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俄羅斯族的物質文化

每一個民族都有表現自身特點的物質文化,同時這種物質文化又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中國俄羅斯族作為從西方遷徙而來的民族,一直保留著帶有獨具濃郁歐洲風情的生活傳統,同時又受到與其長期生活在一起的漢、維吾爾、哈薩克、蒙古等民族的影響,所以其物質文化生活也就具有了更加豐富多彩的特點。

第一節 生產技藝

中國俄羅斯族開朗豪爽、勤勞勇敢,是一個非常熱愛生活的民族。自從19世紀末他們開始大量遷入中國以來,俄羅斯族與其他兄弟民族一樣依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物質文明。俄羅斯族從歐洲帶來了較為先進的農牧業、手工業和工業生產的技術,極大地提高了我國邊疆地區的生產水平,對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當年,這群手捧圣母瑪利亞像,穿著西裝、長裙的“白俄”來到中國時,他們大多數人幾乎是一無所有。但是,俄羅斯族人的勤勞、勇敢和智慧使他們很快適應了新環境,快速地走出了困境,開始了新的生活。新中國成立前,居住在城鎮的俄羅斯族人大多從事各種修理業、運輸業和手工業,有的還兼營農業,種植小麥、燕麥、玉米、甜菜、向日葵、馬鈴薯等。有些人專門從事園藝業,俄羅斯族人從事的有飼養奶牛、豬、羊和養蜂等。在農村的俄羅斯族人形成了獨特的居住方式,他們大多數十戶聚居在一起,獨自成為一個村落。

一、農業

中國俄羅斯族從事農業生產的較少,從事農業生產的俄羅斯族大多分布在新疆北疆以及內蒙古的東北部地區。在新疆主要分布在伊犁河、特克斯河兩岸。俄羅斯族擁有較為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他們十分重視氣候、土壤、降水等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他們非常重視土壤的輪作,注重土地的合理利用,采用輪耕的方法,使土地得到休整,肥力得到恢復。同時,他們也注意根據農作物的長勢適時給農作物澆水,如麥子播種前澆一次水,長根時、拔節時、抽穗時都按時澆水,以利于麥子的生長。

俄羅斯族在農業生產中非常注意種子的更新,為此還專門從俄羅斯帶來了一些新的植物種子,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他們從中亞帶來了蘋果的新品種,這種蘋果耐寒、皮厚、耐儲存,適于長途運輸。另外俄羅斯族還善于利用不同的果樹進行蘋果的嫁接實驗,嫁接后的蘋果品種質量更好,產量更高。目前,伊犁的蘋果有100多個品種,著名的地方品種阿波爾特、紅蒙派斯、金塔干等都源自此類嫁接。


阿波爾特又名哈打果子,果型大,色澤美觀,廣圓錐或圓形,平均果重300克,最大果重800克,果面光滑,底色黃綠,有鮮紅色粗條紋或全部紅霞。果肉黃白色,質地松脆,汁多,味酸甜,吃起來爽口潤心。紅蒙派斯為早熟品種,扁圓形,淡黃綠色,有紅暈,果重120克,果肉白色、松脆、汁多,味甘甜。金塔干又名花青果子,圓錐或扇圓形,底色黃綠,有紅霞和紫紅色斷續條紋,果重120克,果肉黃白色,質輕沙,汁多有香氣。


俄羅斯族農民還引進或培育了美味多汁的海棠等水果,為“瓜果之鄉”的新疆錦上添花。俄羅斯族還普遍引進了土豆、西紅柿、黃瓜、蓮花白的種植。

在農具使用上,他們用從俄國帶來的雙鏵犁代替了古老的單鏵犁。另外俄羅斯人將一種長鐮刀帶到了新疆。


長鐮刀整個弧形的大刀身將近1米長,靠近刀背的三分之二部分呈黑色,剩余的刀刃部分透著寒冷的銀光。刀把處有一個安裝木把柄的裝置,大約有25厘米長,它和大扇刀刀面有一個傾角以保證人在揮動大扇刀的長把柄時,刀面成水平狀態。另外兩端分別有一個固定木把柄的箍環。靠近刀把的地方的刀身最寬有12厘米左右,然后逐漸縮小,到扇刀尖端就變成尖的了。刀背有8毫米左右厚,刀刃非常薄而且很鋒利。另外,還配備一把小鐵錘和一個小鐵鉆。

