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人的概念中,所謂“成本”大多是指“會計成本”。所謂會計成本就是直接的成本,即實際已經發生了的成本,跟生產和消費直接相關。這樣能直接感受到、親眼看到的成本一般是不會被人們所忽略的,但是真正的“成本”卻遠不止這些。經濟學家口中的“成本”就很不一樣,經濟學意義上的成本是“機會成本”。曼昆告訴我們,一種東西的機會成本是為了得到這種東西所放棄的東西。當做出任何一項決策時,決策者應該認識到伴隨每一種可能的行動而來的機會成本。
就像上一節中所提到的,由于人們面臨著權衡取舍,所以在做出決策的時候就要分析各種方案的成本和收益,以此來比較各個方案的可行性。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各種方案的成本并不是能計算出來的那么明顯。
現在我們身邊不乏一些正在國外留學或是正準備出國留學的人,但是出國真的那么好嗎?外國的月亮是不是真的比較圓?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個關于現在很熱的出國留學的例子。
在做出是否留學這個決定之前,我們應該先考慮兩個問題——是不是“能夠”留學,是不是“應該”留學。對于前者,基本上所有要出國留學的人都會考慮這個問題,因為它涉及的是實實在在的事物。關系是否“能夠”留學的,有這個同學的語言能力、留學目的地國家的簽證名額,還有根本的經濟問題。因為相對于大多數留學目的地國家而言,我國的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都是相對較低的,留學意味著“國內賺錢國外花”,留學生的家庭條件是否能夠承受是個問題。當經濟條件不夠的時候,還要考慮該國是否允許學生打工,留學所讀專業又是否適合半工半讀,半工半讀是否影響學習等一系列的問題。
當確定了“能夠”出國以后,下面要考慮的就是很多人忽略了的是否“應該”留學的問題了。這個問題簡單來說,可以看成是衡量付出與回報是否劃算的問題。留學需要花大量的時間來準備,準備考試、準備材料等,而這大把的時間也可以花在考研、找工作這樣的事情上,但是一旦做出了出國留學的決定,這些事情都要放棄,就成了留學成本的一部分。另外,留學所用的費用也是一筆大開支,它可以用來買房買車甚至投資;留學的幾年時間也可以用在積累工作經驗上,等等。而且更加現實的一個問題是,由于留學時間較長,其間發生的種種變故也是成本之一。
當然,出國留學也可以帶來很多的收益,比如學到世界頂級的專業知識、有更好的工作機會、獲得更廣的人脈資源等。當然,在作好了留學的成本收益分析之后再做決定,對留學生自身的規劃肯定是更加有利的。但要強調的是,理性分析后做出決定雖然能降低一定的風險,但是我們周圍的環境是在不斷變化的,沒有哪一種方法能完全消除風險。
不知大家明白了沒有,經濟學中的“機會成本”指的不僅僅是做某事所花費的金錢,更多的還有時間,以及為做這件事所放棄的其他機會,等等,只有把這些都算在做一件事的成本之內,這樣所作出的判斷才是理性的。
例如,小張原來在一家公司工作,年薪大概是五萬元。小張為了以后有更大的發展,決定下海經商。做生意第一年,小張的全部收入是十萬元,而在賬上的會計成本是八萬,那他這一年所得的利潤就是兩萬元。雖然表面上看來,這一年小張是賺了錢的,但是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小張卻是賠錢的,至少賠了三萬呢。因為小張為了下海經商而放棄的穩定的工作收入也是其下海經商的成本之一。
有位哲學家說過,婚姻是愛情的墳墓。而對于經濟學家來說,婚姻其實也是一次兩個人之間的交易。這樁交易和其他所有我們見到過的交易一樣,婚姻也是有它的收益和成本的。而說到這個“成本”,一定有很多人會想成是組成一個家庭所需要的費用,例如買房、裝修、置辦家具、擺酒席等。但是婚姻所需要的最大的成本并不是這些,而是“單身”這個機會成本。通常來說,只有雙方,甚至是雙方的家人都認為這樁婚姻的收益大于成本時,才會選擇結婚,否則為什么要放棄單身的自由,放棄更多的選擇機會呢?
進一步理解,其實機會成本說明了現有資源的稀缺性和我們面臨的選擇的多樣性之間的關系。稀缺性是整個社會資源的基本特性,是無法更改的;而選擇則是我們必須作出的且自己能夠主觀控制的決定。由于資源的稀缺性,注定了我們的欲望不能全部得到滿足,所以當我們能占有的資源有限的時候,便要通過“選擇”來給社會“節約”資源。當然,我們作出“選擇”的這一節制自己的行為有時并非我們每個人所愿。但是正是因為有這樣的“選擇”,才使社會資源得到了合理的分配,并形成了“機會成本”。
而機會成本同時也包含一個與我們這些作選擇的主體有關的重要概念:偏好。因為我們每個人對于某樣事物的效用的理解是不同的,就像一句老話說的,“蘿卜白菜,各有所愛”。我們每個人心里都有對被選擇客體的效用排序,在每個人的價值觀里,選擇每個客體的機會成本都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偏好是影響機會成本評判的一個重要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