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寧夏氣候變化事實及趨勢分析本章由ACCC寧夏子項目《氣候變化對寧夏農業影響評估及適應對策》(張曉煜、郭德寶等)提供資料。

2.1 寧夏1960年以來氣候變化基本事實分析

2.1.1 氣溫明顯上升,暖冬現象頻現

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寧夏近百年的氣候也發生了明顯變化。20世紀30年代以前寧夏北部年平均氣溫波動較小,30年代初進入明顯上升階段,40年代中期達到最高值,之后下降,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氣溫有所回升,從80年代初又進入顯著上升階段,與我國總體氣溫變化趨勢基本一致。

20世紀60年代以來寧夏氣候變暖趨勢尤為明顯,50年全區平均氣溫升高了2.1℃;2001~2010年全區年平均氣溫升高了1.2℃。冬季增溫最明顯,達到1.8℃,自1961年以來,寧夏出現了17個暖冬(以1961~2010年為標準氣候值),其中15個出現在1986年以后。從地域分布看,引黃灌區升溫最為顯著,平均氣溫升高近2.2℃,中部干旱帶約為1.9℃,南部山區為1.4℃。

2.1.2 降水量略微減少,秋季尤為明顯

寧夏氣候干旱、降水量少且季節性強,主要集中在7、8、9月份。20世紀60年代以來寧夏年降水量略微減少,全區年降水量平均每10年減少5.7mm,且降水量年際變化較大,南北降水量也極為不均,南部山區50年平均降水量為484mm,而北部引黃灌區僅為179mm,中部干旱帶為292mm。引黃灌區減幅為4.77mm/10a,南部山區減幅最大,為21.19mm/10a,尤其是六盤山減幅達33.53mm/10a。秋季降水量明顯減少,每10年減少5.96mm。

寧夏年徑流量的年際變化大。1956~2000年全區平均天然徑流量9.49億m3,最大1964年為19.26億m3,最小1982年為5.07億m3,相差2.8倍。

與多年平均徑流量相比,50年代平到偏豐;60年代徑流量最豐;70年代逐漸減少;80年代平到偏豐;90年代明顯減少為偏枯年;2000年以后減少顯著為枯水年。

2.1.3 太陽輻射由強轉弱,日照時數略增

太陽輻射:20世紀60至70年代中期,總輻射以正距平為主,太陽輻射偏強的年份占優勢,20世紀80年代初期以后發生轉折,太陽輻射以偏弱為主,尤其是90年代中期之后,太陽輻射偏弱幅度增大。

日照時數:近50年來,全區日照時數略微增加,平均日照時數為2711h,并隨時間呈略微增加趨勢。寧夏日照時數呈南短北長的分布狀態,北部引黃灌區50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949h,中部干旱帶為2834h,南部山區僅為2351h。

2.1.4 積溫持續升高,且增溫區域擴大

界限溫度及積溫:寧夏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0℃初日出現在3月上旬至4月中下旬,位于中部干旱帶的同心縣、中寧縣最早,為3月8日至10日;賀蘭山、六盤山最遲,為4月18日至23日。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0℃終日在11月上旬至11月中旬,南部早于北部。日平均氣溫穩定在0℃以上日數165~298天,中北部平原及清水河流域較長,在250天左右;賀蘭山區、中衛南部的香山地區、海原南部、西吉北部的山區及六盤山區較短,在220天以下。≥0℃積溫為1400~3800℃·d,同心清水河流域、鹽池東部及引黃灌區較高,為3600~3800℃·d;賀蘭山、六盤山最低,只有1400~1500℃·d。≥0℃積溫隨時間呈現持續升高趨勢,20世紀60年代,寧夏各地≥0℃積溫為2645.6~3706℃·d,2000年后增加到3135.1~4155.5℃·d。

寧夏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初日出現在4月中旬末至5月上中旬,終日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0℃以上日數為41~170d,≥10℃積溫518~3200℃·d?!?0℃積溫呈現南低北高的分布特征。20世紀60年代寧夏各地≥10℃積溫平均為1969.3~3203.7℃·d,70年代略有下降,80年代后逐漸開始回升,到2000年后各地積溫增高至2418.7~3602.3℃。

寧夏全區負積溫(日平均氣溫≤0℃時的溫度累計稱為負積溫,用以衡量冬季寒冷的程度)為-1000~-400℃·d,石嘴山北部、陶樂、中衛南部香山地區、鹽池中北部、海原西南部、西吉、固原為負積溫絕對值較高地區,為-700~-650℃·d,賀蘭山及六盤山區最大,在-1000℃·d以下;引黃灌區及同心、彭陽為負積溫絕對值相對較小地區,在-400℃·d以上。