長鐮刀

這種鐮刀無論是收割莊稼還是打草都比普通的鐮刀效率高。中國俄羅斯族采用了蘇聯的犁鏵耕地,用馬拉播種機和收割機播種、收割,提高了農業生產力。

俄羅斯族是一個非常喜歡美化居住地的民族,對自然山水有著強烈的依戀,無論他們走到哪里都喜歡在房前屋后栽種一些花草果木。俄羅斯人善于栽種蘋果、杏子、馬林果等植物。

馬林果

另外養蜂業也是由俄羅斯族帶入新疆的。1900年俄羅斯入侵中國新疆,東正教教徒就將高加索蜂帶入新疆,在伊犁和阿勒泰兩地飼養。1926年,俄羅斯人列斯尼切夫用馬馱黑蜂來到中國。現在在新疆飼養的稱為新疆黑蜂。據新疆尼勒克種蜂場工人介紹,該場的新疆黑蜂是1925~1926年,俄羅斯人迪凡、堪德諾爾特等人由中亞經哈薩克斯坦帶入新疆的。20世紀初在新疆農牧區生活的俄羅斯人大多數都會養蜂。俄羅斯人養蜂非常注意不同植物開花時間的先后順序,隨著花源的變化,他們帶著蜂箱四處遷徙。從初春的向陽花、迎春花到初夏的向日葵、蕎麥花,從果園的蘋果花到草原上的蒲公英花、地丁花、油菜花,從初春到秋末俄羅斯養蜂人一直風餐露宿,和蜂群一起奔波在野外,因為森林中有許多中空的樹木、巖穴,有利于蜂群的生存和自然遷移。另外俄羅斯養蜂人還注意蜂群的改良,為了增強蜜蜂的抵抗力、耐寒力和繁殖力,增加蜂蜜的產量,他們引進了意大利黃蜂和黑蜂,所以直到現在黑蜂蜂蜜仍是伊犁地區的一種特產。黑蜂蜂蜜在色、香、味各方面為全國之冠。

二、畜牧業

俄羅斯族遷居中國后主要居住在新疆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和內蒙古東北部地區。生活在農村和牧區的俄羅斯族,總是把居住地選在草木茂盛土地肥沃的地區,那里風景如畫,自然條件十分優越。俄羅斯人除了從事農業生產之外,還善于利用自然條件從事各類牲畜、家禽的養殖。

俄羅斯人自古就有養馬的習俗,俄羅斯人也非常善于養馬,中國俄羅斯族的主要居住地——伊犁是我國著名的天馬之鄉,他們為了改良馬的品種,不惜花費重金從日本、歐洲引進體格高大、品種優良的馬匹,同伊犁本地馬進行雜交。在改良馬匹的同時,俄羅斯族人對馬匹的飼養管理也十分重視。養馬時對馬匹從放牧吃草、飲水,到馬群活動的時間都進行了科學的安排。另外俄羅斯族還將歐洲較為先進的現代獸醫技術帶到中國。他們隨時檢查馬匹的體溫、觀察馬的活動形態,如果馬匹的進食、行動出現異常就隨時進行診治。

因為俄羅斯族人喜歡吃各類香腸、腌肉,所以他們也是養豬的能手。他們在從俄國遷居到新疆的時候,將一些優良的豬品種帶到了中國。他們主要飼養烏克蘭大白豬、花豬、西伯利亞雜交豬等品種。這些品種的豬腿長、身長、肉多,一般都至少在200斤以上。俄羅斯人養豬喜歡在仔豬斷奶后,除留種豬外,將小公豬閹割,這樣豬架子長得大,肉長得快、長得多。正是因為俄羅斯人養的豬體大、肉多,所以新疆的漢族、錫伯族、達斡爾族等紛紛向俄羅斯族學習養豬的經驗,并引進烏克蘭大白豬、花豬喂養。經過多年的飼養培育出很多優秀的品種。

俄羅斯族人還喜歡飼養牛羊,從中亞帶來荷蘭牛、烏克蘭牛、阿拉套牛等品種,阿拉套牛個體高大、性格溫順,易于管理,經濟效益很高。他們養的羊也是體大、膘肥,毛既細又長。同時他們還經常給羊洗澡,預防傳染病。另外俄羅斯人還喜歡在庭院里飼養一些雞、鴨、鵝等家禽,用鴨、鵝的絨毛做俄羅斯人特有的方形枕頭。

