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人文旅游資源(1)

3.1 文物古跡旅游資源

引言

簡單來說,旅游資源主要可以分為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兩大類。其中人文旅游資源也稱為人類文化旅游資源,是人類長期活動的產物。人文旅游資源包羅萬象,內容豐富,不僅包括歷史古跡、文化遺存、墓葬遺址,還包括宮殿廟宇、禪林寺院、亭臺樓閣、建筑群落、塔影橋虹、壁畫、石刻、藝術珍品、革命圣地、風土民俗、城鄉風光、美味佳肴、現代設施,等等。同時,人文旅游資源還因地而異,因時而殊,因物而名,因人而顯,具有明顯的地域性、歷史性、民族性和藝術性等特色。人文旅游資源與自然旅游資源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二者的融合增強了旅游資源總體的吸引力。

本章學習目標

·了解各類人文旅游資源的概念。

·掌握各類人文旅游資源的特征。

·熟悉各類人文旅游資源的類型及主要代表性景點。

人文旅游資源即人類文化旅游資源,是指人類在生產和生活等各種活動中創造的、把動態的歷史用靜態的實物體現出來、能夠激起人們旅游動機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人文旅游資源最大的特點是其所具有的歷史性、時代性以及文化內涵的豐富性。在人文旅游資源中,對游客最有吸引力的是悠久的歷史和濃郁的異域文化。

人文旅游資源的文化特征既與東道社會或接待地的區域性和民族性有關,也與資源的種類有關。例如同樣是民俗資源,但在不同地區卻有不同的表現。人文旅游資源的這種文化傾向性或誘導作用也告訴人們,人為的開發過程——對旅游資源種類的選擇、開發質量及開發者的觀念等對旅游文化的形成同樣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它甚至可以影響區域旅游文化的整體內涵?!奥糜尾邉潯笔且婚T綜合性學科,它涉及地理、經濟、文學、建筑、歷史、民俗、園林、美學、動植物和商貿等諸多學科,囊括了各行各業綜合知識的運用。一個區域常常因為旅游資源得到充分開發,而使得當地商貿繁榮,人民富足,該地區的知名度也獲得極大程度的提升。因此,人們常說的,一項優秀的旅游策劃、一條成功旅游線路的設計,能夠推動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這是毋庸置疑的。

3.1.1 文物古跡的概念及其分類

1.文物古跡的概念

古跡是指古代人類活動中留下的遺跡和遺物。文物則是指歷代遺留下來的在文化發展史上有價值的物件。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把這兩個詞連起來,稱為文物古跡。

2.文物古跡的分類

人類在300萬年的歷史中,留下了無數的遺跡和遺物。對文物古跡的分類沒有固定的方法,常見的有斷代分類法、專題分類法和地域分類法。這里采用斷代分類法和專題分類法相結合,這樣,可以把文物古跡分為早期人類遺址、氏族文化遺址、古城遺址、古建筑、古陵墓與廟壇、古代著名工程、古園林、古藝術等若干類。

3.1.2 文物古跡的旅游功能

1)文物古跡是歷史和文化的載體。文物古跡是古人留下的遺跡和遺物,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是當代人們了解歷史、理解文化的媒介。

2)文物古跡是反映古代科學技術的鏡子。歷史上,勞動人民修建了許多偉大的工程,發明了許多生產工具和科學儀器,它們是科學技術發展的成果和標志。

3)文物古跡成為令人遐想的景觀。很多文物古跡造型別致,設計精巧,有很高的美學觀賞價值,構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文景觀。

4)符合當前人們尋幽探古的時尚。文物古跡記錄著人類歷史和文化的發展,可以滿足人們了解歷史和探索歷史的愿望。

但是,并非所有的文物古跡都是旅游資源,旅游文物古跡是文物古跡的一部分。有的文物古跡可能對考古學家、人類學家等來說有非常高的價值,而對大多數旅游者來說就未必了。因此,要注意加以區分。

3.1.3 古遺址和近現代重要史跡旅游資源

1.古人類遺址

古人類遺址,是指從人類形成到有文字記載以前的人類歷史遺址,包括古人類化石、原始部落遺址、原始人生產和生活用具、原始藝術及勞動產品等。如中國目前已發現和發掘的著名古人類文化遺址:陜西“藍田猿人”遺址、“半坡遺址”、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等。古人類文化遺址所展示的是人類起源的最古老景觀形態,令人產生奇妙、神秘的親切感,是珍貴的旅游資源。

2.古城與城防建筑遺址

1)古城。中國的古城起源于新石器時代后期,為較小規模的城堡。商代發展成為規模較大、有防御設施的都城。中國的古城不僅包括北京、西安、開封、洛陽、南京、杭州等古都,還包括麗江、平遙、大理、蓬萊水城等地方名城。

2)長城。長城是修筑在兩國的交界處,以防止敵國入侵的一種城防建筑。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就修筑長城。秦統一中國后,形成了西起臨洮,北傍陰山,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明代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鴨綠江,全長7 000千米,保存完好。而修筑于公元2世紀初的羅馬長城,從英國、德國至黑海,再到紅海,經非洲直至大西洋沿岸,長達數千千米。其中,以古代英格蘭與蘇格蘭之間的“哈德良長城”最為著名。

3.名人故居和活動遺跡

歷史上的名人,是指在人類歷史上對政治、經濟、文化等做出貢獻、有重要影響的人物。他們的事跡在歷史上有記載,在人民群眾中廣為流傳,后人為其建陵、修廟、立碑、塑像,保護和修葺其故居,保存遺物,供人參觀、瞻仰或憑吊。

4.近、現代重要史跡及紀念建筑

從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為爭取獨立、民主和社會主義,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留下了許多革命遺址、遺跡和文物,這些遺址對懷念先烈,教育后人,爭取盡快把中國建成社會主義強國有重要作用。近、現代重要性史跡和紀念建筑包括以下幾類:

