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與林老師對話(1)

與林老師對話[1]——論經濟學方法

■林老師:今天早上我們來進行方法論的對話。這個學期我花了不少時間和大家談方法論,有必要在學期末系統性地回顧一下我們討論過的問題,一方面比較系統地闡述我在方法論上的想法,另一方面加深同學們對方法論重要性的認識,讓大家對經濟學學習、研究、運用的方法論有更好的理解,以免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我很感謝盛柳剛、邢兆鵬、李莉、王海琛、崔成兒、劉秋霞等同學所作的準備,現在我們開始討論。

●盛柳剛:謝謝林老師。我的第一個問題是何謂經濟學方法論?現在我們談經濟學方法論時,往往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上是指論證經濟學理論正確的某種原則,如現代經濟學中廣泛流行的實證主義,廣義上則包含著什么是科學的經濟學理論、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和理論創新的方法論。為了方便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林老師您能否先介紹一下您所談的方法論包括哪些方面?

■林老師:應該是你談的幾個方面都包括,但我自己最側重的是怎樣進行經濟學的理論運用和理論創新。理論是用來解釋現象的一套簡單邏輯體系,學習經濟學和研究經濟學理論的目的是了解社會,推動社會的進步。作為后來者,我們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面,要多地讀前人的理論研究的成果。但是,任何理論都不是真理本身,而且,對于一個現象,經常會有好幾個似乎都可以解釋這個現象但可能相互矛盾的理論存在。所以,在了解我們的社會存在的問題和現象時,我們必須知道怎樣對待現有的理論,知道如何取舍,才不會成為現有理論的奴隸。同時,當現有理論不能解釋我們社會上存在的現象時,我們還應該有能力進行理論創新,提出新的解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為對社會進步、對經濟學科的理論發展有貢獻的經濟學家。所以,我在方法論上側重于經濟學理論的接受、摒棄和創新的方法與原則的探討。

●盛柳剛:在我成為您的學生的這一年之內,今天是您第三次跟我們詳談方法論。為什么您覺得方法論那么重要?尤其是對于研究中國這樣一個轉型國家的經濟現象來說,超越一些理論上的爭議,強調方法論,是否有類似康有為作《新學偽經考》的意義?林老師您是否想借方法論來反對中國直接照搬西方經濟學,同時來證明自己理論的正確性?

■林老師:我強調方法論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個原因是我經常看到不少學者,明明他所用的理論不能解釋我國的現象,但他還是堅持以這個理論來說明這些問題為什么會存在于我國。就像弗里德曼主張的那樣,我個人認為理論的目的是解釋現象,當一個理論不能解釋我們觀察到的現象時,這個理論就應該按一定的原則或標準來被修正甚至摒棄,這樣才不會理論學得越多,思想越僵化。同時,當一個現象不能用現有理論來解釋時,這是對理論工作者的挑戰,也是一個大好的機會,如果能夠有比較好的方法來深入研究現象,提出新的理論,那么我們還可以對理論發展作出貢獻。我之所以和各位一再談方法論的問題,是希望各位成為會運用理論、會進行理論創新的經濟學家。

第二方面的原因,經濟學本該是經世濟民之學,是實用科學。在這個時代里,我們有機會接受比較好的教育,我們對這個時代的發展和進步,對中國的重新崛起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我們怎樣讓中國重新崛起呢?學好運用理論和創新理論的方法是根本的。大部分學經濟學的人可以接受后發優勢的概念:從一個國家經濟長期發展的角度來講,技術的不斷創新是主要的動力。

作為一個后發國家,跟發達國家有技術差距,利用技術差距來加速國家的經濟發展是一個機會。但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在那么多發展中國家中,只有少數幾個東亞的經濟體——日本、亞洲“四小龍”真正利用了這個技術差距,縮小了和發達國家的收入差距,其他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并沒有利用后發優勢。如果我們回顧一下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主流的發展經濟學,就會發現:日本和亞洲“四小龍”所采取的經濟政策被認為是不對的,但是它們的經濟發展成功了,而那些按主流的發展經濟學理論來制定政策的國家,經濟發展的績效卻很差。另一個現象是蘇聯、東歐和中國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體制的轉型。

