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7.1 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的形成

計算機網絡是個非常復雜的系統(tǒng)。為了說明這一點,可以設想一個最簡單的情況:連接在網絡上的兩臺計算機要互相傳送文件。

顯然,在這兩臺計算機之間必須有一條傳送數據的通路。但這還遠遠不夠,至少還有以下幾項工作需要去完成:

(1) 發(fā)起通信的計算機必須將數據通信的通路進行激活(activate)。所謂“激活”就是要發(fā)出一些信令,保證要傳送的計算機數據能在這條通路上正確發(fā)送和接收。

(2) 要告訴網絡如何識別接收數據的計算機。

(3) 發(fā)起通信的計算機必須查明對方計算機是否已開機,并且與網絡連接正常。

(4) 發(fā)起通信的計算機中的應用程序必須弄清楚,在對方計算機中的文件管理程序是否已做好接收文件和存儲文件的準備工作。

(5) 若計算機的文件格式不兼容,則至少其中的一臺計算機應完成格式轉換功能。

(6) 對出現(xiàn)的各種差錯和意外事故,如數據傳送錯誤、重復或丟失,網絡中某個結點交換機出故障等,應當有可靠的措施保證對方計算機最終能夠收到正確的文件。

還可以舉出一些要做的其他工作。由此可見,相互通信的兩個計算機系統(tǒng)必須高度協(xié)調工作才行,而這種“協(xié)調”是相當復雜的。為了設計這樣復雜的計算機網絡,早在最初的ARPANET設計時即提出了分層的方法。“分層”可將龐大而復雜的問題,轉化為若干較小的局部問題,而這些較小的局部問題就比較易于研究和處理。

1974年,美國的IBM公司宣布了系統(tǒng)網絡體系結構SNA (System Network Architecture)。這個著名的網絡標準就是按照分層的方法制定的。現(xiàn)在用IBM大型機構建的專用網絡仍在使用SNA。不久后,其他一些公司也相繼推出自己公司的具有不同名稱的體系結構。

不同的網絡體系結構出現(xiàn)后,使用同一個公司生產的各種設備都能夠很容易地互連成網。這種情況顯然有利于一個公司壟斷市場。用戶一旦購買了某個公司的網絡,當需要擴大容量時,就只能再購買原公司的產品。如果購買了其他公司的產品,那么由于網絡體系結構的不同,就很難互相連通。

然而,全球經濟的發(fā)展使得不同網絡體系結構的用戶迫切要求能夠互相交換信息。為了使不同體系結構的計算機網絡都能互連,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于1977年成立了專門機構研究該問題。不久,他們就提出一個試圖使各種計算機在世界范圍內互連成網的標準框架,即著名的開放系統(tǒng)互連基本參考模型 OSI/RM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簡稱為OSI。“開放”是指非獨家壟斷的。因此只要遵循OSI標準,一個系統(tǒng)就可以和位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也遵循這同一標準的其他任何系統(tǒng)進行通信。這一點很像世界范圍的電話和郵政系統(tǒng),這兩個系統(tǒng)都是開放系統(tǒng)。“系統(tǒng)”是指在現(xiàn)實的系統(tǒng)中與互連有關的各部分(我們知道,并不是一個系統(tǒng)中的所有部分都與互連有關。OSI/RM參考模型是把與互連無關的部分除外,而僅僅考慮與互連有關的那些部分)。所以開放系統(tǒng)互連參考模型OSI/RM是個抽象的概念。在1983年形成了開放系統(tǒng)互連基本參考模型的正式文件,即著名的ISO 7498國際標準,也就是所謂的七層協(xié)議的體系結構。

OSI試圖達到一種理想境界,即全世界的計算機網絡都遵循這個統(tǒng)一的標準,因而全世界的計算機將能夠很方便地進行互連和交換數據。在20世紀80年代,許多大公司甚至一些國家的政府機構紛紛表示支持OSI。當時看來似乎在不久的將來全世界一定會按照OSI制定的標準來構造自己的計算機網絡。然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期,雖然整套的OSI國際標準都已經制定出來了,但由于因特網已搶先在全世界覆蓋了相當大的范圍,而與此同時卻幾乎找不到有什么廠家生產出符合OSI標準的商用產品。因此人們得出這樣的結論:OSI只獲得了一些理論研究的成果,但在市場化方面OSI則事與愿違地失敗了。現(xiàn)今規(guī)模最大的、覆蓋全世界的因特網并未使用OSI標準。OSI失敗的原因可歸納為:

(1) OSI的專家們缺乏實際經驗,他們在完成OSI標準時缺乏商業(yè)驅動力;

(2) OSI的協(xié)議實現(xiàn)起來過分復雜,而且運行效率很低;

(3) OSI標準的制定周期太長,因而使得按OSI標準生產的設備無法及時進入市場;

(4) OSI的層次劃分不太合理,有些功能在多個層次中重復出現(xiàn)。

按照一般的概念,網絡技術和設備只有符合有關的國際標準才能大范圍地獲得工程上的應用。但現(xiàn)在情況卻反過來了。得到最廣泛應用的不是法律上的國際標準 OSI,而是非國際標準TCP/IP。這樣,TCP/IP就常被稱為是事實上的國際標準。從這種意義上說,能夠占領市場的就是標準。在過去制定標準的組織中往往以專家、學者為主。但現(xiàn)在許多公司都紛紛擠進各種各樣的標準化組織,使得技術標準具有濃厚的商業(yè)氣息。一個新標準的出現(xiàn),有時不一定反映其技術水平是最先進的,而是往往有著一定的市場背景。

順便說一下,雖然OSI標準在一開始是由ISO來制定,但后來的許多標準都是ISO與原來的國際電報電話咨詢委員會CCITT注:鑒于“有線電”和“無線電”的關系日益密切,國際電信聯(lián)盟ITU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已將國際電報電話咨詢委員會CCITT和國際無線電咨詢委員會CCIR合并為電信標準化部門TSS (Telecommunication Standardization Sector)。從1993年3月1日起,CCITT和CCIR就不復存在。今后有關電信的標準就由國際電聯(lián)(ITU)的電信標準化部門頒布,并在每個建議書的前面加上ITU-T這幾個字,例如,原來的CCITT X.25現(xiàn)在就稱為ITU-T X.25。為了節(jié)約經費,以后不再是每隔四年就出版全套的建議書,而是只出版新通過的建議書或舊建議書中有變化的部分。CCITT雖然不存在了,但過去CCITT所制定的標準并未作廢,凡未過時的標準我們在需要時都可繼續(xù)引用。聯(lián)合制定的。從歷史上來看,CCITT原來是從通信的角度考慮一些標準的制定,而ISO則關心信息的處理。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通信與信息處理的界限變得比較模糊了。于是,通信與信息處理就都成為CCITT與ISO所共同關心的領域。CCITT的建議書X.200就是關于開放系統(tǒng)互連參考模型,它和上面提到的ISO 7498基本上是相同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肇庆市| 长兴县| 健康| 盐池县| 石台县| 年辖:市辖区| 甘南县| 宾阳县| 临湘市| 汤阴县| 乌拉特前旗| 清河县| 钟山县| 辉县市| 盘锦市| 内江市| 宾阳县| 霸州市| 札达县| 济宁市| 深水埗区| 大竹县| 黄龙县| 湖州市| 资阳市| 柯坪县| 绍兴市| 八宿县| 定州市| 北安市| 余姚市| 宁明县| 正安县| 白银市| 定日县| 中超| 宁波市| 达拉特旗| 无为县| 永康市| 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