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梁惠王上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交征:交,互相。征,獲取、追逐。利而國危矣。萬乘乘(shèng剩):古代一輛兵車四匹馬為一乘。是指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饜(yàn厭):滿足的意思。。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譯文

孟子見梁惠王。王說:“老先生,您不遠(yuǎn)千里而來,將使我國有所獲利吧?”

孟子回答說:“大王何必說利呢?只有仁義罷了。大王說:‘怎樣使我國獲利?’大夫說:‘怎樣對我的封地有利。’士人和老百姓說:‘怎樣對我自己有利。’上下交相求利,那國家就危險了。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謀害君王的,一定是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大夫;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謀害君王的,一定是擁有一百輛兵車的大夫。在一萬輛兵車的國家里,大夫擁有一千輛兵車,在一千輛兵車的國家里,大夫擁有一百輛兵車,這些大夫不能不說是很富有。但如果把義放在后而把利放在前,那他不爭奪全部是不會滿足的。重仁的人不會遺棄他的親族,重義的人不會不顧他的君王。大王只要講仁義就可以了,何必講利?”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

孟子對曰:“賢者而后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詩》云:‘經(jīng)始靈臺,經(jīng)之營之,庶民攻攻:治,工作。之,不日成之。經(jīng)始勿亟亟:著急、匆忙。,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麀(yōu悠):指母鹿。鹿攸伏,鹿濯濯濯濯(zhuó):肥碩而有光澤的樣子。,白鳥鶴鶴鶴鶴:羽毛潔白的樣子。。王在靈沼,於牣牣(rèn任):充滿、充溢。魚躍。’文王以民力為臺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湯誓》曰:‘時日害害(hé):同“曷”,何時,什么時候。喪,予及女偕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dú)樂哉?”

譯文

孟子見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邊,顧望著飛雁、馴鹿,說:“有道德的人也以此為樂嗎?”

孟子答道:“有道德的人才能有這樣的快樂,沒有道德的人雖然有這些卻不能感到快樂。《詩》說:‘靈臺剛剛奠基,正在規(guī)劃之中。民眾趕來建造,沒有幾天竣工。王說建臺勿急,民眾像子女為父母出力一樣踴躍。文王來到靈囿,母鹿安臥不驚。母鹿多么壯實(shí),白鳥多么潔凈。文王來到靈沼,滿池魚兒躍迎。’文王用民力建高臺、挖池沼,民眾歡歡喜喜,把這個臺稱為‘靈臺’,把這個池稱為‘靈沼’,而且高興他能有這么多麋鹿魚鱉。古代的賢君與民同樂,所以能享受真正的快樂。而《湯誓》中記載百姓怨恨夏桀的話說:‘太陽啊,你什么時候消亡呢?我們寧可跟你同歸于盡!’作為一國之君,百姓竟然要跟他一起去死,縱然他有臺池鳥獸,又怎么能獨(dú)自享受快樂呢?”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nèi)兇兇:饑荒、災(zāi)荒,不好的年份。,則移其民于河?xùn)|,移其粟于河內(nèi)。河?xùn)|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填然:形容擊鼓的聲音。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直:只是,只不過。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數(shù)罟(cù gǔ促古):數(shù),細(xì)密。罟,魚網(wǎng),細(xì)密的魚網(wǎng)。不入洿洿(wū污):很深很大的樣子。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彘(zhì置):古代指豬。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jǐn)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王(wàng):以仁政統(tǒng)一天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涂:通“途”,道路。有餓莩莩(piǎo瞟):因饑餓而死的人。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譯文

梁惠王說:“我對于國家,費(fèi)盡了心力。河內(nèi)發(fā)生饑荒,我就把當(dāng)?shù)氐陌傩者w徙到河?xùn)|,又把別處的糧食運(yùn)到河內(nèi)。河?xùn)|發(fā)生饑荒,也是這樣辦。看鄰國的政治,沒有像我這樣用心的。可是鄰國的百姓沒有減少,我的百姓沒有增加,為什么?”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戰(zhàn)爭,請讓我用戰(zhàn)爭來打比方。戰(zhàn)鼓咚咚一響,雙方兵刃相接,這時就丟了盔甲拖著兵器逃跑。有的跑了一百步停下來,有的跑了五十步停下來。跑了五十步的人笑那些跑了一百步的人,行不行?”

