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少年人在做學徒之初,就能夠以幫工的資格勞動,并依工作量而得到報酬,那么他為了避免賠償由于自身技藝粗劣和無經驗而損壞的材料,必然會勤勉而注意地學習他的業務。一般地,這樣的教育方式,對學徒來說,不但可以少花些時間和費用,還更有效;對師傅來說,則是一種損失。現在,情況對師傅比較有利,因為他可以得到七年的學徒工資。而一旦采用了上述的教育方式,師傅就拿不到七年的學徒工資了,學徒最終也不免會有所損失。因為,如果一個職業能夠容易地學成,那么競爭者將會更多,這樣的話,一個全勞力所得到的工資就會比現在少很多。激烈的競爭,不但會使工人的工資減少,也會使師傅的利潤降低。同樣遭受損失的,還有從事手藝、工藝和技藝的人。但是,社會民眾卻會因此而得利,因為這么一來,市場上各種技工的制造品的售價,都會比現在低廉得多。
為了阻止價格這么下降下去,才設立了同業組合,并規定了許多組合規則,以期通過限制自由競爭的方式,最終阻止工資及利潤的下降。在以往的歐洲多數地區,某一行業要想在某地設立同業組合,只要取得該地所在自治城市的許可就可以了。在英格蘭,設立同業組合則須國王特許。不過,國王行使這一特權的目的,似乎不是防止壟斷組織侵犯貿易自由,而是榨取臣民的錢財。臣民們要想取得國王的特許狀,似乎只要繳納若干款項就可以了。如果哪種行業的技工或商人們,不經國王特許就設立當時所謂的“不正當”的同業組合,那么這一組合未必會被取締,卻須補繳若干罰款,以“合法”行使被剝奪的權利。管理一切組合的規則,本來可以由組合內部自行制定的,卻都由組合所在地的自治城市直接監管。因此,管理那些組合的,往往不是國王,而是比那些組合更大的團體。對更大的團體來說,那些附屬的小團體只是它們的組成部分。
當時,商人和技工完全掌握著自治城市的統治權。如果設立同業組合,就可以防止市場上有“過多”的存貨,從而使得這些來自各個階級的商人和技工們的產品,能經常在市場上保持存貨不足的狀態。這么做,明顯對他們都有利。
各個階級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都急于制定適當的規則,并在得到允許的條件下,同意其他階級也制定規則。這些規則制定之后,貨物的價格都比以前略微升高。于是,各個階級都得以比以前略高的價格,從其他階級那里購買自己所需的貨物;而他們自己的貨物,售價也相當高。這么一來,買賣相抵,彼此不相上下。這類規則,不會讓同一市內的任何階級蒙受損失,卻會讓與之交易的農村商販損失不小。正是這種交易,維持了各個都市的正常運行,并讓各個都市逐漸富裕起來。
都市的生活資料與工業原料,全都來源于農村。都市購買這些資料與原料之后,主要有以下兩種處理方法。第一,把部分原料加工,制成成品后再運回農村,以高于原價的價格出售。因為,成品中包含了勞動工資及資本利潤。第二,把從外國或國內的遙遠地方運來的粗制品,或是一部分精制品,送往農村,以高于原價的價格出售。因為,那些制品中不但包含了水陸運輸的勞動者工資,還包括了商人的資本利潤。這樣,都市獲得的商業利益就有兩種,第一種是它從原料制品中獲得的利益,第二種是勞動工資及資本利潤。
所以,這些規則制定之后,任何一種能使工資和利潤較以前增加的規則,都能使都市以低價從農村購買勞動量。都市商人和技工們從這些規則中所得到的利益,比農村的地主、農場主及農業勞動者更大。于是,都市與農村商業的自然平衡就被破壞了。在這些規則制定之前,都市居民和農村人民分配社會勞動的全部年產品的份額不會相差大太。自從制定了這些規則之后,都市居民就能享有比以前更大的份額,而農村人民所享有份額的比例卻比以前少了許多。
每年,都市給付農村食品和原料的代價,實際上只是它輸往農村的、不同數量的制造品及其他物品。都市輸入農村的物品的售價越高,農村原料的售價就越低,這有利于都市產業,卻有損于農村產業。
