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并不是說商品的真實價值就不需要討論了。本書會根據(jù)需要,適時地比較特定商品在不同時間、不同地方的不同真實價值。換句話說,就是特定商品在不同時期,可以為其所有者提供不同的支配他人勞動的能力,此時就必須比較它的真實價值。這么一來,我們實際上要比較的,就是由不同的金銀量購買的不同勞動量,而不再只是出售特定商品所得的不同金銀量。但是,當時間和距離都相隔很遠時,往往又無法正確地知道勞動的時價。雖然很少有地方會正式地記錄谷物的時價,但是,人們(特別是歷史學家和著述學家)一般都會清楚地記得谷物的時價。由于谷物時價和勞動時價的漲落比例一般是最近似的(不是同一比例),所以我們一般可以放心地用谷物時價來進行比較,從而得出勞動的大致時價。下面,我將進行幾個類似的比較。
隨著產業(yè)的進步,商業(yè)國家為了便利,開始同時使用好幾種金屬鑄幣。比如,用金幣來償付大的款項;用銀幣來做款額不大不小的買賣;用銅幣或更低賤的金屬鑄幣來做數(shù)額更小的買賣。在這三類金屬中,往往有一種會被特別選定為主要的價值尺度。被選定的這類金屬,一般都是最先被用作為商業(yè)媒介的那一類。因為,這類金屬在還沒有其他貨幣可用時,就已經(jīng)是本位幣,后來也就自然地被沿用了。
據(jù)說,羅馬在爆發(fā)第二次普尼克戰(zhàn)爭之前只有銅幣,直到第二次普尼克戰(zhàn)爭爆發(fā)的前五年才開始鑄造銀幣。后來,羅馬共和國的價值尺度還是銅幣。因為,羅馬雖然出現(xiàn)了銀幣,但在國內的一切賬簿中,還是出現(xiàn)了若干的阿司鎊或塞斯特斯(Sesterce)。塞斯特斯是銀幣的單位,1塞斯特斯約2.5阿司鎊。塞斯特斯雖然是銀幣的計量單位,但其價值卻經(jīng)常用銅幣來計算。因此,在羅馬,如果一個人負債很多,就會被人們說成“欠了別人很多銅”。
而那些建立在羅馬帝國廢墟上的北方民族國家,似乎只有銀幣,甚至若干年之后也沒有金幣和銅幣。英格蘭也是如此,在撒克遜人入主當?shù)貢r,當?shù)剡€只有銀幣,直到愛德華三世時才出現(xiàn)了少量金幣,詹姆士一世以后才有銅幣。
所以,依據(jù)這一理由,我可以相信英格蘭及近代歐洲的其他各國,都是用銀來計算一切賬簿、貨物以及財產的價值的。人們在表述一個人有多少財產時,不說他擁有多少幾尼的金,而是說他有多少鎊純銀。
我相信無論各國,都是以那種被認為是價值標準的金屬鑄幣作為法定支付手段的。比如在英格蘭,黃金鑄幣即使出現(xiàn)了很久,還是沒有被用作法定的貨幣。金幣和銀幣的價值比例,只有市場能夠唯一決定,而不是法律或公告規(guī)定的。所以,債權人可以拒絕債務人用金幣來償還債務,也可以按一個雙方都同意的金價來接受金幣。
現(xiàn)在,銅幣已經(jīng)不再是法定貨幣了,只能用來兌換一些小銀幣。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本位與非本位金屬在名義上的區(qū)別,已經(jīng)不再是它們的唯一區(qū)別了。
漸漸地,人們習慣了同時使用多種鑄幣,并且知道了如何按價值比例對各種鑄幣進行換算。在那個時候,這一比例所帶來的便利,我相信大多數(shù)國家都感受到了。因此,它們才從法律上規(guī)定了這一比例。比如,多少純度和重量的幾尼應該兌換二十一先令。此外,還規(guī)定了大數(shù)額的債款可以用先令作為法定貨幣來償付。所以,在法定比例固定不變的狀態(tài)下,本位與非本位金屬只有名義上的區(qū)別。
但是,當法定比例發(fā)生變化時,本位與非本位金屬在名義上的區(qū)別,又不再是它們的唯一區(qū)別了———至少我認為這種區(qū)別不是唯一的。
例如,當一切賬目和債務都用銀幣來記載,而一幾尼金幣的法定價值又發(fā)生了變化(不管是由二十一先令落至二十先令,還是升至二十二先令)時,再用相同數(shù)目的銀幣償還舊債,這種名義上的差異就非常大。在一幾尼金幣比二十一先令低的時候,需要數(shù)額更大的金幣才能等值償付;而當一幾尼金幣比二十一先令高時,又需要用數(shù)額較小的金幣償付才行。在這種情況下,銀價似乎不像金價那么容易變動。