王說:“不可以,只不過還沒跑到一百步,但也是逃跑啊。”

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就別指望百姓多于鄰國了。

不違背農(nóng)時,糧食就會多得吃不完;細(xì)密的魚網(wǎng)不到大的池沼去捕魚,魚鱉就會多得吃不完;按季節(jié)進(jìn)山林去伐木,木材就會多得用不完。糧食和魚鱉多得吃不完,木材多得用不完,這就讓老百姓生死都沒有什么遺憾了。生死沒有遺憾,就是王道的開端。五畝大的宅園,在里面種植桑樹,五十歲的人就能穿上絲綿襖了。雞、狗和豬等家畜,不擾亂它們養(yǎng)育的時節(jié),七十歲的人就能吃上肉了。百畝大的農(nóng)田,不要誤了耕種,數(shù)口之家就可以免于饑餓。搞好學(xué)校教育,反復(fù)用孝悌的道理來教導(dǎo)子弟,須發(fā)斑白的老人就不必背著或頂著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歲的人都有絲綿襖穿,有肉吃,老百姓餓不著,凍不著,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的,是從沒有過的事。

“富貴人家的狗和豬吃著人的糧食,卻不懂得去制止,路上有人餓死,卻不懂得發(fā)放倉庫里的糧食。人死了,便說:‘不是我的緣故,是年成不好的緣故。’這與刺死了人,卻說:‘不是我殺的,是兵器殺的。’有什么區(qū)別?大王不要怪罪年成不好,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都來投奔您了。”

梁惠王曰:“晉國晉國:戰(zhàn)國之初,趙、魏、韓三家瓜分了晉國,分別形成了戰(zhàn)國七雄中的趙國、魏國、韓國。這里的晉國指的是魏國。,天下莫強(qiáng)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恥之,愿比比:替、代。死者壹灑壹灑:壹,全、都。灑,報仇雪恨。之,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地方百里地方百里:指長、寬各百里之地。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耨(nòu):清除雜草。;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yǎng)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

譯文

梁惠王說:“魏國,天下沒有比它更強(qiáng)大的國家了,這是先生您所知道的。到了我這一代,東邊敗于齊國,長子陣亡;西邊割地七百里給秦國;南邊又受辱于楚國。我感到恥辱,希望為死者盡洗仇恨,要怎么辦才行?”

孟子回答說:有方圓百里的土地就可以行仁政而使天下歸服。大王如果向老百姓實(shí)行仁政,減輕刑罰,減少賦稅,深耕細(xì)作,清除雜草;青壯年在閑暇時修習(xí)孝順忠信的道德,在家便侍奉父兄,在外便侍奉尊長,這樣,就算讓他們造木棒也可以抗擊秦國、楚國的堅兵利器了。

“別的國家妨礙老百姓適時生產(chǎn),使他們不能靠耕作來奉養(yǎng)父母。父母饑寒交迫,兄弟妻兒離散。那些國家使百姓陷于痛苦之中,大王去討伐他們,誰能抵抗您?所以說:‘仁德的人是無敵的。’大王請不要懷疑!”

