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真誠的朋友
麥克法夸爾
政治學博士教授
149 1987年6月24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信早收到。因為忙,也因為同金宇鐘昨日才由小巨聯系上,故遲復。這幾卷審稿編改草率,尤其近二卷,我未能著力,留給你的擔子就太重了,我是想得到的。你們此次評職稱,我和老彭都寫評語力薦,我想你評個副編審是沒問題的,且(何)其昌、(賈)象實、南崗諸同志都是了解你的。
此次審稿會,定在黑龍江大學的專家招待所,條件不錯。收到的大稿較少,正函催中。聽說你們要評職稱,你可能不得脫身。不過,一般說,評職稱是本人不參加的。有些情況,如需說明,我想你晚到幾日,或早走幾日均可。審稿會的要求,需要從嚴,我準備這次會上多講一下,也希望你講一講,以便改正工作和作風。南崗、王敏想是能參加的吧。
專此
敬禮!
胡華
1987年6月24日
哈市學府路24號黑龍江大學專家樓
150 1987年6月30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6月22日信悉。歐森伯即奧克森伯格(prof.Michel Oksenberg),他在美國是大名鼎鼎的人物,社會地位很高。他是密歇根大學的東亞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前卡特總統的顧問,美國蘭德公司的顧問,他對推動卡特總統同中國建交起了很大作用。現在仍兼卡特的顧問。昨晚電視中鄧小平接見卡特及其夫人,第三人握手的即是歐森伯。我在訪問密歇根大學時,是他接待的,他并與我同機來中國。可能是他為卡特之行,先來作安排。他通中文,中國話也很好。
翻譯我們的書【87】的事,他在密歇根時也同我講起過。現在美國已在人名錄資料中對我們的《人物傳》進行了摘譯。我們的書量很大,翻譯是個困難。穆欣已離休,外文局現在的頭頭,我不熟,此事我們到哈爾濱時再商量吧。但同歐森伯(這是他起的中文名字),你社可放心與他建立聯系,他是非常好的美國人士。
星期六晚上電視《新聞聯播》,宣傳了我們的《人物傳》,可惜我只聽到半段……
此次在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專家樓開會,請你和南崗同志、王敏同志一定去。
專此
近好!
我們這套書,已報中國人民大學吳玉章基金會評獎,是歷史學科,由王淇、何沁兩位教授推薦,我系學術委員會評議推薦。評上的希望不小。我給了他們三十一、三十二卷,及一本目錄。如果你社還有全套的精裝本,寄給中國人民大學吳玉章基金會評獎委員會,那就太好了。
胡華
1987年6月30日
151 1987年7月2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6月26日信悉。
1.葉帥傳請葉傳組寫,很好。
2.劉帥傳,陳志凌和閆景堂早托劉傳組寫,已寫成了6萬字的稿,由蔣杰同志派人送來了。故不必另寫了。
3.李圭同志寫“蕭華”傳,很好,李圭同我也講過,可復信請他快些寫出。
4.張露萍問題,寄來的材料,我已看了。我們靜候組織上解決吧。
你們發了電視和新華社電訊報道《人物傳》,影響很好,謝謝你們辛勞。我們報了吳玉章獎金,也可能有希望。一套精裝本,已請小巨送吳玉章基金會了,你們可暫不寄。
評職稱,一般說是“背對背”,被評者不參與的。如可脫身,則仍望去哈。
敬禮!
胡華
1987年7月2日
152 1987年7月3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昨日寫好一信,尚未發,近日又接你29日來信。知你可于17日飛哈,甚好。老南、王敏去不了,也沒有辦法了。
電視已看到。新華社電訊在7月1日的《人民日報》三版登了,提到馬玉卿的反映,未提歐森伯。關于歐森伯,我已有一信給你,他是卡特的顧問,對推動卡特總統與中國建交起了重大作用,是對華很友好、在美國聲望很高的教授,可以宣傳的。《瞭望》如能登很好,可以宣傳歐森伯教授的贊譽。最近這期《瞭望》將有新華社北京分社記者徐小平(女)采訪我談七七盧溝橋事變的談話。
敬禮!