除了飼養馬、牛、羊、豬外,伊犁的俄羅斯族首開了新疆家庭養鹿業的先河。俄羅斯族人將自己的經驗和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其他各族的農牧民,為新疆的農牧業發展作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

三、手工業

俄羅斯族是一個心靈手巧的民族,其民間工藝十分豐富和發達,這也是他們重要的謀生手段。俄羅斯族的民間工藝技藝精湛,富有藝術性和民族風格,對新疆和黑龍江等地的民間工藝有深刻影響。俄羅斯族男性主要從事靴鞋加工、裁剪縫紉、酒類釀造、汽車修理和木工雕刻等行業,俄羅斯族婦女則主要從事編織和刺繡。

俄式建筑上的雕花

俄羅斯人在遷居中國的時候帶來了先進的制革技術,用化學藥品和先進工具加工皮子。因此,他們鞣制的皮革輕巧美觀、結實耐用,其中一些技術被其他民族的手工業者所借鑒并一直使用到今天。他們設計制作的男女皮鞋、皮帶、馬靴、氈靴,以品種多樣、色彩鮮麗、加工精美、經久耐穿而深受社會歡迎。俄羅斯人還將其中一種防風、抗寒的氈靴帶到了新疆。這種氈靴完全用一種搟得極細密的白氈子在氈靴模子上整體加工而成,做成的氈靴完全沒有接縫,自成一體。冬天的時候這種氈靴對于需要長時間在野外工作的人來說是一種既便宜又保暖的御寒用品。20世紀二三十年代俄羅斯裁剪師設計和縫制的青年裝、短裙、連衣裙、軍裝、呢子大衣和裘皮大衣,不但暢銷新疆和黑龍江,還大批銷往天津、北京、上海和蘭州。到了20世紀50年代中蘇友好時期,俄式服裝更是風靡全中國,當時的人們都以擁有一件布拉吉(連衣裙)或列寧裝為榮。

俄羅斯木匠制作的壁櫥、壁柜、桌椅、門窗,雖顯笨重,但卻堅固耐用,往往刻有簡樸素雅的花紋,漆成綠色、藍色或咖啡色,顯得凝重大方。他們還將制作俄式三套馬車的技術帶到新疆,制作的馬車省力耐用,載貨量還大,深受新疆各族群眾歡迎。俄羅斯人還善于駕駛、修理汽車。新疆最早的汽車駕駛員和修理工都是俄羅斯人。所以,至今的新疆少數民族的語言中關于汽車零部件的單詞幾乎都是從俄語直接借鑒而來。

鐵匠:格拉·張

格拉·張19歲高中畢業后,分配到新疆塔城市手工業聯社鐵皮制品加工廠當工人,跟著歸國華僑于明海師傅學手藝。后來當了鐵皮加工廠的廠長,再后來企業倒閉,自己就開了一個鐵匠鋪,掰指頭算一下做鐵匠快40年了!

格拉·張介紹說:上一輩人從那邊來的時候,保留了許多俄羅斯人的民俗和習慣。記得小時候住在又高又大、墻體很厚的有地板的房里,每家每戶都有壁爐、烤爐,于是鐵皮制品需求量大,工匠也多,我們廠工人最多時有近百人。后來,大家都搬進了樓房,哪還用得上壁爐、烤箱,廠子經營不下去就破產了,我們這些人也失業了。

不過在10多年前,隨著旅游業的發展,俄羅斯族文化成了塔城的一個亮點,俄羅斯族飲食文化也開始熱了起來,像列巴、烤鵝等特色小吃都離不開烤爐和烤箱,許多旅游點專門辦起了俄式風味小吃。抓住這個機遇,格拉·張開了這個鐵皮作坊,干起了老本行,收了5個徒弟。

格拉·張說:我根據客戶要求設計產品后下料,我的這幾個徒弟有的剪樣,有的打鉚,有的焊接整形。一般像這樣直徑六七十厘米的卡盆,制作需要近一天的時間。現在鐵皮漲價了,一張鐵皮八九十元剛夠做一個烤爐,用手工制作需要兩三天,一個成品才賣一百多元。盡管掙得少,我還是要堅持下去,這門手藝不能丟,那是我們俄羅斯族的傳統文化和歷史。