齊宣王齊宣王:姓田,名辟疆,為田氏齊國第五代國君。問曰:“齊桓、晉文齊桓、晉文:齊桓,指齊桓公,在管仲的輔助下成為春秋第一位霸主。晉文,指晉文公,也是春秋五霸之中的一個。這里說齊桓、晉文,是指像齊桓公、晉文公那樣的霸政。之事,可得聞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無以:以同“已”,不得已。,則王王(wàng旺):指通過施行仁政來統(tǒng)一天下的“王道”。乎?”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曰:“保民保民:保,安定。保民,使百姓得到安定。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聞之胡龁胡龁(hé何):齊宣王左右的近臣。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釁(xìn信)鐘:古代的一種祭禮,用牲畜血涂在器物上祭拜。。’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觳觫(hú sù):顫抖、恐懼、害怕的樣子。,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愛:吝嗇、小氣。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褊(biǎn扁)小:小。褊、小都指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shù)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yuǎn)庖廚也。”

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戚戚焉:心有所動的感覺。。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復(fù)復(fù):告訴、告知。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百鈞:三十斤為一鈞。百鈞,指非常重的東西。,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秋毫:到秋天后,鳥獸毫毛的末端就變得非常銳小,非常難以察覺。這里指極細(xì)小的東西。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dú)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折枝:折取樹枝;彎腰行禮;按摩搔癢。,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yùn)于掌。《詩》云:‘刑刑:同“型”,示范、典范。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dú)何與?”

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

“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gòu)怨構(gòu)怨:結(jié)怨,相互之間心生怨愁。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王笑而不言。

曰:“為肥甘不足于口與?輕暖輕暖:指輕便而暖和的衣服。不足于體與?抑為采色采色:采同“彩”,指華麗的色彩。不足視于目與?聲音不足聽于耳與?便嬖便嬖(pián bì):指在君王身邊親近的受寵幸的臣子。不足使令于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

曰:“否。吾不為是也。”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朝秦、楚:朝,使……朝覲。秦、楚都是大國。,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王曰:“若是其甚與?”

曰:“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后災(zāi);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后必有災(zāi)。”

曰:“可得聞與?”

曰:“鄒鄒:國家名,國土極小,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山東省鄒縣東南的地方。人與楚人戰(zhàn),則王以為孰勝?”

曰:“楚人勝。”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qiáng)。海內(nèi)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蓋蓋:同“盍”,何不、為什么不。亦反其本矣。

“今王發(fā)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愬:同“訴”,告訴、訴苦。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惛:同“昏”,混亂、不清醒。,不能進(jìn)于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

曰: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放辟(pì僻)邪侈:放、侈,放縱;辟、邪,不正派、不正當(dāng)。指肆意為非作歹。,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罔:張羅網(wǎng)捕捉。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qū)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

今也制民之產(chǎn),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贍(shàn善):充足、足夠。,奚暇治治:指對禮儀的學(xué)習(xí)、實(shí)踐和體會。禮義哉?

“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雞豚(tún屯)狗彘(zhī置):彘,指小豬。雞豚狗彘,泛指一般的家禽、家畜。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jǐn)庠序庠序:古代泛指學(xué)校。殷代的學(xué)校叫庠,周代的學(xué)校叫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頒:同“斑”,頭發(fā)花白。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譯文

齊宣王問道:“齊桓公、晉文公的事,可以讓我聽聽嗎?”

孟子答道:“孔子的弟子沒有講齊桓公和晉文公的事的,所以后代沒有流傳,我也沒聽過。要不然,我講講使天下歸服的王道吧!”

王說:“要有怎樣的德行,才能使天下歸服呢?”

孟子說:“安撫老百姓就可以使天下歸服,這是沒有人能阻擋的。”

王說:“像我這樣可以安撫老百姓嗎?”

孟子說:“可以。”

王說:“怎么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說:“我聽大臣胡龁說,大王坐在堂上,有人牽牛從堂下經(jīng)過,大王看到了問:‘牽牛去哪里?’那人答道:‘要宰了它祭鐘。’大王說:‘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它發(fā)抖的樣子,它沒有罪過卻要進(jìn)屠場。’那人又答道:‘那么,要廢除祭鐘的儀式嗎?’王說:‘怎么能廢除呢?用只羊來替代它!’不知道有這回事嗎?”

