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華
1979年12月21日
32 1979年12月30日致全國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陳志凌
志凌同志:
彭明同志回來,知你們勝利地完成了審稿工作,第一卷即可付排,甚慰。你們辛苦了。
關于“前言”,我作了些修改,昨晚也送給李新同志看了一下。我感到領導人的支持,以籠統提一下單位為好。據我多年來接觸領導人的經驗,許多負實際責任的領導人都避諱一些事情。提他們的名字,尤其一些初創的工作,如提了他們,他們看到會誤以為我們是在打著他們的旗號招搖,如果這些工作發生一些差誤,他們就更不高興了,因為他們都很謹慎。所以我想“前言”中不必提胡耀邦同志如何指導,及習仲勛、楊尚昆同志名字為好。(當然,《內部通訊》如實寫是可以的。)第一卷出來后,聽聽反映,如果我們扎扎實實,每卷都保證了相當質量,社會上、領導上自然會日益支持。因此我想,“前言”中今后計劃部分,也暫不宣揚為好,主要是我們切實發動各地同志來實干,寫出有分量的傳記來,那時我們再多宣傳,這也是胡耀邦同志信中的精神。我刪改的幾處,請你看一下,如同意,就請寄南崗同志他們發排。清樣必須寄作者本人看過,最好寄我一份,看一看。當然,對清樣,要尊重出版社時間,只能校正個別錯處,不能作大的改動。至于出書時間,務求快速,決不能搞拖延。如果陜西人民出版社信用好,出書快,印刷發行也好,那么就請他們出下去也可以。如他們困難,我回來后,知識出版社(他們每年都印1000萬字)、人大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都想印黨史人物傳,其中知識出版社最積極,我想,這以后再說,主要看實踐。第二卷請你多費心弄好,李育安同志文字甚好,我想可否也請他參加編委,同你一起,協助你看稿,多有些同志過過目。第二卷望能寄我和彭明看一下。李新同志說,他抓一個民國史,一個革命史長篇,已夠忙了,此事他無法再具體抓;我也說,主要請何老(長工)和他掛名,起個號召作用,不具體麻煩他和何老。他說學術團體,懶散些沒有關系,主要出些成果。
專此
敬禮!
嚴校長代問好!
胡華
1979年12月30日
33 1980年1月25日致陳志凌
志凌同志:
接到來信,甚慰。我怕你是否累病了。是否繼續由陜西人民出版社出書的問題,我也未向他們表態。現在,知識出版社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都曾來聯系,希望第2卷開始由他們出。這兩個出版社在黨史、政治方面的編輯力量、文字加工力量和印刷力量都是很強的,而且,我也考慮,像《中共黨史人物傳》這樣性質的書,最好是在北京由帶有全國意義的出版社來出。當然,地方出版社力量強的也可以。最近我接到河南人民出版社的《憶彭雪楓同志》一書,印刷、裝幀、封面,我都很滿意。現在你和研究會秘書處在河南,就近在河南出,也未嘗不可。你現在在解決經費、辦公室、辦事人員,及通信、資料、聘書等問題,這很好。毅濤和育安兩同志都是熱心人,我想你可拉上他們兩位,助你一臂之力,你校領導上,還要請嚴校長催催。
南崗同志來信,說稿件他們擬再加加工再付排,我請他寄一份清樣給我,尚未見復信。關于“前言”,本來擬增加一些內容,我原擬把胡耀邦同志名字改得籠統些,改為“中宣部有關領導同志”,其余保留。因與彭明同志研究,彭明同志反映,對于提到一些負責人名字,陜西人民出版社有些顧慮,所以他們不太愿增加這兩段(與一些負責同志接觸情況)。經我與彭明同志研究,覺得你添這兩段,添不添?同你比較好說話,我們內部容易說通,對陜西人民出版社,就牽連同一個外單位的關系,所以我們考慮,還是照顧了陜西人民出版社的意見,同時征得你的同意。想你能諒解。
今日中國社科院科研規劃局給我電話,梅益同志說,黨史人物研究會經費歸口等問題,近時院務會議準備討論一下,待我下次去參加中國歷史學會籌備會議時,再同我面談(我是中國歷史學會籌備人之一)。上次會議的意思是歸口到中國歷史學會。
我同意你的看法,我們編黨史人物傳,是給后人留下有永久教育意義的材料,同時也是推動全國這方面的工作。因此,我也有決心把此工作堅持下去,克服一切困難。你的努力和決心,也是推動了我。我在廣州時,原考慮要彭明同志和你二人擔任副主編,但彭明同志一再推辭,以至未定下來。他不肯擔,我想你最好不要推辭,還要擔起來,今年夏秋審第二、三卷。我力爭參加,那時在編委會上再定一下,我希望如可能你再物色一位年富力強、能夠勝任副主編的同志。各編委分工負責,我是贊成的,但我仍感只我一個主編,照顧不了全面。頂好有你和另一位同志,一起全面來把把關,就可較為放心。這是從工作需要出發的考慮,是為了實事求是解決問題。何老(長工)仍在廣州留園十樓休息。因歸口等問題及規劃情況,均未定下來,我也沒有再給他寫信。
專此
敬禮!
