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20—30歲,做人不能只靠熱情
- 20歲學做人,30歲學做事
- 丁一編著
- 4306字
- 2015-12-31 17:21:07
20—30歲學做人,決定一生的成敗
在歷史上,許多人都是在20—30歲的時候靠著滿腔的熱情去努力和拼搏獲得成功的,但是,只靠熱情往往容易使自己缺乏周全的考慮,最終導致失敗。歷史證明,一個人要達到最后的成功,必須滿足三個要素:清晰的目標、堅定的行動和持續的努力。成功絕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它的獲取需要大量的積累,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而絕非只靠著滿腔熱情就可以達到。
只靠熱情,難以成事
想當初,西楚霸王豪情萬丈,卻最終飲恨烏江,英雄美人隨波消散。要知道,曾經的項羽是何等的瀟灑,指點江山,縱橫天下,可惜他只靠熱情,不想后果,最終無可奈何,剛愎自用,帶著滿腔的悔恨,落得個慘淡收場。
憶往昔,武圣關羽一身是膽,卻最后敗走麥城,桃園結拜隨風消逝。曾記否,曾經的關羽是何等神勇,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奈何他驕傲自大,懷疑手下,直接導致傅士仁和麋芳投降東吳,自己前功盡棄,戰死沙場。
滿腔熱情,有的時候確實能給人以勇氣,讓人敢于挑戰,這是熱情給人的積極的一面。熱情能幫助我們排除萬難,為了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而努力奮斗,在許多偉人身上,熱情都是必不可少的品質。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僅有熱情也容易讓人失去判斷力,考慮不周。先有項羽,后有關公,都是僅有熱情而導致失敗的鮮活的例子。他們的認知總是停留在狹窄的層面,看不到立體的和多元的利害關系,等到最后發現犯下大錯的時候,一切已經來不及了。這就是我們為什么常說,在面對敵人的時候,有熱情無計劃,只會讓自己陷入被動挨打的境地。而周全策劃,知己知彼,才是取得勝利的最佳途徑。如果僅靠熱情去戰斗、靠熱血去拼殺,卻忽略了對敵我雙方優勢、劣勢的分析和研究,那么取得勝利就只能靠運氣了,因為運籌帷幄已經遠離,一切已經不在自己手中掌握。
一個人躊躇滿志,想著要干一番大事業的時候,往往也是一個人過度自信、感性的熱情大于理性思考的時候。年輕人總是容易把事情簡單化,感覺不到世界的不可知有多快、多深,因而容易失去理性的判斷,再加上尚未定型的性格,遇事容易沖動,往往容易因無知而無畏,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這個時候,僅靠熱情就是不理智的,也是欠缺智慧和考慮的。
每個人都有一個階段,在那個階段,避免不了會出現做事莽撞、想不到后果的情況,哪怕是最終的成功人士,也不能規避。因為從頭到尾既熱情又頭腦冷靜的成功人士實在是少之又少。要取得成功,熱情其實是必不可少的條件。沒有熱情,就沒有做事的推動力,也就缺乏了持之以恒奮斗的能量。
可是,怎樣才能在保持熱情的同時,又能達到最后的成功呢?
我覺得要解決這個問題,應從三個方面著手:第一,將熱情化為清晰明確的目標;第二,將無知者無畏轉化為勇敢和魄力,向著這個目標努力去拼搏和追尋;第三,將熱情融入持之以恒的奮斗中,不斷地積累和實踐,不管遇到什么困難,也不論遇到什么挫折,都堅定不移地相信自己的目標,直至達到最后的成功。
要有明確的目標
卡耐基曾說過:“任何一個不甘于平庸的人必然會有一個明確的追求目標,如此才能調動起他所有的智慧和精力?!?
歌德曾說過:“人生至關重要的事情是要有遠大的目標和達到這個目標的雄心壯志?!?
