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適應篇

氣候變化對寧夏的影響評估及適應對策

1.課題研究背景、范圍和方法

1.1 研究背景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以變暖為特征的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受到了國際社會的日益關注,成為全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全球氣候不斷變暖引起的海嘯、颶風、洪水、禽流感等自然災害不斷加劇。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M.雅羅指出,1992年至2001年期間,全球水文氣象災害事件占各類災害事件的90%左右,導致62.2萬人死亡,20多億人受影響,估計經濟損失4500億美元,占所有自然災害損失的65%左右。而中國氣象災害占自然災害的71%。從1991年至2005年,我國年均僅氣象災害受災人口就達3.87億人,年均農作物受災面積4947.1萬公頃。1992年至2006年,由氣象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1859億元。1991年至2005年,由氣象災害造成人員死亡4398人;僅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占我國GDP的2.8%。這一切警示我們,全球氣候變化正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命財產安全,加快研究應對策略,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迫在眉睫。

寧夏回族自治區位于中國西北地區東部,黃河中上游,東經104017′~107039,北緯35014′~39023′之間,總面積6.64萬km2,區域狹長,南北相距450公里,東西寬約45~250公里,為全國五個省級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轄銀川、石嘴山、吳忠、固原和中衛5個地級市,22個市縣(區),銀川市為自治區首府。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時),全區總人口為630.1萬人,其中農村人口328.3萬人,城鎮人口301.8萬人;回族人口占全區人口總數的34.8%,占全國回族人口的20.8%,是全國回族主要聚居區。

寧夏地處北半球中緯度內陸地區,自然環境復雜,生態類型多樣,氣候特征具有明顯的大陸性,自南向北,氣候與水文呈現半濕潤區—半干旱區—干旱區變化,是我國對氣候變化極其敏感的區域之一。按照自然地理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特點,寧夏分為北部引黃灌區、中部干旱帶和南部山區三大區域。北部引黃灌區有悠久的農業開發傳統;中部干旱帶是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帶的過渡性地域,是研究自然環境變化與人類活動影響的典型區域;南部山區以廣種薄收的粗放生產方式為主,水土流失嚴重,災害頻繁,農業生產低而不穩。中部干旱帶及南部黃土丘陵區是寧夏極其脆弱的貧困地區,也是寧夏扶貧攻堅工作的重點區域。

在全球變暖大背景下,寧夏主要極端天氣與氣候事件的頻率和強度也出現了明顯變化:旱澇災害并發,極端干旱事件頻率及范圍明顯增加;暴雨頻次增多;霜凍、寒潮強度增強;熱干風出現次數和強度均呈增加趨勢。例如寧夏沙塵暴頻次雖明顯下降,但強沙塵暴出現的可能性卻在增加。極端高溫事件時有發生,暖冬事件頻繁。由于寧夏干旱少雨,植被稀疏,生態環境極其脆弱,對氣候變化異常敏感。氣象災害也成為寧夏最大的自然災害,據統計資料顯示,氣象災害及次生災害占寧夏自然災害的80%以上。