在歐洲各地,都市產業的地位都比農村產業有利。我們要想弄明白這一點,無須進行精密計算,只要進行一次極其簡單而又明顯的觀察就可以了。我們可以看到,按照比例計算,同樣都是以小資本起家的經營者,從事商業和制造業這類都市產業并最終發大財的,至少有一百人;而從事土地改良和耕種這類農村產業并發大財的,卻只有一人。由此可見,都市產業的報酬必然高于農村產業,都市的勞動工資和資本利潤也明顯高于農村。即使這樣,資本與勞動還是會繼續離開農村,向都市匯集,以發揮它最有利的用途。
由于都市居民比較集中,所以結合起來也比較容易。于是,在某些地方,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工藝也有同業組合。即使某個地方沒有同業組合,該地的居民也一般都有組合意識,他們不但排斥外鄉人,還不愿意把工藝秘密傳授給學徒之類的“外人”。當他們遇到不能靠規則來禁止的自由競爭時,往往就會在這種組合意識的教導下,自愿結合或協約,以阻止這一競爭繼續發揮作用。這類結合,最容易出現在勞動需求有限的行業。比如,也許只需要六個梳毛工,就能讓一千個紡工和織工持續地工作的行業。這時,如果這些梳毛工結合起來,一致不收學徒,那么這種工藝就會被他們壟斷。這么一來,他們就可以控制整個羊毛制造業梳毛工的勞動價格,獲得大大超過這一作業應得報酬的高工資。
農村居民則是散居的,甚至相距非常遠,所以結合起來也不容易。他們不但從未組合過,也缺乏組合意識。他們認為,并不是非得先做學徒,才能從事農業這一農村的主要職業。事實上,除了所謂的藝術及其他自由職業之外,恐怕就只有農業所需的知識和經驗最復雜了。即使是最富有智慧、最有常識的國民,也不會認為最容易掌握的技能是農業勞動。要證明這一點,只需要看看用各國文字寫成的不計其數的農業書籍就可以了。而且,盡管有些無聊的作家在提到一般農民時,會說些輕蔑的話,但就算是他們的所有書籍加在一起,也不能盡數記錄一般農民都掌握的各種復雜操作。
相反的,普通機械工藝的所有操作,卻可以記錄在一個薄薄的小冊子里,還可以用插圖進行詳盡明了的說明。現在,由法國科學院發行的工藝史,就是用這種方法來說明某些工藝的。另外,農業上的許多操作方法,都必須隨天氣變化及意外事故而變更。掌握這種操作所需要的能力和經驗,要遠遠多于掌握幾乎相同的機械工藝操作所需要的能力。
除了一般農業技術操作之外,農村中的許多低級勞動,也需要比大部分機械工藝所需多得多的能力和經驗。加工銅鐵的人所使用的工具與材料,幾乎完全相同。而用牛馬耕種土地的人,卻得在不同的時間里,使用不同的工具、健康狀態、體力和性情來工作。因此,他需要用很大的判斷力和思辨力,來處理他所加工的那些容易變化的材料和器具。
被認為是“愚蠢無智的典型”的普通莊稼漢,幾乎都具有這種判斷力與思辨力。這些莊稼漢雖然不習慣社會交際,聲調和言語乍聽起來也不免有些粗野而令人費解,但是他們卻慣于思考。他們對各種事物的理解力,通常遠遠強過終日只進行一兩種簡單操作的人。不管是因為營業關系還是好奇心的驅使,只要你接觸過農村和都市的下層人民,就會發現農村的下層人民更加優秀。據說,在中國和印度,農村勞動者的地位與工資都普遍高于技工和制造工。其他各個地方,如果沒有受到同業組合法規及組合意識的影響,情況也許都會和中國、印度一樣。
但是,歐洲各地的都市產業優于農村產業的原因,除了同業組合及組合法規之外,還有許多其他的規定,比如對外國制造品及外國商人輸入的一切貨物征收高額關稅。由于同業組合法規的存在,國內不會出現商品因為自由競爭而降價的現象;再加上高關稅的規定,都市居民完全可以無慮地抬高他們的商品價格。可是,由此帶來的商品價格的增高部分,卻都要由農村的地主、農場主和勞動者負擔,任何一個地方都不能例外。而這些商品價格增高部分的負擔者,卻幾乎從未反抗過這種壟斷權。通常情況下,他們都不想也不適于組合起來,而且很容易被商人和制造者的叫喊與詭辯說服。就算商人和制造者告訴他們說,社會上那部分不重要的私利其實是全社會的利益,他們也會確信無疑。