現實生活中許多鮮活的例子都表明,正如兩位偉大的先驅所說,假如一個人沒有清晰而明確的目標,那么,他的所有努力都是事倍功半,到最后只會落得個白忙活一場、沒有任何收獲的結局。
20—30歲是否有明確的目標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石,決定了一個人能否成功的方向。它能給你一個看得見的未來,告訴你該如何前行,向哪個方向前行。當你一步步去實現這個目標的時候,你就會得到滿足。你會擁有成就感,感受到夢想的重量和美好。
明確的目標可以各不相同,但目標本身帶給我們的是如何塑造自己的行動指引,本質上是在給我們一個啟迪,教會我們探索如何做人。事實證明,只有清晰而明確的目標作推動,一個人才能一直處于激情的狀態中,不斷地奮發進取,朝著可以看到的未來一步一個腳印地前行。
也許你不禁要問:目標到底是什么?我覺得,目標是一種信仰,是一個人對自己的承諾和期盼。它是一份要求,能夠長時間調動一個人的積極性。一旦想到這份對自己的要求,就會產生一種強大的動力,得到一股無堅不摧的力量;一旦想到這份對自己的要求,就會為之努力和奮斗,不斷地完善自我,堅定不移地向目標進發,不輕易放棄,不輕易妥協;一旦想到這份對自己的要求,就會勇敢地實現超越,超越自我,超越困難,走出一條實現自身價值的成功之路。
目標是一種具體化的指向和信念,有目標的人一定有夢想,甚至這份夢想是別人口中常說的“春秋大夢”。但是,夢想是步入成功的階梯,因為夢想本事就好似目標,而目標是成功的基石。無數的偉人和精英都是夢想者,而且是最好、最勇敢的造夢者。他們的夢想一旦建立,目標也就隨之建立,就會發揮自己的潛能和極致,將自己的整個身心投入到夢想之中。因此,一個人能否成功,目標的確定是首要的。目標能照亮前行的路,是做人的第一步。
對于事業,目標同樣是必不可少的。一個人如果忽視目標定位,抑或始終找不到自己的目標,那他的生活就會沒有節奏,惶惶終日而不知所措,要達到理想的彼岸更是天方夜譚。從這個角度來說,明確的目標,不僅是做人的基礎,也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沒有目標卻能夠出人頭地,這樣的例子是不可想象的。換言之,目標對于成功,猶如地基對于高樓一樣重要。對于成功的人來說,過去或是現在的情況是怎樣的并不重要,而未來他要得到什么,想要取得什么結果,才是最重要的。列夫·托爾斯泰曾經說過:“人活著要有生活的目標:一輩子的目標,一段時間的目標,一個階段的目標,一年的目標,一個月的目標,一個星期的目標,一天、一小時、一分鐘的目標?!?
勇敢的行動是成功的必經之路
想要收獲成功,并不是許多人所言的那樣簡單,20—30歲的人指望握著一本成功寶典就能收獲結果是不現實的。我們用地圖打個比方,一張地圖,不論它的比例尺多么精密,標注多么精確,它都不能憑空帶著你在地上旅行。再比如法律,一個國家的法律再完美,再細致入微,也不可能阻止和杜絕所有的犯罪。要想成功,行動是唯一的鑰匙,只有行動才是地圖和法律的答案。因此,我們必須牢記“行動”這一準則,不拖延,不猶豫,勇敢地用行動去實踐。
我們不能擱淺今天的行動,想著明天我再去做,一切都還有時間,正所謂“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行動需要你立即執行,即使行動的結果不能立即顯現出來,達不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卻總好過拖延和逃避。只有目標,卻沒有具體行動的人,其結局注定是可悲的。這就好比一個人對彩票的期待,如果連買都不去買而只是期待,試問他如何能實現中得頭獎的夢想呢?