根據相關研究及預測,寧夏未來的氣候變暖趨勢將進一步加劇。隨著未來年平均氣溫的不斷升高、降水量的不斷變化,出現高溫、干旱和洪澇等異常氣候事件的可能性增大,這些變化將導致原本脆弱的寧夏土地沙化、草原退化及干旱的風險加大,森林面積減少,使得農業生產、糧食安全、水資源管理、扶貧工作等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總之,氣候變化將進一步加劇寧夏農業、水資源、土地、貧困地區、貧困人群的脆弱性和風險性。ACCC中國適應氣候變化項目將寧夏作為案例省區之一,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世界發展的事實表明,在氣候變化面前,富人和窮人一樣貧窮,大國和小國一樣險象環生。應對氣候變化是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個人、每一個國家和地區都理應承擔的責任。寧夏雖小,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行動始終在繼續。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各種威脅和挑戰,寧夏在努力實施生態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各項措施的同時,愈加清醒和明確地認識到,減緩要與適應并重,我們需要積極主動地采取一些適應措施,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正是基于上述認識,一方面,長期以來寧夏各級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不斷探索適應氣候變化的新途徑,采取打井打窖、防沙治沙、調整種植結構、發展節水灌溉、實施生態移民等行之有效的措施,為寧夏開展中國適應氣候變化(ACCC)項目奠定了良好的實踐基礎;另一方面,寧夏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領導能力和科研支撐能力建設,成立了應對氣候變化的領導機構及專門研究機構,建立健全了應對氣候變化的信息監測網,在全國率先將適應氣候變化納入“十一五”規劃之中,并制定出臺了《寧夏回族自治區應對氣候變化方案》,先后參與實施了中英氣候變化一期、二期項目研究,組織開展了寧夏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多項研究,為寧夏開展中國適應氣候變化項目(ACCC)等國際合作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1.2 研究范圍界定

研究范圍的界定,即確定寧夏地區在氣候變化背景下的主要風險、脆弱地區和脆弱人群。根據寧夏的自然條件、歷史資料及以往研究中反映的寧夏對氣候變化影響較為敏感的領域和人群,結合當前制約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本項目將研究范圍界定為:農業、水資源、荒漠化及移民四大問題。重點研究氣候變化背景下寧夏農業、水資源、荒漠化及移民的脆弱性和風險性評估以及寧夏應對氣候變化采取的適應對策。

基于前期調研分析,寧夏與農業、水資源和荒漠化密切相關的主要氣候危害包括:(1)長期的氣候變化(氣溫、降水等)。(2)短期的極端氣候事件,包括干旱、霜凍、沙塵暴、暴雨、洪澇等。脆弱區域依次為南部山區、中部干旱帶和北部引黃灌區。脆弱人群為貧困人口、移民群體(包括政策移民和自發移民)、少數民族群體、婦女群體等。

1.3 研究方法

根據寧夏項目的研究范圍,在充分借鑒國內外適應氣候變化領域研究成熟方法和模型的基礎上,我們在本項目研究中采用的主要方法包括:

(1)文獻分析法。通過收集整理國內外大量的歷史文獻資料、相關研究報告和論文,了解當前全球和中國氣候變化的趨勢,摸清寧夏氣候變化事實。

(2)實證分析法。采取機構訪談、焦點小組訪談、入戶訪談、實地調研和參與式調研等方式進行利益相關方調研,獲得調研對象的經驗資料并進行分析,一方面了解寧夏各級政府、民眾等不同的利益相關方對氣候變化的敏感和認知程度,另一方面,總結寧夏適應氣候變化的智慧和習慣。

(3)研討會。邀請國內和國外專家以及項目相關利益群體開展研討會,以便分享資料信息,交流研究經驗,從而了解、學習國內外適應氣候變化領域的做法和經驗以及研究方法。

(4)運用歸納法(案例研究法)、演繹法(影響評估模型)、綜合法等多種方法開展氣候變化背景下寧夏農業、水資源、荒漠化、生態移民的風險性、脆弱性評估研究。

(5)專家咨詢法。除研討會以外,分別征詢區內外專家的意見,特別是他們對研究成果的修改意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尔多斯市| 阳西县| 河北省| 白朗县| 锦州市| 铁力市| 皮山县| 辛集市| 图木舒克市| 芜湖县| 林西县| 图木舒克市| 蒙山县| 拉萨市| 淮北市| 隆化县| 奉化市| 读书| 蕉岭县| 闸北区| 峨山| 互助| 姚安县| 富阳市| 兴仁县| 乌拉特前旗| 武汉市| 开鲁县| 保康县| 仁化县| 玉屏| 密山市| 淳安县| 兴化市| 平定县| 南通市| 蒙自县| 肃南| 中西区| 鹤庆县| 那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