胡華
1987年7月3日
153 1987年10月8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你好!哈爾濱會議傳稿,9月中交小巨寄你,有“關向應”、“曾山”、“熊瑾玎”、“劉鼎”(此傳吳殿堯改后寄你)四份。10月6日交小侯寄你:“魯易”、“李延祿”、“曾天宇”、“楊杏佛”、“方志敏”五份。我近日又看出“蘭公武”、“王以哲”、“龍大道”、“許亨植”、“蔣光慈”五稿。還有十個不太著名人物的傳稿,我爭取近些日看出,再寄你。
聽小侯說,你的職稱問題,還要通過考試,這也沒有辦法,辛苦一些吧。寄去的這些傳稿,如你最近沒功夫,可先請王敏具體處理看,這些稿總的說問題不大。我考慮12月開會又有一批新的傳稿,所以目前這批稿子,爭取10月、11月著手處理。
我因膽結石作痛(不劇烈),自9月28日住進北京第六醫院高干病室,這些稿是利用住院時間看的。離開工作單位住院,時間還充裕些,在工作單位雜事太多。我即使近時出院,也把稿子都看出來,工作只有抓主要的,雜事也想盡量推去。
王敏同志均此不另。
敬禮!
胡華
1987年10月8日
154 1987年10月25日致黨史系博士生劉利華
利華同志:
收到你9月25日發的信。因為9月26日我從西郊回城內,9月28日住入北京第六醫院干部病房(東五樓),到10月23日因參加校慶大會請假回校,才看到你的這封信。我是因膽結石隱痛,到醫院檢查和治療的。病情不重,到醫院后還閱改了七八十萬字的黨史人物傳稿,最近又在看牛軍【88】的論文,等于是躲在醫院里工作。膽結石,吃些中藥、西藥,沒有好辦法,保守治療而已。
關于你的注冊問題,上學期我叫小侯【89】去辦,小侯跑了多次,研究生院以你病,未給注上;我則堅持你是在職研究生,應從寬照顧,主張保留你學籍,可以晚一期,比小謝、小王【90】二人晚一年畢業,等你完全康復后再商量。退一萬步講,你已加入金羽主持的“毛澤東思想發展史研究”的“七五”規劃國家項目(也是我寫了推薦意見的),不影響你的工作和事業。
你還年輕,來日方長,要看得長遠些。“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鄭板橋《難得糊涂》注),你已發了兩次黃疸,所以這次要堅持在石市徹底把身體鞏固好。藥要吃,而關鍵還是養,心境放松,休息營養,慢慢康復,不要性急。
我自去年住院以來,今年9月底又發生膽結石,我檢討還是工作太累而來。所以決定以后晚上不干了,我想,算總賬還是這樣合算。
我認為你不要急于回京,也是從算總賬考慮吧!以后你給我寫信可寄張自忠路交我。我11月下旬到12月上旬將到廣東開會,別的時候,可能在家時間多一些。
匆此,快樂!
問你父母好!
胡華
1987年10月25日
155 1987年10月26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來信收到。現把吳玉章獎金首次獲獎“情況匯報”附上。我們的書是從各地評選推薦上來的57種歷史學著述中篩選出來的,由專家評委投票評選出來的。我們的這套書連續兩年獲獎,都是全國性評選出來的成果。你作為責任編輯,對于你評職稱,也是有力的根據。想你已經考過了,我估計你評副編審是絕對沒有問題的。我們的書,自印到三十二卷后,已編好的三十三至三十七5卷書,遲遲未能印出,望你請(何)其昌、(賈)象實同志督促。評獎情況也請你向他們兩位領導匯報。哈爾濱審稿會的3卷書稿,我已全部寄你。轉眼12月又要開廣州會議【91】了。你考過后編發這七八十萬字,擔子也是很重的,望你與王敏同志多辛苦。吳玉章一等獎是3000元,在10月23日大會上由李鵬、習仲勛、鄧力群、彭沖、何東昌發給,我出席領了獎狀和3000元獎金,這筆獎金雖然錢數不多,但很有意義,如何分配,我想在廣州會議時提請部分常務理事會擴大會議討論決定。
專此
敬禮!