王說:“有的。”

孟子說:“這樣的心腸就足以使天下歸服了。老百姓都以為王是吝嗇,我當(dāng)然明白王是不忍心。”

王說:“是啊。確實(shí)有這樣的百姓。齊國雖然狹小,我何至于吝惜一頭牛?只是不忍心看它的樣子,沒有罪過卻要被處死,所以用羊來替代它。”

孟子說:“老百姓以為王是吝嗇,您也不必詫異。既然是用小的替代大的,他們哪里能夠體會您的用心?王如果是憐憫它無罪而進(jìn)屠場,那牛和羊又有什么區(qū)別?”

王笑著說:“這究竟是什么心理呢?我并不是吝惜財物,但用羊來替代牛,也難怪百姓以為我是吝嗇了。”

孟子說:“沒關(guān)系,這就是仁愛了,因為王只看見牛而沒有看見羊。君子對于禽獸,見過它活著,就不忍心看它死去;聽過它的聲音,就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離廚房遠(yuǎn)遠(yuǎn)的。”

王高興地說:“《詩經(jīng)》講:‘他人的心思,我來揣摩它。’正是對先生而言啊。我只是這樣做了,反過來考慮為什么這樣,卻不明白自己的內(nèi)心。先生這么一說,說到我心里去了。這種心思之所以和王道相合,又是什么道理?”

孟子說:“假如有個人向大王報告:‘我的力氣足夠舉起三千斤的重物,卻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夠看清楚鳥身上的細(xì)毛,卻瞧不見一車柴木。’王能相信嗎?”

王說:“不相信。”

“如今您的恩情足以使禽獸受惠,而您的功績不能使百姓沾光,又是為什么呢?這么說來,拿不起一根羽毛,是因為不肯用力氣;瞧不見一車柴木,是因為不肯用眼睛;老百姓得不到安撫,是因為王不肯施恩。所以王沒有使天下歸服,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

王說:“不肯做和不能做的情形有什么區(qū)別?”

孟子說:胳膊下夾著泰山而越過渤海,告訴人說:‘我辦不到。’這是真的不能。為老人折樹枝,告訴人說:‘我辦不到。’這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因此王沒有使天下歸服,不是胳膊下夾著泰山越過渤海一類,而是折樹枝一類。

尊敬自己的長輩,從而推廣到尊敬別人的長輩;愛護(hù)自己的小孩,從而推廣到愛護(hù)別人的小孩。只要如此,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里玩弄東西那么簡單。《詩經(jīng)》說:‘先給妻子作表率,然后推及于兄弟,從而推廣到封邑國家。’說的無非是把這種好心思施加于他人。所以推廣恩惠足以安撫四海,不推廣恩惠就連妻子兒女也安撫不了。古代的圣賢之所以遠(yuǎn)遠(yuǎn)超過別人,沒有別的奧妙,只是善于推廣他的善行罷了。如今您的恩情足以使禽獸受惠,而您的功績不能使百姓沾光,這又是為什么呢?

稱一稱,才知道輕重;量一量,才知道長短。凡事都是這樣,人心更是如此。大王請考慮一下!

“難道大王非得興師動眾,驚擾士民,與諸侯結(jié)怨,才覺得心里痛快嗎?”

王說:“不是,我怎么會為此痛快?我是想實(shí)現(xiàn)我最大的心愿。”

孟子說:“大王的最大心愿可以講出來聽聽嗎?”

王笑著不說話。

孟子說:“是為了肥美的食物不夠吃呢?輕暖的衣服不夠穿呢?還是為了鮮艷的色彩不夠看呢?還是為了音樂不夠聽呢?還是侍從不夠使喚呢?這些東西大王的手下都足以提供,大王難道是為這些嗎?”