20世紀90年代初整個國際主流經濟學術界的看法是蘇聯和東歐的“休克療法”會比較成功,而中國采取的漸進式的雙軌制改革是最糟糕的,多數經濟學家認為計劃體制不如市場體制,而雙軌制的體制不如計劃體制。十多年的時間過去了,回過頭來看,按照當時被認為是比較正確的方法來改革的國家,經濟績效很差,而被認為采用了最差的方式來改革的中國,經濟卻取得了持續的增長,這說明現有的主流經濟學理論有相當大的問題。我在課堂上也常講我的導師舒爾茨教授——1979年諾貝爾經濟獎獲得者——曾經對歐洲從工業革命后到現在近三個世紀的主要社會變革所進行的考察。他發現,重要的社會變革都會受當時的主流思想的影響,可是事后證明這些主流思想經常是錯的。我覺得我們作為知識分子,尤其是中國的知識分子,應該以天下為己任,而且我們確實是非常幸運的一少部分人,對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負有無可旁貸的責任,如果我們用錯了理論,對社會可能會產生很大的禍害。

從歷史經驗來看,我們對主流社會思潮的接受不能是無條件的,只有從我國的實際問題出發、能夠真正解釋我國的現象的理論,我們才能接受,而不能簡單拿一些看起來非常有影響的理論,就相信它是對的,然后強加在我們這個社會頭上。這是知識分子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另一方面,現在有很多現象不能用現有的理論來解釋,這是我們從事理論創新的最好機會,我們有責任分析清楚其背后的因果關系,提出新的理論,這樣才能既對理論發展作出貢獻,又能推動社會進步。

第三方面,我之所以強調方法論,也是抱著一種“野人獻曝”的心理。因為從我在芝加哥大學開始寫畢業論文到現在,我經常提出一些新的看法,這些看法與主流觀點不一致,常引起爭論。現在將近二十年過去了,回顧起來,即使開始時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夠理解或者接受我的觀點,我發現還是我提出的理論比較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而且,時間越長,越證明我的觀點是正確的。由于我個人提出的大部分看法與主流看法不一樣,因此我在接受或摒棄現有的理論以及怎樣提出新的理論上有些體會,作為老師,抱著“野人獻曝”的心理,我走過來了,也實踐了,覺得這些方法是可行的,希望我的學生可以學會這些方法,少走彎路。我對各位同學寄予很大的希望,我相信21世紀是中國經濟學家的世紀,21世紀會是中國經濟學大師輩出的世紀,我希望各位掌握好方法,利用時代給予各位的機會,在21世紀成為領導經濟學思潮發展的大師。中國有句話:廚師要做好菜,要有好的素材,也必須掌握好的烹調方法。我們這個時代有許多提出新理論、大理論的素材,我希望各位能夠掌握好烹調的方法,做出好菜來。

●盛柳剛:剛才您談到前蘇聯和東歐的經濟轉型,我個人覺得薩克斯他們在倡導“休克療法”的時候,有個潛在的理念是“陽光下沒有新的東西”,每個人都是理性的,全世界的人都是沒有什么差異的,所以在西方產生的這套基于個人理性的理論,應該可以適合發展中國家和轉型國家。您怎么看這種觀點?

■林老師:我覺得每個人都是理性的這一點是可以接受的。根據我的研究體會,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的人都是理性的。比如上課時我常講的一個小故事,根據許多人類學的研究報告,在原始社會,人跟人交換經常是把要交換的東西放在路邊,人躲在樹林里面。這種看似原始的交換方式,在當時的條件下也是理性的,因為原始社會剩余少,要交換的東西很少,人也很少,可能要等很長的時間才有人來交換,如果需要人站在東西旁邊等的話,就把一個勞動力綁在那里了,如果躲在樹林后,跟你交換的人不知道你是否躲在那里,這樣就可以把勞動力釋放出來。但是,這種方式下很可能東西被白白拿走,人家不留下等價的東西,所以,原始社會里通常還有一項制度安排,也就是如果東西被拿走而沒有留下等價的東西,就會千里追殺去報仇,由于有了這種很重的懲罰,東西被白白拿走的概率就會大大降低,因此,這種千里追殺的制度安排也是理性的。

