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元文化與海原
- 中共海原縣委 海原縣人民政府 西北民族大學編著
- 3074字
- 2018-12-26 14:49:13
成吉思汗病殂日期與地點小議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是一位聲名赫赫的偉大人物。他在中國歷史上是數(shù)得著的杰出的軍事家。南征北戰(zhàn),統(tǒng)一蒙古各部。在1206年(宋開禧二年,金秦和六年,遼天禧二十九年丙寅)蒙古各部貴族在鄂嫩河召開忽里勒臺會議,尊鐵木真為成吉思汗。自此以后,蒙古進入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蒙古民族的共同體開始形成。成吉思汗成為蒙古歷史上的民族英雄。他為了進一步擴大自己的統(tǒng)治范圍,對西遼、金、西夏等進行了許多戰(zhàn)爭,為后代建立元朝奠定了初步的墓礎(chǔ)。他的一生在戎馬生活中度過,最后在出兵西夏病殂。對這樣一位偉大人物的病殂日期和地點,文獻記載不一,眾說紛紜,并有注釋和論證。現(xiàn)在出版的各種書籍,乃互異,各從一說,翦伯贊主編《中國史綱要》載“蒙古的西征軍于1227年東返,成吉思汗在這年死于六盤山”;邱樹森著《元朝史話》記“七月己丑成吉思汗病死于清水縣”
,因此發(fā)小議如下。
成吉思汗于1227年(元太祖二十二年,宋寶慶三年,金正大四年,丁亥)卒。中西文獻記載并無異說,至于成吉思汗病殂的月份,有的說在八月(陶克陶:《內(nèi)蒙古發(fā)展概述》記1227年八月“病死于六盤”,有的說在七月,前者是用公歷月份,后者用中歷(陰歷)月份,兩者都對,并無差異。但具體所列日期,紛歧就出來了,主要中西史料記載各異造成。
《元史》記載成吉思汗“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于薩里川哈老徒之行宮。”查七月朔,錢大昕《宋遼金元四史朔閏考》未考出。據(jù)陳坦《二十史朔閏考》,七月朔即戊寅,可知壬午為五日,己丑為十二日。再與其他史料相對,元代文人陶宗儀《甫村輟耕錄》載,成吉思汗在“宋寶慶三年丁亥七月己丑崩。”
《繼資治通鑒》載“秋七月己丑蒙古主且于薩里川。”
明代蒙古封建史學家薩囊徹辰所著《蒙古源流》記成吉思汗死于“丁亥七月十二日”,此書所記蒙古年月日,不用干支,而用藏歷記日與《元史》相合。另外一些蒙文著作也記是為七月十二日,從漢文和蒙文所載日期,互相校核,相符無異。
國外頗有影響的蒙古史著作,志費尼著的《世界征服者史》所載,成吉思汗在624年刺馬贊月4日(1227年8月18日)與世長辭,志費尼用回歷記載,刺馬贊月即伊斯蘭教每年九月為齋月,稱為刺買丹月。志費尼是1252年或1253年,在哈刺和林開始撰寫此書,由于在蒙古宮廷中,能從蒙古人的口述中獲得很多比較可靠的資料。志費尼所記成吉思汗病殂日期為回歷九月四日,即是中歷七月五日壬午,是成吉思汗發(fā)病的日期,大概口傳所誤。不準確記載,在其著作中還可以見到,如窩闊臺汗的即位日期,《世界征服者史》為回歷626年。公元1228年,根據(jù)《元史》這年是托雷監(jiān)國,正確的應該在1229年己丑即位。《元史》的資料為可信。
比《世界征服者史》成書晚的一部重要蒙古史著作《史集》,是伊兒汗宮廷大臣波斯史學家拉施特,奉伊兒汗國合贊汗敕令撰寫,該書記載成吉思汗在公元1227年“秋中月(八月)15日,回歷624年齋月(九月)死”。洪鈞《元史譯文證補》根據(jù)《史集》譯記成吉思汗“豬年八月十五日帝崩。”《世界征服者史》和《史集》所載日期不符,與《元史》所記日期也不符。李則芬認為“上述那些日期的差異,并非由于中西回三歷的換算,而完全是分歧”
,不同意姚蔽元認為“西書所載或因歷法換算而誤”。但莫衷一是。成吉思汗的殂日,《蒙古秘史》《圣武親征錄》中未有記載,因此《史集》未必有確切的資料依據(jù),可能也是根據(jù)傳聞把回歷齋月九月十一日,誤為一日。不準確的記載在《史集》中也可見到,如記載太宗窩闊臺大會諸王《史集》記為羊年(乙未)即1235年
,而正確的是《元史》所載,太宗六年甲午即1234年。