王說:“不,我不是為這些。”

孟子說:“那么,大王的愿望我曉得了,是想要開拓疆土,使秦國、楚國來上朝稱臣,統(tǒng)治中國而安撫外族。可是按照您的作為來實(shí)現(xiàn)這個愿望,就像爬到樹上去捕魚一樣。”

王說:“有這么嚴(yán)重嗎?”

孟子說:“恐怕比這還嚴(yán)重呢。爬到樹上去捕魚,盡管得不到魚,但沒什么禍患。按照您的行為來實(shí)現(xiàn)愿望,費(fèi)盡心力去做了,必定有禍患。”

王說:“可以具體地講給我聽聽嗎?”

孟子說:“假如鄒國和楚國交戰(zhàn),大王認(rèn)為誰會取勝?”

王說:“楚國取勝。”

孟子說:可見小的自然敵不過大的,人少的自然敵不過人多的,弱的自然敵不過強(qiáng)的。現(xiàn)在海內(nèi)的疆土是方圓千里的地九塊,齊國全部的土地加起來只占其中一塊。以其中之一同其中之八為敵,這和鄒國與楚國為敵有什么區(qū)別呢?為什么不從施行仁政的根本上來解決問題呢?

“現(xiàn)在大王如果發(fā)布政令,施行仁德,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在大王的朝廷里做官,耕田的人都想在大王的田地上耕種,做生意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集市上貿(mào)易,出行的人都想從大王的道路上經(jīng)過,天下痛恨他們君主的人都想到大王這里來控訴。如果這樣,誰能阻擋大王統(tǒng)一天下?”

王說:“我昏昧不明,不能完全領(lǐng)會這種境地。請先生輔佐我實(shí)現(xiàn)理想,明白地教導(dǎo)我。我雖然愚鈍,卻愿意試一試。”

孟子說:沒有固定的產(chǎn)業(yè)卻有堅定的心志,只有士人能做到。至于老百姓,假如沒有固定的產(chǎn)業(yè),就沒有堅定的心志。假如沒有堅定的心志,就會為非作歹,無所不為。等他們犯了罪,然后處罰他們,這叫陷害百姓。哪有仁德的人在位治國卻做出陷害百姓的事來?所以英明的君王劃定給老百姓的產(chǎn)業(yè),一定要使他們上足以侍奉父母,下足以供養(yǎng)妻兒。好年成天天吃飽,壞年成不至于餓死;然后引導(dǎo)他們向善,于是老百姓都樂于聽從。

如今劃定給老百姓的產(chǎn)業(yè),上不足以侍奉父母,下不足以供養(yǎng)妻兒;好年成天天受苦,壞年成只有餓死。這種情況下要救活自己還怕來不及,哪有空閑學(xué)習(xí)禮義?

“大王如果要施行仁政,為什么不從根本處做起:五畝大的宅園,在里面種植桑樹,五十歲的人就能穿上絲綿襖了。雞、狗和豬等家畜,不擾亂它們養(yǎng)育的時節(jié),七十歲的人就能吃上肉了。百畝大的農(nóng)田,不要誤了耕種,數(shù)口之家就可以免于饑餓。搞好學(xué)校教育,反復(fù)用孝悌的道理來教導(dǎo)子弟,須發(fā)斑白的老人就不必背著或頂著重物在路上行走了。老人都有絲綿襖穿,有肉吃,老百姓餓不著,凍不著,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的,那是從沒有過的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淮北市| 普兰县| 商水县| 万州区| 二连浩特市| 赤城县| 德保县| 平安县| 开化县| 茌平县| 神木县| 白沙| 宁蒗| 始兴县| 临武县| 盐源县| 永春县| 大名县| 定州市| 中方县| 齐齐哈尔市| 武川县| 彩票| 屏东市| 化州市| 中卫市| 莆田市| 中江县| 金湖县| 高陵县| 永丰县| 台山市| 永善县| 萍乡市| 于田县| 霸州市| 土默特左旗| 贵州省| 菏泽市| 宣汉县| 易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