1)農民起義革命遺址及紀念建筑。

2)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遺址和紀念建筑。

3)新民主主義革命遺址、遺跡和紀念建筑。

3.1.4 古建筑旅游資源

1.古建筑的概念及特征

(1)古建筑的概念

古建筑是指古代人們利用自然界的土、石、木等建筑材料,經過設計,運用一定的建筑技術和建筑藝術,建成供人類生產、生活和其他活動使用的房屋或場所。它反映了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發展和文化意識,是人類文化的物質結晶。

(2)中國古建筑的主要特點

1)以木材作為主要建筑材料。中國古代建筑在結構方面盡可能使用木材,創造出獨特的木結構形式、優美的建筑形體及相應的建筑風格。

2)保持木構架結構原則,創造斗拱結構形式。中國古代建筑以立柱、橫梁、順檁等主要構件組合成各種形式的梁架。各部件接點處以榫卯結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榫卯之法始于河姆渡文化,已有7 000多年的歷史。到周代初期,又創造性地發明了斗拱結構,即用縱橫相疊的短木和斗型方木相疊而成向外挑懸的結構,既可以承托屋檐重量,使屋面能出挑,又有裝飾功能,還兼具防震的作用,被譽為“墻倒屋不倒”的典范。這種結構構件成為中國古建筑中特有的結構構件。

3)單體建筑結構。中國古代的宮殿、寺廟、住宅等,往往由若干單體建筑組合配置而成。其外觀輪廓都由階、臺基、屋身、屋頂四部分組成。單體建筑的平面通常呈長方形,屋頂造型可分為廡殿頂、歇山頂、頂、懸山頂、硬山頂、攢尖頂、卷棚頂、盔頂等形式。每種形式又有單檐和重檐之分。各種單體建筑都是標準化、定型化,體現了封建社會中森嚴的等級制度。重檐廡殿頂為中國古建筑中最高級的形式。

·廡殿頂,是四面斜坡的屋頂,有一條正脊和四條斜脊,且四面都是曲面,又稱四阿頂。

·歇山頂,由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和四條斜脊組成,故稱九脊頂。

·懸山頂,是兩面坡屋頂,有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屋面懸伸在山墻之外,又稱挑山墻。

·硬山頂,其屋面與山墻齊平,以區別于懸山頂。

·攢尖頂,為錐形屋頂,屋面較陡,無正脊,數條斜脊交會于屋頂。

·卷棚頂,為兩面坡屋頂,兩坡以弧線相接,無正脊。

·盔頂,是在平頂四周加上一圈外檐,屋面多呈四角或八角,狀如頭盔,由數條弧形斜脊交會于屋頂,無正脊。

4)重視建筑組群的平面布局。中國古代建筑都是以“間”為單位構成單體建筑,再以單體建筑組成庭院,進而組成各式組群。組合多樣,層次豐富。

5)靈活的空間布局。由于中國古建筑采用框架式結構,墻體只起到分隔圍護的作用,因而室內空間可以任意劃分,隨時改變。

6)豐富絢麗的建筑裝飾藝術。中國古建筑裝飾內容十分豐富。建筑的色彩多根據需要和風尚而選擇。大凡宮殿、寺廟等多使用色調鮮明對比強烈的色彩,使之呈現絢麗輝煌之感;而民居則以色調和諧樸素淡雅為風格,江南小鎮青山碧水中掩映粉墻灰瓦,充滿自然情趣。建筑手法有雕刻、彩畫、格紋等,在有些建筑主體旁還常常建有襯托式建筑。古建筑中的雕刻又分為磚雕、木雕、石雕,應用廣泛。中國古建筑中另一種重要的裝飾手法是彩畫,彩畫的種類主要有和璽彩畫、旋子彩畫和蘇式彩畫。這三種彩畫的級別,以和璽彩畫最高,蘇式彩畫最低,旋子彩畫居中。

7)建筑風格的地域性明顯。南方地區氣候溫暖濕潤,墻體薄,屋面輕,建筑外形輕巧玲瓏。北方地區氣候寒冷,墻體厚,屋面重,建筑外形渾厚穩重。各地民族不同,建筑結構和外形多種多樣,呈現千姿百態的地域特色。

8)天人合一的環境藝術。建筑是空間的藝術、環境的藝術,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導下,中國古代建筑特別講究在布局、體量、色調、形式等方面與周圍環境相協調。如都城往往選擇“高勿近旱而水充足,低勿近澇而溝防省”之地。

(3)西方古建筑的主要特點

西方古建筑中最著名、影響力最大的是古希臘建筑和古羅馬建筑。古希臘建筑是歐洲建筑的鼻祖。西方古建筑的特點如下。

1)建筑材料主要是石料。

2)多采用圍柱式建筑結構,主要的建筑結構是拱券和各種復雜的柱式,如古羅馬劇場、古羅馬角斗場等。

3)布局獨立性,注重個體的藝術效果和建筑風格,建筑內的裝飾以雕塑為主。

4)建筑裝飾華麗,色彩以灰色為主,輔以紅色、黃色,鮮艷華麗,建筑內的裝飾以雕塑為主。古典主義建筑流派精美的建筑有法國的盧浮宮、凡爾賽宮等。

補充閱讀3-1

現存的西方古建筑

羅馬式建筑為9~12世紀西歐的建筑風格。一般采用厚實的磚石墻,以半圓形拱券,逐層挑出的門框裝飾和交叉拱頂結構為主要特征。注重以圓柱、柱礎和柱頂的各種搭配形成不同的風格。

哥特式建筑為13~16世紀初歐洲的建筑藝術。以線條輕快的尖拱券,造型挺秀的尖塔,輕盈通透的飛扶壁,修長的立柱或簇柱,以及彩色玻璃鑲嵌的花窗,造成一種向上升華、天國神秘的幻覺。

