期階段,市場需求擴張,物價上漲率也會上升;在經濟波動的回落期階段,隨著需求的萎縮,物價上漲率也隨之下降了。這樣,“產出—物價”菲利普斯曲線先由左下方向右上方移動,然后再由右上方向左下方移動。
這三種形狀的菲利普斯曲線反映了一些西方國家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經濟情況,它們被稱為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線關系。
1979年的夏天,美國的通貨膨脹率達到了14%,失業率也高達6%,經濟增長率卻不到1.5%。在這種被滯漲嚴重困擾的情況下,卡特任命沃爾克為美聯儲主席。沃爾克上臺后把貼現率提高到了12%,雖然貨幣量減少了,但是一直到1980年的2月,美國的通貨膨脹率仍然高居不下,有14.9%之多。不僅如此,美國這個時候的失業率也高達10%。但是沃爾克并沒有因此而退縮,他仍然頂著壓力繼續實施這種緊縮政策。終于在1984年,美國的通貨膨脹率被成功降至4%,并且開始了20世紀80年代的繁榮。但是這次與通貨膨脹對抗的最終勝利卻是以高失業率為代價的。國內生產總值損失的累計百分比與實際獲得的通貨膨脹的降低量之間的比率被經濟學家們稱做“犧牲率”,而國內生產總值的減少一定會導致失業率的增加。這樣一環扣一環的現象明確說明了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至少在短期內存在著交替的關系,即要想降低通貨膨脹率,必須以犧牲失業率為代價。雖然成功地擊退了通貨膨脹,但是美國在這個時候也是處于20世紀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中,這時的失業率達到了空前的10%。
美國反通貨膨脹的這個例子充分說明了菲利普斯曲線的存在和正確性。政府決策的制定者可以通過改變稅收和貨幣發行量等方法來改變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的組合。當然,這些決策雖然都很有用,但是由于決策實行后的結果往往在之前難以完全預料到,所以維持穩定的物價,避免使用這些事后補救的措施,在維持社會經濟秩序中還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