胡華
1980年1月25日
34 1980年1月17日致江西青年教師王阿壽
阿壽【23】同志:
收到來信,你對黨史研究有許多好的見解。吉安是老根據地,望你在可能條件下,收集和訪問材料,進行研究。
敬禮!
胡華
1980年1月17日
35 1980年3月18日致陳志凌
志凌同志:
你好!來信及書稿早收到。因3月3日人大開學后,我十分繁忙,會議很多,加上傳達學習五中全會、校干部考評,以至把閱看你書稿的工作耽擱到昨晚才看出,請諒。
你寫的馬日事變這部分稿樣,整理得很好。我也同李維漢、易禮容同志座談過兩次馬日事變情況,并看過你所引證的這些資料。總的說,你對這一事變,整理得比較完整。基本上講明了事實真相,起了正視聽的作用。
提綱部分,總的我認為可以。替你改了幾處,主要是把我黨放在主動地位幫助孫中山建黨建軍。結語部分,我沒有什么意見。
前言部分,我別的沒有意見,還是在廣州時同你提過的,主要可以正面講自己的看法。批判別人方面,以批判林彪、“四人幫”的篡改為好,打擊面不要大了。對同行采取磋商態度為好。總之,按你現在提綱,規模較大,恐要較長時間才能完成。不必太急。
《人物傳》第一卷,我也同意不要等照片了。看楊永奎同志來信,他們還是很仔細地做了文字加工。付排后,希望印刷過程能快些。
我昨日聽近代史研究所革命史研究室的同志說,河南人民出版社也在出黨史人物傳,也準備出幾卷,已把近代史(研究)所的一篇“蔡和森”傳要去了。當然大家都可以出,但也須解決重復的問題。
我希望你能集中精力抓抓人物傳工作,戰線逐漸縮短為好。
敬禮!
胡華
1980年3月18日
36 1980年6月11日致人民大學黨史系于震洲、王昌國
老于、王昌國同志:
復印的波多野【24】等材料,可能是王淇、楊云若他們讓復印的,我記不得了。
又,請給香港波文書局寄一份《中國革命史講義》去,封套包裝結實一點。(地址給小常了。)
又,請給荷蘭的班國瑞及約翰·托馬【25】各寄一份《中國革命史講義》。地址請老朱或楊云若同志寫一下好了(封套結實一點)(附上他兩人地址,約翰·托馬寄來的外文黨史書,現在王淇、楊云若處)。
敬禮!
(原信用過后請退還我。)
胡華
1980年6月11日
37 1980年8月20日致陳志凌
志凌同志:
你好!我和彭明同志順利返京。昨日來西郊人大。寄上車票。對你和育安、富恒和小王這次多方照顧很是感謝。
知識出版社來找過我,說愿出人物傳……社科出版社尚未聯系。
專此
敬禮!
胡華
1980年8月20日
38 1980年9月15日致中國人民大學黨史系清慶瑞清慶瑞同志:
王守信同志送來1980年4月二版樣本【26】兩本。我留下一本,給您一本,請您翻一翻,我們訂正的個別地方,是否改正。并作以后再訂正本。敬禮!
