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耕作制度

復習要求

1.熟練掌握:耕作制度、農作物布局、復種、套作、輪作、土壤耕作、少耕和免耕的概念;

2.掌握:農作物布局的原則與內容,復種的條件與技術,間作與套作的技術,土壤耕作技術;

3.了解:我國北方主要的復種方式,間作與套作的主要類型,輪作的作用與類型,連作的危害,麥瓜棉高效種植模式;

4.學會:種植制度的設計。

復習內容

一、耕作制度及其相關概念

耕作制度:一個地區或生產單位的農作物種植制度及與之相適應的養地制度的綜合技術體系,包括種植制度和養地制度兩部分。

(1)種植制度:一個地區或生產單位的農作物組成、配置、熟制與種植方式的總稱。

(2)養地制度:與種植制度相適應的,以提高土地生產力為中心的一系列技術措施。

二、農作物布局

(一)農作物布局的概念

農作物布局:在某一種植區域(田地)上,對欲種植農作物的種類、品種及種植面積所做的安排。

(二)農作物布局的原則

1.需求原則

需求包括自給性的需求、市場需求和國家或地方政府的需求。

2.生態適應性原則

(1)生態適應性是指在一定地區內農作物的生物學特性與自然生態條件相適應的程度。

(2)根據農作物的生態適應性,農作物可劃分為4個生態經濟區,即最適宜區、適宜區、次適宜區和不適宜區。

(3)生態適應性原則要求在進行農作物布局設計時,首先要因地制宜、因土種植,這樣可以達到節約成本、增產增效的目的。

3.經濟效益與可行性原則

講求經濟效益與可行性原則是進行農作物合理布局的主要目標之一。

(三)農作物布局的內容

(1)明確對農產品的各種需要。

(2)查清農作物生產的環境條件。

(3)確定適宜的農作物種類。

(4)確定合理的農作物配置。

(5)進行可行性鑒定。

(6)保證生產資料供應。

(四)農作物布局與種植業結構調整

(1)糧食生產立足于“總量平衡,區域優先發展”。

(2)努力推進經濟農作物區域化種植。

(3)逐步實現由糧食農作物—經濟農作物二元結構向糧食農作物—經濟農作物—飼料農作物三元結構的轉變,實現飼料農作物生產的獨立化。

三、復種

(一)復種及其相關概念

1.復種

復種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內接連種植兩季或兩季以上農作物的種植方式。

(1)復種有接茬復種、移栽復種、套作復種和再生復種4種形式。

(2)耕地復種程度的高低,通常用復種指數來表示,即全年總收獲面積占耕地面積的百分比。

2.熟制

熟制是我國對耕地利用程度的另一種表示方法,它以年為單位表示收獲農作物的季數。

3.休閑

休閑是指耕地在可種農作物的季節只耕不種或不耕不種,分為全年休閑和季節休閑兩種。

(二)復種的條件

1.熱量條件

(1)積溫條件。大于等于10℃的積溫在2500~3600℃,只能復種早熟青飼作物或套種早熟農作物;在3600~4000℃,則可一年兩熟,但要選擇生育期短的早熟農作物或采用套種、移栽的方法;在4000~5000℃,可進行多種農作物的一年兩熟種植;在5000~6500℃,可一年三熟;大于6500℃,可三熟至四熟。

(2)生長期。

(3)界限溫度。

2.水分條件

3.地力與肥料條件

4.勞畜力、機械化條件

5.經濟效益

(三)復種技術

(1)選擇適宜的農作物組合及品種。熟制確定后,選擇適宜的農作物組合,有利于解決復種與所需熱量和水、肥條件的矛盾。

(2)套作和育苗移栽。套作和育苗移栽是我國北方提高復種指數,解決前、后茬農作物種植季節矛盾的一種有效方法。

(3)搶時播種,早發早熟。前作及時收獲,后作及時播種,有利于后作早發;噴施催熟劑,重視施用底肥,也是促進早發、早熟,防止晚熟的技術措施。

(四)我國北方主要的復種方式

(1)兩年三熟。主要形式:春玉米→冬小麥→夏大豆;春玉米→冬小麥→夏甘薯;冬小麥→夏大豆(或綠豆、芝麻)→冬小麥→夏閑。

(2)一年兩熟。主要形式:小麥玉米兩熟,小麥大豆兩熟,小麥花生兩熟,小麥棉花兩熟等。小麥玉米兩熟是面積最大的一種復種形式,集中分布于黃淮平原地區。

實現小麥玉米一體化種植高產高效的技術措施:①小麥遲播,玉米早播;②品種搭配好,小麥選用高產優質、早熟、耐遲播的品種,玉米選用緊湊型品種;③適當增加玉米密度;④增加施肥量,小麥重施有機肥;⑤合理增加灌溉量。

