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二 稅收制度構成要素
案例導入
俗話說“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經過幾天的實習,李紅開始對納稅申報有了一些清楚的直觀認識,劉會計也常常表揚李紅學習認真,肯思考。這天,在工作之余,劉會計問李紅:“李紅,師傅考考你,你知道稅法的構成要素有哪些嗎?”于是,肯學習的李紅扳著手指慢慢地回答給師傅聽。
【知識鏈接】
稅收制度構成要素,也稱“稅法構成要素”,是指組成稅收法律制度的共同要素,是稅收課征制度構成的基本因素。主要包括納稅人、課稅對象、稅目、稅率、減稅免稅、納稅環節、納稅期限和違章處理等。其中納稅人、課稅對象和稅率三項是一種稅收課征制度或一種稅收基本構成的主要因素。
一、納稅人
納稅人,又稱納稅主體或納稅義務人。是指稅法規定的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納稅義務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在實際納稅過程中,與納稅人相關的概念有代扣代繳義務人、負稅人和納稅單位。
(一)代扣代繳義務人
代扣代繳義務人亦稱“扣繳義務人”,即有義務從持有的納稅人收入中扣除應納稅款并代為繳納的企業或單位。代扣代繳義務人主要有以下兩類。
(1)向納稅人支付收入的單位。
(2)為納稅人辦理匯款的單位。
(二)負稅人
負稅人是最終負擔稅款的單位和個人。負稅人與納稅人是兩個既互相聯系又互相區別的概念。納稅人不一定是稅款的實際承擔者,即納稅人不一定就是負稅人。當納稅人自己負擔稅款時,納稅人與負稅人是一致的;當納稅人通過一定的途徑將稅款轉嫁給他人負擔時,納稅人就不是負稅人。
(三)納稅單位
納稅單位是指申報繳納稅款的單位,是納稅人的有效集合。納稅單位的大小通常要根據管理上的需要和國家的政策來確定。
二、課稅對象
課稅對象又稱征稅對象、征稅客體,是稅法中規定征納雙方權利義務所共同指向的目的物或行為,是各個稅種之間相互區別的根本標志。我國現行的稅收法律、法規都有自己特定的征稅對象。
與課稅對象相關的概念有計稅依據、稅源和稅目。
(一)計稅依據
計稅依據是指計算應納稅額的根據。計稅依據是課稅對象的量的表現。計稅依據的數額同稅額成正比,計稅依據的數額越多,應納稅額也越多。
課稅對象同計稅依據有著密切的關系。前者是從質的方面對征稅進行規定,即對什么征稅;后者是從量的方面對征稅進行規定,即如何計量。有些稅的課稅對象和計稅依據是一致的,如所得稅中的應稅所得額,既是課稅對象,又是計稅依據;有些稅的課稅對象和計稅依據是不一致的,如房產稅的課稅對象是房產,它的計稅依據則是房產的價值或租金。
計稅依據按照計量單位來劃分,有兩種情況:一是按照征稅對象的價值即貨幣單位計算,稱為從價計征;二是按照課稅對象的自然計量單位計算,稱為從量計征。
(二)稅源
從理論上講,稅源與課稅對象有著密切的聯系,但它們不是同一概念。征稅對象是指對什么東西征稅,而稅源則是指稅收的價值源泉,兩者是有明顯區別的。
(三)稅目
稅目是對各個稅種規定的具體征稅項目,它是征稅對象的具體化。
三、稅率
稅率是應納稅額與課稅對象之間的數量關系或比例,是計算稅額的尺度。稅率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納稅人的負擔和國家稅收收入的多少,是國家在一定時期內的稅收政策的主要表現形式,是稅收制度的核心要素。
我國現行稅率主要有比例稅率、累進稅率和定額稅率3種基本形式。
(一)比例稅率
比例稅率是對同一課稅對象,不論數額大小,都按同一比例征稅。比例稅率是最常見的稅率之一,具有橫向公平性,其主要優點是計算簡便,便于征收和繳納。
(二)累進稅率
累進稅率是指按課稅對象數額的大小規定不同的等級,課稅數量越大,稅率等級越高。
(三)定額稅率
定額稅率又稱固定稅率,是按課稅對象的計量單位規定應納稅額的稅率形式。課稅對象的計量單位主要有噸、升、平方米、千立方米和輛等。
四、納稅環節
納稅環節是指商品在整個流轉過程中按照稅法規定應當繳納稅款的環節。
五、納稅期限
納稅期限是稅法規定的納稅主體向稅務機關繳納稅款的具體時間。我國現行稅制的納稅期限一般分為3種形式。
(一)按期征收
依據納稅義務的發生時間,確定納稅間隔期,實行按期納稅。按期納稅間隔期分為1天、3天、5天、10天、15天、1個月和一個季度。納稅人的具體納稅間隔期由其主管稅務機關按規定核定。
(二)按次納稅
不能按照固定期限納稅的,可根據納稅行為的發生次數確定納稅期限。
(三)按年計征,分期預繳
按規定的期限預繳稅款,年度結束后匯算清繳,多退少補。分期預繳一般是按月或按季預繳。
六、納稅地點
納稅地點是指繳納稅款的場所。納稅地點一般為納稅人的住所地,也有將納稅地點規定在營業地、財產所在地或特定行為發生地的。
七、減稅免稅
減稅免稅,主要是指對某些納稅人和征稅對象減少征稅或免予征稅。
八、稅務爭議
稅務爭議是指稅務機關與稅務管理相對人在稅收征收繳納過程中產生的糾紛。稅務爭議的解決方式主要是稅務行政復議和稅務行政訴訟,在稅務爭議期間,稅務機關的決定不停止執行。
九、罰則
罰則是對稅收法律關系的主體因違反稅法的規定而應當承擔的法律后果的規定。稅法規定的法律責任形式主要有3種:一是經濟責任,包括補繳稅款、加收滯納金等;二是行政責任,包括吊銷稅務登記證、罰款、稅收保全及強制執行等;三是刑事責任,對違反稅法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行為,要依法承擔刑事責任。
十、附則
附則一般都規定的是與該法緊密相關的內容,如該法的解釋權、生效時間等。
課后鞏固
一、簡答題
1.稅收構成要素有哪些?
2.納稅人和負稅人有什么區別?納稅人一定是負稅人嗎?
二、分析題
1.如何理解“征稅對象是國家制定稅法時首先要確定的要素”?
2.如何理解“起床即賦稅”?
- 企業納稅籌劃方案設計
- 機構投資者持股、公司投資與公司業績
- 中國租稅問題
- 公共養老保險基金運行風險與內部控制研究
- 地方財政支出結構偏向的政治經濟學研究
- 新編小型房地產開發企業會計、稅務、審計一本通
- 私人銀行:機構、產品與監管
- 企業稅會差異分析與納稅申報操作實務
- 個人所得稅納稅申報實戰
- 企業所得稅政策與實務解析(2023年版)
- 廈門降成本評估與政策研究:探索經濟轉型與治理之路
- 媒體負面報道對控股股東掏空行為的影響研究
- 境外稅收指南:私人財富管理必備
- Case Studies on Good Practices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ASEAN and China
- 數字經濟稅收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