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基諾族的物質文化
第一節 生產習俗

刀耕火種

勞動工具 攝影者:張云
1958年以前,基諾族社會仍然處于原始社會末期的氏族公社階段,其社會內部尚未出現比較明顯的社會分化、社會分工及社會分層。在人類歷史上,有不少民族也曾經歷過未分化社會的發展階段,近代的基諾族與之相比,有以下幾個特點。
古代的未分化社會,尚未具備從事礦冶業及制造金屬工具的條件,又不可能從周邊民族中獲得金屬工具,因此處在前金屬時代,其生產工具往往是石器、木器及竹器。而基諾族從漢族等周邊民族中獲得鐵等金屬原材料及制造技術,早已告別了石器時代進入了鐵器時代。基諾族先民在杰卓山早期的農耕工具多為石器,耕地就用尖木棒在焚燒過的土地上戳穴,隨地點播種子。晚期杰卓山由內地傳入較先進的鐵器,基諾人開始使用鐵器,有了“特懋克”打鐵節,因此基諾人使用鐵器至少已有700年的歷史。近代基諾人生產上已經廣泛使用鐵器。主要的農業生產工具有奔鏟(東厄)、鋤頭(齰牟)、砍刀(苗牟)、鐮刀(切霍)、小彎刀(苗貝)、斧頭(敲包)等。與此同時,竹制、木制生產工具也仍然普遍使用。
在古代的未分化社會中,農業、手工業及商業結合為一體,尚未出現社會分工,因此不可能通過社會分工來形成具有專業化生產特點的經濟結構。而在100多年以前的基諾族社會內部,雖然尚未有社會分工,但由于漢族等民族的手工業者和商人進入基諾山從事經營活動,基諾族居民建立了規模甚大的茶園。清朝中葉的基諾山是馳名全國的西雙版納六大茶山之一。200多年以來,茶葉、紫梗及棉花的生產曾先后在基族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耕牛犁架 攝影者:張云
在古代一些處于未分化社會發展階段的民族中,商品交換處于很低的水平,尚未出現貨幣的流通。對于有些古代社會來說,氏族制度與商品貨幣關系是不相容的。在基諾山,早在200多年以前隨著茶葉生產的興旺,金屬貨幣就已經大量流入當地居民的荷包之中,而氏族制度依然存在。
1958年以前,上述三種經濟因素早已進入基諾族社會生活,然而這并未導致基諾族原始社會的解體。在這段時期中,基諾山的居民一直生活在沒有社會分工及社會分層的社會形態之中。而上述三種經濟因素的進入,在基諾族的傳統文化背景之下就出現了一系列特有的文化現象。首先是表現為對鐵匠的崇拜。鐵器是先進的生產工具,基諾族把鐵匠奉若神明,鐵匠成為當地的神職人員,認為他們具有驅逐惡魔的神力。鐵匠及火鉗不僅是打鐵工具,而且是驅趕惡鬼的法器。其次當地人認為貨幣也具有靈魂,人們把它稱為“錢魂”,認為寨神“卓米色巴”掌管著錢魂,由此形成相應的原始信仰及儀式。這些文化現象,均顯示了未分化社會的特點,社會物質生產活動與宗教信仰均未取得相對獨立的存在形式,兩者之間依舊保存著天然聯系。
一、狩獵與采集

分出砍骨頭、樹木,切肉的鐵刀 攝影者:張云
狩獵為什么能夠有收獲?這個問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其答案不會完全相同。基諾族人的回答絕不僅僅簡單地歸結為野生動物資源的豐富程度、狩獵過程的機遇、獵手的經驗及才智、狩獵工具的先進成都等因素,人們從最古老的神話傳說、歷代的信仰習俗中尋找答案,并由此形成從事狩獵活動的一整套行為準則。每位獵手在狩獵活動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守這些規則行事。因此,基諾族的狩獵活動同傳統文化息息相關。狩獵不僅是捕殺野獸的過程,而且是一項必須嚴格遵循傳統禮俗的活動。從這個意義上講,可以把基諾族傳統狩獵活動稱為一種文化現象。
1958年以前,狩獵是基諾族的主要副業,在男女分工中它屬于男子的一項基本技能。獵物是主要的肉食來源,狩獵過程富于機遇性,足以發揮人們的聰明才智。原始森林里動物繁多,基諾族傳統狩獵對象分為鳥、鼠、獸三大類。