行動需要依靠習慣的力量去支撐。我這就要實踐,我這就要做好。能夠做到這一步,就意味著我們正朝著目標前行,離成功也就不再遙遠。穿山越嶺,披荊斬棘,即使傷痕累累,也決不后悔,決不退縮。
我必須馬上去行動!我有我的目標,我有我的夢想,我要實現我的夢想!因為我要擁有成功和財富,我渴望最終心靈的平和與財富的自由。如果我不馬上采取行動,等待我的只有失敗和暗淡的日子。
一天天的重復,一天天的工作,只為維持生計的上班族,早已麻木了自己的心智,忘記了理想,也沒有了目標。當理想和目標隨時光和現實的壓力消逝,那些持之以恒、像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一樣抓著自己夢想的人,卻已經開始收獲,得到了自己想得到的事業和成就,同樣的開始,不同的結局,他們儼然已是兩種人,差距也越來越大。
當鬧鐘響起的時候,懶惰的人按掉鬧鐘,再給自己十分鐘,而那些將要邁向成功的人,卻已經在征途上。
成功不等人,更不會留守在原地,財富也不等人,更不會憑空出現。如果我們一直猶豫不決,機會必然溜走,最終品嘗的只有失敗。
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只有經歷了坎坷,守住了堅持,在行動中追逐夢想和目標,成功才會如期而至。
持續的奮斗是成功的推手
20—30歲的人有了明確的目標,也有了果敢的行動,如果說距離成功還缺少什么,那就是持之以恒的奮斗了。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沒有一帆風順的船,即使有了明確的目標和果敢的行動,危機和挫折也不可避免。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有荊棘和曲折,我們將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在面對不利于成功的環境時,我們要做的,就是堅持不懈,持續地去奮斗。
美國總統林肯小時候的住所是個簡陋的茅舍,沒有窗戶,也沒有地板。這個小小的家距離學校還非常遠,家附近沒有報紙書籍可以閱讀,甚至連必需的生活用品都缺乏。如果從今天的角度來看,幾乎可以說林肯生活在荒野。但就是在這種條件下,他每天堅持跑步到同樣簡陋的學校上課,每天都是二三十公里。在自己的學習上,他常常為了幾本書要跑一二百里的路,而且晚上還要靠著燃燒木柴微弱的光來閱讀。只接受了一年學校教育的林肯,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中,依然持續努力,不懈地奮斗,最終成為美國最偉大的總統。林肯的事跡告訴我們:再艱苦的環境,我們也能通過不懈的努力去征服。
許多成功人士的經歷,當我們去細細體味的時候會發現,他們幾乎都是在很早就確立了自己的目標,在目標確立后,他們為之付出了大量的實踐和行動,在這個過程中也都先后遇到了各種困難。不過,同樣的,他們都沒有因此放棄,取而代之的是充滿信念,繼續奮斗,最終以驚人的毅力,戰勝了一切攔路虎,取得了最后的勝利。他們其中有許多人自身條件非常一般,但就是靠著不懈的奮斗,最終完成了從丑小鴨到天鵝的蛻變,躋身于世界名人之列。他們的努力及成功的足跡,給在他們之后的一代又一代人的奮斗之路做了最好的指引。
出生在英國薩里郡的邁克爾·法拉第從小家境貧寒,因家庭貧困小學也僅上了幾年,13歲便在一家書店當學徒。工作之余,法拉第有機會讀到許多科學書籍。于是,利用自己的業余時間,法拉第自學電學和化學,并為了驗證書上的內容,親自動手做簡單的實驗。他傾心于科學,專心致志地研究,這個貧苦鐵匠家庭的孩子幾十年如一日,最終成為英國著名的化學家和物理學家。
貝多芬是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他出生于德國波恩的平民家庭,一生坎坷,沒有建立自己的家庭。貝多芬26歲時有耳聾的癥狀,到了晚年全聾,與人交談只能通過談話冊。但是,孤寂的生活并沒有使他隱退和沉默,在那個封建復辟的年代里,一切進步的思想都遭到禁錮,但貝多芬依然堅持“自由、平等”的信念,通過作品和言論,為共和的理想吶喊,寫下了日后不朽的名作《第九交響曲》。
可見,要想獲得成功,任何不腳踏實地的空架子都不能有。如果偷工減料,投機取巧,那毫無疑問,得到的結果必然也是缺斤少兩的。偉大的成功只屬于那些朝著目標持續奮斗的人,因為在他們心里,一次失敗,只是新一輪奮斗的開始,如果再失敗了,那就再開始。他們懂得,奮斗會使失敗最終變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