這時,衡量一切物品的價值尺度似乎變成了銀,而不再是金。金的價值取決于它所能交換的銀量,而銀的價值則不然。這種差異之所以會出現(xiàn),都是因為人們習慣了用銀幣來記載賬目數(shù)額。
相反的,如果有人欠了一張注明了價值二十五或五十幾尼金幣的德拉蒙期票,那么即使是在法定比例發(fā)生了變動之后,他仍舊可以用同額金幣來償付。如果他用銀幣償付,則這筆銀幣的數(shù)目必定會隨著法定比例的變動而變動,甚至會有很大的不同。單就這張期票的支付來說,金價似乎又比銀價更穩(wěn)定。這時,衡量一切物品的價值尺度似乎變成了金,而不再是銀了。因此,如果所有賬簿、契約、債券上的數(shù)額都是用金幣記載的,那么金就會被認為是價值標準或價值尺度。
當不同金屬鑄幣有不同價值時,如果法定兌換比例保持不變,那么支配一切鑄幣價值的金屬就是價值最昂貴的那一種。例如,如果用常衡(十六盎司為一磅)來計算,那么英國的十二便士銅幣,重量應該等于半磅銅的重量;然而由于銅質不良,銅在被鑄成銅幣之前,基本上不值七便士銀幣。但是,法律又規(guī)定了十二便士銅幣可以兌換一先令,于是十二便士又值一先令了,而且隨時可以兌換。也就是說,在最近的金幣改革之前,英國金幣,至少是在倫敦及其附近流通的金幣,還沒有像大部分銀幣那樣低劣到標準重量以下,就連磨損的二十一先令銀幣,也還是等于一幾尼金幣。
最近,英國政府為了使英國金幣能夠像別國的通用鑄幣一樣足值,也采取了相關的法律措施,規(guī)定官署要在這一命令的有效期內,依重量來收受金幣,使其與標準重量接近;而磨損了的銀幣,仍然繼續(xù)保持磨損剝蝕狀態(tài)在市場上流通,而且二十一先令銀幣仍被認為值一幾尼優(yōu)良的金幣。金幣的這一改革措施,顯然抬高了銀幣兌換金幣的能力。
英國造幣廠在鑄造鑄幣時,把一磅的金鑄成了四十四個半幾尼的金幣。這樣的話,按照一幾尼等于二十一先令計算,一磅的金就可以鑄成四十六鎊十四先令六便士。因此,一盎司金幣等值于三鎊十七先令十個半便士的銀幣。再加上英格蘭一向不征收鑄幣稅,每塊重一磅或一盎司標準金塊的黃金,都可以換得等量的鑄幣。所以,英格蘭金幣的價格,就是所謂的金的造幣廠價格———每盎司三鎊十七先令十個半便士。
在英國進行金幣改革之前的好多年,市場上每盎司標準金塊的價格都在三鎊十八先令以上,常見的是三鎊十九先令,甚至是四鎊。但是,當時的四鎊金幣基本上都被磨損過,很少含有足值的一盎司標準金。自從金幣改革之后,每盎司標準金塊的市價甚至很少超過三鎊十七先令七便士,比改革前造幣廠的價格還要低,而且從未超過造幣廠的價格。
但是在進行支付時,金幣和銀幣的市價都是相同的。因此,金幣改革不僅提高了金幣的價值,也提高了可以與其對比的銀的價值。不過,金幣或銀幣的價值增長并不像其他大部分貨物的價格增長那么顯著。因為,其他大部分貨物的價格還受其他許多因素的影響。
英格蘭造幣廠在鑄幣時,把一磅的標準銀塊鑄成了六十二先令的銀幣。所以,所謂的英格蘭銀的造幣廠價格,就是一盎司合五先令二便士。造幣廠在與人們進行標準銀塊的交換活動時,就以這個價格給付銀幣量。而在金幣改革之前,一盎司標準銀塊的市價卻時常在五先令四便士到五先令八便士之間浮動,最普通的似乎是五先令七便士。自從進行了金幣改革之后,一盎司標準銀塊的市價一路降到了五先令五便士、五先令四便士,甚至是五先令三便士,很少有超過五先令五便士的時候。
當然,金幣改革也波及了銀幣,使得銀塊的市價也降低了許多,不過始終沒有低到造幣廠的價格。就拿所合金屬比價不同的英格蘭鑄幣來說,由于銅的比價遠遠超過了其真實價值,所以銀的比價也略低于其真實價值。在英格蘭,需要大約十五盎司的純銀才能換得一盎司的純金;而在歐洲市場,比如法國和荷蘭,大約只需要十四盎司純銀就可以換得一盎司純金,高于銀在英格蘭的比價。
然而,銅塊的價格卻并沒有因為銅的比價高而增高,就算是英格蘭的銅塊價格也是如此。同樣地,銀塊的價格也沒有因為銀幣的比價過低而下落,而是仍然保持著它與金子、銀子的適當兌換比例。直到威廉三世進行了銀幣改革之后,銀塊的價格也仍然略高于造幣廠的價格。洛克認為,造成高銀價的原因,是允許銀塊輸出而禁止銀幣輸出。因為,允許銀塊輸出會減少國內銀塊的量,從而相對地增加了國內的銀幣需求,而國內需要銀幣的普通買賣人的人數(shù),必然比為輸出或為其他目的而需要銀塊的人數(shù)多得多。
可是,當我們也對金塊采取同樣的措施,即允許金塊輸出而禁止金幣輸出時,金塊的價格卻比造幣廠的價格還要低。就像現(xiàn)在一樣,那時的金幣也被認為是無須改革的,它支配著一切鑄幣的真實價值,它的比價比銀幣要高得多。