巴洛克建筑是17世紀意大利的藝術風格。在教堂和宮殿中把建筑、雕塑結為一體,并應用斷檐、波浪形墻、重疊柱及壁畫,追求動態與起伏,建筑豪華浮夸。

文藝復興式建筑是15~19世紀流行于歐洲的建筑風格。其特點是提倡復興羅馬時期的建筑形式,特別是古典柱式比例,半圓形拱券,以穹窿為中心的建筑形體兩旁對稱等。

中國上海、哈爾濱、青島等地也保存著許多具有西方風格的近代建筑。

2.宮殿建筑

宮殿,是古建筑中最高級、最豪華的類型,是帝王專有的居所。它以建筑藝術烘托出皇權至高無上的權威和氣勢。

(1)中國宮殿

其宮城內部包括禮儀行政部分和皇帝居住部分,稱“前朝后寢”或“外朝內廷”,此外還有生活服務設施。保存完好的有建于明清兩代的北京故宮、清初的沈陽故宮和西藏布達拉宮。

1)北京故宮。北京故宮按照“前朝后寢”、“五門三朝三宮”和“左祖右社的”形制和嚴格對稱的院落式進行布局。外朝是行政區,主要建筑有布置在中軸線上的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東西兩側對稱布置的文華殿、武英殿。太和殿前方有五座門:大清門(明代稱大明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又稱奉天門),它們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構成了“五門三朝”格局。外朝的后面是內廷,又稱后寢,主要包括后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東西六宮、乾東西五所?!白笞嬗疑纭保丛诨蕦m的左前方設祖廟(太廟),右前方設社稷臺,祭祀土地神、糧食神。北京故宮現存宮室9 000多間。

2)沈陽故宮。它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及其繼承人清太宗皇太極建造的皇宮,有300多間殿宇,組成10多個院落,以中軸線上的崇政殿(金鑾殿)為中心。

3)布達拉宮。依山壘建,共13層,高117.19米。全部石木結構,氣勢宏偉,建筑風格體現了漢藏文化的融合。

(2)西方宮殿

因哲學理念的不同,東、西方宮殿建筑結構有著顯著的不同。許多西方建筑師認為“美產生于度量和比例”,很多西方宮殿多以各類古典柱式做建筑基礎,突出軸線,強調對稱,注重比例,造型嚴謹,如盧浮宮。

盧浮宮是世界最壯麗的宮殿之一,原是法國王宮,現在是法國國立美術博物館。它是一個帶有角樓的封閉式的四合院。宮內四面的建筑采用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形式,主體是長柱廊,氣勢宏偉,簡潔嚴肅,被視為“古代理性美”的典范。法國的凡爾賽宮、英國的白金漢宮、俄羅斯的冬宮、美國的白宮、日本的京都御所等都是世界著名的宮殿建筑。

3.古代民居

民居是各地民眾居住形式和居室結構的總稱。古民居則是指民居系列中既富地方風格,又具歷史色彩的部分。地方和歷史兩種風格的融合,使它產生了巨大吸引功能。

(1)類型

中國民居有許多種。劉敦楨先生在《中國住宅概說》一書中按平面形式把民居分為九種,其中,橫長方形住宅是民居的基本形式,中間為明間,左右對稱,以三間最普遍。四合院住宅在中國分布很廣,以北京四合院最為典型。窯洞式穴居分布在中國少雨的黃土高原地區,有單獨的沿崖窯洞、土坯或磚石的拱式土窯洞,以及天井地坑院落式窯洞,還有少數民族種類繁多的民居形式。

(2)民族文化、傳統

中國民居所表現的多種多樣的形式和各異的特點,顯示了許多因素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各地民居明顯的差異是由于地理氣候條件的不同、各地建筑材料和傳統的構造技術與方法的不同、環境的不同、防御要求帶來的特點和經濟條件的差別、宗教因素對建筑形式的影響等造成的,在中國民居中可以看到多民族的特征,蒙古包以及藏族、朝鮮族、維吾爾族、西南少數民族和福建、廣東的客家民居等,都強烈地表現出各民族的傳統風格和風俗習慣。

(3)布局

中國傳統民居有著明確的流線、完整的格局、明顯的主體建筑、建筑組合體和漸進的層次。

1)明確的流線。它就好像畫在人們心間的一幅導游畫,自然而然地引導人們到要去的地方。例如,北京這樣的歷史名城,城市分為幾個主要區域,如東四牌樓、西四牌樓、東單和西單等,每個區又有大街、中街、小街,街道再通過胡同小巷,胡同中才是住家門戶,有著明確的流線層次。

2)完整的格局。格局是組織建筑群體構圖的關系。中國民居的三合院、四合院形式正是以庭院為公共中心的向內的家庭組合體,建筑的組成有著嚴謹方整的格局。單看建筑之間的關系,是圍繞縱橫軸線形成前后左右對稱的布局;單看庭院空間,也自成完整的格局;單看建筑群之間的相互連接的檐廊、轉角回廊、院墻與垂花門等,也是自成格局的。因此,一座完整的民居不論其規模大小都組成嚴謹清晰的格局。

3)明顯的主體建筑。主體建筑在城市中控制著道路網和其他從屬建筑。居民都希望自己居住的街坊有個明顯的標志。把一組建筑或一座建筑中的一部分作為主體處理時,就形成了村鎮、建筑群或家庭住宅中的核心部分。例如,中國傳統村鎮中的佛塔、廟宇或戲臺,住宅中的起居室或堂屋等。要精心選擇建筑組合中、人們生活或活動的中心部分作為主體建筑,把主體建筑布置在最重要的軸線部位,安排高大的房頂和顯眼的外行體量。例如在西藏民居中,把主體建筑經常放在房頂上;在河北民居中,正房和堂屋在全組院落中體量最大;在福建土樓中,正房堂屋的部位有顯眼的層層下跌式重檐房頂,主體建筑非常明確、突出。

