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最大的敵人(2)
- 別在異鄉哭泣
- 易勝華
- 2934字
- 2015-08-21 17:17:56
我認為最重要的疑點是,當時于建華已經騎著一輛電動車,怎么可能同時再推著另一輛偷來的摩托車呢?在法庭上,我按照于建華的意愿,為他做了無罪辯護。法官對我的辯護意見很頭疼,找到我說,這個案子我們肯定會判有罪,如果他認罪,我們少判點,如果他不認罪,我們多判他幾個月。法官希望我做做于建華的工作,說服他認罪。我的回答是,我不可能說服他認罪,但是我可以把他不認罪可能面臨的不利后果告訴他。我再次來到看守所會見于建華。我把法官的話轉告于建華,于建華說,法官已經來過了,也是這么跟他說的。但是,他還是不想認罪。
幾天后,法官給我來電話,說于建華最終還是認罪了,讓我去領判決書。于建華的量刑結果是有期徒刑6個月。拿到判決書后一個月,于建華就釋放了。
令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突然有一天我在律所接到檢察院的電話,讓我去一趟。我來到檢察院,發現陣勢不小,一名副檢察長和幾名檢察官正在辦公室里等著我。他們說,收到于建華的舉報信,說我和法官串通一氣,逼迫他認罪。舉報信中談到,律師為了逼他認罪,向他出示了兩份不一樣的判決書,一份是量刑一年,一份是半年。舉報信中還提供了判決書的復印件,說這是律師給他的。
我一下子懵了。拿著兩份判決書的復印件,我覺得自己是在做夢。我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做過這件事。我面前確實是兩份文號相同、判決結果不一樣的判決書啊。好半天我才醒悟過來,我問副檢察長:“法院出判決書,是不是每個法官都可以自己去蓋章啊?”副檢察長說:“一般是院長簽字之后,由專門的人負責蓋章。”我說:“那你們有沒有去問過法院這是怎么回事啊?”副檢察長說:“你先回答,有沒有像他說的這么做過呢?”
我笑著說:“那您覺得,法官會向我提供兩份內容不一樣的判決書嗎?就算他們會,我會傻到拿著這兩份判決書去找被告人嗎?退一萬步說,就算我真這么做了,我會傻到把判決書留在被告人手里嗎?被告人認罪不認罪,對我有什么好處啊,我要冒著這么大的風險去做?”
副檢察長呵呵一笑,說:“我們也知道不可能有這種情況。但是他既然舉報了,而且提供了證據,那么我們就有責任找你核實一下。畢竟一個案子出現兩份判決書,這可不是開玩笑的。于建華在舉報信里面,把跟這個案子有關的公安人員、檢察官、法官,還有你律師都一塊告了。”
我還是一頭霧水:“這兩份判決書的真實性你們鑒定了嗎?”
副檢察長說:“我們比對了半天,找不出什么問題。由于他提供的是復印件,法院的印章很模糊,也無法鑒定真假了。”
我說:“那就讓他提供原件啊。”
副檢察長說:“于建華說你給他的是復印件,我們就是來找你要原件的。”
我苦笑著說:“我上哪去給你們找啊?既然原件存在,法院肯定能查得到,你們找法院問問吧。”
副檢察長笑了笑,說:“就這樣吧。這家伙不了解法院和律師的辦事程序,所以胡說八道。我們也知道你沒任何問題,所以沒去你們律師事務所找你,怕影響不好,別人有誤會,所以讓你到檢察院來聊聊。”
我不依不饒地說:“就這么算了嗎?他這是誣告陷害啊,而且還涉嫌偽造文書。你們應該追究他的責任啊。”
副檢察長拍著我的肩膀,笑著說:“你這不是也沒受到損失嘛。我回頭把這小子叫到我辦公室臭罵一頓,他要還這么亂咬,那就把他抓起來!”走出檢察院,我感覺自己還在做夢。不可能啊,于建華為什么要害我呢?在整個案件的辯護中,我一直非常堅定地站在他一方,為他尋找無罪的證據和理由。在法庭上,我甚至不惜得罪公安,指出公安有刑訊逼供和利用職權打擊報復的嫌疑。告訴他不認罪可能存在的不利后果,這是我的工作職責啊,我并沒有勸他認罪,我還準備給他打上訴呢。
雖然馬路上烈日炎炎,熱浪滾滾,我卻覺得自己就像掉進了冰窖一樣,透心涼。這一次我涉險過關,一方面是因為檢察院的調查人員心如明鏡,沒有故意刁難我,另一方面也是于建華的造假手法太拙劣,明眼人都能戳穿其中的謊言。如果我運氣差點,遇上了蠻不講理的或存心要整我的檢察官,如果今后還有比于建華更高明的人要陷害我,我豈不是死路一條?