胡華
1980年9月15日
39 1980年11月22日致重慶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鄭洪泉
鄭洪泉同志:
來信收到。因為要想和廖蓋隆、馬齊彬、李新同志碰一下頭,再給你回信,故此遲復為歉。19日,與廖蓋隆、馬齊彬、蕭效欽等同志碰了個頭,李新同志因事未到。他們答應4月來重慶參加黨史人物研究會年會并作報告,何長工同志和李新同志早就答應了。也可以請李正文同志來,我和彭明當然要來。中央黨校并軍科院必要時也可以請一些人來作報告。不過4月的會可能開12天,如果開黨的十二大,重慶會議【27】則順延一下,因開十二大,則何長工等有些同志可能來不了。總之,請六七個人作學術報告是沒有問題的,但題目目前不能定,因為要等“歷史決議”通過后我們大家可能結合“歷史決議”講一些問題。所以具體選題無法事先定,要看我們研究的情況,臨時定題目。
你給何長工同志的信,寫得不錯,只是長了些。以他八十高齡的老人家的口氣只能寫一個簡短的信,我當參照你的信稿,代他改寫一個短信,寄他過目后,我再取回寄鄭州。
請代問王厚博同志好!你們能出四五千元經費,這個會經費就解決了。人數可控制在全國共200人,加重慶、四川,共250人為好。敬禮!
胡華
1980年11月22日
40 1981年11月23日致《中共黨史人物傳》責編郭洛夫
郭洛夫同志:
奉上我的飛機票,是否你們交由陜西社科院報銷,你們聯系辦理可也,謝謝。
我和彭明同志18日去濟南,22日回京。見到吉林省軍區司令員王乃征同志(王盡美烈士的大兒子),他歡迎我們夏秋去長春審稿,他可提供住處和市內交通,不收費。也見到青島烈士館周慶本同志。他倆都反映第一卷《人物傳》買不到。周慶本說,青島有400多個圖書資料單位,一個單位買1本,即400多本,但《人物傳》第一卷青島1本也沒有到,他到濟南也未買到。故發行、發征購單問題,望你們采取措施為望。
林理明、胡海、南崗、老楊和齊心,各位同志熱情送別,十分感謝。望代致問候。
敬禮!
胡華
1981年11月23日
41 1981年12月12日致浙江奉化中學校友張林冬
林冬【28】同志:
收到來信,因忙,遲復為歉。海燕同志【29】很有才華,重病如此,令人惋惜。
子渝【30】的稿寫得不錯,我們已收入《人物傳》第五卷作第一篇。望鼓勵他繼續刻苦努力,是個好的接班人。
汪雅仙【31】同志我也聽說她在京。她和張岱【32】的繼母同宗,似也遭受過一些挫折,只是不知近況。我從前就知道你是顧招弟、招花(顧明)【33】的親戚,你們竟然分手后也沒有見過。以后你還是到京、滬、奉化跑跑吧!
你的姐姐【34】我沒有見過,老廖(廖蓋隆)也說起,請你代問她好,也代問丁華【35】好。我們黨史人物研究會總部原設在鄭州大學(近要遷京),胡立教【36】同志給了很大支持,如你給顧明同志去信,望代我向她和立教同志致意。賽英有信來,她希望恢復黨籍。鄔汝蛟在進軍大別山時被俘,丟了黨籍,住在鄉下,我也多年不見了。
歷史在前進,希望你晚年也寫一點東西。
專此
敬禮!
胡華
1981年12月12日
42 1982年1月23日示劉涓迅、胡寧
涓迅、胡寧:
胡寧給中技學生教黨史課,材料好找。我的意見:重大歷史事件,年月日、人名、地名、事情經過交代清楚,不要枝節啰唆;理論觀點一、二、三、四,列清幾條,便于學生記住;加一些烈士和老一輩革命家的動人故事,就可以了。這些,圖書館和報刊都有的。從前我給張志新那個班講課,講“四一二”、講向警予壯烈犧牲的故事,很帶階級感情。張志新的幾個同學說,當時我講時的感情、氣氛,至今她們都還記得,可見是有感染力的。所以,張志新對革命有堅定的信念,她寫的東西中也講到,聽教員講向警予犧牲的英勇事跡,她很受感動。當然,不是我一個人教出了張志新這樣的英雄,我是說,講黨史,簡明,加上生動的情節,就行。至于涓迅,挖掘地方黨史,那就需要多查當年報刊及訪問活材料了。
此祝
新年愉快!