2.1.5 無霜期逐年延長,分布南短北長

寧夏無霜期平均為105~163天,其中寧夏平原為144~163天,固原市、鹽池、賀蘭山區105~139天。無霜期的年際變化很大,最長無霜期128~193天,而最短無霜期僅為81~138天。

寧夏自南向北各地無霜期也隨著時間的變化逐年延長,且持續南短北長分布。與1960年代相比,近10年全區無霜期延長16天左右。總體而言,無霜期隨氣候變暖而延長。

2.2 1960年以來寧夏極端氣候事件分析

2.2.1 干旱強度減緩頻次顯增

近50年來發生干旱的年份有32年,其干旱強度在0.5(1994、1996年)~1.89(1982年)之間,平均干旱強度為0.97。按照干旱強度0.5~1.0為輕度干旱、1.0~1.5為中度干旱、1.5以上為重度及以上干旱的標準,全區在發生干旱的32年中,有3年達到重度干旱強度(占總干旱發生年份的9.4%),有11年為中度干旱強度(占總干旱發生年份的34.4%),有18年為輕度干旱強度(占總干旱發生年份的56.3%),這表明:近50年來寧夏所發生的干旱,干旱的強度多以中旱、輕旱為主。從干旱發生強度的時間序列上來看,1982年(干旱強度為1.82)為近50年來干旱強度最強年,1999年(干旱強度1.60)和2005年(干旱強度1.55)是干旱強度次強年,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干旱強度較強,其次為70年代,2000年以后干旱強度有減緩趨勢,但干旱發生次數卻明顯增加。

2.2.2 霜凍次數總體趨于減少

近50年來,全區平均發生霜凍次數為62~322次/a,總體呈緩慢的下降趨勢。其中,2000年以后,出現霜凍低于100次/a的頻率較大,且大部分在100次/a上下來回波動。極值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初,1962年為全區出現霜凍最多的一年,高達322次,1964年為全區出現霜凍最少的一年,僅出現62次,幾個相對高值均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與全區氣候變暖轉型時間基本一致。

2.2.3 沙塵暴次數急劇減少

近50年來,全區每年發生沙塵暴次數范圍為6~232次/a。20世紀70至80年代,沙塵暴次數波動幅度較大,80年代后期開始,沙塵暴次數呈急劇減少趨勢,其中2003年僅發生6次。

2.3 寧夏氣候未來變化的趨勢

ACCC寧夏適應氣候變化項目(以下簡稱“ACCC寧夏項目”)研究發現,寧夏氣候未來變化將呈現出氣溫進一步升高、降水總體上增加的趨勢,這一趨勢基本符合全球氣候變化的特點和我國長期氣候變化趨勢。

據預測顯示,與1971~2000年相比,A2情景下,2011~2100年間,寧夏年平均氣溫、最高氣溫、最低氣溫、夏季平均氣溫、冬季平均氣溫均呈逐年上升趨勢。其中,2100年的年平均氣溫將比2011年升高6.3℃,冬季增溫最明顯,同期冬季平均氣溫將增加6.48℃;2011~2100年寧夏降水呈逐微弱遞增趨勢,降水量每10年增加3.4mm,其中春季降水量呈明顯增加趨勢,秋季略增,夏季降水呈遞減趨勢。B2情景下2011~2100年,寧夏年平均氣溫、最高氣溫、最低氣溫、夏季平均氣溫、冬季平均氣溫均呈逐年上升趨勢,其中,年平均氣溫2100年比2011年升高了2.2℃,冬季增溫最明顯,同期全區冬季平均氣溫增幅達2.3℃;2011~2100年寧夏降水呈逐漸微弱遞增趨勢,春季降水量呈明顯增加趨勢,夏、秋、冬季沒有明顯變化,干旱、洪澇等異常氣候事件發生的可能性都會增大。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渑池县| 高阳县| 寿光市| 鄱阳县| 吉林市| 富民县| 峨边| 靖江市| 东台市| 邻水| 扬中市| 静乐县| 岫岩| 古浪县| 麟游县| 姚安县| 淮滨县| 柳林县| 星座| 黎城县| 县级市| 绥江县| 灵璧县| 景宁| 喜德县| 浦东新区| 苗栗县| 曲阜市| 科技| 漳浦县| 盘山县| 扶绥县| 洛浦县| 泗洪县| 老河口市| 大荔县| 北宁市| 安阳市| 南澳县| 利辛县| 遵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