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飲食習俗
基諾族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生態(tài)環(huán)境、生產(chǎn)生活方式等原因,使其飲食也具有獨特的風格。
基諾族的糧食以大米為主,玉米為輔,少量的糯米是招待客人、下地勞動吃的,或逢年過節(jié)做年糕。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隨著交通的發(fā)展和各民族之間友好往來的頻繁,以麥子為原料的食品不斷增多,并受到基諾族的歡迎。在以前的父系大家庭里,煮飯的活由家庭主婦和各輩媳婦輪流擔任。吃飯時,全體成員不論男女老少都一起用餐,飯菜不計量。對老人、孩子特別關(guān)愛,好菜軟食全都留給他們。隨著一夫一妻小家庭的出現(xiàn)和普及,家庭飲食已由各家主婦自行操辦。若有好吃的飯菜,仍要給家長送一份。只有逢年過節(jié)或者打獵后,才恢復以前父系大家庭中的共食制。現(xiàn)在有的家庭有了小型糧食加工機械,也同樣當天加工當天食用。

青色茶葉當菜肴——涼拌茶葉

基諾族特色菜肴
原始森林里豐富的動植物為基諾族提供了豐富的食源。他們平時吃家禽、菜園里的菜、地里的瓜、江河里的魚之外,還能吃上山里的野菜、野果和動物肉,吃上竹林里的嫩竹筍等。所以大人一日三餐中的午餐雖然在地里吃,但只要帶上作料,便可吃到豐盛的野味佳肴。
做菜的配料簡單而有特點,常用的有香茅草、姜、姜葉、香椿、葉八角、大薄荷、荊芥、芫荽等。做菜方法簡單,主要以舂為主。肉類的食法較多,有包燒、熏制、烹煮、燒烤、腌制、生吃、生剁等。飲食禮節(jié)習慣,一是祭祀祖先灶神,二是長幼尊卑依次排座,三是甑子不能舀空,哪怕沒有吃飽也要留些飯,這是祭獻谷神的,四是舀飯要順周邊舀,甑子里最后必須在中間留下一坨飯,這是祭祖先的。下面介紹幾道有基諾族特色的飲食。
酸螞蟻蛋湯。每年3~4月份是吃酸螞蟻蛋的好時節(jié)。采來螞蟻包,去掉成熟螞蟻,把蛋洗干凈,取適量的螞蟻蛋搗碎,用竹筒(或鍋)盛適量的水煮沸后,放入適量的臭菜(去腥),再放螞蟻蛋、鹽巴和辣椒,幾分鐘即熟。其特點是菜嫩、蛋飽、味鮮。此湯營養(yǎng)豐富,既是山地午餐的佐餐,也是家宴的佳肴。
包燒山蜘蛛。山蜘蛛體形長圓形,灰黑色,背上有花斑點,附在樹枝上結(jié)網(wǎng),以小昆蟲為食,含有很高的蛋白質(zhì)。做法是去掉其絲和腳,放到蒸板上用菜刀將這些蜘蛛剁細,然后攪拌鹽巴、姜、辣椒、野八角、蒜和味精,再把肉漿放在芭蕉葉里包起來,包捂進火星底烘烤,約在20分鐘看到芭蕉葉面燒黑,即可食用。其味道清香、辣而可口,營養(yǎng)豐富。
麂子肉剁生。將新鮮的麂子肉切成片,然后剁成細肉末,再與鹽巴、姜末、蔥末、大芫荽、大薄荷、野花椒、野八角等攪拌均勻,肉成白色即可食用。
麂子苦腸湯。獵人獵得一條麂子時,煮、炒及燒烤是常見的食用方法。麂子除了身上的毛、骨之外,全身都是寶。把麂子肚子里“苦腸”的那部分割下來,放進已經(jīng)煮沸的本身肉湯里,沸煮后放入野八角、鹽巴和其他作料。其味道很有特點,又有苦又有甜,獨具野味。另外一種食用方法是將這節(jié)腸子煮沸放入剁細后的牛肉混煮,再放入野八角和其他作料。其味道沁人心脾,十分可口。
竹筒腌酸魚。將新鮮的小河魚切成段,拌上、胡椒、鹽巴、辣椒、野八角等作料攪拌熟米飯,飯冷或者是熱都可以,然后裝進竹筒里壓嚴,用芭蕉葉壓到筒口并封緊,使不透氣,等過10天左右即可開封食用。吃時可以生吃,也可以用芭蕉葉包燒。其味道酸辣可口,是一道具有民族食品風味的佳肴。
苦果湯。苦果形狀圓如珍珠,果枝帶刺,鮮果為綠色,熟果為紅色,味苦。做法是將苦果與臭菜、酸喬菜放進沸騰的鍋里,油根據(jù)大家需要來調(diào),有的喜歡放油,有的不喜歡放油,并把姜片、鹽巴、香茅草、野八角等作料放入煮沸的水里,待熟即可食用。其味清涼爽口,苦中有甜。

