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當選擇遇上努力(1)

1.1選擇跟努力誰重要?

“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美)托馬斯·愛迪生

這句話打我們上小學時就聽到過。它經常作為愛迪生畫像下邊的語錄,貼在教室的墻上,也經常出現在老師的嘴里,還經常出現在作文里充字數。那時的我不愛努力,同時又愛耍點小聰明,這讓我的學習成績還算中上。因此,我對這句話總是有種說不出的不爽。尤其是看到那些比我學習好的同學,比我還努力,同時那堆老師又常常用這句話教誨我們,我就一股醋意上身。

好在后來這句話被“揭了真相”,在我上大學時,跟一同學一起吃飯,他說:你知道嗎?愛迪生說“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這句話,后邊還跟著一句:“但那1%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聽到此處,我有種百年沉冤一朝得以昭雪的感覺。然后我們就開始痛罵中國的教育,讀的書都是shit之類。進而我對一個曾經被辯論多次的話題——“選擇與努力哪個更重要”有了答案:“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自此之后,每當別人拿這句話說事兒的時候,我都頗為得意地把愛迪生后邊那半句跟出來好好地惡心對方一番,同時也小小地增加了自己的虛榮心。

但是,好多事兒就怕認真。

也不知道是哪根弦搭錯了,有一次我打算講個關于“選擇和努力什么更重要”的講座時,想用這句話來佐證這個觀點:“選擇比努力重要。”為了增加這句話以及增補的那句話的分量,我心血來潮想考證一下。以下是我考證的過程,這是一段看似單調,但特別有趣的旅程。

我把這句話的英文先拿出來搜索了:“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ninety-nine percent perspiration.”在百度搜,整個一頁都是講如何缺了后半句的,看那口氣頗似我當年點撥別人的口氣。但是當我戰戰兢兢地放到google(谷歌)里時(關于我為何戰戰兢兢,google經常會莫名其妙地爆404錯誤頁,你們懂的),我發現首頁有一個網名叫“橋之暗面”在2011年2月12日寫了一篇“關于愛迪生名言是否有后半句的調查報告”,里邊詳盡描述了他如何一點點從google、維基百科中找到這句話是否有出處。

那時搞得我也一頭霧水了,為了證明這個叫“橋之暗面”的網友說的是真的,我按照他的方法完全重復地又在網絡上做了一遍檢索。結論會毀掉你的三觀:

1.愛迪生從來沒有說過“但那1%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這后半句話。

2.至于第一句“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則能找到一些證據,其中比較明確的是,愛迪生在一個記者招待會上是這么說的:“我的發明中沒一個是偶然得到的。當我發現一個有價值的需求時,我會不斷努力直到成功。總結起來就是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奮。”

原文如下:“None of my inventions came by accident.I see a worthwhile need to be met and I make trial after trial until it comes.What it boils down to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and ninety-nine percent perspiration.”

3.至于后邊這半句是怎么來的,是一個美國作家Cindi Myers在一篇題為《靈感和淚水》(Inspiration and Perspiration)的文章中引用完愛迪生這句話之后自己做出的感言:“如果沒有那1%的靈感,世界上所有的汗水也就僅僅是一桶汗水而已。”

原文如下:“Without the one percent of inspiration,all the perspiration in the world is only a bucket of sweat.”

由此,這段公案到此可畫上一個句號。

當這段公案清晰了之后,關于選擇跟努力的那個話題又讓我琢磨起來:那選擇和努力到底哪個更重要呢?

有一次,當一個咨詢者提到這個話題時,我做了更多的澄清。

他問道:“老師,你說選擇和努力哪個重要啊?不是選擇更重要嗎?”

“你為什么問這個問題呢?”我卻用另外一種角度回問他。

“因為如果我知道答案,我就知道該怎么做了。”他用了一種含糊的方式來回答。

“好,那答案無非兩個,我們看看后邊你會怎么做。假如,答案是選擇比努力更重要,你會怎么做呢?”

“那我就得先選擇一條更適合我的道路。”他回答道。

“那你還要努力地干活嗎?”

“當然。”他回答得有點遲疑。

“好,那如果答案相反呢?努力比選擇更重要,你會怎么做?”

“那我就不選了,隨便找一個,努力地干下去就可以了。”

“你有沒有發現,無論選擇是否比努力重要,你后邊的事都是要努力。”

“嗯,是的。”

“所以這個問題應該這么問,我需不需要在職業、工作、學習等諸方面仔細地做一個選擇?”