4)建筑組合體。中國傳統民居不僅注重組合體自身的布局變化,更注重街、坊、院落相互之間的劃分與聯系,成組成區地布置具有社會生活內容的社區建筑組合。這些組合可以表現出組織鄰里生活社會化的思想。在人口密度低的地區,建筑組合可以用小型房子以回廊、小路、小橋、花架、圍墻等互相聯結組成。在人口密度高的地區,單幢建筑本身應作為組合體對待。即使是一幢小型住宅,宅子內部關系也可以認為是一個多種房間的相互關系的組合體。

5)漸進的層次。建筑的安排要根據所使用的公共性的程度來形成一個有層次的布局,亦即按人們的親疏關系布置宅院。在住宅中需要這種由公共性逐漸過渡到私人性的漸進的層次布局。如果不考慮漸進的層次,把許多房間混雜地羅列在一起,就不能反映社會與家庭生活中的交往關系。因此,在規劃布置一幢宅院時要創造一個這樣的漸進層次,從入口公共性的部分引進至半公共性的部分,最后到達最私人性質的部分。

4.其他建筑

(1)壇廟、祠堂

壇廟是古人用來祭祀天地鬼神、山岳河川、祖宗英烈、圣賢先哲的建筑物。中國古代的帝王都要參加祭祀天地、社稷、宗廟的活動,建筑了天壇、地壇、社稷壇和太廟。社稷壇位于宮殿的右前方;太廟位于宮殿的左前方,即“左祖右社”。以前,各級官吏和大家族都建有家廟——祠堂。祠堂建筑規模宏大,裝飾豪華。

中國著名的壇廟有北京的天壇、曲阜的孔廟等。天壇是中國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壇廟建筑。主體建筑由圜丘壇、皇穹宇、祈谷壇(主要建筑為祈年殿)、齋宮四部分組成。曲阜孔廟依南北中軸線布局,東西對稱,前后共九進院落,主要建筑有大成殿、碑亭、杏壇等;大成殿前檐有十根雕龍石柱;孔廟與孔府、孔林并稱為“三孔”。

補充閱讀3-2

中華世紀壇雖不是古代壇廟,但是中國劃時代的“中華第一壇”。世紀壇上方有一支高27.6米的時空探針。在南面入口處,佇立著世界最大的一塊漢白玉題字碑。壇前有一條用265塊青銅板鋪成的長200多米、寬3米的甬道,青銅板上刻有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中華世紀壇的東側,有一口重達50噸的中華世紀鐘。

(2)牌坊

牌坊,又名牌樓,是古代用于標志、紀念、裝飾的建筑物。一般用木、石和琉璃瓦等材料建成。牌坊多建于廟宇、陵墓、祠堂、衙署、園林或街巷的路口處。如皖南歙縣的棠越牌坊群由七座牌坊組成。許國石牌坊精致,有“許國天下坊”之稱。牌坊和民居、祠堂合稱為“徽州三絕”。

(3)樓、閣

樓、閣為兩層或兩層以上的古代木構建筑。二者在建筑形式上并無多大差別,但使用功能不同,樓的用途極為廣泛,閣的用途主要為珍藏圖書、佛經、佛像和觀景。

中國古樓分布廣泛,形制多樣,多為明清建筑。如被稱為古代江南三大名樓的黃鶴樓、岳陽樓和滕王閣。

黃鶴樓位于武漢,現在的黃鶴樓高51.4米,頂層中部冠以四方攢尖頂,飛檐出挑深遠。

岳陽樓位于岳陽市,西臨洞庭湖;始建于唐代,宋代滕子京重修岳陽樓,請著名文學家范仲俺作《岳陽樓記》,由書法家蘇舜欽書寫,邵竦篆刻,人們稱之為“天下四絕”,并立“四絕碑”;岳陽樓為三層三檐盔頂建筑。

聳立于山西永濟市黃河之濱的鸛雀樓,因盛唐代大詩人王之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钡那Ч沤^唱而聞名天下,它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并稱為中國四大歷史文化名樓。

滕王閣位于南昌市,為唐高祖李淵之子滕王李元嬰所建。因王勃的《滕王閣序》而名揚天下。

此外,還有承德避暑山莊的煙雨樓、成都的望江樓、貴陽的甲秀樓、北京頤和園的佛香閣、山東的蓬萊閣等。

(4)華表

華表,是古代設在宮殿、城垣、橋梁、陵墓前作為標志、裝飾、紀念之用的立柱。往往建在宮殿、陵墓前,個別立在橋頭。其中,設在陵墓前的又稱墓表。華表結構下為須彌座、上立圓形石柱,刻有云龍,上為云板。表上立一蹲獸,俗稱“朝天吼”。北京天安門華表和十三陵華表為現存華表的典型代表。

3.1.5 古代陵墓旅游資源

1.墓葬建筑

(1)墓室

1)土穴墓及木板墓。土穴墓出現最早、使用時間最長、范圍最廣。木板墓是在土坑四周用木板圍護,下面用木材鋪墊,上面用木材封蓋。

2)木槨墓及“黃腸題湊”。槨是盛放棺木的宮室,正中放棺,其他方格稱為廂,用于放置隨葬品。木槨墓發展到高峰期,出現了規格很高的“黃腸題湊”。用柏木端頭一致向內,一層層平鋪疊壘而成,像一圈厚木墻圍在棺槨外圍。