十九世紀多桑《蒙古史》沒有用《史集》記成吉思汗殂日,而采用《世界征服者史》成吉思汗病殂于八月十八日之說,符拉基米爾佐夫的《成吉思汗傳》也持此說。而《元史》所記,是根據(jù)元代圖籍。雖然由于《元史》倉促成書,有不少謬誤,但對成吉思汗病殂日所記,經(jīng)過研究、分析是可靠的記錄。至于成吉思汗病殂的時辰,根據(jù)臨終前呂隋從出征之子至“次晨,汗屏退諸將及從官,謂諸子曰……言訖而殂”的記載推斷,可能死在清晨或上午。通過上述分析推論,成吉思汗在公歷1227年八月廿五日,回歷六二四年九月十一日,中歷七月十二日(己丑)星期四上午病殂。
成吉思汗病殂地點,各書記載互異,主要有三說,一是靈州,二是六盤山,三是清水縣西江。
《元史》記載,太祖二十二年,閏五月,“避暑六盤山……六月夏主李降,帝次清水縣西江,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于薩里川哈老徒之行宮”。而《蒙古源流》記載成吉思汗“投于圖爾默格依城”。據(jù)陳寅恪考證,此城“當為靈州”,《元朝秘史》稱為朵兒蔑該,《元史譯文證補》稱為滴兒雪開。馮承鈞認為“成吉思汗迎至靈州,得疾甚劇,病八日死”
;《新元史》記“七月帝駐蹕清水縣之西江,壬午帝疾甚,己丑崩于靈州。”
成吉思汗崩于靈州之說難以成立,因為成吉思汗統(tǒng)率大軍在1226年(太祖二十一年,丙戌)進入西夏,十一月九日進攻靈州(今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靈武市),西夏派嵬名令公來援,成吉思汗在十五日渡河擊敗來援“十萬眾”,占領(lǐng)靈州。成吉思汗于本月下旬離靈州,繼續(xù)進兵。在1227年(太祖二十二年,丁亥春)成吉思汗留兵攻夏王城,自率師渡河攻積石州。夏四月到達龍(隆)德。閏五月避暑六盤山。有一種說法,“蓋自清水不豫,車駕北轅,七日而至靈州,歿于其地耳。”此說承認成吉思汗到清水患病,就不可能回到靈州,因為成吉思汗發(fā)病到死亡,僅八日,從清水到靈州路上就要行數(shù)日。其次,成吉思汗臨終之“且以身在敵境,夏主降而未至,謂我亡,勿令敵知、待合申(西夏)主來殺之,言訖而殂”。這說明成吉思汗未離開患病之地。
拉施特《史集》載成吉思汗至六盤山……病死,從此說較多。《內(nèi)蒙古發(fā)展概述》一書指出“進軍清水縣的西江,成吉思汗死于六盤山”,
日本田村實造認為成吉思汗死于甘肅的六盤山的西江。
《中國古代史常識》記“1227年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病死于今甘肅六盤山下的清水縣行宮”
把六盤山與清水縣西江籠統(tǒng)的合到一起,作為一個地名,成為六盤山下的清水縣西江,實是含糊而發(fā)生誤會。其實六盤山與清水縣西江并非一地。六盤山在現(xiàn)在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隆德縣之東二十里,固原縣西南三十里,此山曲折險峻,盤旋而上有其六,名為六盤山,為金夏界山。成吉思汗閏五月避暑在六盤山,由于夏主堅守中興,帝遣察罕入城,渝以禍福,眾方議降。夏主李
請降,成吉思汗遣脫欒扯兒必往撫納。成吉思汗“次清水縣西江”,即現(xiàn)在甘肅省天水地區(qū)的清水縣。清水縣之西,有牛頭河即是西江。由于成吉思汗病殂,秘不發(fā)喪,說成吉思汗死于六盤山,是當時社會上的傳聞失實的記載,實是死于清水縣西江。《金史》中的《撒合葷傳》記載,“大元既滅西夏,進軍陜西……八月,朝廷得清水之報,令有司罷城防及修城丁壯,凡軍需租調(diào)不急者權(quán)停”。此記載可以說明成吉思汗死于清水縣而采取的措施。屠寄認為成吉思汗“若竟殂于六盤山,則梓宮北還,宜取經(jīng)道出邊,不必繞取六盤迤南之清水”。再看隨成成吉思汗出征的按竺邇,他當時“駐兵秦州”
,清水縣屬秦州。《多桑蒙古史》也記載成吉思汗在清水縣,得重病,八日死。
《元史》記載成吉思汗“崩于薩里川哈老徒之行宮”。多桑認為蒙古語名“疑其土卒以此名,名其汗身死之漢地”。《蒙古秘史》上有撤阿里客額兒。《蒙兀兒史記》卷三注指出,撒阿里為黃色,客額兒為平原甸;《蒙古秘史詞匯選釋》認為“此地名猶言‘肥沃的草原’或者是‘黑色土壤的草原’”。
實際撒阿里是指蒙古大汗所居蒙古包的顏色,蒙古語黃色為薩阿里;哈老徒可能是斡兒朵,也就是行宮之意,合起來成為一個專用名詞,是指大汗的行宮。這樣就可以認為成吉思汗病殂在清水縣西江,為黃色蒙古包的行宮帳幕內(nèi)。