銀塊的價格,以前沒有因為銀幣改革而降低到造幣廠的價格,現(xiàn)在也不會因為任何類似的改革而降低。
如果銀幣能像金幣似的和標準重量大致相同,那么按照今日的比價,一幾尼金幣所能購買的銀塊就會比它換得的銀幣少。假如銀幣是足值的,就可以先把它熔成銀塊,換成等值的金幣,再用金幣換取更多的銀幣。要防止人們這樣圖利,似乎只有改變金銀比價這一種方法。
如果要防止上述圖利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可以使銀幣的比價高于現(xiàn)行金銀鑄幣的比價,還要讓它像銅幣一樣,只能用來兌換先令,而不能再充當法定貨幣。如果這樣的話,高比價銀就會像現(xiàn)今的高比價銅一樣,絕對不會讓任何債權人吃虧,而是讓銀行業(yè)者吃虧。因為,當銀行里發(fā)生擠兌時,銀行業(yè)者為了拖延時間,以避免立時兌付,往往會用最小的六便士銀幣來支付存款者的款項。而一旦實行了高比價銀這一規(guī)定,銀行業(yè)者就不能再采取這種不名譽的方法了,而是必須保證金柜中隨時都有大量的現(xiàn)金。這一規(guī)定,自然對銀行業(yè)者非常不利,卻很大地保障了債權人的利益。
當然,即使是價值三鎊十七先令十個半便士(金的造幣廠價格)的優(yōu)良金幣,含有的標準金也未必在一盎司以上。因此,有人認為三鎊十七先令十個半便士的金幣,最多只能換購一盎司的金塊。不過在使用時,金塊沒有金幣便利;而且,就算可以持金塊免費去造幣廠換金幣,也往往需要花費好幾個星期的時間。現(xiàn)在,造幣廠的工作更加繁忙了,取鑄幣的時間也延長了好幾個月。如果這么拖延時間,就相當于抽取了小額的鑄幣稅,從而使金幣的價值升高,而不再等于等量金塊的價值了。所以,如果英國銀幣能夠保持其對金的適當比價,那么就算不實行銀幣改革,銀塊的價格也會比造幣廠的價格低,甚至連磨損的銀幣都可以按照這一金銀比價來兌換金塊。
如果收取持有金銀條塊者小額的鑄幣稅,會使金銀鑄幣的價值高出等量金銀條塊的價值,這時就需要按稅額比例增加金銀制品的價值。比如,在制造金銀器皿時,會根據(jù)制造費用的大小增加該器皿的價值。這么一來,鑄幣的價值就比金銀塊的價值高,能夠防止出現(xiàn)熔解、輸出鑄幣的現(xiàn)象。就算出現(xiàn)了某種特殊情況,急需輸出一部分貨幣,這些貨幣的大部分也會在不久之后流回本國的。因為在國外,人們只能按照條塊的重量出售鑄幣;而在國內,鑄幣卻有超過其重量的購買力。人們?yōu)榱藞D利,自然會把這些輸出的貨幣帶回國內來。據(jù)說,法蘭西自從收取了百分之八的鑄幣稅之后,國內輸出的貨幣都會自動地再流回來。
金銀條塊在鍍金、包金、鑲邊和繡花以及海陸運輸途中,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損耗;甚至在鑄幣及器皿上也會有磨損。所以,其市價會不時變動,就像其他一切商品的市價也會因為這一原因而不時變動一樣。那些沒有礦山的國家要想彌補這類損失和消耗,就得不斷地輸入金銀。我相信,金銀進口商一定會竭力按照市場需求輸入金銀,就像其他商人竭力滿足當時的市場需求一樣。
但是,他們所輸入的金銀量,有時難免會多于或少于當時的市場需求。無論他們考慮得有多么周到,也難以避免這種情況。假如輸入的金銀條塊多于需求,金銀進口商們?yōu)榱吮苊鈸撛佥敵龅奈kU與困難,就會在國內直接出售,哪怕售價略低于一般價格;相反的,假如輸入的金銀條塊少于需要,他們就能夠以高于一般價格的市價將其賣出。
由于需求偶然變動的影響,金銀條塊的市價一般都不穩(wěn)定。如果金銀條塊的市價能夠在好幾年內持續(xù)地保持穩(wěn)定,而且市價略高或略低于造幣廠的價格,那么我們就可以這么說,鑄幣的價值會持續(xù)地高于或低于鑄幣中應含有的純金或純銀量,一定與它自身的情況有關。只有穩(wěn)定和持續(xù)的原因,才會導致穩(wěn)定和持續(xù)的結果。
無論在任何國家,在某一特定的時間和地點,如果通用鑄幣的特點符合貨幣的標準,貨幣就可以成為準確的價值尺度。也就是說,如果鑄幣含有它應當含有的純金或純銀量,它就可以像貨幣一樣作為價值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