3)磚石墓。起源于戰國,它是挖一個土坑,在其中用磚壘成墓室。

(2)墳丘

1)方上式。流行于秦漢時期,“方上”就是在帝王陵墓的地宮之上,用黃土層層夯實,形成上小下大的方錐體,上部為方形平頂,故稱方上。秦始皇陵是典型的方上式陵墓。

2)以山為陵式。流行于唐朝,是因山為體、以山為陵的建筑方式,山的峰巒就是墳頭,氣魄宏大,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即是典型代表。

3)寶城寶頂式。流行于明清時期,稱寶頂又稱獨龍阜,寶頂周圍用磚砌成磚壁,上修女兒墻,稱為寶城。以南京的明孝陵為典型代表。

(3)陵園建筑

1)祭祀建筑。主要有祭殿、配殿、廊廡、焚帛爐、祭臺、大門、圍墻。

2)神道。神道是通向祭殿方城筆直的大道,神道兩側有石刻人物和石刻動物等。

3)護陵監。為保護和管理陵園而設立。監外城墻環繞,內有供護陵人員居住的建筑。

2.古代陵墓的旅游功能

1)雄偉的建筑。帝王墓有著華麗的地宮和富麗堂皇的地面建筑,其巨大的建筑規模、精湛的建筑技藝都是游人樂于觀賞的對象。

2)珍貴的文物。在帝王陵中金銀珠寶、古玩字畫、絲綢、陶瓷、書法繪畫、各種典籍,可謂無所不有,其種類和數量十分驚人。如秦始皇兵馬俑、西漢雙音編鐘、金縷玉衣等。

3)優美的自然環境。帝王名人的墓地總是選在山清水秀,自然環境優美的地區,而且禁止砍伐陵園內的樹木,同時人工栽植松柏等常青喬木。

4)名人的魅力。古墓葬中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名垂青史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藝術家、愛國將領,他們都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3.陵墓旅游資源的主要類型

1)帝王陵。帝王陵墓以其雄偉的建筑、珍貴的文物和優美的環境而成為旅游勝地。著名的有秦始皇陵、漢武帝陵、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的乾陵、元代成吉思汗陵、明代的明孝陵、十三陵、清代的關外三陵、清東陵、清西陵等。秦始皇陵位于陜西臨潼驪山北麓,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陵墓。

2)紀念性陵墓。在中國古代的陵墓中,還有一大批紀念性陵墓。有三皇五帝、昔哲先賢、詩人畫家、騷人墨客、三教九流等。這些陵墓有的是真人之墓,有的是衣冠冢,有的是傳說之墓。主要類別有紀念性帝王陵,如黃帝陵、炎帝陵等;圣人陵,如孔林、關林等;其他名人墓,如屈原墓、岳飛墓等。

3)崖墓與懸棺葬。崖墓,是在懸崖峭壁上鑿出空穴或利用崖壁的自然平臺巖洞或巖縫安放棺木。懸棺墓是在峭壁上打孔安棺樁,把棺木懸吊在棺樁上。崖墓以四川樂山、彭山、宜賓及江西龍虎山為主要分布地區。懸棺葬主要分布在四川宜賓和福建武夷山區。

4)塔葬墓。佛教高僧圓寂后建塔存放遺骨,以河南少林寺所建塔林最為著名。

3.1.6 古代橋梁及水利工程旅游資源

1.古代橋梁旅游資源

橋為橫跨江河之上的建筑,不僅能提供過河交通之便,還可以因其造型及工藝為水景增色。人行橋上,望驚鴻照影、掬水弄月,頓覺水面可親,成為賞景最佳之處。

中國造橋歷史悠久,最早的橋梁建筑于5 000~6 000年前的半坡遺址中。隨著工程技術的發展,古代工匠們創造了各種結構、材料和造型的橋梁。從結構形式上,橋可以分為梁橋、拱橋、索橋、浮橋、懸臂橋等;從材質上,橋可以分為木橋、石橋、鐵橋、竹橋等。河北趙州的安濟橋,又稱趙州橋,就是現存古橋中最著名的一座,是世界橋梁史上的創舉。還有北京盧溝橋、福建安平橋、廣西程陽橋、蘇州寶帶橋、四川安瀾橋等。

2.古代水利工程旅游資源

1)運河。運河是人工開掘的河道,供運輸之用。中國著名的運河有京杭大運河和靈渠。京杭大運河開鑿于春秋戰國時期。北起北京,南達杭州,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總長1 795千米。靈渠建于秦朝,溝通了長江、珠江兩大水系中的湘江和桂江,又稱湘桂運河,它位于廣西興安縣,全長僅有34千米,是世界上最早的船閘設施。

2)坎兒井??矁壕饕植加谛陆卖敺?、哈密、庫車等地,是一種特殊的灌溉系統,一般由豎井、暗渠、明渠、澇壩組成。

3)堰。堰是古代的一種水利灌溉工程,是較低的攔水和溢流建筑。在古代的水利工程以四川都江堰最為著名,相傳是戰國時秦國蜀郡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都江堰由魚嘴分水堤、飛沙堰、寶瓶口幾部分組成。京杭大運河、興安靈渠、吐魯番坎兒井與都江堰構成了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4)古代堤防。堤防是人工在海、河之濱筑起的堤墻,以抵御海潮和洪水的侵襲,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對農業生產具有重要作用,是重要的古代水利工程。中國著名的古代堤防有海塘、荊江大堤、黃河大堤和洪澤湖大堤等。

