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現代化概觀
第一節 現代化理論概觀
20世紀,現代化大潮席卷全球,人類文明開始走向輝煌。在許多國家和地區,現代化不僅家喻戶曉,而且成為奮斗目標,比如,“四個現代化”的目標在新中國幾代人的心中曾留下深深的烙印。現代化理論是關于“現代化”研究成果的集成,從歷史上來講,現代化主要指近代以來,世界各國以國際主流價值觀為導向,尋求發展出路的過程。一般而言,近代的主流價值觀包括學術知識上的科學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經濟上的工業化、意識形態的自由化、文化上的人性化、社會生活上的城市化等。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現代化理論的傳播,使現代化成為一個大眾化詞語,并形成了龐大的現代化理論體系。然而,關于什么是現代化,迄今沒有統一的定義。
大體上說,現代化理論體系包括經典現代化理論、后現代化理論和第二次現代化理論三大體系。現代化涉及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現代化理論又可分為政治現代化、經濟現代化、社會現代化、文化現代化、人的現代化和比較現代化等各個分支。這里,只簡要介紹三大理論體系。
一、經典現代化理論
20世紀50年代,美國一批社會學家、經濟學家和政治學家相繼開展了現代化研究。最初使用“現代化”一詞是說明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1958年,丹尼爾·勒納出版《傳統社會的消逝:中東現代化》一書,認為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就是現代化。60年代,西方國家陸續出版了一批有影響的現代化研究專著,現代化理論基本形成。在70~80年代,現代化理論面臨諸多挑戰,同時也得到全面發展,形成了豐富的現代化理論體系。
西方學者開展現代化研究歷時50年(20世紀50~90年代),最終形成了經典現代化理論體系。盡管這種理論存在許多固有的缺陷,并因此受到種種批評,例如,這種理論不能解釋發達工業國家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發展。但是,它仍然被認為是用來闡述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文明的革命性變化的有力理論,其他任何一種社會科學理論都不可能完全取代它。這種理論被稱為經典現代化理論。我國的經典現代化研究也涌現了一批知名學者。例如,北京大學羅榮渠教授、林被甸教授、孫立平教授,南京大學錢乘旦教授,華東理工大學許紀霖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朱慶芳研究員等,都以研究經典現代化理論著稱。
經典現代化理論并不是一個單一的理論,而是不同領域、不同學者關于現代化研究的理論成果的統稱。在不同領域和不同地區,現代化具有不同的特點。在經典現代化理論中,現代化可以被概括為一句話: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的歷史過程。
根據經典現代化理論,現代化不僅是一個歷史過程,也是一種發展狀態,可以指發展中國家趕上發達國家后所處的狀態(完成現代化進程后的狀態),也可以指發達國家已經達到的世界先進水平所處的狀態。由于人們對世界先進水平有不同的認識,高度發達工業社會內部也存在許多弊端,而且社會是不斷發展的,所以,關于現代化的辯論一直持續不斷。
學者們發現,用經典現代化理論解釋發達國家18世紀工業革命到20世紀中葉的發展過程是合適的,用它解釋發展中國家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的過程也是合適的,而用它解釋發達工業國家將來的發展就不合適了。可以肯定地說,工業社會不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終點,而是一個驛站。
二、后現代化理論
幾乎與現代化理論研究同步,西方學者對發達工業國家未來的發展進行研究,并提出了許多種新理論。其中,后工業社會和后現代主義是與經典現代化理論緊密相關的,后現代化理論則與經典現代化理論相對應。
后現代化理論是西方學者提出的一種社會發展理論。它認為,社會經濟的發展不是直線的,20世紀7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社會發展方向發生了根本轉變,已經從現代化階段進入后現代化階段。美國密執根大學教授殷格哈特(Inglehart,1997)把1970年以來先進工業國家發生的變化稱為后現代化。他認為,后現代化的核心社會目標不是加快經濟增長,而是增加人類幸福,提高生活質量。如表1-1所示為不同社會的社會目標和個人價值觀。
表1-1 不同社會的社會目標和個人價值觀

最近的調查結果顯示,有些國家,如尼日利亞,剛剛開始現代化;有些國家,如中國,正加速進行現代化;有些國家,如韓國,接近于從現代化向后現代化的轉折點;有些國家,如英國、德國和美國,已經進入后現代化;北歐國家(瑞典、挪威、丹麥、芬蘭等)和荷蘭基本是后現代國家。
在現代化理論家看來,后現代化也是現代化研究的一個研究領域,它是關于發達國家的社會發展研究。后現代化是一個自相矛盾的概念,沒有包括知識經濟、知識社會等;不能解釋發展中國家的情況。
三、第二次現代化理論
1998年,中國學者何傳啟發表“知識經濟與第二次現代化”一文,隨后出版《第二次現代化——人類文明進程的啟示》一書(何傳啟,1999年),全面提出“第二次現代化理論”。
第二次現代化理論是一種新現代化理論,在第二次現代化理論中,現代化被賦予三種新含義。
(1)第一次現代化,指從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其實,它就是經典現代化理論描述的現代化。
(2)第二次現代化,是指從工業時代向知識時代、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工業文明向知識文明的轉變。
(3)未來的現代化,指完成第二次現代化后,人類社會進行的新的現代化。
第二次現代化理論,不僅成功地解決了經典現代化理論面臨的困難(經典現代化理論不能解釋發達工業國家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發展),同時化解了后現代化理論的困境(現代與后現代的時間矛盾),而且對人類文明的發展規律做出了全新的解釋,預測了人類社會未來的發展。它為我們理解人類文明打開了一扇新天窗。
四、對現代化的解讀
盡管現代化理論已經對“現代化”的內涵進行了全面深刻發掘,但是對于教育領域的問題而言并無太大的意義,我們只需用直白的話語表征它,使之成為教育領域話語體系內一個能被共同接受的概念即可。
關于現代化的本質,布萊克認為:“現代化不是一個固定的目標或一個各種數據組成的體系,而是一種動態的改革過程。”從漢文化的語境中理解也可得出類似的含義。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化”字可作為后綴加在名詞或形容詞之后構成動詞,表示轉變成某種性質或狀態。“化”字作為后綴加在名詞或形容詞之后確實可以形成一個動詞,其含義是使它的作用對象具有相關形容詞所表征的性質或狀態,如綠化、美化、丑化、強化、弱化、深化、淡化等。“現代”表示與此時此刻靠近的時間段時,其詞性應該為名詞,與“過去”“將來”性質一樣。因此,現代化就可以理解為“某事物由過去的狀態轉變成現代的狀態”。
我們認為“現代化”具有兩個基本詞義:成為現代的、適合現代需要。現代化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前沿。現代化既是進步,也是選擇,更是淘汰。現代化是一個發展過程,包括出現新現象,選擇先進的,淘汰落后的。現代化包含創新、選擇和淘汰,這樣勢必導致社會結構的改變和權利的再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