華
陰歷臘月二十九
43 1982年3月1日致北京化工學院姜華宣
華宣同志:
你好!
信悉。對你回來,我是一向歡迎的,而且也同你說過幾次,你那時說要等房子等等,似不太想回來。這幾年你在研究上成績顯著,想不到房子還沒有給你解決。今早,我問了吳芳俊同志,他說,老姜早不回來,現在人大超編,你系也超編,要看看精減后的情況,另外,房子一下也不好解決。
情況如此,你如決心回來,則我們以后再與人事處聯系。
敬禮!
胡華
1982年3月1日
44 1982年3月22日致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曾景忠
曾景忠同志:
你好!來信及《暨南學報》上大作讀過了。
我對你的觀點是同意的,我認為符合“決議”的精神。鄧力群同志的報告,基本上也是這個意思。
從大的歷史階段說,籠統地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可說是社會主義時期,是社會主義革命的開始。具體說,頭三年主要是完成民主革命任務;1953年開始進入“一化三改”,1956年基本完成,進入社會主義社會。1956年前應是新民主主義社會。“決議”講得籠統些,所以有些不同的解釋。
你的文章,我以為是對的。這個問題,已成歷史,即使有爭論,可作學術問題探討。
我感到,現在我們處于社會主義什么階段,對現行開放政策、經濟搞活政策及新條件下的階級斗爭,到底怎樣看,倒是個大問題。你如研究,望有以教我。
敬禮!
胡華
1982年3月22日
45 1982年6月3日致石油學院余世誠
余世誠【37】同志:
信及楊明齋【38】稿收到。可否請你繼續努力,寫一個“楊明齋”傳,以經過考訂比較可靠的資料為依據,寫成傳記體。對他的下落,再努力查考一下,如查不到,也可以從略,可以寫“約于某某年回蘇聯,后病死”,就可以了。寫好后,可請山東黨史人物(研究)會編審小組李肇年等同志看看,轉來黨史人物研究會,可以編入《中共黨史人物傳》中。
專此
敬禮!
胡華
1982年6月3日
46 1982年6月9日致張林冬
林冬同志:
6月2日來信收到了。此次到滬,同(傅)賽英等同志見面,還去看了顧明、顧招弟,并見到了她們的媽媽。
你說你同姓鄔的和姓胡、姓范的三人到安吳堡,以后你去延安,這是對的。姓鄔的,叫鄔汝蛟(現名鄔昂夫,已退休在寧波),是我的同年級同學。另外,胡、范兩位,是鄔汝蛟的同村人,小學時同學,他們都是寧海人。你們是1938年5月5日在奉化民教館(運動場)集合,一起在奉化汽車站上車的。這次行動,日期的安排、人員的聯系是我負責的,而不是你記成的“民教館介紹”的。當時因我與黨的奉化縣委書記竺良牧(現名竺揚,這次在上海一同見了面)有聯系,他叫我聯絡一批同學去陜北,由他開介紹信。我聯絡了鄔汝蛟等三人,還有我們同年級同學方宗惠和一個姓王的,又聯絡了尚在奉中讀書的你和傅賽英。我在你們初中放晚學時,在奉中大門口,至少同你見過兩次面。一次是約定出發的時間(5月5日早),一次是我告訴你沒有找到竺良牧,介紹信沒有開到手。當時你和鄔汝蛟等三人,共四個人,沒有阻力,一起走了。我和傅賽英等人都遇到家庭阻力(我后來是1938年10月動身到陜公【39】的)。
你當時圓圓的臉、微胖的豐滿的少女身影、短頭發、中等個子,一副堅定的神氣,講話還帶點普通話的語調,我都記得很清楚。因為我們常在奉城運動場中民教館集合,可能你把我記成民教館的人了,所以你記憶中有“民教館介紹”。國民黨政府辦的民教館怎會介紹我們去陜北呢。
因為我比你高一個年級,你在校時,我已畢業,所以我同你不熟,只是為了聯絡一同去陜北,才認識你的。但只見了兩三次面,你可能淡忘了。我那時也是一個17歲的小孩呢!但是當時你告訴我,你的姐姐已到了紅大【40】,汪雅仙到武漢八路軍辦事處認識了一位年輕的老紅軍而互相愛慕……這些話我還是記得的。
海燕同志受迫害、患重病,真可惜已極。幸而你的田子渝很有出息,可做接班人。你關注黨史,很好,我以后留意寄些材料給你。有機會來京時,請來找我玩。電話(略)。
抗戰中“肅托”,在各根據地都造成不少冤案,這是王明、康生按蘇聯意愿制造的。傅賽英的丈夫因此而屈死。目前,這類案件還有阻力,只有待中央顧得上時,才能一塊解決。
望多珍重。
敬禮!