3.2 民俗風情旅游資源

3.2.1 民俗風情旅游資源的概念和特征

1.民俗風情旅游資源的概念

民俗,即民間風俗,是一種歷代相沿、積久而成的風尚習俗。民俗是一種較為穩定的文化現象,是人們在長期的共同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形成并世代相傳的生活方式。民俗風情,是指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人們在特定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中,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風俗習慣。由于自然環境和人文社會環境的差異,各個國家、民族與地域的人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絢麗多姿、異彩紛呈的民俗風情,成為社會的“活化石”。民俗風情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形成,對于當地的居民來說是習以為常和忠誠信奉的;而對于異地、異民族的人們來說則是鮮見新奇的。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期望通過旅游走進不同的地區和民族中去,實地體驗另一種生活方式,感受另一種風情,通過欣賞和參加異民族的民俗風情活動來開闊眼界、增長知識、舒展胸懷。因此,可以看出,民俗風情旅游資源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是人文旅游資源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民俗旅游資源,是指那些能夠吸引旅游者前往觀光體驗,并能產生經濟、社會與環境效益的民俗風情資源。

2.民俗風情旅游資源的特征

民俗風情旅游資源作為人文旅游資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除了具有人文旅游資源的特征外,還有自己的一些特征,無論中外都是如此。

(1)集體性和類型性

1)集體性。民俗旅游資源的集體性,是民俗在形成和流傳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主要特征,也是民俗旅游資源的本質屬性。民俗旅游資源的集體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民俗是由集體創造的,也有的民俗是由集體中的個別人所創造的,但也是經過集體加工和認可的,只有這樣,才能形成民俗。其次,民俗的流傳、完善和創新也是依靠集體行為來完成的。所以說民俗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它體現了民俗的整體意識,也決定了民俗的價值取向,是民俗的生命力之所在。

2)類型性。民俗的類型性也稱為民俗的模式性,是指民俗的內容和形式方面的彼此相似性。眾多的民俗旅游資源都可以歸納為物質民俗。

(2)民族性和地域性

1)民族性。由于各民族的傳統文化和風俗習慣不同,因而民俗風情旅游資源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民俗是民族的標志,是民族的一個構成要素。同樣,民俗的民族性也體現了兩個方面的特征:其一,是指同一類民俗事項在不同民族中產生不同的表現形式;其二,是指不同的民族由于各自的歷史、地理、社會以及經濟的條件不同,逐漸形成了區別于其他民族的民俗旅游資源。

2)地域性。民俗旅游資源的地域性,是指民俗風情旅游資源的地方性。地方性是民俗在空間上所顯示出來的地理特征和鄉土氣息。各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同,形成了具有濃郁地方氣息的民俗風情旅游資源。例如,飲食上的“南甜、北咸、東辣、西酸”,大致反映了在飲食上的地方特色。

(3)原始性和神秘性

1)原始性。民俗的原始性主要體現在,許多民俗產生的歷史都比較悠久,有的民俗甚至可以追溯到人類社會初期,雖然經過了不斷的傳承和變異,但是有的原始民俗依舊存在,形成了民俗原始性的特點。

2)神秘性。民俗的神秘性則主要表現在,某些民俗的習慣、禁忌和節日等方面。如云南傣族的潑水節,四川涼山彝族的火把節,等等。

(4)穩定性和變異性

1)穩定性。民俗的穩定性是指民俗一旦形成,就會隨著人們生產、生活的穩定而固定下來,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個部分。民俗的穩定性取決于經濟基礎和與之相適應的意識形態。隨著社會的變革、經濟基礎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有些民俗在變化中逐漸消失了,而有些民俗在變化當中不斷的發展完善,一直沿襲至今,所以說民俗的穩定性是相對的。

2)變異性。民俗的變異性則是指民俗的形式和內容也發生了一些相應的變化。由于民俗本身的特點是由集體所創造,并且通過言語和行為傳播的,因此決定了民俗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的。同時隨著多民族的大雜居以及旅游業的發展,也導致了民俗的相互滲透、融合以致消融。

(5)真實性和體驗性

1)真實性。民俗風情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中形成的,因而其特點是具有很強的真實性。民俗風情如果是模仿、編排的,就顯得不地道,不真實。

2)體驗性。民俗旅游資源的體驗性,主要體現在民俗旅游不僅是一個觀賞的過程,同時也可以是游客參與其中體驗的過程。發展民俗旅游,需要游客參與進去,感受活動氣氛,獲得親身體驗,給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在旅客參加客家民俗旅游時,讓游客下榻于當地的客家民居,食用當地的風味美食,參與當地的民俗活動,讓游客充分體驗當地的民俗,使游客的滿意度提高。

3.2.2 民俗風情旅游資源的分類及旅游功能

1.民俗風情旅游資源的分類

民俗風情旅游資源涉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包羅萬象。但大致可以將民俗風情旅游資源分為以下幾類。

1)物質民俗。物質民俗是指人們在創造和消費物質財富的過程中所不斷重復的、帶有模式性的活動,以及由這種活動所產生的帶有類型性的產品形式。它包括農耕、畜牧、漁獵、商業、飲食、居住、交通等民俗。

2)社會民俗。社會民俗也稱為社會組織及制度民俗,它是指人們在特定條件下所結成的社會關系的慣制,它涉及個人、家庭、家族、鄉里、民族、國家以及國際社會在結合、交往過程中使用并傳承的集體行為。它主要包括人生禮儀、歲時節令、社會結構、游藝等民俗。

3)意識民俗。意識民俗是有關意識形態方面的民俗,是人類在長期的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和社會生活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心理經驗,這種心理經驗一旦成為集體的心理習慣,并表現為特定的行為方式,世代沿襲就成為意識民俗,也稱精神民俗。它主要包括諸如原始信仰、宗教信仰、禁忌和巫術等民俗。

4)語言民俗。語言民俗是指通過口語約定俗成、集體傳承的信息交流系統。它主要包括兩大部分:民俗語言與民間文學。如民間俗語、諺語、街頭流行語、酒令、民間故事、民間歌謠等。