四、間套作

(一)間套作的概念與作用

1.概念

(1)單作:在同一塊田地上種植一種農作物的種植方式。

(2)間作:在同一塊田地上于同一生長期內,分行或分帶相間種植兩種或兩種以上農作物的種植方式,用“‖”表示。間作是集約利用空間的種植方式。

(3)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長后期的株行間播種或移栽后季農作物的種植方式,用“/”表示。套作是一種集約利用空間和時間的種植方式。

2.間套作的作用

間套作的作用有4種:增產;增效;穩產保收;協調農作物爭地的矛盾。

(二)間作與套作的技術要點

1.選配合理的農作物與品種

在選配農作物與品種時,應堅持如下3條原則。

(1)生態適應性大同小異。在農作物共處期間,選擇的各種農作物對大范圍的環境條件的適應性要大體相同。

(2)特征特性對應互補。特征特性對應互補即間套作的農作物在形態特征和生育特性上相互適應,以利于互補地利用環境資源。廣大農民群眾形象地把這種結合總結為“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一圓一尖,一深一淺,一長一短,一早一晚”。

(3)要求經濟效益高于單作。間套作選擇的農作物是否合適,在增產的情況下,還要看其經濟效益比單作高還是低。

2.建立合理的田間配置

農作物群體在田間的組合、空間分布及其相互關系構成了農作物的田間結構。間套作的田間配置主要包括各種農作物的種植密度、幅寬、間距、帶寬等。

(1)種植密度。種植密度是指農作物間的距離。

(2)幅寬。幅寬是指間套作中每種農作物的兩個邊行相距的寬度。

(3)間距。間距是相鄰兩農作物間的距離,是間套作農作物邊行爭奪養分、水分最激烈的地方。

(4)帶寬。帶寬是間套作各種農作物時順序種植一遍所占地面的寬度,包括間距和幅寬。帶寬是間套作的基本單元,不宜過寬也不宜過窄。

3.農作物生長發育調控

(1)適時播種,保證全苗,促進早發。

(2)加強水肥管理。

(3)應用化學調控技術。

(4)及時采取綜合措施防治病蟲害。

(5)早熟早收。

(三)間套作主要類型

(1)主要間作類型:有玉米大豆間作、玉米甘薯間作、棉瓜間作與果、糧、菜間作4種。

(2)主要套作類型:有小麥玉米套作、小麥春棉套作和小麥花生套作3種。

(3)立體種養類型:有稻魚種養與玉米食用菌模式2種。

五、輪作與連作

(一)輪作、連作的概念

(1)輪作:在同一田地上有順序地輪換種植不同農作物的種植方式。

(2)連作:在同一田地上連年種植相同農作物的種植方式。

(二)輪作的作用

輪作的作用:一是減輕農作物病、蟲危害;二是充分利用土壤養分;三是減輕田間雜草的危害;四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

(三)輪作的類型

輪作包括大田農作物輪作、糧菜輪作和糧飼輪作 3 種類型。北方地區的主要輪作類型有以下幾種:

(1)一年一熟輪作;

(2)糧經作物復種輪作;

(3)水旱輪作;

(4)綠肥輪作。

(四)連作的危害與防治技術

1.連作的危害

(1)土壤養分結構失調,有害物質增加。

(2)土壤物理結構的破壞。

(3)生物結構的破壞。

2.防治技術

合理地選擇連作農作物和品種,并相應采取針對性的技術措施,能有效地減輕連作的危害,延長連作年限。

(1)選擇耐連作的農作物和品種。根據農作物耐連作程度的不同,可把農作物分為忌連作的農作物、耐短期連作的農作物和耐長期連作的農作物3種。

(2)采用先進的農業技術。用新型、高效、低毒的農藥和除草劑進行土壤處理或農作物殘茬處理,可有效地減輕病、蟲、草的危害。

六、土壤耕作

(一)土壤耕作的概念

土壤耕作是利用農機具的機械力量來改善土壤的耕層結構和地表狀況的技術措施。

(二)土壤耕作的機械作用

(1)松碎土壤。

(2)翻轉耕層,混拌土壤。

(3)平整地面。

(4)壓緊土壤。

(5)開溝培壟,挖坑堆土,打埂做畦。

(三)土壤耕作的類型與應用

1.基本耕作措施

基本耕作又稱初級耕作,指入土較深,作用較強烈,能顯著改變耕層物理性狀,后效較長的一類土壤耕作措施。

(1)翻耕。翻耕的主要工具有鏵犁和圓盤犁,其作用在于翻土、松土、碎土。翻耕后的土壤水分易于揮發,所以不適于缺水地區。一般來說,大田的翻耕深度以旱地20~30cm、水田15~20cm較為適宜。