想到這里,我不寒而栗。當然,像于建華這樣的當事人畢竟是少數,絕大多數當事人即使與律師產生一些矛盾,也不至于做得這么絕。律師與當事人之所以有時候會出現矛盾,關鍵還是在立場的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
從律師的角度來看,同時辦理的案件可能有好幾起甚至幾十起,在辦理的過程中,律師會根據案件的進展以及輕重緩急來安排工作。有些時候,可能不同的案件發生了時間上的沖突,律師必須要作出選擇。同時,律師還有自己的家庭和應酬,很難隨時隨地接待當事人。
但是對當事人來說,他一輩子可能只遇到一件官司,對他而言,這段時間里,這個官司就是他的全部。當事人希望律師像自己一樣認真對待這個案子,為了自己的利益全力以赴,甚至可以不惜一切代價。
矛盾就出現了。
律師必然是同時處理多個案件,當事人只需要面對這一個官司。律師是理性嚴謹的,當事人卻是感性沖動的。為了自己的利益,當事人可能會奮不顧身,但是絕大多數律師不可能為某一個案子而葬送職業前途。所以,當事人與律師之間的矛盾,是永遠不可能消除的。無論是多么優秀、多么大牌的律師,都無法避免被自己的當事人誤解和投訴。
舉例來說,刑事案件中,律師必須會見在押被告人。但是,如果要求律師天天去看守所會見被告人,顯然是強人所難。除非這位律師沒有其他業務,除非當事人能夠支付足夠多的費用,讓律師在一段時間內可以不辦理其他案件。我有位同事辦理一起經濟犯罪案件,被告人在看守所關押了兩年多的時間,他的妻子每隔幾天就要律師去看守所會見一次,理由包括:重大節日、被告人生日、孩子生日、老婆生日、結婚紀念日、訂婚紀念日、第一次相識的日子,詢問銀行卡密碼、某件東西擱哪里了,等等。兩年多的時間里,這位律師會見了將近一百次。最多的時候,一周之內就去會見了三次。我的這位同事差點沒瘋掉。只要他剛提出“沒有時間去會見”,當事人的妻子就說要去投訴他“服務不盡職”。同事提出解除委托關系,當事人妻子堅決不答應。安排助理去會見,也不行。同事最后只好求法官早點把案子判下來,放自己一條生路。
我對這位同事的遭遇深感同情。遇到這種一點都不體諒律師難處的當事人,也確實是件頭疼的事情,只能自認倒霉。我從中吸取了深刻的教訓,在委托合同中都會明確約定每個訴訟階段的會見次數。超出約定的會見次數,除非案件本身需要。如果是當事人或者家屬提出會見,每次需另外交納律師費若干。標準的委托合同里面并沒有這個條款,但是不作出這樣的約定,一旦遇到當事人蠻不講理,律師確實無路可逃。如果合同里面有這樣的約定,當事人要求會見也會比較克制。即使提出會見要求,只要他交納費用,律師也愿意去會見。
因此我認為,律師和當事人之間的矛盾雖然永遠存在,但還是可以找到相應的解決辦法。一方面律師要勤勉盡責,一方面要和當事人進行充分的溝通,消除誤解,建立充分的信任。對于一些有可能會發生分歧的事項,有必要事先作出明確的約定或者告知。一旦有了明確的規則,存心和律師找茬的當事人畢竟還是極少數。
說到底,我們最大的敵人,不是對方當事人,不是公檢法等辦案單位,也不是我們的當事人,而是我們自己。如果我們在辦理法律業務的時候,盡職盡責,沒有私心,心態平和,作風穩健,真誠待人,所有的敵人都可以變成我們的朋友。
反之,朋友也能成為不共戴天的仇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