2.民俗風情旅游資源的旅游功能

民俗風情旅游資源吸引著旅游者和旅游經營者,其旅游功能可以簡單地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民俗風情旅游資源可以弘揚本民族的文化藝術特點和民族性格,激勵樂趣,提高民族自豪感。民俗風情旅游資源的主要吸引力是來自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民族差異性。這種差異性構成了社會風情的主要部分。通過旅游,了解了各民族和各地區的歷史、現狀和風俗習慣,由此感知民族悠久的文化以及光輝的歷史,進而更加珍視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民俗風情旅游資源可以滿足旅游者的獵奇心理和豐富知識的需要。由于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的地理環境和社會經濟的差異,從而形成了各地民俗風情的差異。正是這種差異吸引了旅游者前來參觀游覽。旅游者通過親身參與和體驗不僅可以了解各民族獨特的風俗習慣,開闊視野,豐富知識,而且可以得到新鮮的生活經歷,入鄉隨俗,為其所動,從而產生滿足感和愉悅感。

3)有利于增強民族團結和民族交流。處于不同背景中的各個民族,對異族的文化和人民都具有強烈的認識和了解欲望。旅游者通過旅游活動,增進了對不同民族的認識和了解,從而增加了寬容和理解,有利于增強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和交流。

3.2.3 民俗風情旅游資源的主要類型

1.傳統民居

民居是指除宮殿、官署和寺觀以外的居住建筑,是建筑中最早出現的類型。民居同廣大民眾的生活密切相關,受自然地域和社會因素的影響深刻,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和濃厚的地方特色。中國傳統民居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

1)北方四合院。四合院大多分布在中國的北方,是中國北方民居的一個典型代表,其中以北京四合院最為典型。其基本形式是,由四面房屋圍成、南北稍長的矩形封閉式庭院,故名“四合院”,它包括正房、南房和東西廂房。正房往往布置在南北中軸線上,東西廂房在軸線兩側對稱分布。大門內建迎壁墻,進大門的南房,做客廳和雜用。四合院前堂后寢,房院聯合,構造嚴密,給人以靜謐吉祥之感。它不僅是住宅,同時也是傳統中國人的思想和生活方式的縮影。

2)“四水歸堂”式建筑。這是江南的一種民居形式,各屋內側屋頂坡面的雨水都流入天井。建筑平面布局與北方的四合院大體一致,院子較小,稱為天井,僅供采光、排水之用。大門開在中軸線上,第一進院常為大廳,院子開闊,廳多敞口,與天井內外相連;屋頂鋪小青瓦,室內以石板或方磚鋪地,適合江南溫濕氣候。皖南徽派民居和蘇州的江南水鄉民居頗有地方特色。

3)窯洞。窯洞式住宅主要是陜北、隴東、豫西和晉東南地區的特色民居形式。窯洞住宅主要分為三類:一是靠崖洞,它是在天然的斷崖面上開鑿垂直于崖面的橫洞作為住宅;二是地坑院,它是在平坦的岡地上挖方形、長方形或丁字形的深坑,再沿著坑的垂直面開鑿窯洞,形成天井式窯院;三是箍錮窯院,是在地面用磚石等材料建筑一層或兩層的拱券式房屋。

4)客家民居。客家民居是中國閩西地區最具特色的一種傳統民居。它是客家人為防護自己而創造的一種獨特建筑形式,一般為3~5層,直徑最大的可達70米,住50多戶人家。其中間為庭院,有廳堂、倉庫、水井等公用房屋,樓房外墻夯土厚度1~1.5米;結構為木架構,內檐裝飾講究,瓦屋頂;底層和二層朝外不開窗,多用作倉庫;三層以上開小窗,多為居室。只有一個大門,防衛性很強。

5)帳幕式民居。帳幕式民居是以牧業為主的地區最普遍、最古老的一種民居形式,具有可隨時拆卸、搬運的特點,以適應牧民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如蒙古包和青藏高原地區的帳篷等。

6)一顆印式住宅。它又稱印子房,主要分布在云南。住宅布局原則上與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房屋轉角處互相連接,組成一顆印章狀。平面布局單調,但多為樓房,正房與廂房大小高低頗有變化,其單體建筑為木構架,土坯墻,多繪有彩畫。

7)碉房式民居。它是青藏高原的住宅形式。因用土或石砌筑,形似碉堡,故稱碉房;一般為2~3層,底層養牲畜,樓上住人;其外墻下寬上窄,有明顯收分。碉房善于結合地形,房屋高低錯落,富于變化。

2.飲食習俗

飲食民俗是飲食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人文旅游資源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各地都擁有自己獨特的飲食民俗,包括日常飲食習俗、節慶飲食習俗、信仰飲食習俗、禮儀飲食習俗等方面的內容。中國作為飲食大國,民族眾多,因此飲食民俗自然十分豐富。中國的漢族地區形成的菜肴主要有頗具特色的十大地方菜系。各種菜肴的選料、口味、烹飪技藝、造型等各不相同,構成了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各少數民族多有自己的飲食習俗與愛好,其風味飲食,更是名目繁多,特色鮮明。如蒙古族的全羊席,傣族的竹筒飯、香茅草魚,朝鮮族的燒烤、泡菜,維吾爾族的烤羊肉串,土家族的油炸粑粑,壯族的五色飯,布依族的雞肉稀飯等都很有特色。

3.傳統服飾

1)傳統的漢族服飾。漢族婦女喜歡穿旗袍。旗袍原為清代滿族婦女服裝,它以濃郁的民族風格,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服飾美,不僅成為中國女裝的代表,也被認為是“東方傳統女裝”的象征。

中國福建省惠安地區的女裝在漢族服飾中很有特點?;莅才灰x家外出,總是離不開竹斗笠和花頭巾,把整個臉部裹住?;莅才┑纳弦绿貏e短,可露出肚臍;下身穿的寬腳長褲,褲腳又長又大;惠安女一生不穿鞋子。被戲稱為“封建頭、解放腳、經濟衫、浪費褲”。