現在,英國都市產業優于農村產業的程度,似乎沒有過去明顯。現在的農村勞動工資,比上世紀或本世紀初葉更接近工業的勞動工資;同樣地,農業資本利潤也更接近工商業的資本利潤。就因為以前過分獎勵都市產業,才產生了這種變化,而且直到最近才明顯地呈現出來。究其原因,是都市的資本積累達到了它所需資本的最大限度,以至把它用在都市特有的產業上時,也不能得到更多的利潤。都市特有的產業也和其他產業一樣,有一定的限度,一旦資本增加超過這個限度,達到了競爭激烈的程度,必然會導致資本利潤的降低。
都市利潤降低之后,資本勢必會向農村流動,從而使得農村勞動需求增加,勞動工資也就隨之增高了。都市中積累的那么多資本,大部分都是以犧牲農村利益為代價的。現在,一部分資本又重新回到農村,并使用在農業方面,就相當于散布在地面上。在歐洲各國,就是由于都市積累的部分資本流回了農村,農村才有了最大的改良。在下文中,我將說明這一點,并論證這一做法是違反自然的。資本在都市中積累、飽和,然后流回農村的過程,實際上是極其緩慢而又不確定的,很容易遭到不計其數的意外事故的阻撓,雖然有許多國家因此而變得相當富裕,但無論從哪一點來說,這么做都是缺乏理性的違反自然之舉。在本書第三篇及第四篇,我將對在這一過程中產生的利害關系、偏見、法律及習俗作出詳盡、明了的說明。
同業組合中的人,往往很少會聚集在一起,即使是因為娛樂或消遣而聚集,他們談論的也是對付公眾的陰謀,或者籌劃如何抬高價格。這種同業者的集會,是無法靠不違反自由和正義的法律來阻止的。但是,法律至少不應該為這種集會的舉行創造條件。比如說,在公共登記冊上登記同市所有同業者的姓名、住所的規則,就會把原本也許無法結識的個別人聯系起來,也會讓每個人都知道其他所有同行的住址。這么一來,同業者要舉行集會就很容易。而要求同業者捐款救濟同業中的貧者、病者以及孤兒寡婦的規則,則牽扯到同業者的共同利害,會使這種同業集會非舉行不可。
同業之間一旦組合起來,這種集會就必要起來,而且會以多數通過的方式制定一些約束全體成員的決議。自由行業要想組成有效的同業組合,必須經過全體同業者的同意才行。而且,這一組合繼續存在的條件是,每個人的意見都繼續保持一致。同業組合一旦建立,就能夠依照多數人通過的決議來制定規則;如果有人違反這些規則,就要受到相應的懲罰。因此,這一規則比其他任何的自由結合,更能有效、持久地限制競爭。
有些人認為,同業組合可以更好的管理行業,所以很有存在的必要。這么說,其實完全沒有根據。同業組合并不能有效地監督職工。職工的真正監督者,是顧客。職工對失業的恐懼,會讓他不敢欺詐、懈怠。可是,自從排外的同業組合出現之后,工人無論好壞都被雇用,他們就不再懼怕失業了。于是,顧客的這種監督力量必然會被削弱。所以,在許多有同業組合的都市里,都很難找到幾個差強人意的工人。這種情況,即使在那些最必要的行業中也很常見。可是,郊外的勞動者卻能夠制作出差強人意的作品,因為那里沒有排外特權,憑的全是本領。不過,如果你想把他們運進都市,還得先把他們制成物品,再秘密運輸。
所以,限制自由競爭人數的政策,使得歐洲市場中某些職業的競爭者少于愿意加入者,造成了勞動和資本各種用途的所有利害的極大不平衡。
二、由于歐洲政策的限制,某些職業的競爭超過了自然限度,使得勞動和資本各種用途的所有利害有了另一種不平衡當人們意識到為某些職業培養適當數目人才的重要性時,有些公共團體或熱誠的私人捐助基金者,就為此目的設置了許多獎金,像助學金、獎學金、貧困補助等。這么一來,這些職業的人數就會大大超過自然限度。在所有的基督教國家,大部分牧師教育費的主要來源都是這種獎金,很少有人是完全自費受教育的。所以,許多人都愿意去做工資比他們應得報酬低得多的工作。也正因為如此,那些自費受教育的人,即使花費更長時間和高額費用、更加下苦功,也未必都能從貧者那里奪回他們應得的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