狩獵歸途
鳥類有雀、斑鳩、黑頭公、團雞、雉雞、田雞、麻雞、白鷴、雙角犀鳥、孔雀等。捕捉鳥類多用粘條(一種竹條,綁在鳥類愛吃的果樹上,有粘劑可以粘住鳥的羽毛)。制造粘條,關鍵在于從植物中提取粘劑,這就需要多方面的知識。此外還有扣子、夾子、捕鳥竹筒、捕鳥弓、彈弓、捕鳥套等。

捕鳥工具 攝影者:張云
在基諾族的傳統觀念中,鼠類還包括穿山甲、刺豬、黃鼠狼、大鼯鼠、破臉狗、猴子等。烏納是松鼠的一種,全身長著長毛,肚皮呈紅色,是產婦進補的食品之一,俗稱紅肚皮老鼠。烏喱是另一種松鼠,毛色花,綠肚皮,也是給產婦進補的食品。獵鼠類的工具主要是壓木、套籠夾子、扣子等。

裝魚用具——笆簍 攝影者:張云
獸類包括麂子、山羊、巖羊、羚羊、豺狗、狼、馬鹿、熊、野豬、虎、豹、野牛、大象等。獵麂子等獸類的工具是彎弓、跳竿。弩箭在捕鳥獸時均可使用。

捕鳥工具——竹扣 攝影者:農班
山地作物成熟時男子們的狩獵具有護秋性質,而平時出工和收工時間的穿插打獵則是人們的重要副業。常用的狩獵工具有弩(燒勒);扣子(烏哦),用棕繩搓成,支放在鳥類通過的路上;彎弓設在野獸通過的路上;毒箭(厄嘸)可以打麂子、馬鹿、野豬和野牛;還有一種跳槍(阿桘),可以打麂子、馬鹿、野豬和熊等。壓木、彎弓、竹簽、扣子、夾子還有火藥槍(格洛喔)多半需要購買。
二、織布和染色

扎棉機 攝影者:張云
織布在基諾族中有著悠久的歷史。以前各家各戶均種棉花,收獲后由婦女手工脫籽再加工成紡棉。
農閑時或者是出工、趕集的路上,婦女常用自制的紡錘紡線,然后再用簡單的腰機織出幅寬1尺多的花色土布。也有少數手藝好的婦女,從集市上買回各種顏色不同的彩線,織成有花紋圖案的彩色土布,縫制婦女穿的筒裙、尖帽和筒帕。
基諾族的染色主要是染布和染線。染黑(青)布,采“咪帕”鮮葉(靛葉)泡化去渣,加入灰水充分攪拌合勻,煮水,把布投入水中翻動多次,撈出曬干。煮泡越久顏色越深,染青色布,只要浸泡一會兒即可。染黃線,采“合適阿菠”花與線同煮。染綠線,采一種“阿妞克帕”藤和一種“資奪帕”樹的鮮葉加石灰水少許與線同煮。染紅線,用“阿訥切”樹根、“樸勒圖”樹皮和紅高粱殼加石灰水與線同煮。基諾族染布主要有黑色和青色,其余為染線,織錦或刺繡時用。染布勞動主要是由女人承擔。織出的布用自制的各種染料染成各種顏色的布匹。倘若一匹布里需要幾種顏色,那就在織布前先把線團染色。

織布紡織比賽 攝影者:李植森

織布 李植森 攝
三、竹制品

魚 簍 攝影者:農 班
竹編是基諾族男子從事的家庭副業,基諾山有著豐富的竹資源,竹編器具也最具特色。生產工具有刀把、刀鞘、打谷棍、竹扇等,狩獵工具有弩箭、竹簽、竹彈弓等,生活用具有竹盒、竹籠、竹筒、竹勺、竹碗、竹杯等,甚至還有竹桌、竹椅、竹床。
四、碓窩舂米
碓窩舂米是基諾族生產中原始的勞動方式,用來解決人們吃飯問題的一種生產途徑。碓窩舂米可分為水力碓窩和人力碓窩。水力碓窩舂米,在河邊建蓋5米寬的窩棚,窩棚里設置著固定的木碓窩,用竹槽把水引進木頭凹槽,等水槽灌滿了,往下壓后水倒出去,木槌自然往下墜落,反反復復,第二天取到脫殼的米粒后用簸箕扇去粗細糠,揀去剩余的谷粒,就獲得了米。