壓筍 攝影者:張云
壓筍。每年5、6月份是山上發(fā)嫩 竹 芽 的季節(jié),基諾人把竹子當成建設(shè)家園和工藝品加工的重要材料,而且把竹筍當做生活的原生態(tài)菜肴。其做法很多,把竹筍切絲、切片或者是磨細后用清水泡酸,可以制作一些味道鮮美的菜肴,比如酸筍煮魚,酸筍煮豬排骨、酸筍炒牛肉、酸筍煮雞肉等。在這里重點列舉一個比較有特色的菜肴——壓筍。圧筍和其他筍菜做法不同,也是獨具基諾族特點的做法。把新鮮的竹筍切成薄片,經(jīng)過在不沾油的大盆里浸泡2~3天,然后把竹筍放入竹籮里,再用芭蕉葉鋪墊在上面,然后用石磨等重物壓在上面,隨著竹筍的酸液汁被擠壓出來后,其味道也跟著變清、變甜。可以在缺筍的11月至次年的4月份吃上豬排煮壓筍或是壓筍煮臘肉也別有風味。另外一種做法是:把經(jīng)過浸泡2~3天的竹筍片裝入竹筒里,塞到竹筒的三分之二,然后削一塊比竹筒口稍小的圓木塊,選一棵比竹筒稍小的木頭栽在地上,再把圓木塊正面放入竹筒里,把裝有筍片的竹筒倒置在木樁上,雙手使勁往下壓,然后在竹筒頂端用笨重的石頭往下壓,到缺筍的10月至次年4月份,可以從竹筒里取出與其他食材相配做成美味菜肴。

基諾族特色佳肴 攝影者:張云

做菜肴 攝影者:張云
煮南瓜尖。當?shù)胤窖园涯瞎戏Q為面瓜,基諾族叫南瓜為“托筈”,傣語為“瑪粑”。南瓜是藤根植物,藤尖可以當菜吃,其瓜果幼嫩時可以煮著吃,也可以切絲炒著吃。成熟后的老面瓜變成紅色,可以切塊后蒸食,味道又香又甜,是天然無公害食品,還可以輔助治療糖尿病、高血壓等病癥。基諾族因為所居地理位置各異,南瓜尖的叫法各異,巴卡人叫“曉多阿帕”,即地腳的嫩尖葉;巴亞人叫“瑪粑阿帕”,即南瓜嫩尖葉;有的地方叫“托筈阿帕”,即瓜的嫩尖葉。不管怎么稱呼,從地腳或園圃隨手掐一把南瓜尖,再用手一根一根撕下嫩藤莖皮的毛絲,右手捏緊根部,然后在左手掌上拍一拍,不用清水洗,放入無油沸騰的清水鍋里煮,再放入香茅草、食鹽(根據(jù)自己的需要還可放入新鮮辣椒、白生、木耳、切片的茄子或者嫩瓜)煮上10分鐘左右,水漲菜熟,倒入竹槽。后是原生態(tài)綠色菜肴,味道清香誘人。如果夏季里友人到家里來做客,桌面上沒有煮南瓜尖這道菜肴,就感覺沒有招呼好客人。

《歡樂中國行》電視欄目外景主持人張蕾采訪——基諾族特色飲食 攝影者:張云
除了以上列舉之外,還有許多美味的菜肴,有的一種菜有幾種做法。但其特點都是香、鮮、辣,可口不油膩,保持原菜本味,還有營養(yǎng)保健作用。家庭日常做菜簡單而傳統(tǒng),但是在節(jié)日宴會時卻豐富多彩。
近幾年來,為了吸引顧客,餐館注重制作本民族的風味同其他民族風味相結(jié)合的菜肴,同時也注重了菜肴的營養(yǎng)、藥用和保健作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家庭日常餐桌也逐漸豐富起來,雞、鴨、魚等不再是昔日盛大宴會上才有的“珍品”,已平常得如青菜、白菜一樣。
基諾族善于飲酒,也善于釀酒,他們以包谷、谷子做原料,以山林中的多種植物做酵母,釀成的酒香醇可口,還可以舒筋活血,對風濕、關(guān)節(jié)痛等癥有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