(2)深松耕。深松耕以無壁犁、深松鏟、鑿形鏟對耕層進行全田的或間隔的深位松土。耕深可達 25~30cm,最深為 50cm。此法分層松耕,不亂上層,適合于干旱、半干旱和丘陵地區,以及鹽堿、白漿土地區。

(3)旋耕。旋耕使用旋耕機進行。一次旋耕既能松土,又能碎土,水田、旱田都可使用。旋耕深度一般在10~12cm,應作為翻耕的補充作業,可與翻耕輪換應用。

2.表土耕作措施

表土耕作也叫次級耕作,是在基本耕作的基礎上采用的入土較淺、作用強度較小的耕作措施,旨在改善0~10cm的表土狀況。

(1)耙地。耙地是指翻耕后、播種前或出苗前、幼苗期所進行的一類表土耕作措施,作用深度一般為5cm。

(2)耱地。耱地也叫耢地,是一種耙地之后的平土碎土作業。耱地一般作用于表土,深度為3cm,起到碎土、輕壓、耱嚴播種溝、防止透風跑墑等作用。

(3)鎮壓。鎮壓具有壓緊耕層、壓碎土塊、平整地面的作用,其作用深度為3~4cm。

(4)做畦。做畦于播種前進行,作用是便于田間灌溉和防漬排澇。

(5)起壟。起壟是壟作的一項主要作業,用犁開溝培土而成,壟寬50~70cm。

(6)中耕。中耕是農作物生長過程中進行的表土耕作措施。中耕時間要掌握一個“早”字。一般農作物的幼苗期中耕要淺,中期要深,行距寬、需培土的中耕要深。

(四)少耕和免耕

(1)少耕。少耕是指在常規耕作的基礎上盡量減少土壤耕作次數或全田間隔耕種,減小耕作面積的一類耕作方法。

(2)免耕。免耕又稱零耕、直接播種,是指農作物播種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種,播后和農作物生育期間也不使用農具進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七、麥瓜棉高效種植模式

(一)種植模式

生產中,麥瓜棉間套模式可分兩種:小麥西瓜棉花和小麥甜瓜棉花。采用的種植模式有“六一二式”和“五一二式”。

(二)技術要點

1.品種選擇

小麥要求選用早熟、晚播、矮稈抗倒伏的豐產品種。可選品種有豫麥 34、豫麥 47、93—中—6、豫麥18—64等。

2.茬口安排

西(甜)瓜是忌連作農作物,應選擇 3 年以上未種過西(甜)瓜的土壤,土壤地力、通透性和保肥性要相對較好,以壤土或沙土為主。小麥應盡可能安排在早茬口上。

3.主要生產技術

(1)整地和施肥。

(2)確定播種期和播量。

(3)冬前田間管理。

(4)春季田間管理。

(5)小麥與瓜、棉共生期的田間管理。

(6)瓜、棉共生期的田間管理。

(7)棉花中后期管理。

八、實訓技能

實訓 種植制度的設計

1.實訓過程 對資源與現有種植制度評價→種植制度調整→調整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2.實訓要點

(一)對資源與現有種植制度的評價

(1)該單位農業氣候、土壤條件、生產條件、社會經濟條件以及科學技術因素的特點是什么?與種植制度有什么關系?

(2)農林牧、糧經飼、夏秋糧的比例是否協調?

(3)復種間套輪作方式的安排是否恰當?

(4)增產潛力與障礙因素何在?

(二)種植制度調整

(1)土地利用狀況、耕地、林地、草地用地等。

(2)農作物構成。

(3)復種指數,復種間套輪作方式。

(4)提高產量、培養地力,保持生態平衡、增進經濟效益的重大措施。

(三)調整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1)調整方案的可行性分析的內容包括:資源利用效益、產量效益、能量效益與水分養分平衡、經濟效益與市場等。

(2)社會效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湖口县| 吉安县| 隆子县| 古交市| 双峰县| 洛宁县| 浠水县| 鄂州市| 固安县| 泌阳县| 竹溪县| 聂拉木县| 西宁市| 桦甸市| 达尔| 广河县| 武陟县| 昌平区| 黔西县| 山阴县| 中方县| 神木县| 新宁县| 阿勒泰市| 兖州市| 昌宁县| 通渭县| 临安市| 益阳市| 陆良县| 菏泽市| 连城县| 临颍县| 彭州市| 尉氏县| 高邮市| 诸暨市| 仁布县| 浦江县| 苏州市| 和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