“好像是這樣。”

“那這個問題似乎跟努力沒關系啊?”我突然問他。

所以,選擇和努力本身是沒可比性的。因為無論你是否選擇,后邊的努力都是必需的。

那為什么很多人偏偏要拿出來比較呢?我的猜測是,盡管我們表面上知道怎么選擇都得努力,但是一旦能證實選擇“更”重要,我們的內心就會想當然地認為:選對了,就不用努力了。如果能有1%的靈感,還要99%的汗水干什么?換句話說,“選擇與努力哪個更重要”這個問題,其實可以翻譯成“有沒有那種一旦選擇對了,就不用努力的辦法”這個問題。只不過我們不好意思承認罷了。

那我們不妨再問一層為什么:為什么我們會有這個“不用努力”的念頭呢?

千萬別把這個想法看得多不好意思。其實這是人類的大腦在作祟,我們的大腦喜歡即時回報。現在就拿100元錢,比等到明天拿110元錢更有誘惑力(忍著誘惑等待本身就是某種程度的“努力”)。理論上講,當我們尋求神經沖動水平上的即時回報時,大腦成像檢測結果表明,大腦中的“多巴胺獎賞回路”(dopamine reward pathways)就會活躍起來。因此,當聽到:如果做出“正確”選擇,就無須努力時,每個人都會跟贏了兩局牌一樣亢奮。

這也就是為何幾乎所有的廣告、營銷和宣講都一而再、再而三地宣傳三個要點:

有效!(如:培訓——通過率95%,絕對保過)

容易!(如:培訓——名師押題,輕松拿證,不用學就能會)

快!(如:人流——今天做手術,明天就上班)

其目的就是讓我們做一個“正確”并“適合”的選擇,然后不用努力就實現理想。這買賣真劃算。

如果所有買賣都這么劃算,那就可以想象出一個這樣的世界:每個男人都虎背蜂腰倒三角,女人都魔鬼身材該大的大該小的小,然后她們還隨便吃奶油蛋糕,天天怎么舒服怎么來;每個人都輕松會16國語言,會編寫各種電腦程序,想學做飯一學就隨便能擺一桌子滿漢全席,想畫漫畫一學就隨便畫了一部《七龍珠》,想學鋼琴一學就彈一首《卡農》;知道做金融來錢快馬上就干成幾個IPO,知道做移動互聯網改變世界一學就寫一IOS……這樣的世界只能在游戲里出現。比如我就經常在工作中遇到挫折的時候,打開《三國》,然后用以我名字為君主的新君主花三天的時間攻城略地,收降了曹操諸葛亮劉備關羽呂布等一干牛人,統一全國。

盡管依舊對“努力”這兩個字耿耿于懷,但是我必須承認,想在這個世界混得開心點有成就感點,就不要用選擇代替努力。

可話又說回來,那我們的職業還需要認真仔細地做一個選擇嗎?

廢話。

只是我們得問問自己真的搞明白“選擇”了嗎?

橋之暗面考據愛迪生的文章的地址是: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f41230100oaot.html.

1.2選擇是一種能力

職業選擇對每個人這么重要,以至于每個人都會發出以下感慨:

“不要以為爬得高就好,也許你的梯子搭錯了墻。”

“魯迅如果不選擇寫作,這個世界就少了一個著名作家,而只多一個無足輕重的好大夫。”

我們如此看重選擇,認為選擇了一個正確的方向和道路,就能走到理想的彼岸。但是,你是否知道,為什么一些人能做出“正確”的選擇,而另一些人卻不能?

下面這個故事會讓你有所觸動:

1991年,海灣戰爭。

在距離科威特海岸不到20英里的地方聚集著多國部隊,以及多艘驅逐艦和戰列艦,距離這么近的目的,是艦炮能轟擊到科威特的陣地。同時,也增加了風險:軍艦已經暴露在伊拉克導彈的覆蓋范圍內。

2月25日凌晨,如往常一樣,英國驅逐艦格羅斯特號的中校邁克爾·賴利正在執勤,他的職責是負責監控該艦的雷達系統。而經過了頻繁的倒班,賴利中校布滿血絲的眼睛正盯著雷達屏幕。有情況。

在屏幕的邊緣,一個閃爍的綠點出現。而隨著它逐步閃爍移動,很明顯可見它的目標就是整個艦隊。所有人都開始緊張起來。40秒后,賴利發現這個光點的目標是美國戰艦密蘇里號。它在以時速550英里的速度飛近。

最初的判斷是:它是傳說中見血封喉的蠶式導彈!一枚就足以干掉一艘軍艦。

但,還有另一個可能。

美國的A-6戰斗機也經常在光點范圍內出沒,它們主要是飛往科威特投下激光制導炸彈的。從雷達上看,戰斗機跟導彈的速度和光點大小無法區分。

那作為雷達系統,總該能區分出來吧?