代問你姐姐、丁華等好!
胡華
1982年6月9日
47 1982年9月1日致《中共黨史人物傳》撰稿人田子渝
子渝同志:
信悉。廖鑫初【41】同志在長春會議【42】結束、去吉林市參觀當天晚上在吉林市心臟突停猝亡,我們甚悲痛。你的提議很好,可在“張浩”傳前記中,寫上悼念他的話。
“李漢俊”傳已通過。我本擬8月1日至5日看出,但大家因急于想到吉林市小豐滿去參觀,吉林市委要我去給該市干部作個報告,而被拉去;8月2日凌晨出了廖事……我的看稿任務被耽擱下來。而我8月9日至12日預定在山東作報告,接著新疆有兩個會要我去。近日回京,事繁。“李漢俊”傳尚在我處,我看出后,當寄你,你可再修改,然后寄陜西人民出版社郭洛夫同志好了。
代問你媽媽、爸爸好。
敬禮!
胡華
1982年9月1日
48 1982年9月7日致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成仿吾(祝賀成老生日)
成老:
在歡慶黨的十二大勝利成功的日子里,欣逢您的八五壽誕。您的光榮的革命歷史和崇高的革命品質,是黨的光榮、人民的光榮,也是中國人民大學的光榮!
成老的回憶錄《戰火中的大學》【43】第二章“從旬邑到前方”,在《時代的報告》雜志6月號上發表,承成老把稿酬轉給我,我敬表心領和感謝。但這是成老多次費心血回憶談話的記錄,故我把稿酬買成了一盒老年人的滋養品,請成老服用,聊表作為一個從少年時代起就受成老培養和教育的學生對成老的健康與長壽的祝愿的心意。
《戰火中的大學》正裝訂中,不久即可發行。
專此,敬祝
健康、長壽、愉快!
胡華
1982年9月7日
49 1982年10月27日致郭洛夫
郭洛夫同志:
本文【44】翔實、流暢,且有分析評議,有較好的深度,足可成為我們寫人物傳的一篇典范。請編入第十卷的第二篇。第十卷望1月發稿,爭取4月印出。5月初開全國會議時爭取送去一部分。
此文經上海編審組任武雄等看過。現經我和彭明同志看過,已可付排。志凌因近時太忙,他說不看了。
穆欣同志通信處是“北京甘家口外文出版局”(他是副局長)。
專此
敬禮!
胡華
1982年10月27日
50 1982年11月30日致全國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高軍
高軍同志:
您好!諒您廈門開會已回來。
輕工院黨委上星期五已通知陳××同志,同意他調師院,他的家和愛人仍在輕院。我當即電崔院長告知,請抓緊去調他。老陳是有水平的。他到師院的目的,一是教好你院分配給他的課,一是繼續做好人物傳的工作。他說過,此外并不爭什么。鄭大個別人的反映是不實的。我從這三年接觸中,感到他人是正直的,對黨史是有水平的,只是他個性強一點。《人物傳》已編了10卷,同他的努力是分不開的。調師院問題,還望你上下聯系,努把力。如有什么困難或問題,請打電話同我聯系。(我星期五、星期六有課有會,下月7—10日去開會。)
又,“黃敬”傳是否改出來,請同作者聯系一下。
專此
敬禮!
胡華
1982年11月30日
51 1982年12月30日致郭洛夫
郭洛夫同志:
寄去“鄒韜奮”傳,諒可收到。請編入第十卷。此傳后面的材料來源,根據作者穆欣同志電話中告知,我代他寫好,寄上,請在文后補上。(他訪問過20多位同志,不擬一一列名了,只列沈粹縝同志一個名字,即可。)
敬禮!
