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的腳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設論文集
- 北京高等教育學會教材工作研究會
- 4107字
- 2018-12-27 20:36:13
堅持的力量
——我校2008年優秀教材評選特等獎教材紀事
摘要:以三個堅持集中展現了清華大學9項獲特等獎教材編者既堅持優良傳統,又兼顧知識更新;既堅持課程改革,又注重學生特點,執著與付出;堅持“讓生命在教材中跳動”的特點。展示優秀教材編者在教材編寫方面勇于探索、創新、傳承與超越,千錘百煉的精神境界。
關鍵詞:優秀教材,特等獎,堅持
新學期開始了,學生們又一次走入課堂,開始了知識的航行,名師、優質課程和優秀教材將引領他們走入更豐富的知識殿堂。其中,優秀的教材是最不受時空限制的要素:有了它,所有閱讀這本教材的學生都可以有同樣精彩的“航行”。
近日,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結果揭曉,共有9項教材獲得特等獎。這些教材出自不同的學科領域,卻有著共同的特點——“堅持”。
1.堅持:優良傳統 + 知識更新
一本好的教材總能不斷給予學生啟示。也許當年閱讀教材的學生已成長為業界的“好手”,但當他再拿起這本教材,其中的內容仍可以幫助他站在時代最前沿,而深入淺出的講解、細致完備的體系卻從未改變。這是一本好教材之所以能夠一版再版、歷久彌新的根本原因。
《模擬電子技術基礎》就是這樣一本在保持優良傳統的同時不斷創新的教材。20世紀60年代初,童詩白先生主持編寫了這本教材。作為我國最早出版的兩套電子學教材之一,它的出版結束了電子學領域長期使用外國翻譯教材的歷史。童先生以知識點為坐標,將各國教材的異同列成表格,比較分析其間的優劣之處,最終確定了我國高等院校新的課程內容體系,課程名稱也隨之改變,為培養我國自動化方面的人才打下了基礎。
然而,電子技術的發展是要用“突飛猛進”來形容的:從電子管到晶體管、再到集成電路,從小規模集成電路到中規模電路、再到大規模電路,從定制電路到可編程電路。每一次變革,童先生都帶領電子系和自動化系教師修訂這本教材、編寫相關習題集、拓展相關教材,不斷根據技術發展特點,轉換編寫重點、更新內容體系。
世紀之交,為了適應電子學科的新發展和21世紀高等教育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要,童先生又以80歲高齡再次主持修訂了《模擬電子技術基礎》第三版。此時,童詩白先生的眼睛已經看不清字,只能在筆下放上一把尺子保持字體整齊,他的繼承者、“全國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獲得者華成英教授研究了38套國內外不同教材,同樣是列表格、找不同,逐本分析教材的優缺點。因為這本教材在國內得到了廣泛認同,“更上一層樓”更是對自我的超越。編寫組成員沒有其他資料可以參照,只能自己找素材、編數據、動手做實驗。
如今,這本教材已經出版到第四版,但署名始終保持著“清華大學電子學教研組”的形式。“這是我們的品牌。雖然教研組的體制沒有了,但我們仍希望以‘教研’的形式不斷改進教材,將優良的傳統保持下去。”華成英說。的確如此,同教研室閻石教授主編的《數字電子技術基礎》也在這種傳統的激勵下,成為國內同類教材中發行量最大的一種。
這種傳承優秀教材的執著,又何嘗不是每本特等獎教材追求的境界。
《水處理微生物學》曾填補我國環境工程尤其是污水處理微生物領域空白的教材,自1980年出版以來經過四次修訂。在第四版時,書名改為《水處理生物學》。雖與第一版的“微生物學”只有一字之差,卻將原有概念范圍擴大了一倍。這是日益暴露的環境問題和不斷發展的水處理技術提出的新要求,也是編寫成員對自己提出的挑戰。為了適應新的技術要求,第四版教材在編寫過程中對原有體系進行了全面改革,內容從8章擴大到17章,文字量從30萬字增加到52萬字,同時將近幾年水處理關鍵技術的新發展反映到教材里,為本科生的進一步鉆研打下了基礎。“我在清華與‘水處理微生物學’攜手50余年,見證了水處理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從《水處理微生物學》到《水處理生物學》的跨越,不僅是內容上的擴充,更反映了上世紀90年代以后水處理技術在我國的新應用和新發展,而這種發展也伴隨著一批科研骨干的成長和其才干的發揮,引領著中國環境學科向前大步邁進。”顧夏聲先生談起此書無限感慨。
5年、10年、20年,一版、二版、三版……這9項特等獎教材經過時間的驗證,已經成為各專業領域最經典的教材之一。而“經典”的意義就在于不斷地傳承與超越。一位評委曾這樣評價本屆的特等獎教材:“這些教材的內容都是經過不斷揣摩、千錘百煉的,而在寫作上幾乎連一個標點符號都不會錯。”
2.堅持:課程改革 + 學生特點
不斷變化的不僅是知識,還有學科的外部發展環境、學生的理解能力以及相關課程的變化等。
以《新英語教程》系列教材為例,在英語教材、輔導書鋪天蓋地,清華學生入學英語水平不斷提升的情況下,如何找到自己的路是編寫組成員必須面對的問題。
“我們的教材定位非常明確,第一個任務就是為清華的同學們服務,而不是追求發行量和收益。”教材主編呂中舌說。
這本教材不滿足于語法和單詞的教授,而是強調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成為教育部大學英語四套推薦教材之一。