是的,A-6飛機自己有電子標志用以給雷達區分,但是由于這個標志也方便了伊拉克的導彈襲擊,很多A-6飛行員關掉了這個標志。

另外,A-6的高度是3000英尺,導彈的高度是1000英尺,但是那臺能區分高度的雷達此時恰恰失去了追蹤。

總體而言,作為當時艦上的負責人,賴利中校沒法用設備和技術來分辨這個光點到底是自家兄弟的“飛去來”還是敵人的“鎖喉鏢”。他面臨一個選擇:攔截還是不攔截。一旦錯誤判斷,就是多條無辜人命。

短短一分鐘過去,他選擇了開火。于是兩枚攔截導彈發射,擊毀了那個光點。

結果是幸運的,那個光點不是友軍的A-6,恰恰是蠶式導彈。在后續的調查中,軍方認為在當時的條件下,賴利絕對無法做出辨別,將賴利的選擇看作一種幸運的賭博。

直到1993年,一名認知心理學家加里·克萊因發現了這個案例,他對高壓下做出選擇的模型很感興趣,因此對這個案例展開了深入研究。他仔細地詢問賴利,而賴利的答復也很簡單:“我覺得那是導彈。”他又仔細地調出當時雷達屏幕的每一個細節,終于發現了一些蛛絲馬跡——導彈和A-6飛機在雷達顯示屏上是有那么一點微妙的區別:導彈在雷達上出現會比A-6的出現晚幾秒鐘。也許正是這種細微的感覺作用在了賴利身上,而促使他做出正確的選擇。

那么,大家一定會追問,他為何能有這樣的“直覺”?

心理學家的分析是,賴利在參戰前,已經在皇家海軍的模擬環境中練習了多年,即便他從未見到過蠶式導彈,但是上千次的模擬練習已經讓他的大腦“認識”了這個場景。再加上他在戰爭中已經數十次觀察到A-6在雷達屏幕的軌跡,這樣的軌跡早已經印在他的大腦里。當有些微差別的亮點出現在屏幕中,這兄弟的大腦開始覺得哪兒不對,于是讓他迅速做出攔截的決定,從而挽救了一艘軍艦。

現在,你是否能明白為何看電影里那些特種部隊經常憑“直覺”來判斷有無危險了吧,那不是天生的,而是練習出來的。

因此,選擇本身也是一種能力。

在我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會有多次讓我們做出選擇的重要關頭。

你選擇報考文科還是工科?

你選擇導師張還是導師王?

你選擇買進股票還是賣出股票?

你選擇來這家新公司還是留在老東家?

……

你可以做出任何選擇,但回過頭來看,有的人選擇就比較“正確”,而有的人似乎就走了一段“彎路”。我發現在我的咨詢者中,那些選擇相對“正確”的人,往往在他上學時期就已經開始自主選擇。他們自己選擇跟誰交朋友,自己選初戀,自己選志愿,自己選實習,在思想上,他會故意跟父母保持一定距離以確定自己的獨立性。而那些選擇相對“錯誤”的人,往往他之前的選擇都不是自己的選擇,父母和老師幫助選志愿,父母幫助找第一份工作……如果你總是疑問那個牛人為何能在人生重大轉折點上做出正確的選擇時,恐怕是因為他之前有充足的時間讓自己做選擇練習,并且在各種選擇上已經犯了足夠多的錯誤,而這些選擇和犯錯就好比賴利中校之前的模擬以及每天對屏幕的觀察。當選擇本身是一種能力時,只有之前做了大量的練習、犯了不少錯誤的人,在他們后續生活的選擇才更加如己所愿。

既然選擇是一種能力,我們就可以把它拆解一下,看看它又包含了哪些子能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修文县| 柯坪县| 承德县| 河源市| 高雄县| 江孜县| 贵德县| 黑山县| 青田县| 长春市| 准格尔旗| 聊城市| 凤阳县| 大安市| 新和县| 吕梁市| 凤山县| 始兴县| 如东县| 桂阳县| 天峨县| 西乌| 舞钢市| 邯郸县| 土默特左旗| 铜山县| 闵行区| 余江县| 大余县| 德州市| 金川县| 西贡区| 松阳县| 嘉定区| 时尚| 恩施市| 富川| 武山县| 华容县| 景谷| 建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