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緒論

1.1 我國金融業信息化發展現狀

所謂金融業信息化,就是金融的信息化。學界一般認為,信息化就是“向信息產業高度發達,且在產業結構中占優勢地位的社會——信息社會前進的動態過程”。金融業信息化作為信息化的一個重要部分,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當今時代,很難想象沒有信息技術和信息管理的金融業是否還能存在,信息化在金融業中的地位以及信息化對金融業的作用與意義,已毋庸置疑。

本書所述的金融業信息化,是指構建在通信網絡、計算機、信息資源與人力資源等要素基礎上的國家信息結構框架,由具有統一技術標準,能以不同速率傳送數據、語言和視頻影像的綜合信息網絡,將具備智能交換和增值服務的多種金融信息網絡系統聯網結體,創造金融經營、管理、服務新模式,以人為本,全方位地服務社會,并極大提升金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現代化工程。

金融業信息化側重于金融業應用信息技術的演變過程,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被賦予了不同的內涵。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外銀行、證券和保險等金融機構紛紛開始用計算機來代替手工作業,由此開始了金融業信息化的歷程。銀行、保險和證券的信息化起點不同,但發展歷程相似,大體經過了4個階段:發達國家金融業的計算機應用經過了后臺業務電子化、前臺業務電子化、網絡化及金融電子化創新4個階段(李剛,2006年),金融業務已全面實現了網絡化和信息化。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進入網絡化及電子化全面創新階段,信息技術成為決定金融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中國金融業信息化30年的發展也經歷了一個從簡單低級階段到復雜高級階段的過程,目前正處在網絡化階段。中國金融業的信息化之路始于20世紀80年代,大致也可分為4個階段2008年9月的第九屆中國金融發展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蘇寧認為:從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我國銀行業的信息化從電子銀行建設起步,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以電子銀行業務為主的階段;第二階段,是以連接業務為代表的銀行網絡化建設階段;第三個階段集中在系統整合階段。。第一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初中期,四大國有銀行的儲蓄、對公業務等開始以計算機處理代替手工操作。第二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期,國內銀行在這一時期逐步完成了銀行業務的聯網處理。第三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國內銀行實現了全國范圍的銀行計算機處理聯網,互聯互通。在這些發展階段,IT只是金融業務的輔助工具,“電子化”僅僅是把紙上的東西變成電子數據,業內人員普遍重硬件輕軟件。而真正意義的信息化建設,則開始于2000年的首屆中國金融業信息化發展論壇,中國人民銀行正式提出了金融信息化的目標,這是第四階段的開始。此時的金融業信息化強調業務流程再造,強調業務與IT相互促進,人們開始重視軟件與系統。國內各銀行內部、銀行間開始進行業務的集中處理,并利用互聯網技術與平臺,加快金融創新,逐步開拓網上金融服務,包括網上支付、網上銀行、電話銀行和手機銀行等,這對應于國外金融業信息化的業務集成化階段。目前,中國金融業信息化進入了擴展階段,開始進行數據大集中,并以集中后的成果為基礎,利用互聯網技術與環境,進行信息資源的深度開發與綜合利用,加快金融創新,全面開拓包括網絡、手機、電話和自助等多種渠道的金融服務。與業務電子化相比,管理信息化處于滲透階段的初期,辦公自動化、人事系統、財務管理系統等信息系統開始成為金融企業不可或缺的支撐手段。決策智能化則剛剛引入,開始嘗試金融產品設計、金融產品定價、風險管理和知識管理等智能化工具的R&D。現已基本形成了一個全國范圍內的金融信息化服務體系。