又,我請陳云同志題寫的書名原件,請你在廣州會議時帶來,我將裱起來,留作紀念。
胡華
1987年10月26日
156 1987年11月21日致家人
遺囑(摘錄)
我自16歲參加革命,半個世紀于今。本想可活到80多歲,繼續為黨和人民事業盡力。但近日發現肝癌。黨的領導和同志、家人都很關懷,將去上海醫治,但生死未卜。如萬一不幸,我不得不放棄我未竟的事業,與同志和家人永別。我死之后,對于后事,囑咐如下:
后事從簡,遺體交醫院解剖,不必開追悼會、告別會。遺體就在上海火化,骨灰可裝一個口袋,將來深埋在故鄉奉化北街錦屏山上高坡之大松樹下即可。亦可就近深埋于我的第二故鄉北京的香山高山上之大松樹下。【92】
我多年來奔波勞累,又贍養老少,素來沒有多少積蓄。我死之后,為給親人子孫們留作紀念,對一些遺物,分作紀念品如下:(略)。
我留下的大量書籍、文稿、文具等物,交給胡寧、胡安。由胡安在京就近負主要責任。別的兄弟姊妹也可以要些有用的喜歡的書。
我的文稿,將來如有可能,可由胡安、胡寧、涓迅負責選摘、整理和出版。
大家務必遵守我的遺囑,團結互助友好為要。我死之后,大家不必過哀,希望繼承我的遺志,為黨和人民事業,做好工作,兢兢業業,力求進步。
此囑。
胡華
1987年11月21日
157 1987年11月25日致中國人民大學袁寶華校長
寶華校長:
承您親自關懷,我已于22日到上海第二軍醫大長海醫院肝外科。吳孟超大夫看了B超,肝癌在右肝靠近橫膈處已有5厘米多大(約為桃子),他同意盡快動手術。今日做了CT,可能下星期做手術切除。手術如能過關,則還可繼續為黨做些工作。此次患此難治之癥,怪我平時習慣于工作至深夜,中午有時休息不好,早上又不注意體育鍛煉,是一個教訓。參加革命,忽約半世紀,去日苦多,貢獻愧少。
深謝黨的培養、教育和關懷。此次患病以來,我仍抱著樂觀的態度,充滿信心與病魔作斗爭。生就是奮斗,死就是休息,不過盡力爭取多有些日子繼續從事我未完成的許多工作而已。
并向校諸位領導同志致意問好致謝!
問朱同志好!問朱秘書好!
敬禮!
胡華敬上
1987年11月25日
于上海
158 1987年11月26日致《中共黨史人物傳》廣州審稿會議全體同志
世蘭、盧權、提春同志并轉《黨史人物傳》廣州審稿會議全體同志:
1.廣州審稿會可如期召開,已有100多篇來稿,甚喜,祝愿會議圓滿成功。
2.我因患肝癌,來上海第二軍醫大動手術。只好請假。我建議此次審稿會,仍如去冬武漢會議由彭明、(陳)志凌、(楊)世蘭三位組成領導小組,因三位組長及各位審稿成員,團結一致,辛勤努力,順利完成任務。我個人感謝各位的辛勞。
3.我如手術順利,存活下來,當一如夙愿,同大家共同完成《黨史人物傳》50卷的歷史性任務。如我不能通過手術,戰勝病魔,人生自古誰無死,只是不能為黨完成我許多未竟的工作,而《黨史人物傳》50卷,是犖犖大者。我建議,在何長工會長和黨的領導下,繼續用定期的審稿會完成此項任務。原班人馬和工作班子,我建議一律不動。審稿會由彭、陳、楊【93】三位組成領導小組,擴大的常務理事會(包括育安、小巨、洛夫)和三位組長,繼續負責,各位審稿成員,團結努力,團結好各地黨史人物(研究)會同志和先輩親屬,共同完成此項光榮任務。【94】我期待著繼續和大家共同奮斗。
胡華
1987年11月26日
附:1987年12月15日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廣州審稿會全體同志致
胡華函【95】
尊敬的胡華同志:
您好!
您在上海住院治病期間寫給廣州審稿會全體同志的來信,在14日舉行的17次審稿會上宣讀了以后,使我們深受教育。同時也為您戰勝病魔的堅強意志和信心,深表敬意。這里請接受我們向您表示親切的慰問,并祝早日恢復健康!
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從1979年在廣州成立以后迄今已整整8年了。在何長工會長和您的領導下,已召開了四次年會,17次審稿會,編輯出版了《人物傳》35卷,審定了41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回顧這8年所走過的道路,雖不平坦,但總的還是朝著寬廣的方向前進。您為了開拓前人未做的光榮事業,從組織領導、運籌策劃、培養隊伍、嚴格把關,為《人物傳》叢書的問世,嘔心瀝血,付出了極大的精力。我們為有這樣一位好老師、好帶頭人感到高興、自豪和幸福。
更令人內心激動不已的是,您在病魔纏身、忍受痛苦的時刻,仍然關心《黨史人物傳》編審工作并寫信指導和鼓勵我們為繼續完成后10卷的任務而努力!
我們知道,后10卷的編審任務仍然是很艱巨的,“行百里半九十”,所以不能有任何松勁和驕傲的情緒。我們將遵照您的指示,在彭、陳、楊三位同志具體領導下,團結一致,齊心合力,開好審稿會,團結各地黨史人物(研究)會同志和先烈家屬,為完成《黨史人物傳》50卷的歷史任務而兢兢業業地勤奮工作。我們一致表示,決不辜負您對我們的期望。
致
親切的慰問!
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廣州審稿會全體同志敬上
1987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