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選讀
- 楊春光主編 朱昌平 楊宏鋒副主編
- 2709字
- 2018-12-26 14:49:33
梁惠王下
一
莊暴見孟子,曰:“暴見于
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曰:“好樂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他日,見于王,曰:“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
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
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由古之樂也。”
曰:“可得聞與?”
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曰:“不若與人。”
曰:“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
曰:“不若與眾。”
臣請為王言樂。今王鼓樂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疾首蹙
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
離散。’今王田獵
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
之美,舉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此無他,不與民同樂也。
“今王鼓樂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今王田獵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譯文
莊暴來見孟子,說:“我被齊王召見,大王對我說他喜愛音樂,我不知該怎樣回答他。”接著又說:“喜愛音樂好不好呢?”
孟子說:“王如果真的很喜愛音樂,齊國就能被治理得差不多了。”
過了些日子,孟子被齊王召見,問齊王:“大王曾經對莊暴說您喜愛音樂,有這事嗎?”
王變了臉色,說:“我并不是喜愛古代的音樂,只是喜愛世俗的音樂罷了。”
孟子說:“大王如果真的十分喜愛音樂,齊國就能被治理得差不多了!不論是現在的音樂還是古代的音樂都是一樣的。”
王說:“可以把道理說給我聽聽嗎?”
孟子說:“一個人欣賞音樂是快樂的,與別人一起欣賞也是快樂的,哪一種更快樂呢?”
王說:“不如和別人一起欣賞音樂更快樂。”
孟子說:“和少數人一起欣賞音樂是快樂的,和很多人一起欣賞也是快樂的,哪一種更快樂呢?”
王說:“不如和很多人一起欣賞更快樂。”
孟子說:請讓我為大王談談欣賞音樂的道理。假如現在大王在這里奏樂,百姓聽到王的鐘鼓、管樂的聲音,都感到頭疼,愁眉苦臉,互相議論說:‘我們的大王喜愛音樂,但為什么使我們痛苦到了極點呢?父子不能相見,兄弟妻兒離散。’假如現在大王在這里打獵,百姓聽到大王車馬的聲音,看到華美的儀仗,都感到頭疼,愁眉苦臉,互相議論說:‘我們的大王喜歡打獵,為什么使我們痛苦到了極點呢?父子不能相見,兄弟妻兒離散。’這沒有別的原因,只因為不與百姓一同享受快樂。
“假如現在大王在這里奏樂,百姓聽到王的鐘鼓、管樂的聲音,都興高采烈,面帶喜色地互相議論說:‘我們的大王大概沒什么疾病吧,不然怎么能奏樂呢?’假如現在大王在這里打獵,老百姓聽到大王車馬的聲音,看到華美的儀仗,都興高采烈,面帶喜色地互相議論說:‘我們的大王大概沒什么疾病吧,不然怎么能打獵呢?’這沒有別的原因,只因為能與百姓一同享受快樂。如果王能與百姓一同享受快樂,就可以天下稱王了。”
二
齊宣王問曰:“交鄰國有道乎?”
孟子對曰:“有。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
。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
,勾踐事吳
。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詩》
云:‘畏天之威,于時保之。’”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對曰:王請無好小勇。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王請大之!
“《詩》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篤
周祜,以對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書》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有罪無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
衡行于天下武王恥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譯文
齊宣王問道:“與鄰國交往有什么講究嗎?”
孟子答道:“有。只有仁愛的人才能以大國的身份服侍小國,所以商湯曾服侍葛國,文王曾服侍昆夷。只有聰明的人才能以小國的身份服侍大國,所以太王曾服侍獯鬻,勾踐曾服侍吳王。能以大國身份服侍小國的,是樂聽天命的人;以小國身份服侍大國的,是敬畏天命的人。樂聽天命的人能夠保有天下,敬畏天命的人能夠保有自己的國家。《詩經》說:‘敬畏上天的威嚴,于是能保有國家。’”
王說:“這話高明啊!我有個毛病,就是我喜愛勇武。”
孟子答道:請大王不要喜愛小勇。有一種人,按著劍瞪著眼說道:‘他怎敢阻擋我呢!’這是匹夫之勇,只能對付一個人而已。請大王把它擴大了。
《詩經》說:‘文王勃然大怒,于是整肅軍隊,阻止入侵莒國的軍隊,增添周朝福威,以此來報答天下對周的仰望之心。’這就是文王的勇。文王一怒而安定了天下百姓。
“《尚書》說:‘上天降生民眾,又為他們降生了君王,還為他們降生了師長,這些人只是幫助上天愛護人民。四方之內,有罪無罪都由我去征討、愛護,責任都在我一人。天下有誰敢越過他的本分來胡作非為?’有一個紂王橫行于天下,武王認為是恥辱,這就是武王的勇,而武王也是一怒安定了天下百姓。假如現在大王也是一怒而安定天下百姓,百姓會唯恐大王不喜愛勇武呢。”
三
孟子見齊宣王,曰:“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王無親臣矣,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亡
也。”
王曰:“吾何以識其不才而舍之?”
曰:“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見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后察之。見可殺焉,然后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如此,然后可以為民父母。”
譯文
孟子謁見齊宣王,說:“所謂‘故國’,不是要有高大樹木的意思,而是要有累世勛臣的意思。大王連親信的臣子都沒有了,過去所任用的,今天都不知被罷免到哪里去了。”
王說:“我如何辨別一個人是沒有才能的而舍棄不用呢?”
孟子說:“國君任用賢臣,如果遇到不得已的情況,會使卑賤者位居尊貴者之上,疏遠者位居親近者之上,對此能不謹慎嗎?左右侍臣都說好,還不能立刻任用;各位大夫都說好,也不能立刻任用;全國的人都說好,這就去考察他。發現他真好,才能任用他。左右侍臣都說不可用,不要聽信;各位大夫都說不可用,也不要聽信;全國的人都說不可用,這就去考察他。發現他真不可用,才能罷免他。左右侍臣都說可殺,不要聽信;各位大夫都說可殺,不要聽信;全國的人都說可殺,這就去考察他。發現他真可殺,才能殺他。所以說這是全國的人要殺他的。這樣,才可以做百姓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