新年快樂!
胡華
1982年12月30日
附1:胡華在信末為“鄒韜奮”傳起草的補記
本文主要材料來源:韜奮的著作(特別是幾部自傳性質的著作),韜奮所編的報刊。參考了韜奮逝世以后在報刊上發表的紀念文章。
作者訪問了韜奮的夫人沈粹縝同志和20多位韜奮的親友,先后還有100多位同志對本傳的寫作給過幫助。在此致謝。
附2:彭明致胡華函
胡華同志:
遵囑將“鄒韜奮”傳看了一遍。
我覺得此傳寫得很好,事跡感人,材料具體,不落俗套。寫法邊敘邊議,也是很好的。我只改了幾個錯字。整個文章不用大改,即可發排。
以上意見,當否?請酌。
此致
敬禮!
彭明
1982年12月24日
52 1983年1月13日致北京大學張注洪
注洪同志:
你好!好久不見。楊云若說常見到你的。蕭三同志寫信給耀邦同志,如命在旦夕,希望整理他的日記,組一個班子,要我牽頭,也寫了你的名字。耀邦同志批示同意,要胡啟立、馮文彬同志落實。昨晚馮文彬同志通知我們今日上午到中南海開會,因臨時通知不到你,我和葉華、(蕭)立昂、(蕭)維佳【45】、(劉)和忠、高陶、楊先材【46】去了。分工請你和維佳負責解放戰爭時期日記。當務之急是讀一讀日記,那些人名,字跡不清楚,趁蕭老還活著,趕緊問他。現將由和忠、維佳把日記分一分,分頭閱讀。然后雇知青抄寫。在廠橋中辦招待所找二間房子。此事我同項子明同志打過招呼了,他說將通告你們歷史系總支,支持這一任務。蕭老可望活到五一節(醫生爭取),故還望你能把其他工作推后一點,搶救這一資料。以后我去看望你。
敬禮!
電話(略)。
胡華
1983年1月13日
53 1983年2月18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1月28日寄出的十卷目錄、來信及編審單均收到。年歷亦收到,多謝。近日我考慮有必要寫一個第十卷“編后記”,內容與志凌商量了一下,寄上。請匡正。請排在第十卷的最后。我想,第十卷可能已發稿,但最后加一頁還是可以的,望你插進去,因為有必要重申一下這些問題以充分鼓舞大家的信心。這幾卷書,連編帶校,你是太辛苦了,雖說年富力強,還要珍重,吃得好一點。第十卷5月能否排出幾本,力爭罷了。請你與南崗同志于2月28日或3月1日到西堂子胡同公安部招待所報到,須重審的稿件,也都帶來。
(劉瀾濤同志給何長工同志的信,因我今日住在家里,手邊沒有。引的幾句話請你核對一下,勿忘。)
專此
敬禮!
胡華
1983年2月18日
54 1983年3月30日致湖北大學田子渝
子渝同志:
你好!來信悉。
《革命生活》日刊的情況,小駱【47】告訴我了。只有幾份不能解決問題。因為該刊是陸更夫(烈士)主編,四川同志要寫“陸更夫”傳,我們原有全份合訂本,“文革”中被紅衛兵打砸搶抄走,沒有下落了,一直在查。
你很努力,很好,希望繼續努力充實自己,做一個好的接班人。敬禮!
胡華
1983年3月30日
55 1983年5月6日致郭洛夫
郭洛夫同志:
關于第九卷“宋綺云”烈士傳,現有烈士家鄉邳縣縣委黨史征集辦和宋烈士三女兒宋振西等同志繼續在研究,他們認為宋烈士沒有擔任過邳縣第一任縣委書記,而是主要成員之一。我記不清原稿是怎么寫的了,可否根據邳縣縣委現在核實的材料,與作者江山等同志聯系一下,如來得及,則改一下,如來不及,則再版時可訂正。此事由邳縣縣委黨史辦負責與你聯系。
敬禮!