2)少數民族服飾。少數民族服裝的種類繁多,形狀各異,講究裝飾、色彩鮮艷,制作講究。如中國蒙古族的蒙古袍、藏族人的藏族長袍、傣族婦女的短衣長裙等均頗具特色。

此外,國外著名民族服飾有:日本的和服;朝鮮族女子穿的短衣長裙;蘇格蘭男子的花格短裙等,都特色鮮明。

4.節慶活動

節慶活動是民族特征的綜合反映。各民族、各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節慶活動。這些活動盛行于民間,反映著人們的情感,具有很強的民族特征和參與性,是人文旅游資源中最生動的內容之一。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因此中國的節慶活動種類繁多。據統計,中國56個民族從古到今約有節日1 700多個,其中少數民族的節日有1 200多個,漢族節日有500個左右。

全國性的節日主要有元旦、春節、“五一”國際勞動節、“十一”國慶節等。主要的歲時節日有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少數民族節有諸如傣族的潑水節、白族的三月街、蒙古的那達慕大會等節慶活動。

3.3 城鄉風貌旅游資源

3.3.1 城市旅游資源

1.歷史文化名城

歷史文化名城是指擁有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的城市,即歷史上形成的擁有一定歷史價值、藝術價值或科學價值的革命史跡、歷史文物、古建筑遺跡及傳統文化風貌的城市。歷史文化名城不僅對研究悠久的歷史與文化、考察古代的建筑藝術、研究城市規模體系、剖析古人的民俗風情等有重要的珍貴的價值,對旅游事業的意義也是非常明顯的。

(1)歷史文化名城的主要特征

1)展示歷史風貌。每一座歷史文化名城,都曾有輝煌的過去,留下了不同時代偉人的足跡,保存數量大、品種多、品位高的文物古跡,集中地反映了不同時代的民族精神和風貌,是人文旅游資源的薈萃之地。歷史文化名城的一景一物,既是歷史的積淀,又是歷史的再現,必然會引起旅游者的遐想,發思古之幽情。

2)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交融。歷史文化名城,特別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常常有特殊的地理位置。由于政治、軍事、經濟發展的需要,又由于傳統的意識形態(如中國的風水說)的影響,歷史文化名城往往選址在經濟發達、依山傍水的所謂“虎踞龍盤”之地,這就賦予它以人文內容和自然景觀交融互攝的特點。因此,許多歷史文化名城都“具有一流的觀賞性與歷史的縱橫感相結合的特殊韻味”。

3)至今仍有相當的城市規模。盡管曾有歷史上的興衰起伏,但所有的歷史文化名城至今都仍有一定的城市規模,處于或大或小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的地位,它們不僅是觀光旅游的好去處,也是購物旅游、商務旅游、會務旅游乃至投資開發活動的理想之地。

(2)歷史文化名城的分類

1)古都類。即封建王朝的都城。如中國的七大古都、意大利的羅馬、埃及的開羅等。

古都一般都是地區統治中心。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諸侯分封,他們的治所一般都是地區統治中心,后來大都成為各省的省會和地區政府所在地,如成都、江陵等。

2)風景名勝類。這類城市擁有優美的景點、特色的城市建設、眾多的文物古跡、優美的城市環境,形成美麗的城市風光。如桂林、大理、蘇州等。

3)民族地方特色類。這類城市多分布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區域,具有明顯的民族特色。如呼和浩特、喀什、日喀則等。

4)近代革命史跡類。這類城市是中國近代許多革命事件的發生地,有許多反映中國人民革命斗爭歷程的文物和建筑。如延安、南昌、遵義等。

5)特殊類。如港口城市、礦業城市、交通樞紐、邊防城市、貿易城市、手工業發達城市等。如泉州、自貢等。

(3)中國的著名古都

古都是一類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僅據6世紀初《水經注》載,上起上古、下迄北魏,中國的古都約有180處。自北魏到清亡,其間又經歷了數代王朝的更替、列國的消長,又增加了許多古都。在這些城市的地面和地下保存著大量光輝燦爛的歷史古跡和革命文物,是中國旅游資源的核心。中國著名的七大古都,是指北京、西安、洛陽、開封、南京、安陽及杭州。其中,安陽作為古都的歷史最早,西安作為古都的時間最長,洛陽次之,北京是距今歷史最近的四朝都城。

(4)世界著名古都

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有意大利的羅馬、佛羅倫薩,英國的倫敦,法國的巴黎,埃及的開羅,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等。這些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以其優秀的歷史文化聞名于世。西安、雅典、羅馬、開羅有世界四大古都之稱。

2.現代都市

現代都市一般應具備下列條件:一是有強大的經濟基礎,在市場上有凝聚力、擴散力和影響力;二是城市基礎設施完善,具有樞紐功能、服務功能、金融功能和信息功能;三是產業結構合理,第三產業尤其發達,其中旅游業活躍,發揮關聯帶動作用;四是人均總產值和人均消費水平高,科技成果轉化快,教育發達,人才資源雄厚,勞動者素質高;五是有高水平的社會管理和高質量的城市生態系統。

現代都市是人文旅游資源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世界上著名的現代大都市有紐約、巴黎、倫敦、香港、悉尼、里約熱內盧、加爾各答、東京、上海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凭祥市| 浑源县| 酒泉市| 东乡族自治县| 万山特区| 涿鹿县| 日照市| 泽库县| 剑川县| 榆社县| 长海县| 宣城市| 邓州市| 丁青县| 闽清县| 澜沧| 女性| 库尔勒市| 当雄县| 仪陇县| 汝州市| 嘉兴市| 长汀县| 承德市| 英山县| 清镇市| 谷城县| 靖宇县| 子长县| 温州市| 涟水县| 永新县| 三台县| 嘉义市| 北辰区| 佛冈县| 同仁县| 灯塔市| 深州市| 镶黄旗| 榆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