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氣候變化對寧夏農業的影響評估及適應對策

1.氣候變化基本事實分析

1.1 基本氣象要素變化趨勢

1.1.1 氣溫

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寧夏近百年的氣候也發生了明顯變化。20世紀30年代以前寧夏北部年平均氣溫波動較小,30年代初進入明顯上升階段,40年代中期達最高值,以后下降,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氣溫有所回升,從80年代初又進入顯著上升階段,與我國總體氣溫變化趨勢基本一致。

近50多年來寧夏氣候呈逐步變暖的趨勢,近10年增溫尤為明顯(見圖1)。50年來寧夏全區年平均氣溫升高了2.1℃,而僅2001~2010年全區年平均氣溫升高了1.2℃。冬季增溫較明顯,最冷月(1月)50年年平均氣溫增幅達1.8℃;從地域分布看,灌區升溫最為顯著,50年年平均氣溫升高近2.2℃,山區增幅相對較小(1.4℃),中部干旱帶增幅為1.9℃,處于灌區和中部干旱帶之間。自1961年以來,寧夏出現了17個暖冬(以1961~2010年為標準氣候值),其中15個出現在1986年以后,2008/2009年冬季為1961年以來第十七個暖冬,也是近50年來最暖的冬季。

圖1 1961~2010年寧夏年均氣溫變化

1.1.2 降水

1961年以來寧夏年降水量略微減少(見圖2),50年全區年平均降水量下降了28.6mm,氣候傾向率為-5.7mm/10年。降水量年代際變化較大,20世紀60年代全區降水量平均為347.5mm,而2000年以后,平均降水量下降至306.9mm;從空間上看,南北降水量極為不均,南部山區50年平均降水量為484mm,而北部引黃灌區僅為179mm,中部干旱帶為292mm。

圖2 1961~2010年寧夏全區降水量變化曲線圖

1.1.3 日照

太陽輻射:以銀川市太陽輻射為例(見圖3),20世紀60至70年代中期,總輻射以正距平為主,太陽輻射偏強的年份占優勢,80年代初期以后,發生轉折,太陽輻射以偏弱為主,尤其是90年代中期之后,太陽輻射偏弱幅度增大。

圖3 銀川市太陽總輻射距平圖

日照時數:近50年來,全區平均日照時數為2711小時,并隨時間呈略微增加趨勢(見圖4)。20世紀60年代全區平均日照時數為2646小時,近10年增加至2694小時,增大幅度不大。寧夏日照時數呈南短北長的分布狀態,北部引黃灌區50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949小時,中部干旱帶為2834小時,南部山區僅為2351小時。

圖4 全區年日照時氣候趨勢值變化

1.1.4 積溫

寧夏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0℃,初日出現在3月上旬至4月中下旬,同心、中寧最早,為3月8日至10日;賀蘭山、六盤山最遲,為4月18日至23日,終日在11月上旬至11月中旬,南部早于北部;日平均氣溫穩定在0℃以上,日數為165~298天,中北部平原及清水河流域較長,在250天左右,賀蘭山區、中衛南部的香山地區、海原南部、西吉北部的山區及六盤山區較短,在220天以下;≥0℃積溫在1400~3800℃·d之間,同心清水河流域、鹽池東部及引黃灌區較高,為3600~3800℃·d;賀蘭山、六盤山最低,只有1400~1500℃·d。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初日出現在4月中旬末至5月上中旬,終日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0℃以上日數為41~170d;≥10℃積溫在518~3200℃·d之間。

近50年來寧夏≥0℃和≥10℃積溫均呈明顯增加趨勢(見圖5、圖6)。20世紀90年代末期以后≥0℃積溫增加明顯,1997年以前≥0℃積溫平均為3286.7℃·d,而1997年至今≥0℃積溫平均為3614.4℃·d,增加了327.7℃·d(見圖5);≥10℃積溫按85.6℃·d/10a的速率增加,基本呈線性增加趨勢。(見圖6)。