竹編制——搓魚簍 攝影者:張云
人力舂米又分為手力舂米和腳踏舂米。手力舂米是把谷子倒入木碓洞里,把木棒舉到高點后往碓窩里使勁槌,上下數千次,谷子脫殼了一半,用簸箕扇去粗糠,剩下的一半是米、一半是谷。再倒入碓窩里上下使勁槌,直到谷子脫殼,簸箕扇去粗糠,揀去極少剩余的谷子,就收獲了大米。腳踏碓窩舂米,設置于房屋的角落,它的運動類似于水碓窩舂米,但性質接近于手力舂米,區別前者用水借力,而后者用人腳踏生力。
五、刀耕火種
新中國成立前,基諾族的生產仍處在刀耕火種的原始階段生產工具十分簡陋,鐵制工具僅有砍刀、斧頭、彎刀、鐮刀、鐵犁、奪鏟和手鋤等,同時還普遍使用輔助工具,如木鋤、點種棒、打谷棍、背籮(高籮、細高籮、方籮、矮籮)、百葉扇等竹木質小農具。盡管基諾山土地肥沃,雨量充沛,但因沒有水利設施,山地未平整改造,所以生產力極為低下。

托磪——碓窩 攝影者:張云
1958年以前,巴卡“敩納臘”懶火地即刀耕火種,實行13年砍一次休耕。在大片林地上又按氏族劃分為若干個小區域,用牛犁的土地約占總耕地面積的二分之一。“懶火地”土地多半 僅 種 一輪,少數種2~3年。第一 年 種 稻谷,第二年種棉花,第三 年 種 包谷。

基諾族把稻草撒在備耕地表面上,焚燒后成肥料 攝影者:李植森
一個普通的基諾族家庭每年需要耕種的土地,是根據農作物的產出情況和勞動力的多少來決定的。由于耕種粗放,早稻畝產一般僅有1000千克左右,一個勞動力大約可以耕種25千克早谷種子和5千克棉花種子的土地。在正常年景,可以收入625千克早谷和100千克棉花子。生產的糧食,僅夠養活2~3人。若是年景不好,就連種子都收不回來。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基諾族的生產方式已有了根本的改變。許多山坳里緩坡地改造成了梯田,坡地也改成了臺地,并修筑了許多的山澗壩塘,保證灌溉。并根據當地特點積極種植經濟作物,品種有棉花、油料、花生、煙葉、茶葉、水果、橡膠、砂仁等。
六、捕魚
捕魚也是基諾族生產、生活的重要副業。小黑江、勐旺河、卜天河交叉縱橫,魚類資源極為豐富。人們有閑暇去捕魚,用做小菜。農閑時還集中捕撈,多了便做成魚干巴或是腌制成酸魚。
捕魚的工具有兩種,漁網和野藤毒藥。漁網有大小兩種。大漁網即麻線網,是由山野芋麻編織而成的,一次可拖6千克大魚。小漁網為野麻所織,用于平時捕魚,而且在晚上捕。野生野藤毒藥一為“比吡呲”(麻藥),是毒刺藤子皮。用刀把野生刺藤皮砍下來,砍分成節,再把刺藤用石頭或是木棒皮打碎,用在石洞罩魚或是堵叉河時,放進有魚的水潭里,刺藤沫子能將魚嗆昏,使魚活動失常,浮出水面。二為“魚咸皮”,是春天子樹皮。在“鬧魚”(毒藥魚)時用,將它放于水中,魚便中毒昏迷,漂浮于水面。“魚咸皮”對魚危害性很大,濫用此藥會破壞生態平衡。
一般捕魚與內地相同,將漁網灑向魚群即可。晚上或發洪水時捕大魚更具把握。除一般捕魚法外,基諾族還使用石洞罩魚、堵叉河捉魚、毒藥鬧魚等方法。
石洞罩魚:勐旺河有不少的石洞,洞內有許多青魚、黃魚。小黑江雖然也有石洞,但因水深難于用此方法。捕魚時將“比吡呲”打碎放入石洞,然后用漁網罩住逃出洞口的魚群。一個石洞往往可捕捉許多斤魚。
堵叉河:在河流比較平緩而且是分叉處的地方把叉流堵住,這樣,叉流水流平穩,放入“比吡呲”才起作用。此法用于集體捕撈,一個叉河可許多個人來捕捉,每條叉河可以捕捉到許多斤河魚。
藥魚:在河里投放“魚咸皮”,魚中毒后漂浮于水面,然后可以撿昏魚,河面較大就可以撒網打撈。如果藥量大,這條河里的魚都中毒了,當天撿都撿不完。但是現在的基諾族為了保護自己的水資源和生態,不再使用“魚咸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