1.1.1 金融信息化基礎設施的規模和水平迅猛提升

我國金融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步伐迅速,據不完全統計,到2003年,中國銀行業已擁有大型計算機系統300多臺套,中型計算機系統1500多臺套,小型機2200多臺套,各類服務器約14萬臺,PC約50萬臺,銀行終端約40萬臺,自動柜員機約6.3萬臺,銷售點終端約47.7萬臺,自助銀行2000多家,目前這些設施已完成或正在完成升級換代中。證券行業建立了高效、可靠的交易通信網絡,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的雙向VSAT衛星網,高速單向衛星數據廣播網,地面通信專網連接全國約3000家證券營業部,為公司提供委托和行情查詢,基本實現了衛星網和地面網的傳輸。建立了銀證轉賬系統,商業銀行和證券公司通過該系統進行證券賬務信息的交換。全國性金融機構一般都建立了兩個互為備份的高速內部網絡系統,并可以通過網絡,在銀行之間,銀行與證券機構之間,銀行與海關、稅務、財政部門之間進行信息交換,以及部分系統之間的互聯互通。證券業在我國金融體系中比重較小。相比而言,保險業就更小了,2004年保險行業在IT技術上的投入約為13億元人民幣,這與保險業當年3000多億萬元的保費收入相比,還不到保費收入總額的1%。

1.1.2 基于IT的金融服務和金融創新高速發展

銀行卡方面,自1986年中國銀行推出第一張信用卡,到2003年年底,全國共有信用卡、借記卡、準貸記卡、貸記卡和智能卡等發卡機構92家,2005年達到175家。2006年年底,全國銀行卡發卡量為11億張,2007年3月底為12.3億張,2007年年底為14.7億張,到2008年3月底,超過了15億張,已形成牡丹卡、長城卡、金穗卡和一卡通等一批國內知名品牌。2002年,由80多家國內金融機構共同組建了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創出“銀聯”品牌,2002年年底完成了“314”工程300個城市實現了銀行卡同行異地聯網,100個城市銀行卡同城跨行通用,40個城市銀聯標識卡異地跨行通用。,實現了銀行卡在全國范圍的聯網通用,聯合發展。2004年,又實現了全國地級城市的銀行卡跨行使用,“銀聯”計算機系統與香港的銀行聯網。同時,中國金融認證中心(China Finance Certificate Authority,簡稱CFCA)CFCA是經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信息安全管理機構審批成立的法定第三方金融安全認證機構,是我國重要的金融信息安全基礎設施之一。和支付網關已經開通,支持了網上銀行和電子商務的發展。電子支付服務與資金清算服務日益便捷和安全。中國商業銀行通過銀行卡系統、AT M系統、電子結算和資金匯兌系統為客戶提供支付結算服務;中國人民銀行通過電子清算系統和同城票據清分系統為商業銀行提供跨行資金清算服務。中國金融機構圍繞客戶的需求開發了大量的中間業務產品,帶來的收入已占業務總收入的10%左右。在服務渠道創新方面,部分金融機構已嘗試推出形式多樣的金融服務渠道,提供3A(Anytime,Anywhere,Anyhow)服務,包括網絡金融、客戶呼叫中心、電話銀行、自助銀行、自動存取款機以及銷售點終端等,使客戶不受時間、地域的限制,隨處可以得到便捷的金融服務。當前,金融行業正在進行系統集成、數據集中和渠道整合,準備在時機成熟時推出為客戶提供一站式服務的金融超市。

1.1.3 金融信息系統安全保障體系初步建立

為了確保國家金融安全,金融系統加強了信息系統安全保障工作,確立了“一把手”負責制,建立了專職的安全管理技術隊伍,頒布實施了《中國人民銀行計算機安全管理暫行規定》和《銀行計算機信息安全技術規范》;不斷加大對信息系統安全建設的投資力度,主要金融機構已完成本系統信息系統安全技術總體設計,對保障核心業務數據的傳輸安全采取了一系列的安全措施。同時,人民銀行和監管部門加大了對金融機構信息系統安全操作的檢查。