圖5 1961~2010年寧夏≥0℃積溫積溫變化趨勢

圖6 1961~2010年寧夏≥10℃積溫積溫變化趨勢

寧夏積溫隨時間變化在全區的分布也有所變化,從圖7、圖8可看出,≥0℃和≥10℃積溫年代變化均呈南移增溫的變化趨勢。其中,≥0℃積溫(見圖7),60年代除南部山區的南部外,其他各地都高于2800℃·d;80年代后,≥2800℃·d的區域南移東擴,至21世紀除南部山區的隆德地區≥0℃積溫低于2800℃·d外,其他各地積溫都高于2800℃·d。

圖7 1960年代、1980年代、2001~2010年寧夏≥0℃積溫≥2800℃·d區域變化

圖8 1960年代、1980年代、2001~2009年寧夏≥10℃積溫≥2800℃·d區域變化

1.1.5 無霜期

寧夏無霜期平均為105~163天,其中寧夏平原144~163天,固原市、鹽池、陶樂及賀蘭山區105~139天。無霜期的年際變化很大,最長無霜期128~193天,而最短無霜期僅為81~138天。

1961~2010年寧夏無霜期日數呈逐漸增加的趨勢,50年無霜期氣候傾向率為3.25d/10a,無霜期延長16天(見圖9)。20世紀60年代,全區平均無霜期日數為136d,2001~2010年平均無霜期日數增加至147天;寧夏無霜期呈南短北長分布,北部引黃灌區50年平均無霜期日數為156天,中部干旱帶為146天,南部山區無霜期日數最短,平均為125天。

圖9 1961~2010年寧夏無霜期長短變化

1.2 寧夏1960年以來極端氣候事件分析

1.2.1干旱

近50年來發生干旱的年份其干旱強度在0.5(1994年、1996年)~1.89(1982年)之間,平均干旱強度為0.97,在發生干旱(輕旱及以上)的32年中,有3年達到重旱強度,11年干旱強度在1.0~1.5的之間為中度干旱,其他年份則為輕度干旱,這表明:寧夏山區發生干旱時,干旱的強度多以中旱偏輕為主。從干旱發生強度的時間上來看,1982年為近50年來干旱強度最強年,1999年和2005年是干旱強度次強年,20世紀80至90年代干旱強度較強,其次為70年代,2000年以后干旱強度有減緩趨勢,但干旱發生次數卻明顯增加(見圖10)。山區春旱和秋旱有加重的趨勢,而夏旱和冬旱發生少,影響不大,但春、夏、秋連旱在2000年之后發生頻率和涉及的區域呈現增加的趨勢。

圖10 寧夏山區干旱站次比和干旱強度歷年變化

1.2.2 霜凍

近50年來,全區平均發生霜凍次數為62~322站次/年,總體呈緩慢的下降趨勢。其中,2000年以后,出現霜凍低于100站次/年的頻率較大,且大部分在100站次/年左右波動。極值出現在1960年代初,1962年為全區出現霜凍最多的一年,高達322站次,1964年為全區出現霜凍最少的一年,僅出現62站次,幾個相對高值均出現在1980年代中期以前,與全區氣候變暖轉型時間基本一致(見圖11)。

圖11 寧夏近50年霜凍發生年際變化圖

1.2.3 沙塵暴

近50年來,全區每年發生沙塵暴次數為6~232站次/年。20世紀60至80年代初期沙塵暴發生面積大、頻率高,發生次數在60~230站次。20世紀70至80年代,沙塵暴次數波動幅度較大,1980年之后,沙塵暴次數呈急劇減少趨勢,大部分年份在50站次以下,其中2003年只有6站次/年(見圖12)。

圖12 寧夏沙塵暴歷年變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平市| 集贤县| 赤壁市| 清水河县| 荆州市| 师宗县| 汉源县| 陵川县| 军事| 临沂市| 平湖市| 镇沅| 阳新县| 同心县| 泗水县| 新巴尔虎左旗| 古浪县| 巩义市| 新巴尔虎左旗| 房产| 阿图什市| 万年县| 繁峙县| 丹棱县| 忻州市| 青海省| 竹山县| 山西省| 江陵县| 兴业县| 东莞市| 玉山县| 昌邑市| 梓潼县| 宁化县| 南阳市| 乐都县| 延庆县| 玉溪市| 扎鲁特旗| 汉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