1998年,教育部批準清華、北大等高校自行制定英語考核方式,我校為本科生設立了“英語水平I”考試。這種突出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方式與《新英語教程》的教學目標殊途同歸,也要求教材更具有自己的特色。參與改版的人員幾乎都是英語系從事一線教學的教師,盡管她們有著繁重的教學任務,盡管她們中的大多數都是30歲出頭的女老師、需要照顧孩子和家庭,但她們的參與保證了最了解學生的教師在為學生編教材。
這種努力與付出也換回了豐碩的成果,該教材多次獲得北京市、教育部獎勵:以《新英語教程》第四版為主干教材的清華大學大學英語綜合課程,2004年獲得北京市和國家精品課程稱號,2005年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C++語言程序設計》也是一本不斷適應教學改革的教材。它不僅建立了同類教材中配套最完整的立體化教學環境,而且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接受習慣,從教材厚度到內容結構和講解方式都更適合中國學生的學習。
抓住學生特點、讓他們更順暢地走入知識的殿堂是這些教材不斷追求的目標。打開《新大學俄語》系列教材,濃郁的俄羅斯風情撲面而來:美麗的紅場、靜靜流淌的莫斯科河、著名詩人普希金、充滿魅力的芭蕾舞……甚至每一頁的頁眉都是青銅騎士——著名的彼得大帝雕像。與傳統的小開本教材相比,這套被高教社領導稱為“大學俄語界的美國大片”的教材,又怎能不吸引學生呢?細看教材內容,“留學”、“學術研究”、“電信”、“計算機”、“因特網”等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被編入其中,而且第一次以話題為綱,全面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等語言交際能力,為學習者今后的生活、工作打下了良好的語言基礎。
這一本本教材,在改變課堂教學模式的同時,也在“不經意間”使學生走進了“悅讀”的快樂旅程。
3.堅持:讓生命在教材中跳動
學生們閱讀著一本本優秀教材,卻很少知道這些教材背后蘊含的付出。那不只是工作之外的時間、教學科研之外的辛勞,那是一種執著,一種讓生命在教材中跳動的執著。
42年,一位教師教齡的一段,也是《陶瓷造型藝術》一書在專業實踐中總結、充實、完善的過程。1962年,留在中央工藝美院任教的楊永善教授“白手起家”,靠學習期間不斷積累完成了《陶瓷造型》教材,并以此教材為基礎,在我國創立了陶瓷造型基礎課。這本今天被楊老師笑稱為“幼稚”的打字油印教材正是《陶瓷造型藝術》一書最初的基礎,隨后1980年《陶瓷造型基礎》、1988年《陶瓷造型設計》相繼出版。從探索陶瓷藝術的屬性、特征、規律、方法以及形式法則,到2004年完成系統的《陶瓷造型藝術》,一次次修改、整合和超越,楊永善為學生提供了中國第一本陶瓷造型藝術教材。
為了讓學生能夠看到最典型、最優秀的陶瓷作品,他多年來精心收集圖片選用在教材中,所有造型結構圖都由他手繪而成。30多萬字的內容,是他一筆一畫寫在稿紙上的。
李政道先生在該書序中這樣評價:“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陶瓷造型藝術》,凝聚了他多年的教學和創作研究的理論成果,同時剖析了典型的中國傳統陶瓷造型的發展和形式特點。我想這本書的出版不僅對陶瓷教育提供了一部優秀教材,而且對中國現代陶瓷創作的繼承、發展、創新也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如果說《陶瓷造型藝術》是生命長河的凝結,那么《新大學俄語》系列教材的編寫過程則是一位教師與時間的賽跑。《新大學俄語》的主編何紅梅教授在工作上身兼數職,教學上平均每周要講6~8節課,家里還有一位體弱多病的孩子需要照顧。編寫教材期間,為了不耽誤進度,何紅梅一天只能睡4、5個小時。一次上課,她忽然感覺喘不過氣,也不能說話,臉色蒼白,學生趕緊叫車把她送到校醫院。醫生診斷為勞累過度,要求她立即住院,但她就是不肯休息,因為那時正是教材編寫的最關鍵時期,后來是外語系黨總支書記王瑞芝看著她在醫院住了第一個晚上。
為了尋找最好的素材,在俄羅斯和烏克蘭做訪問學者的何紅梅,在回國時把很多生活用品扔在了那里,只為騰出行李箱內寶貴的空間運回素材,結果還是因超重在海關被罰款100美元。回國后,何紅梅又連續三年利用暑假到俄羅斯和烏克蘭與專家一起探討最地道的表達方式。為了能夠錄制配套的音頻資料,她登門拜訪俄羅斯專家,在錄音過程中親自監聽;由于俄文錄入軟件尚不完善,教材中的所有重音是她一個個用手打的。
“年輕的時候,要多做些事情,才能體現自身的價值,而我要為學生提供最好的教材。”這是何紅梅最樸素的想法。
是的,“為學生提供最好的教材。”《微型計算機技術及應用》主編戴梅萼教授每寫一章都要花很多時間考慮內容組織、推敲表達方式、探索知識點的內在聯系、思索怎樣闡述新技術的由來和設計思想,由此展示由淺入深的認知之路和探索新技術的創新之路。有一次,為講好一個重要技術的由來和創新思想,她花了一個多星期分析程序、查資料、找例子,最后落在紙上卻只有半頁多。寫書時,許多章節曾幾易其稿,最多的一章修改過11次,其中三次是顛覆性修改。有學生在書的扉頁上寫下了這樣的話:“一本價值大大高于價格的書。”《基礎生命科學》主編吳慶余教授逛了很多花卉市場和寵物市場,終于找到一只體形優美、盔甲鮮艷、眼睛明亮的綠鬣蜥,花幾百元買下,拍攝了近百張照片,最后選擇一張入書……
就是這樣一種心情、一種堅持,讓學生們拿到了這9項優秀的教材,也讓更多的學生因為它們的存在,愛上一門科學,走向更寬廣的科研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