不管在什么社會里,人都是理性的。所謂理性指的是一個決策者在作決策時,在他可作的選擇中,總會選擇他認為是最好的選擇。按我的體會,“理性”是經濟學的本體,任何經濟學的理論都是建立在這個本體論的基礎上的,不以這個出發點來解釋社會現象的理論就不是經濟學的理論;反過來,如果以理性為出發點來觀察、解釋社會經濟現象,即使所觀察、解釋的現象和金錢及物質利益無關,也是經濟學的理論。理性是任何經濟學理論的共同本體,但是每個決策者所面對的約束條件、選擇范圍和機會成本是不同的。同樣是理性人的選擇,現在的交換方式就不是古代那樣了,現在社會的生產水平高,高度分工,要交換的東西多、頻率高,就可以在一個地方開店,店主看著店,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如果買者不給錢,頂多不賣東西給他,或者東西被偷了,店主可以去報警,要警察懲罰他,不用像過去那樣費時費力、冒著千難萬險去千里追殺。所以理性是相同的,但理性在不同的約束條件下的表現方式是不一樣的。

作為經濟學家,在這點上必須非理性是相同的,但理性在不同的約束條件下的表現方式是不一樣的。作為經濟學家,在這點上必須非常地清醒。理性本身是不變的,但是單說人是理性的并不說明任何東西,任何一個經濟理論,必須包含決策者在什么限制條件下,選擇有多少,各種選擇的機會成本是什么,然后才能知道什么是理性的決策者的最佳選擇。一個理論能否用來解釋某種社會的現象,取決于這個理論成立的限制條件和相關選擇的機會成本與要解釋的現象所在的社會是否一致。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的人和社會主義國家、轉型中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的人同樣是理性的,但是決策者在這些國家面臨的限制條件和機會成本是不同的,所以,簡單套用適用于發達國家的理論,并作為轉型中國家或發展中國家的政策依據,經常會出問題。前蘇聯和東歐國家“休克療法”的改革之所以出現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原因就在于把適用于發達國家的理論簡單地套用于轉型中國家。

●盛柳剛:我問一些最基本的問題:何謂理論?何謂經濟學理論?我們是應該根據概念、對象范疇還是經濟學的分析方法來界定經濟學理論?還有,既然理論的最重要的目的是解釋現實,那么一個科學的經濟學理論必須具備哪些特征?

■林老師:理論,不管經濟學的理論還是其他社會科學的理論或自然科學的理論,都是一個所要解釋的現象背后的各種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的一個簡單邏輯體系。理論是用來解釋現象的,是對現象的一種抽象,并不是現象本身。所謂解釋現象,指的是理論所揭示的“因”,經過怎樣的機制,產生了“果”,這個“果”就是我們觀察到的現象。經濟學的理論是用來解釋經濟現象的。什么是經濟現象呢?從廣義的定義來說,凡是牽涉到“選擇”的現象,為什么選擇這個,不選擇那個,都是經濟現象。經濟學理論以“決策者是理性的”為其理論體系的基礎及考察一切現象的出發點,用中國的哲學概念來說就是本體。但一個理論要成為一個科學的理論,必須具備兩個一致性。首先,既然任何理論都是幾個特定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的邏輯體系,理論的內部邏輯必須是一致的或者說是自洽的,也就是理論模型中所揭示的“因”,必須能經過某種機制導致理論所要解釋的“果”,一個理論只有內部邏輯是一致的,才能說明理論模型中的幾個變量是有因果關系的。其次,理論不是簡單的邏輯游戲,理論是要解釋現象的,因此理論的邏輯推論和所要解釋的現象必須是一致的,也就是理論推論和經驗現象的外洽。這是理論必須具備的兩個條件。

主站蜘蛛池模板: 雷波县| 靖边县| 方山县| 大庆市| 泗洪县| 绵阳市| 南昌县| 茌平县| 萝北县| 兴和县| 泰和县| 讷河市| 浪卡子县| 会理县| 海丰县| 二连浩特市| 五河县| 通许县| 乌兰浩特市| 安化县| 揭西县| 怀来县| 胶南市| 镇远县| 河西区| 林州市| 张家口市| 富阳市| 边坝县| 本溪市| 陈巴尔虎旗| 云阳县| 长宁区| 同仁县| 周口市| 洛南县| 鸡泽县| 商洛市| 平塘县| 弥渡县| 兴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