鞋匠:米佳

米佳,又名華忠仁。14歲就跟著父親學做皮鞋皮靴,已經有50多年了。1954年,父親和幾個朋友合伙,開了塔城縣第一個皮鞋作坊,并取了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麗華社”。

米佳回憶說:“塔城人都知道,手工制作的牛皮鞋保暖、防潮、防腳氣,穿上好多年都不變形。16歲那年,我進了麗華社,當了一名配底工。一雙手工皮鞋要經過六道工序才能完成,我用了一年多的時間,終于學會了這六道工序。18歲那年,我自己琢磨著給父親做了一雙皮鞋,想給父親一個驚喜。那天,正好是父親的60歲生日,我回到家把鞋遞給父親時,他頓時眼睛發亮拍打著我的肩膀笑著說,這門絕活算是傳下來了,這是爸爸最愛的生日禮物。從那時起我成了一名真正的鞋匠。因為手工制作的皮鞋質量好,耐穿,麗華社生意越來越好,名氣也大了,周邊的人都來這里定做皮鞋。一雙皮鞋手工費2元多,我一個月能掙七八十元,比一個機關干部的工資都高。20世紀90年代初,父親年齡大了,再加上受市場新潮皮鞋的沖擊,買手工鞋的人也少了,麗華社停產了。”

俄羅斯族鞋匠

米佳接著說:“決不能讓這個傳統手工藝失傳,我就和妻子商量開了這家店。想不到民族和傳統的東西又時興起來了,手工皮鞋又有了市場。現在,我一個月能做十多雙,加上修補皮鞋,一個月能掙八九百元。我做的皮鞋樣子老點,雖不時髦、不花哨,但很實用,塔城許多中老年人喜歡穿我做的鞋……”


俄羅斯族婦女在織毛衣、毛襪、繡花等方面都十分在行。她們用手工紡成的毛線,織成大幅的頭巾,出門時可蒙頭護背,以厚重實用而聞名。她們還能用各色毛線、絲線編制掛毯、坐墊、小型地毯,上有人物、花鳥、野獸等圖案,給人以美的享受。她們還善于用縫紉機為工具,以白布為底,藍布剪花,縫制床罩、桌布、窗簾、枕套等,圖案簡潔,式樣清雅。她們更善于以白色絲線和棉線為原料,用鉤針鉤制床罩和窗簾的下擺、枕套的花邊、沙發的靠背和扶手及茶盤的罩紗等等,圖案繁多,精致高雅,很受人們的喜愛。在機織窗紗等尚未大量輸銷新疆之時,俄羅斯族婦女手工編織的各種日用手工業品幾乎壟斷了市場。她們制作的繡花枕頭更是俄羅斯族和當地其他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點綴品。

俄羅斯族的皮靴 供圖:葛豐交

繡花枕頭

俄羅斯族多把這種繡花枕頭放在臥室的床上、木箱上或被褥上,全部繡花朝外,宛若盛開的花卉,絢麗多彩。城市的多為方形,農村的長方形為多。這種枕頭,內裝雞、鴨、鵝的羽絨,做成方形、長方形和圓形。枕頭套上繡有各種花卉,非常漂亮,深受俄羅斯族所喜愛。繡花枕頭也是俄羅斯族姑娘出嫁時必不可少的一種嫁妝。許多姑娘在嫁前,就勤學苦練各種繡花本領,并選擇自己喜愛的圖案,成婚后以此炫耀自己的技藝。繡花枕頭大都選擇生活中的花卉、水果及昆蟲、飛禽、走獸為圖案,也有采用各種幾何圖形的。其繡法也多種多樣,有平繡、結繡、盤金銀繡、十字繡、扎絨繡、格架繡、綜合繡、補花、拼花、掏花、編織等。繡花枕頭多為白色,也有天藍色、紅色和灰色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潭县| 濉溪县| 黄骅市| 吉木萨尔县| 河池市| 安平县| 南通市| 广德县| 沂水县| 陆丰市| 从江县| 肃宁县| 刚察县| 阳曲县| 高淳县| 正蓝旗| 凌源市| 汽车| 寿阳县| 和林格尔县| 额尔古纳市| 浦县| 福州市| 涞源县| 呼伦贝尔市| 卓尼县| 郁南县| 阿鲁科尔沁旗| 晴隆县| 望城县| 庆安县| 云林县| 榆树市| 安图县| 荃湾区| 应城市| 三亚市| 和平区| 尼勒克县| 溧阳市| 沙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