1.1.4 金融標準化建設初見成效

早在1991年就成立的首屆全國金融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以下簡稱金標委),十多年來共制定了國家標準10項,行業標準20項,為我國金融系統標準的制定與完善奠定了基礎,取得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密切跟蹤金融國際標準的發展情況,正在進行的ISO金融國際標準采標達41項。這些標準對于規范金融信息化建設,提高系統建設的效率和質量具有重要作用。同時,為金融機構之間,金融與行業外部計算機網絡系統之間的互聯互通、互操作提供了基礎保障。目前第二屆金標委是由來自銀行、證券、保險行業,以及大專院校、標準化研究機構的60多名成員組成,經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授權中國人民銀行對金標委進行領導和管理,負責銀行、證券、保險和印鈔造幣等金融業務標準化工作的全國性技術組織,負責金融系統標準化技術歸口管理工作和國際標準化組織中銀行與相關金融業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ISO/TC68,TC222)的歸口管理工作。

在2004年的第五屆中國金融信息化發展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再次強調了金融信息化的重要性,并提出未來國內金融企業要建立金融標準,積極推進信息整合,實現銀行金融業信息化以銀行前臺接柜人員“專業”分工為基礎的專柜制,向以客戶為中心和為客戶提供綜合性金融服務的柜員制轉變。2007年12月25日,經國家標準委員會批準,遼寧科大聚龍集團籌建成立了“全國金融機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負責全國金融機構產品標準化體系的建立,組織并承擔行業術語、產品性能和測試要求等工作領域標準的研究和制定,參與國際標準制定。

1.1.5 金融信息化建設后續發展空間巨大

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金融信息化建設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在先進信息技術的應用上基本與國外持平,已形成了比較完善的信息化金融服務體系。就網上銀行而言,到2005年,中國規模排名最靠前的50家商業銀行中設立銀行網站的已有37家,提供網上銀行業務的有25家。一些目前尚未開展網上銀行業務的商業銀行和信用社也正在加快網上銀行建設步伐。中國的網上銀行業務正保持著快速發展之勢。但在信息技術的金融創新能力,信息系統的集成化程度,運行效率、安全性、信息綜合程度,信息服務水平和金融信息化支撐環境,組織管理機制和人才激勵機制等信息化發展戰略研究等方面與已經基本完成信息化的外資金融巨頭相比,國內金融業的信息化程度仍然十分落后。

就金融信息化的技術標準與業務規范而言,我國金融信息化建設缺乏總體規劃,表現在金融信息化建設的方向不明確,缺乏統一協調,存在重復性建設等方面。目前,在商業銀行全面實施國家金融信息化標準前,許多銀行都已經建立了自己的信息化體系,由于機型、系統平臺、計算機接口以及數據標準的不統一,使得各地銀行的差距很大,系統地整合比較困難,阻礙了金融信息化的進一步發展。金融信息化建設中,金融企業之間的互聯互通問題難以得到解決。服務產品的開發和管理信息的應用滯后于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業務的發展速度。金融監管和風險控制能力不足,跨行業、跨部門、安全可靠的金融信息系統網絡尚未形成,金融信息化的技術標準與業務規范尚不完善,金融信息系統集成化和綜合化水平低,金融信息系統的安全可靠性亟待提高,金融信息化發展戰略研究需要加強。

金融業信息化是中國國民經濟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國家金融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使中國金融業成為真正的現代金融業,迎接入世后外資金融機構挑戰的先決條件。現代經濟是信息經濟,我國金融業信息化發展要走的道路還很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克山县| 巴马| 聊城市| 栾川县| 河北区| 马尔康县| 容城县| 盐山县| 卓尼县| 冀州市| 茌平县| 册亨县| 泽普县| 玛曲县| 大理市| 喜德县| 林芝县| 波密县| 浦县| 弋阳县| 亳州市| 新竹市| 舞钢市| 高碑店市| 读书| 塔河县| 弋阳县| 凤阳县| 安图县| 宜川县| 双江| 临海市| 中牟县| 昆明市| 谢通门县| 聂拉木县| 濉溪县| 锦屏县| 丰都县| 葵青区| 特克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