胡華
1983年5月6日
附:中共邳縣縣委黨史資料征集領導小組、郭洛夫、陜西人民出版社政編室函
陜西人民出版社:
據胡華同志介紹,貴社出版的《中共黨史人物傳》擬刊登宋綺云烈士的傳記。作為烈士家鄉的黨史資料征集機構,我們深感慶幸,表示擁護。我們正在征集烈士的資料,但很片面,尤其是烈士在西安的活動占有的較少。萬望貴社能給我們提供這方面的資料,以利我縣革命斗爭史的編寫工作順利開展。再者,據我們掌握的資料來看,宋綺云烈士在我縣早期革命活動中,并未擔任過第一任縣委書記職務,而是在縣委中做組織工作,應為縣委的主要成員之一。為了對黨史工作取慎重態度,使貴社出版的歷史傳記史料更加翔實,萬望貴社根據胡華同志的意見,對這一問題,與我們有一個一致提法。是否有當,尚希不吝提教。
致
禮!
中共邳縣縣委黨史資料征集領導小組
1983年5月4日
胡老師:
5月16日與楊世蘭同志從您處離開后,一直忙于編他們那部書稿,沒有再去看望您,請見諒。
關于留京審人物傳稿事,我到志凌同志家去了,他說還得同您商量商量。我離京前又在志凌家遇到周慶本,他很歡迎我們到青島去審稿。此事定了,望通知我們。
邳縣黨史辦的同志持您的信來出版社時,我已去京了,是楊永奎同志接待的。他們拿了一份老稿子,提了21處修改意見。我回來看了清樣,其中絕大部分在我們審定的稿子上已經改正,只有兩三處(包括宋綺云任邳縣縣委書記一處)未改。但因九卷5月中旬三校已完送廠打型付印,目前無法再改,只好待將來再版時考慮。
敬祝
教安!
郭洛夫
1983年6月4日
中共邳縣黨史資料征集領導小組:
5月4日貴處戴啟漢同志來西安,就《中共黨史人物傳》第九卷所載之《宋綺云》傳稿的若干史實提出意見,我們表示熱烈的歡迎。責任編輯出差返回后,認真將所提意見與發排稿作了核對,其中有些問題已在發排前作了改正,有些尚未改過來。由于該書已經付印,只好等再版時再改。戴啟漢同志帶去了一份清樣,望能細致審閱,還有什么問題,請即函告我們。
對你們關心出版工作的認真負責精神,再次表示感謝。
致以
敬禮!
政編室
1983年6月20日
56 1983年6月6日致陳志凌
志凌同志:
剛才何老(長工)給我打電話說,中央常委召集(王)首道、他、蕭克幾位黨內的政協副主席說:他們擔任了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就不再擔任政協副主席。今后除顧問委員會常委工作外,請他們多做些黨史方面的工作,并具體對何長工同志說,要他把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會長的工作擔任下去,李新、胡華可以協助你,寫黨史人物傳的工作很重要。
因此,何長工同志在電話中對我說,會長的工作,我就繼續擔任(他原來幾次對我說長沙會議時要我接任)。并說,他對鄧力群同志也說了一下,人物研究會按耀邦同志的批示,繼續請中宣部領導,鄧力群同志說,有何老領導就行。
以上這些意思,你在與有關同志通信中,可適當宣傳一下。我已電告廖蓋隆同志,并請他轉告胡繩同志和馮文彬同志。
老季來信,說昆明歡迎我們7月下旬去開審稿會,你看如何?我看人少些,也可考慮。
敬禮!
胡華
1983年6月6日
57 1983年7月1日致姜華宣
華宣同志:
你好!
收到來信。知你評上副教授,這是你這些年勤奮努力的結果。我參加北京市職稱委員會,情況我知道的。望繼續努力。
“鄧拓”傳,第九卷正在印刷中,你們寫得很好。當然,今后如有訂正之處,仍可繼續訂正。宣傳烈士,是全黨的責任。最近(6月初)中央常委請劉瀾濤同志給何長工同志傳達中央常委意見,要何長工同志把黨史人物研究會會長的工作繼續擔任下去,指出寫黨史人物的工作很重要。我們現在同中央黨史研究室所屬、由溫濟澤同志領導的革命烈士傳編寫組也分工合作很好。
專此奉復。
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